新中國語言文字發展歷程: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推行漢語拼音|70年...

2020-12-06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施詩晨 李雨心

語言生活的這些發展變化,與70年來中國語言規劃有著密切的關係。縱覽70年來中國語言規劃,可以看出明顯地邁出了三大步: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

「通用」

1949年至1980年,語言規劃主要完成三大任務: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這是周恩來總理1958年在政協全國委員會的報告會上所做的報告《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中提出來的。

推廣普通話,是最為重要的語言地位規劃。國家層面使用的語言具有兩大功能,一是象徵意義,一是工作通用。當年做地位規劃時,不叫「國語」而叫「普通話」,後來又稱「國家通用語言」,其規劃理念一脈相承,顯然都是著眼於「通用」這一語言交際功能,而不刻意強調其象徵意義,或者說其象徵意義是通過「通用」間接體現的。在地位規劃的同時,通過普通話規範和推普方略,也在進行語言的本體規劃、習得規劃甚至是聲譽規劃;在60餘年的推普實踐中,還進行了語言的功能規劃,注意處理普通話與方言、與民族語言、與海外華語的關係,構築了國人語言能力的基礎平臺,在提升中華民族的語言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中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化」

1986年1月,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召開。如果前一個時期主要任務是「改革」的話,自此語言文字工作則進入建設期。最為可貴的是緊盯遠方的信息化目標而進行的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為此還專門成立了「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這一時期的「三化」工作,不僅進一步鞏固了普通話的地位,提升了普通話的聲譽,也為今日迅速發展的語言信息化奠定了漢語和民族語的語言文字基礎。

過去,中國的語言管理主要靠經驗、文件和領導講話。這一時期隨著國家法制建設的進步,國家和地方也制定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及相關的各種法律法規,總計約有1400部。這些法律法規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立語言生活秩序、促進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摘錄自《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9)》

更多閱讀

普通話標準語音採集者白鳳然:沒想到灤平方言成了普通話

相關焦點

  • 漢語拼音60年:開啟「語同音」時代,從掃盲工具到文化橋梁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文盲率達80%,黨中央為了能迅速改變落後面貌,特別重視掃盲和文化普及,開展了漢字簡化、推廣普通話和制定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三大任務。當時,我國傳統採用的直音法和反切法,在給漢字注音時表現出很明顯的弊端。「直音要用同音字,而有的音節沒有同音字,如『耍、釀、餒』;有的音節雖有同音字可是很生僻,注了音等於沒注,如『衄』的同音字有『恧、朒』。
  • 漢語拼音的由來及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發展過程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
  • 教育部介紹《漢語拼音方案》50周年紀念活動等
    2008年1月25日15時,教育部舉行2008年第1次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漢語拼音方案》頒布50周年紀念活動有關內容及漢語拼音推行情況。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趙沁平,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王登峰,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李宇明等出席發布會。
  • 中國語言文字概況_國情相關_中國政府網
    我國有56個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國家。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普通話是漢語的標準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 表意文字與表音文字之爭:漢語是落後的語言?(語文的演變10)
    ,「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能自己死。」只是幾十年間,國家陷於戰火,無論是漢字的簡化還是徹底廢除,都難以實行。1935年時民國政府教育部還曾發布的《第一批簡體字表》,意欲推動漢字簡化,卻也無疾而終。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1964年5月,中國文改會發表了《簡化字總表》。收字2274個,向全國推廣。
  • 漢語拼音推廣50年 逾10億中國人基本掌握
    新華網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吳晶)今年是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發布《漢語拼音方案》50周年。自1958年中國在全國小學普遍推廣漢語拼音教學以來,目前已有逾10億中國人基本掌握這項重要知識技能。
  • 漢語拼音60年|烏魯木齊、拉薩、呼和浩特的地名拼音
    對此,中國向來採取了比較靈活的辦法,根據1965年5月12日發布,1976年6月修訂的《少數民族語地名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法》。這些地名的音譯採取漢語拼音既有的規則,直接拼寫少數民族語言。名從主人的傳統相對普通名詞,地名往往有其特殊性。中國古代就有所謂「名從主人」的原則。
  • 語言學發展邁入新時代
    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北京語言大學、商務印書館等聯合主辦,主題為「中國語言學70年」。  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劉利表示,論壇以「中國語言學70年」為主題,探討新中國成立以來語言學的發展,是語言學界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的最好方式。在他看來,國家的發展是中國語言學向前邁進的根本動力,中國語言學的發展根植於國家發展這一前提條件。
  • 漢語拼音是怎樣誕生的?
    來源:CCTV國家記憶 周有光,中國語言文字學家。他從49歲起半路出家,投身於中國漢字改革。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一個採用國際性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就是他主要負責制訂的。
  • 漢語拼音學的好不好,和語文有關係嗎?
    4篇文章的前3篇都宣傳天主教教義,由教會單獨合成一卷,取名《西字奇蹟》,複製本現存羅馬梵蒂岡教皇圖書館(在中國,習慣上把上述 4篇文章稱作是《西字奇蹟》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經」用阿拉伯字母給漢字拼音稍晚,「小經」(又名「小兒經」、「小兒錦」)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給漢字拼音的嘗試。就看英文的書寫,就知道是舶來品。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中原之後,就立即開始了「書同文」的變革,將當時存在於各地超過20種不同的漢字統一成為了「秦篆」(即「小篆」),讓整個中華文化因漢字而統一而認同而團結。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也開始對漢字進行了變革,一個是引入「拼音」的概念,一個就是將當時使用的繁體字、異形字進行統一簡化成為簡體字。
  • 國語、普通話與華語
    周有光先生說:「普通話是漢民族共同語,國語是中國的全國共同語,華語是全世界華人的共同語。三個名稱不是彼此排斥的,而是相互補充的。」兩位老前輩的話很有道理。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就是在法律上明確了普通話的國語地位。既然國語就是普通話,為什麼還出來這樣兩個名稱呢?國語和普通話這兩個名稱幾乎是同時出現的。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和英文字母那麼像?
    《切韻指掌圖》現代漢語拼音的發展當反切發展成為漢語注音主流方法的同時上世紀30年代,蘇聯開始創作拉丁文字取代漢字,以解決遠東地區華工的識字問題。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傳到國內,引起了國內文人學者的熱烈反響,中文拉丁化研究協會等拉丁化新文字團體席捲全國,推廣拉丁化新文字。
  • 中國普通話普及率約73% 年度字詞成社會變化記錄儀
    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普通話普及率從2000年的53%提高到2015年的73%左右,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比例逾95%。  年度字詞,社會變化的記錄儀和顯微鏡  「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方說我先掙它一個億。」2016年8月,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訪談節目中的話,瞬間刷爆網絡。
  • 普通話英語滬語孩子學話無所適從 漢語不難學
    普通話英語滬語孩子學話無所適從 漢語不難學 2008年10月29日 10:50 來源:解放網-新聞晨報 發表評論   著名教育家於漪認為,孩子學好普通話是非常重要的,但這並不排斥學習方言。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學會講上海話是迎刃而解的問題。上海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人際之間實現順暢交流的最重要工具是普通話。學好普通話,對於每個孩子來說,無論現在還是將來,都大有好處。
  • 2018年自考《現代漢語言》章節試題:文字
    2018年自考《現代漢語言》章節試題:文字第三章 文字一、學習提要1. 文字文字是記錄有聲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是人類最重要的輔助語言的交際工具。2. 文字的類型世界上的文字類型主要有三種: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 出生才61年的漢語拼音,為什麼能爬到千年漢字「頭上」?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漢語拼音。它是我國1958年官宣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是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主要由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聲調符號、隔音符號組成。1955年國家開始進行漢字改革,漢語拼音就是產物之一,是國家為了適應計算機信息化創新和推廣普通話做的新嘗試。
  • 漢字是文字發展的主流,拼音文字只是支流
    文字發展的歷史,並非單線發展,那種認為從象形到拼音,從表意到音素是文字發展規律的看法是西方中心論的表現。一、文字的類型成熟的文字,就形式而言,可以分為一維線性文字和二維面性文字,一維線性文字代表為拉丁文字,二維面性文字代表為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