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父親是如何啟蒙兒子成為超級科學家的?

2020-12-05 常青藤爸爸

說起顏值與實力並存這個話題,還有誰能比得過鼎鼎大名的科學家理察·費曼


24歲就獲得物理學博士24歲加入「曼哈頓計劃」,是天才小組成員之一第一個提出「納米」概念196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被稱為愛因斯坦之後最睿智的人

關鍵是,還長得這麼帥。


之前常爸在公眾號中介紹過費曼推崇的學習法——費曼學習法。


即你越是能把深奧的知識給一個外行、無任何背景知識的人講明白,就意味著你對這個知識懂得越透徹。


可是,你知道費曼是如何想到這麼簡單又高效的學習方法的嗎?其實這跟小時候父親對他的引導啟發不無關係。


在一段上個世紀對費曼的採訪視頻中,費曼回憶了很多小時候和父親相處的小事,儘管相隔幾十年,但在今天來看依然對我們教育孩子有很多啟發。


要知道,費曼的父親當年只是一個普通的軍服推銷員,就如現代社會中普普通通的我們,知識有限,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他是如何最大限度激發兒子潛能的?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也是有條件借鑑的。


今天就來跟大家講講費曼和他的寶藏父親。


「知道」和「懂得」是兩碼事


在上個世紀,即使紐約也依舊是「男主外,女主內」模式,更多是媽媽照顧孩子。但是費曼父親經常帶著費曼玩。有一次,大人們都去上班了,費曼和小朋友一起在草地上玩,其中一個孩子問費曼:「看看那隻鳥,那是什麼鳥?」


費曼說:「不知道。」


小男孩立刻表情有些輕蔑:「那是只棕色畫眉鳥,你爸爸怎麼什麼都不教你。」


但事實恰好相反,父親教過費曼。


父親看著鳥說:「它是brown throated thrush,中國叫棕色畫眉鳥,葡萄牙語叫tordo,義大利叫mughetto marrone,日本叫ブラウンツグミ,現在你知道這隻鳥叫什麼了。」


「但是你現在對這隻鳥依舊一無所知,你只是知道了不同地方的人如何稱呼它而已。現在,讓我們來好好看看這隻鳥,觀察它在做什麼。」


「知道」並不代表「懂得」,「知道它叫什麼」和「懂得它是什麼」是兩碼事。在父親的引導下,費曼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這個道理。


但是,別說孩子了,可能很多家長一直以來都從未想過「知道」和「懂得」之前的距離有多大。


所以他們會讓還沒上小學的孩子就開始背乘法口訣,背下來了就以為孩子是個天才,超人一步贏在起跑線了。可事實上,孩子只是把口訣背下來而已,根本就沒有理解乘法的意義。這和單純背幾個毫無意義的電話號碼,並沒有什麼區別。


引導孩子深度思考,不止說「多想想」三個字


很多父母都知道深度思考的能力很重要,但在「如何引導孩子深度思考」上,並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


比如,孩子遇到一個問題,父母就會說:「你多想想!你再想想!」看似是鼓勵孩子發散思維,可事實上卻恰恰暴露了自己的無能和懶惰——讓一個沒有多少知識儲備的小孩再多想想,他又能想到什麼呢?


這時候,家長最好的角色其實是引導者,通過一些小細節、小提示,引導孩子進一步思考。


嗯,又該拿費曼的父親來舉例了。


有一天費曼推著帶軌道的小火車玩,火車裡有個小球,費曼拉著火車,注意到小球的運動方式。他跑去問爸爸:「爸爸,我拉著車往前走的時候,小球會往後滾,可如果我停下,小球就會往前滾,為什麼?」


如果是你,是不是會拿慣性那一套理論來解釋這個現象?初中就學過的最基本的物理知識了,當然都懂嘛。


注意,費曼問的是「為什麼」。而慣性,只是對這個現象的總結,不是費曼要的原因,不是「因為有慣性,所以是慣性」。


費曼父親怎麼回答的?他老老實實說:「這個沒有人知道。」


「運動中的物體會保持運動,靜止的物體會想保持靜止,除非你用力去推,這個現象叫慣性。我們都知道慣性的存在,但是沒人知道為什麼萬物會有慣性。」

儘管父親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他對費曼的引導並沒有就此結束。


他繼續說:「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球並沒有向後滾,而是你拉著車向小球移動,那小球是靜止不動的。或者會由於摩擦力的作用向前移動,而不是向後移。」


聽到父親的提醒,小費曼趕緊跑回去,把球又放回去,再次拉動小車,認真觀察,發現爸爸說的是對的。車往前移動時,小球並沒有往後跑,它只是相對於小車往後移了點。但是和小費曼的位置相比,小球又往前了一點。


所以,面對孩子的疑問,我們回答不上來很正常,但我們可以仿照費曼爸爸的做法,教會孩子認真觀察,激發他的好奇心,促使他進行深度思考。


後來,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就成了費曼的座右銘。而他還進一步要求自己,除了理解還要創造。


在費曼去世後,人們收拾他辦公室時,發現他辦公室黑板上(那時候還靠手工計算)大量計算中夾雜了一段話:


(只要是)我不能創造的,我就(還)沒有理解。要知道怎麼解決每一個已經被解決的問題。」



直到晚年,費曼還把它寫到自己黑板一角,時刻提醒自己。


最好的教學方法是什麼?講故事


孩子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坎兒莫過於三個字:不明白。特別是那些抽象的,和現實生活差別比較大的知識點,孩子聽了往往是一頭霧水。


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費曼的爸爸有一個神器——講故事


有一次,他們講到霸王龍的故事。


書裡寫著:「霸王龍有20英尺高,頭有6英尺寬。」雖然描述很精準,但孩子明顯對20英尺、6英尺這些數字沒有概念。


爸爸停下來解釋:「我們來看看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如果霸王龍站在我們家前院,他的頭就能伸到窗戶高度,但卻伸不進去,因為它的頭太寬了,擠不進窗戶裡。」


「用現實生活中的東西去解釋抽象的知識點,用講故事替代教學」,費曼後來也學會了這一招。


1986年,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7名機組人員全部死亡,當時事件在美國造成極大轟動。費曼受委託和14名專家調查失事原因。

(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空中爆炸)


結果查明是火箭助推器現場接頭處的橡膠O形圈出現了問題,在挑戰者號發射時,它們本該在易損的火箭接頭處形成密封,防止熾熱的點火氣體向燃油箱發出火花。但是由於前一天晚上當地的天氣異常寒冷,O形圈受冷變脆,彈性不夠,就出現了意外。


這個過程非常複雜,變化又細微,一句話很難解釋清楚,尤其是面對沒有任何背景知識的公眾。


於是費曼用到了小時候父親教他的方法——講故事。在國會面對總統和眾議員,他做了著名的O型環演示實驗。將一隻橡膠圈扭曲擠壓,然後放到冰水幾分鐘,拿出來,橡膠圈無法完全復原回當初的正圓狀態。


不需要數據不需要做模擬動畫,一個簡單實驗,對比明顯,大家立刻都懂了。


講故事好的地方在於,可以把未知的和已知的做類比,這樣就更容易理解。畢竟所有的知識都來源於現實生活,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抽象,一切都能在現實中找到映射。


長大後,費曼再度回憶父親時,也認為講故事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成為爸爸後,他也把這個方法應用在了孩子身上。

代代相傳,他也成了一個好父親


兒子出生後,費曼也經常邊哄睡邊講故事,然後把自己知道的揉進故事中。他會從很奇怪的視角去描述事物,比如經常編造一個個小人,小人們四處走動,去野餐,生活在排氣扇裡,穿過藍色、高大的樹木,沒有樹葉只有枝幹……


他們還會做各種好玩的事,比如去山洞探險,風不停地吹進吹出,吹進去的很涼,吹出去的變暖,費曼把這個比喻成「就像狗鼻子呼吸一樣」,這樣就順便教了生物知識。


費曼和兒子都很享受這個「胡編亂造」過程,兒子還會去猜故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為了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費曼這個被別人視為絕頂聰明的人,卻常常在孩子們面前裝傻充愣。


比如開車送孩子上學時,總是假裝迷路。孩子們會齊聲高喊:「不對,不對,不是這個方向。」然後,他又故意開往另一條錯路,孩子們又大聲喊:「錯了,錯了!」不過,每次他們都能在遲到之前趕到教室。他還喜歡在孩子們面前講自己的囧事,比如忘了某件事,或忘了某個人的名字等等。


他一直試圖讓孩子們覺得自己比爸爸還要聰明。即便是在給孩子解釋東西的時候,也從來不帶有自我優越的態度。也正因為放下了父親的權威,能和孩子們一起鬧、一起笑,家裡的氣氛一直都非常輕鬆歡樂。


而這,也是費曼從父親那裡繼承的:「我父親就是這樣教育我的……沒有任何壓力,只是興趣盎然的討論。」


費曼出生前,他爸爸說:「要是個男孩,那他就要成為科學家。」然後,他真的培養出了一個科學家。但這個過程並不是像哆啦A夢一樣變出來的,而是日復一日的陪伴和努力換來的。


更重要的是,費曼爸爸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實我們都可以做到。不管是給孩子讀書、引導孩子深度思考,還是帶孩子觀察世界、輕鬆地討論問題,對家長的學歷、經濟都並沒有要求,只是要求父母能用心點。


費曼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後,有人問:「如果能和過去的人對話,你會選擇誰?」費曼說:「我希望我的父親能回來,這樣我就可以告訴他我得了諾貝爾獎。」


我想,念念不忘,就是一個孩子對父親最好的讚美了吧。

相關焦點

  • 錢學森的親兒子錢永剛,受到父親的特殊教育,現狀如何?
    要說在科學家裡響噹噹的人物,不得不提起一個名字,他就是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先生,為我們的國家研製出了飛彈和原子彈,為中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其實很少有人知道他有一個兒子叫做錢永剛,因為有著如此偉大的父親,所以錢永剛的一生也算是在父親光環籠罩下度過,算是非常普通的一生。
  • 理察·費曼的成功,離不開兒時父親給他的數學啟蒙方式
    腦科學以及教育學的研究表明:兒童在4-6歲間的邏輯推理能力得到了迅猛發展,也因此在這個時期兒童的科學、數學思維的啟蒙非常重要和關鍵。數學思維的啟蒙並不是在學齡後才開始的事情,家長要在孩子學齡前就開始對其進行相應的培養。那麼,家長應該如何開啟孩子的數學啟蒙之路呢?
  • 被稱為「愛因斯坦之後最聰明的人」,費曼:感謝父親的啟蒙教育
    今天來和大家說一說「費曼」這個人,以及他的學霸之路是如何養成的。那麼費曼之所以能夠掌握這樣被世界公認最好的學習方法之一,離不開他父親的對他的啟蒙教育。只是一個普通的軍服推銷員,但是對於兒子的教育卻非常值得借鑑。各位家長也可以根據費曼父親的教育方式來更好地理解「費曼學習法」,幫助孩子養成好的學習思維,提升孩子學習效率。
  • 父親帶厭學兒子開房車遊全國 稱只是普通家庭 每天讓兒子寫日記記...
    1月12日,徐先生向北青-北京頭條記者表示,之所以放下事業陪兒子行萬裡路,是因為他覺得比起追求物質下的教育,他更希望兒子有一個豐盈的內心世界。對於網絡上網友關於「有錢人開房車」的質疑,徐先生表示,他們只是普通家庭,一個月以來和兒子在旅途上的消費大約在七八千元左右。在旅途中,徐先生讓兒子每天寫一篇日記,也教兒子做飯、教兒子攝影,父子倆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好。
  • 愛因斯坦是高智商天才,兒子卻被稱瘋子?兒子坦言:天才父親沒用
    波蘭所有的家務還為了補貼家用辦了一個旅館。1904年,兩個人的大兒子出生了。也許是兒子的出生給他帶來了幸運,1905年,他在這一年發表了五篇引起自然科學革命的論文。1909年,愛因斯坦獲得了教授職位,1910年,兩個人第二個兒子出生。
  • 愛因斯坦有兩個兒子,一個成為教授,另一個為何被送進精神病院?
    公元1879年的3月14日,在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家庭,戶主赫爾曼的妻子波琳生下了一個男嬰,而這位猶太男嬰便是繼伽利略和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
  • 愛因斯坦有兩個兒子,一個成為大學教授,另一個卻被送進精神病院
    公元1879年的3月14日,在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家庭,戶主赫爾曼的妻子波琳生下了一個男嬰,而這位猶太男嬰便是繼伽利略和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眾所周知,猶太人是一個非常善於經商的民族,但是愛因斯坦的父親赫爾曼的經商路卻並不順利,他在親戚的資助下曾多次創業,但是每次都以失敗告終,因此童年時期的愛因斯坦家境並不富裕。
  • 捷德奧特曼25集:兒子擊敗父親,是否將來成為第二個貝利亞奧特曼
    本與兒子捷德奧特曼打的好好的,佔盡上風。被賽羅奧特曼搶的先機,擺了一道力量減弱不少。隨後奧特之父登場,與貝利亞二人世界一個晚上。接著,賽剛出現,貝利亞趕緊消滅,但時空裂縫已經開啟。被打回原形後進入時空裂縫後,被兒子親情感化,意志受到衝擊。一切都是順理成章,按部就班的走向了勝利。但是筆者在這裡提出個頗為「腦洞」問題!捷德奧特曼在今後是否會成為貝利亞奧特曼二世?
  • 我的父親史蒂芬·霍金
    1988年《時間簡史》首次出版,霍金成為了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儘管經歷了常人無法想像的病痛與折磨,霍金始終保持著幽默與樂觀,他喜歡社交,經常出現在各大演講現場,還客串了很多娛樂影視作品。很少人知道的是,霍金還是一位好父親,他非常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們,儘管他一直行動不便,後來甚至喪失了語言能力。
  • 當年,兒子因恨分房不公屢次打罵父親,父親憤怒滅門兒子一家四口
    正是因為我們的世界存在這樣一種溫暖的情感,才讓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學會了如何自愛和愛別人。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父母都曾為我們種下一顆種子,當被愛所澆灌和滋養,種子就會慢慢長大,帶給我們每一個人善念和愛的力量。這種親情帶來的力量,讓我們每一個人在遭遇艱難困苦的時候都有繼續向前的堅定信念。
  • 愛因斯坦被遺忘的兒子:「擁有天才父親對我沒用」
    在去世前不久,愛德華·愛因斯坦(Eduard Einstein)告訴記者:「擁有天才父親對我沒用。」越南媒體9月16日回顧了偉大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被遺忘的兒子」愛德華·愛因斯。
  • 黃聖依5歲的兒子就懂天文知識,科學啟蒙早的孩子不得了
    說起黃聖依的兒子安迪,他的學霸屬性讓人記憶猶新。  在《媽媽是超人》裡,工作人員問安迪:「只能帶一樣東西去外太空,你會帶什麼?」  當媽媽黃聖依以為兒子會帶最喜歡的奧特曼時,5歲的安迪毫不猶豫給出答案:「氧氣罐」。
  • 父親帶智障兒子坐船,製造意外被識破,網友:說好的虎毒不食子呢
    據媒體報導,在海南,一名父親為騙保把智障兒子推下海時,我真有點不太相信,世間竟然有如此狠心的父親? 64歲的父親,38歲的智障兒子,新聞雖然詳細報導了這名父親推下兒子的過程,但卻沒有進一步披露這對父子的生活狀態。不過,可以想像,這樣的家庭對孩子付出的心血肯定多過普通家庭。 誠然,孩子存在智力障礙對於一個家庭,對於一個父親來說,確實要對孩子付出普通家庭和常人難以理解的辛苦,而這份辛苦原本是父愛如山的偉大體現。
  • 陳佳洱:父親是「童話大王」陳伯吹,他成為核物理學家,北大校長
    尤其是父親寫的《阿麗思小姐》、《波羅喬少爺》、《華家的兒子》、《火線上的孩子們》等故事深深打動了陳佳洱。他立志也要像父親一樣,做一位作家。三年級時,他已經能夠獨立讀書看報了,甚至還模仿當時的《小說月報》裝訂了一本只有自己一個作者的小說月報。讀初中時,他還把父親送他的英文版著作《森林中的紅人》翻譯成中文,在《華美晚報》上發表。
  • 12年前的汶川地震,徒步25公裡帶兒子屍體回家的父親,現今如何
    這位父親的名字叫做程林祥,他的兒子名叫程磊,在地震中,這位堅韌的父親背著自己早已逝去的兒子,一直在廢墟中艱難地行走,這一幕被當時媒體看見後,便採訪了這位父親,記者了解到,地震發生的第二天,程林祥就立刻與妻子來到大兒子就讀的中學。
  • 楊振寧父親將一生奉獻給了祖國,卻至死無法原諒自己兒子,為什麼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有著非凡地位的人,卻一直對自己的父親深感慚愧,甚至他的父親至死都無法原諒自己兒子的「背叛」,這又是為什麼呢?他父親的名字叫做楊武之,儘管不如自己兒子那般萬眾矚目,卻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尤其是他對於國家的熱愛,更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敬仰,去學習。
  • 當AI「智力爆炸」成為超級智能,普通智力人類是螻蟻/寵物?
    而今天,科學家們都在討論一個全新的、會產生連鎖反應的領域——AI。許多人提出,AI 的智力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旦打開某個開關,它就會不斷地自我補充,形成 AI 「智力爆炸」,甚至最終可能超越人類智力。
  • 父親節特輯|物理學家費曼:父親的教育激勵了我的一生
    他同時也可能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偷偷打開過放著機密文件的保險柜、在巴西桑巴樂團擔任鼓手的科學家。他的自傳更被稱為是一封理科生寫給世界的情書……這樣一個如此有趣的科學老頑童,最早受到的啟發竟然來源於他的爸爸,一位普通的制服商人。1918 年,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出生於美國紐約皇后區小鎮的一個俄羅斯移民猶太裔家庭。在費曼出生之前,老費曼就對妻子說:「他要成為科學家。」於是,當小費曼還坐在嬰孩椅上的時候,老費曼就開始教他序列了。
  • 《星際穿越》:愛是宇宙終極答案,守護孩子,是一個父親的使命!
    這時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神秘的「時空裂口」,通過它可以到外太空尋找延續生命的希望。一個探險小組穿越到太陽系之外,他們的目標是尋找一顆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然而,飛船通過蟲洞的時候,他們發現飛船上的一小時相當於地球的七年時間,即使他們能完成任務,但所能提供的救贖對於地球上活著的人來說已經太晚。
  • AI 如果 「智力爆炸」 成為超級智能 只有普通智力的人類是螻蟻...
    而今天,科學家們都在討論一個全新的、會產生連鎖反應的領域——AI。許多人提出, AI 的智力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旦打開某個開關,它就會不斷地自我補充,形成 AI 「智力爆炸」,甚至最終可能超越人類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