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發現!隼鳥一號在小行星樣品發現了與地球海洋非常相似的水!

2020-12-05 遨遊世界科學

據了解,近日來自日本的科學家在檢查隼鳥一號太空船從小行星Itokawa傳回的樣本。結果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的兩位宇宙化學家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這顆小行星含有大量的水,而且是與地球海洋非常相似的水。據此,研究小組估計,地球上多達一半的水可能來自數十億年前的小行星和彗星撞擊。

這項研究是首次對小行星表面的樣本進行水檢測。目前科學界的共識是,小行星是由太陽系形成後遺留下來的物質構成的。因此,對這些天體的研究有望揭示其早期歷史和演化。在研究了JAXA提供的樣本後,科學家發現,與太陽系內部發現的物體的平均含量相比,它們在水中的含量更高。

為了研究這些樣品,研究小組使用了ASU的納米級二次離子質譜儀(NanoSIMS),每個樣品的直徑都在50到250微米之間(大約是人類頭髮寬度的一半)。這臺儀器是世界上僅有的22臺光譜儀之一,它能以高靈敏度檢測微小的礦物顆粒。

研究員Jin和Bose研究的兩種Itokawa粒子都很小,相比之下,人類頭髮的直徑只有100到500微米。ASU的納米模擬儀器使得提取顆粒含水量的信息成為可能。在這五種粒子中,研究小組在其中兩種中發現了輝石。輝石是一種礦物,(在地球上)其晶體結構中含有水。Jin和Bose也懷疑這些顆粒可能含有微量的水,儘管他們不清楚到底有多少。科學家猜測Itokawa的可能經歷了加熱事件、撞擊、衝擊和碎裂,所有這些都會提高它的溫度,導致水流失到太空。

NanoSIMS的測量結果證實了這一假設,表明樣本顆粒本身富含水分。但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竟然如此富有。這表明像Itokawa這樣的小行星能夠比科學家之前認為的擁有更多的水。

由於它的成分主要由矽酸鹽礦物和金屬組成,行星科學家已經將Itokawa確定為一顆s級小行星。這顆小行星的長度僅為500米,直徑215至300米,每18個月繞太陽一周,平均距離為1.3 AU——從地球軌道內經過,略高於火星軌道。

科學家認為像Itokawa這樣大小的物體被認為是更大的s級小行星的碎片。儘管這些小行星很小,但據信它們在形成時保存了所有的水和揮發性物質(氮、二氧化碳、甲烷、氨等)。s型小行星是小行星帶中最常見的天體之一。它們最初形成於距離太陽三分之一到三倍地球距離的地方。」

Jin和Bose研究的樣本來自於Muses海,這是Itokawa中部的平滑區域。從結構上看,Itokawa是一個寬約19公裡的母體殘骸,它由兩個散布著巨石的主裂片(密度不同)組成,中間有一個較窄的部分連接在一起。在它的歷史上,它曾被加熱到550到800攝氏度,並遭受了多次撞擊,其中一次大事件使它分裂。

之後,其中兩塊碎片合併形成了Itokawa,在大約800萬年前,Itokawa就擁有了現在的大小和形狀。儘管導致其形成的災難性解體以及樣品顆粒暴露在輻射和微隕石撞擊下的事實,這些礦物仍然顯示出水流失到太空的證據。

專家表示,雖然這些樣品是在表面採集的,但我們不知道這些顆粒在原始母體中的位置。但我們猜測是,它們被埋在地下100多米深處……這些礦物的氫同位素組成與地球沒有什麼區別。」

這表明,在後期的猛烈撞擊(約41億至38億年前)中,小行星的撞擊導致了水在形成後不久就進入了地球。Bose補充說,這使得s級小行星成為未來採樣返回任務的優先目標。

這意味著s型小行星和普通球粒隕石的母體可能是類地行星的重要水源和其他一些元素。我們之所以能這麼說,只是因為對返回的小行星風化層樣本——它們表面的灰塵和巖石——進行了原位同位素測量。」

Itokawa是一顆花生形狀的小行星,它的小天體有著不同的密度。當這些任務完成時,ASU很可能會發揮重要作用。目前,Bose正致力於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建立一個清潔實驗室,該實驗室將與NanoSIMS一起,成為首個能夠分析來自太陽系小行星和天體的物質樣本的公立大學設施。

相關焦點

  • 日本隼鳥號再立新功,小行星上發現水,科學家:或是地球海洋之源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水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也是生命之源,人的身體質量的60%以上都是水,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認為,有水就有生命。最近,日本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成功從Itokawa小行星帶回1500顆小行星巖石樣本,在對其分析研究後,科學家驚喜地發現了水的存在。這不禁讓人對生命的起源有了重新思考。Itokawa是一顆s型小行星,是小行星帶中最常見的天體之一。它的形狀就像一顆花生,每隔18個月就會繞太陽轉一圈,穿過地球軌道,然後越過火星。
  • 小行星龍宮巖石即將抵達地球
    來自一個小行星的首個大型巖石和土壤樣品正在返回地球的路上。周六上午(2020/12/5),當日本隼鳥二號(Hayabusa-2)太空飛行器接近地球時,它釋放了一個裝有這個小行星樣品的膠囊。周六下午,樣品膠囊應該會啟用降落傘並在澳大利亞腹地著陸。隼鳥二號是從小行星龍宮(Ryugu)上抓取的這些宇宙寶藏,龍宮是我們太陽系原始構成要素的小行星之一。小行星是幾十億年前的遺物,那時候地球正在成形。
  • 水是如何進入地球的?
    事實上,小行星和彗星組成的模型表明,它們甚至藏有足夠的冰,可以輸送相當於地球海洋的水量。「是彗星或者小行星帶來了地球上的水嗎?是一個單一事件,還是許多個?這是多久以前發生的?」所以,問題解決了嗎?還沒有。是彗星或者小行星帶來了地球上的水嗎?是一個單一事件,還是許多個?這是多久以前發生的?
  •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地球水候選來源:被稱為頑輝球隕石
    地球上水的來源根據測算,地球表面的71%的面積是被水覆蓋,水的總量約為13.6億立方公裡,其中97.3%存在於海洋.那麼地球上的水是從哪裡來的呢?像流星這樣的小行星形成於木星以外,因此富含碳和水。但是這些小行星中的物質未能通過關鍵的測試。為了查看地球上的水與小行星上的水是否相同,天文學家比較了同位素。例如,氫的每個原子都具有相同數量的電子和質子,但某些中子比其他中子更多。根據氫,氧和其他元素的同位素組成,科學家得出的結論是,小行星的水和巖石物質與陸地物質不匹配。許多水和其他物質必定來自其他來源。
  • NASA小行星任務收穫重大發現:本努小行星上曾經存在水!
    NASA小行星任務收穫重大發現:本努小行星上曾經存在水!來源:NASA/Goddard/University of Arizona看來NASA為它的小行星取樣任務選擇了正確的小行星。任務小組成員於12月10日宣布,該機構上周剛剛抵達本努小行星的「OSIRIS-REx」探測器已經在這顆1640英尺(500米)寬的近地小行星上發現了含水礦物。
  • 科學家在最近撞擊地球的隕石中發現了水流動的證據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最近撞擊地球的隕石中發現了近期水運動的證據,研究人員考察了過去100年內撞擊地球表面的碳質軟骨隕石(CC)隕石後發現,水運動的證據意義重大,因為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上存在的水來自於隕石。但贊同這一理論的科學家們卻很難證明這一點,因為迄今為止回收的隕石中並不含有水。
  • 中國天眼發現「外行星」,和地球非常相似,專家卻直呼不能去
    隨著中國科技發展,人類對科學的欲望越來越深,地球已經容不下科學們的探索欲望,於是越來越多的國家都想去地球之外的星球一探究竟,不過如果想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有最先進的科學發明。經過中國研究人員的努力,「中國天眼」被正式應用,也通過中國天眼發現「新地球」,那個星球不僅有水還有植物,和地球環境非常相似,國人興奮的表示如果以後地球不能生存就可以到另一個星球上去了,但是專家卻直呼:不能去!
  • 「冥王號」探測器在小行星上發現水跡 專家推測:或許就是地球生命...
    據報導,美國宇航局的OSIRIS-REx(「冥王號」)探測器在其降落的神秘太空巖石上於幾天後就在附近的小行星Bennu上發現了水跡。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宇航飛行中心的工作人員艾米西蒙說:「小行星Bennu礦物質中水痕跡的出現,將有助於獲得小行星主要物質的化學成分和同位素組成的資料。當小行星的巖石樣品被送至地球時,科學界們將會獲得太陽系早期演化的很多信息。」
  • 地球的水是何時怎樣來到地球的?
    水透明,無色無味,覆蓋了70%的地球表面,通過海洋,河流到雲層,循環往復,它甚至佔了我們身體成分的60%,由於我們身邊和體內有這麼多的水,讓我們覺得水的存在理所當然,但是其實在太陽系的其它地方幾乎找不到液態的水。
  • 地球上的水可能來自於行星本身,而不是彗星或小行星
    新研究發現,地球上的水可能來自於行星形成時存在於太陽系內部的物質,而不是彗星或小行星所提供。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地球上的水可能來自於行星形成時存在於太陽系內部的物質,而不是遙遠的彗星或小行星所提供。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期刊,這意味著地球可能一直都是含水的 。
  • 重大發現!人類找到了「另一個地球」
    ,本次發現的行星克卜勒-452b是在這一行星群中已知的最小行星。天文學家稱,這是至今為止發現的最接近地球的「孿生星球」,與地球的相似指數為0.98,可能擁有大氣層和流動水。距離地球1400光年,有60億年歷史  克卜勒-452b位於天鵝座,距離地球1400光年,繞著一顆與太陽非常相似的恆星運行。
  • 科學家:地球內部發現5個「地下海洋」,地球上的水就來自那裡!
    目前主流的理論認為,地球上的水是小行星和彗星從外太空運來的;另有理論認為,地球上的水是地球形成初期,一顆名叫忒伊亞的行星撞擊地球,形成月球時帶來的。雅各布森經過長年累月的試驗,加上其他科學家發表的對來自地下410公裡到660公裡的過度帶一顆鑽石的分析數據,發現有大量的水混入了過度帶的巖石中,類似於「被烤成蛋糕的水或牛奶」,這些水的水量相當於地表總水量的兩倍。
  • 地球生命來自哪裡?日本專家重大發現:天外流星墜落帶來生命
    關於地球生命起源一直是科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那麼,人類到底是怎麼起源的,地球生命到底來自於哪裡呢?對此,日本科學家有了重大發現!據衛星網近日消息稱,致力於研究地球生命起源的日本科學家在實驗裝置上模擬了小行星落入海洋的情況。結果表明,水中會形成複雜的有機化合物,例如胺基酸。
  • 地球上的水是從哪裡來的?海洋又是怎麼形成的?
    現在,地球上,海洋的總面積佔整個地球總面積的71%,可以說,地球就是個藍色水球。那你有沒有好奇過,地球上為什麼會有這麼四大洋?海洋是怎麼在地球上形成的?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水是從哪來。科學家們長期懷疑,大部分水是來自帶冰的彗星,或者更可能是來自百萬年間不斷撞擊地球的小行星,這一懷疑得到了一定的證實,科學家通過對太陽系誕生後就形成的碳質球粒隕石的化驗,發現這些隕石不僅含水,而且他們的礦物化學成分與地球巖石,以及與跟地球同時期形成的小行星樣品一致,這個發現表明地球在早期就累積了大量的、可以保留的水,儘管缺乏大氣,小行星也會不斷地帶來更多的水,如果真是這樣,生命形成的時間可能比我們通常認為的還要早
  • 來自遠古隕石的重大發現:竟然有液態水!
    日前,科學家們在兩顆二十年前墜落在地球上的遠古隕石上發現了生命所必需的液態水和有機化合物。這項研究是基於對鹽 (含鹽) 晶體的第一次全面分析,科學家們在兩顆遠古隕石上發現了生命所必需的液態水和有機化合物。
  • 地球上的水來自哪裡?科學家給出新答案
    8月31日,據外媒報導,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地球上的水可能並不是來自彗星,有可能是來自太陽系內部的頑火輝石球粒隕石。眾所周知,地球的表面約有四分之三都是海洋,正因為如此,它在太陽系中也是獨一無二的。但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有一個問題:這些水是從哪裡來的?
  • 地球不再完美?火星發現水冰庫,差不多百分百是冰
    而此次發現的水冰庫將更加證實了火星存在水,這個水冰庫約500米厚,幾乎100%是冰,碎片覆蓋最多十米厚。這些水冰沉積物可能代表 「可能是南半球任何非極地地區的最大濃度」。而這個水冰庫也將成為太空人的潛在水源。那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地球已經不再完美,人類未來可以在火星上居住。
  • 新線索:地球上的水從何而來?
    很多研究人員猜測,在地球形成的末期,來自太陽系較冷、較遠區域的外太陽系的含冰小行星,向地球輸送了海水。不過,海洋並不是地球上最大的蓄水池,據估計,地球內部的含水量是地表水量的好幾倍。過去的研究認為,頑輝石球粒隕石是非常乾燥的;而新的測量結果卻表明,這些隕石雖然不直接含有水,卻儲存了足夠多可以產生水的原材料。這意味著,那些形成了地球的星際巖石碎片,有可能為地球提供至少3倍於地球海洋中的水量。
  • 美國探測器在太陽系小行星上發現海洋,或適宜生命居住
    據中國日報,美國宇航局一份新的研究表明,穀神星表面閃亮的鹽層是其地下滲透水留下的,它的地下深處可能有巨大的海洋,可能曾經有外星生命,或適宜生命居住。在燃料耗盡的最後繞飛階段,探測器距離穀神星表面只有22英裡,發現了其內部的鹽水儲層,它有25英裡深,延伸數百英裡。
  • 美探測器在太陽系小行星上發現海洋,或適宜生命居住
    美國宇航局一份新的研究表明,穀神星表面閃亮的鹽層是其地下滲透水留下的,它的地下深處可能有巨大的海洋,可能曾經有外星生命,或適宜生命居住。在燃料耗盡的最後繞飛階段,探測器距離穀神星表面只有22英裡,發現了其內部的鹽水儲層,它有25英裡深,延伸數百英裡。雖然鹹水可能是一種極端的生存環境,但海洋的存在表明,在這顆矮行星的其他地方可能有更多這樣的鹹水水庫,這增加了穀神星可能是宜居星球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