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堂,遊輪上,甚至白宮,冠狀病毒可能會突然爆發。
專家們說,這些大的集群傳播不是極端的異常值,而是大流行的主要傳播引擎。了解它們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原因可以幫助我們在疫苗廣泛使用之前控制病毒傳播。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冠狀病毒SARS-CoV-2不會在整個人群中均勻散開,而是以幾乎「全有或全無」的極端方式傳播。
現在,許多研究表明,大多數COVID-19感染者幾乎不會將其傳染給其他任何人,但是當感染發生時,它們可能會在一點爆炸式增長。
然後,該病毒可以一下子感染「10%、20%、50%甚至更多的人」,疾病建模研究中心的科學家Benjamin Althouse說。
這與流行病學的「80/20規則」相對應,其中80%的病例僅來自受感染者的20%,但Althouse說冠狀病毒可能更為極端,其中90%的病例可能僅來自10%的人。
就像「把火柴扔在柴堆上」,「你丟一根火柴,柴堆沒被點燃。你再丟另一根,也沒點燃。然後你又扔了一根……」
美國研究人員基於全球最大的接觸者追蹤項目——項目的研究報告於9月發表在《科學》上——研究發現,病毒傳播過程中「以超級傳播者為主」。
分析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和安得拉邦大流行前四個月的數據後,作者發現,8%的感染者製造了60%的新病例,而71%的感染者卻沒有將其傳給任何人。
也許這並不奇怪。
傳染病流行病學家Maria Van Kerkhove是世界衛生組織大流行應對工作的顧問,在10月發推文稱冠狀病毒的特徵是以超級傳播者為主要擴散動力。
實際上,麻疹,天花和伊波拉病毒也見到聚類模式,其他冠狀病毒,SARS和MERS也是如此。
在大流行早期,SARS-CoV-2的基本傳播係數(R0)獲得了廣泛關注。
雖然伊波拉病毒,SARS-CoV-2和流感病毒的R0值都在2到3之間。但是,流感患者傾向於「一致地」感染另外兩個或三個人,而伊波拉和SARS-CoV-2的傳播方式過於離散,這意味著大多數人幾乎不會傳播它,但少部分人會傳給數十人。
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的研究生Akira Endo說,需要「更詳細的數據和方法」,使用另一個度量標準「k因子」來刻畫這種聚類行為。
他在惠康開放研究公司(Wellcome Open Research)上發表的關於病毒在國際上早期傳播的模型表明,SARS-CoV-2可能高度分散。
他說,一個有說服力的線索是,一些國家報告了許多輸入病例,但沒有持續傳播的跡象,而其他國家則報告了大規模的本地暴發,但只有少數輸入病例。
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員Felix Wong說,但是即使k因子也不是完全夠用。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超擴散現象呢?
我們尚不確定生物因子(例如病毒載量)是否起重要作用。
但是我們知道的是,人們可以傳播SARS-CoV-2而沒有症狀,並且由於通風不良,擁擠的空間——特別是在人們說話,大喊或唱歌時——病毒就會肆虐。
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本月在《自然》上有項研究發現,餐館,健身房和咖啡館是美國大多數COVID-19感染的發生地。
研究人員利用9800萬人的手機數據,發現約10%的場所佔感染數的80%以上。
有鑑於此,專家表示,重點應該放在這些類型的空間上,並減少病毒接觸大量人群的機會。
同樣的,每當一個地區出現新的病例時,我們應該儘可能地向上追溯源頭。因為那是傳播的主要動力。
Wong說,他的模型表明,如果每個人日常接觸的人數限制在10人以內,「疫情將迅速消失」。
Benjamin Althouse說:「個體之間的生物學差異很大,我鼻子中的病毒可能比你多一百萬倍,但如果我是個死宅,我就不會感染任何人。」
https://www.sciencealert.com/superspreader-events-around-the-world-played-a-key-role-in-igniting-the-covid-19-pande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