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家小飯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手巾和水壺。本報記者左慶攝
丁美娟的小飯桌由於家長口碑好,現在有30個孩子在這裡定點吃飯午休。 本報記者 左慶 攝
本報記者 劉德峰 實習生 吳雅迪
2月12日,隨著新學期的開始,許多小學生又在家長的帶領下,來到學校周邊的小飯桌報了名。然而,這些供小學生中午就餐、午休的地方,絕大部分卻沒有正規手續。談及此事,小飯桌的經營者們也很無奈,因為並非自己不想辦手續,而是自己的申請得不到政府部門的批准,「我們也想成為正規軍」,有經營者稱。
小飯桌:無證經營的尷尬
在濟南市歷下區甸柳新村五區一居民樓內,有一家規模不算大的小飯桌。新學期開學前,這家小飯桌便將自家的標牌取了下來。「我們這裡最多只能容納30個孩子,已經收滿了。」這家名叫「叮叮寶貝餐廳」的小飯桌創始人丁美娟告訴記者。
走進「叮叮寶貝餐廳」,很難想像這是一家沒有工商營業執照和餐飲服務衛生許可證的地方:剛擦拭完的乾淨地板,門口處貼有小學生姓名的標籤下掛著的毛巾,整潔的廚房、餐廳和休息室,餐具消毒櫃、紫外線消毒燈,消毒柜上擺放的經營者健康證明。為打理好這家小飯桌,經營者丁桂娟和丁美娟姐妹可謂費盡心思。
「我們剛創業的時候想法就是,要做就爭取做同行業裡最好的。」丁美娟告訴記者,創業前她們姐妹兩個曾到多處小飯桌考察過,但有一些小飯桌的衛生、設施,並不能讓已為人母的兩人滿意。看過了好的,也看過了相對一般的,姐妹兩個摸索著走出了自己的路。「我們之所以不叫『小飯桌』,而是叫『寶貝餐廳』,就是想與同行業的區分開。」丁美娟說。
與記者談及今年的報名情況,姐妹兩個臉上滿是欣喜。丁美娟告訴記者,她們開始接受報名之前,就頻頻接到預約床位的電話,「大部分都是以前孩子住在我們這兒的家長介紹過來的,今年還有一位家長帶孩子過來報名,而當時我們的床位已經滿了,結果孩子哭著非要留下。」
而即便是這樣的一家小飯桌,也沒有工商營業執照和餐飲服務許可證。「不是我們不想辦,而是人家不批。」丁美娟說,她們創業初就到各個相關部門諮詢手續的問題。工商局答覆她們說,由於她們的營業地點在居民樓內,屬於「民改商」經營的情況,需要出具居委會開出的證明才能辦理營業執照。
而居委會說,由於擔心小飯桌擾民,所以也就沒有給她們開出證明。而要想辦下餐飲服務許可證,必須具備工商營業執照。「一環扣一環的,最後什麼都沒辦下來,就只有我們的健康證明了。」
主管部門:正在調查摸底
2月17日中午,記者走訪至濟南市經五路小學附近的一家小飯桌。該小飯桌面積較小,卻安排了十幾個小學生就餐的地方。記者剛走近小飯桌門口,就聞到一股濃濃的麵團發酵的味道。
正是小學生放學的時候,餐盤也已經擺到了餐桌上。半個花卷放在餐盤的主食區,一小撮土豆絲和洋蔥絲放在餐盤的菜品區。這頓飯與其他小飯桌三菜一湯的午餐相比,略顯簡陋。
該小飯桌的四名工作人員在得知記者來意後,也顯得有些緊張,「我們這裡是很規範的,每個人都必須戴著帽子。」可「戴著帽子」顯然不是小飯桌衛生、安全和舒適的標準。當記者試圖進入廚房查看時,工作人員拒絕了記者的要求,「你們不能進。我們就要去接學生了,如果沒什麼事的話,你們就走吧。」
而就在記者離開該小飯桌時卻發現,一張破舊的食品衛生許可證高掛門口上方。
濟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東側的一棟居民樓內,市民王女士所開辦的小飯桌同樣擁有一張食品衛生許可證,這是在前幾年由天橋區衛生局頒發的。而王女士表示,每個學期開學一段時間後,發證的單位也會到小飯桌進行檢查。
然而,據濟南市衛生局衛生監督所的相關負責人稱,自2011年起,小飯桌的管理職能已經移交濟南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11年11月,山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印發了《山東省學生小飯桌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規定,學生小飯桌實行登記制度,縣(市、區)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應建立學生小飯桌登記檔案,並向當地教育行政部門通報。有關學生小飯桌的開辦條件、從業要求等,由縣(市、區)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確定,並向社會公布。
而新學期開學後,山師附小、甸柳一小、經五路小學等多所學校門前,並未出現公示小飯桌的名單。濟南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於剛接過小飯桌的管理工作不久,市局對小飯桌的調查摸底工作尚未結束。不過,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已選歷城區的小飯桌作為試點,相關情況總結將於近期完成。
□記者手記 小飯桌的自我管理
2月13日下午,當記者來到「叮叮寶貝餐廳」不久,同小區的另一位小飯桌經營者敲開了他們的門。丁美娟說,因為曾有孩子想從這位經營者那邊轉到「叮叮寶貝餐廳」,該經營者心裡就犯起了嘀咕,就想親自看看丁家姐妹辦的小飯桌到底是如何吸引孩子的。看過休息室、餐廳後,該經營者也點頭說:「確實不錯。」
隨著前幾年學校餐廳遷出學校,越來越多的家庭式小飯桌出現在學校周圍的小區內。記者在歷下區甸柳一小附近發現,在甸柳一小北側的小區內,小飯桌數量達到近20家之多。
小飯桌數量的增長,讓這個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小飯桌越多,對學生家長來說就是更多的選擇。為了獲取更多的生源,經營者不得不改進自己小飯桌的服務質量。以「叮叮寶貝餐廳」為例,記者在該小飯桌的廚房裡看到一個細節,那就是在廚房的兩個水龍頭上,裝有一個加熱裝置。丁美娟說,冬天怕孩子洗手的時候水太涼,就自己花錢買了它們。
除此之外,伴隨著小飯桌數量的增長,對小飯桌擾民的投訴也漸漸多了起來。因為小飯桌佔用居民房,孩子多了容易吵到鄰居,引起不少居民的反感。對此,不少小飯桌經營者稱,為了避免與鄰裡產生糾紛,只能靠自覺。「我們會告訴學生們輕聲上樓,吃飯的時候不要挪動桌椅,也會儘量勤快一點,比如打掃一下樓道。」
□工商說法 小飯桌屬啥 無法界定
2月17日,記者以想辦一家小飯桌為由,就此事諮詢了歷下區工商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小飯桌確實不能辦理工商營業執照,但理由並不是「民改商」的問題,而是因為相關部門無法界定小飯桌到底屬於「餐飲業」還是其他行業。
濟南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員也向記者證實,同樣因為無法界定小飯桌的屬性,目前小飯桌無法獲得餐飲服務許可證。
隨後,記者又在歷下區、天橋區、槐蔭區、市中區和歷城區的多家小飯桌走訪時發現,與「叮叮寶貝餐廳」情況類似的不在少數。即使是有證的小飯桌,能展示給孩子家長的,也就只有一個食品衛生許可證。
□管理經驗 曾經給小飯桌 分級公示
據了解,2007年9月-10月,濟南市衛生局衛生監督所曾開展小飯桌集中整治公示活動,並根據現場衛生監督情況,對被檢查單位的衛生情況給予綜合評價,分為優、一般、較差三類,並將結果在相關學校集中進行了公示。2008年,市衛生監督所又對小飯桌實行「笑臉」、「平臉」和「哭臉」管理。而現如今這樣的分類評選,已經難尋蹤跡。
新的管理部門調查摸底工作尚未結束,原管理部門的政策又未得到延續,小飯桌的管理又一次進入青黃不接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