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全新技術突破!花費數十年時間 終於完整修復阿波羅登月電影

2020-10-07 智慧黑科技

NASA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太空人,關於月球表面拍攝的令人驚嘆的電影,但是最近的改進人工智慧(AI)確實已做出了電影的全過程。

由荷蘭電影修復專家在網上共享的重製電影,登月場景的細節令人吃驚而生動。從任務指揮官尼爾·阿姆斯特朗在1969年登上月球的第一步,到分別在1971年和1972年的阿波羅15號和16號登上月球漫遊車。

AI全新技術突破!花費數十年時間 終於完整修復阿波羅登月電影

荷蘭蒸汽機器公司(也叫「尼爾斯」(Niels))背後的電影恢復者,使用AI來穩定搖晃的鏡頭,並在NASA月球著陸電影中生成新幀。增加幀速率(每秒播放的幀數)可以使運動平滑,並使它看起來更像高清(HD)視頻中的運動。

在阿波羅計劃推出的1968年至1972年間11個月球航天飛行任務; 據美國宇航局稱,其中有四個任務測試了設備,有六個任務降落在月球上,這使12個人能夠在塵土飛揚的月球表面行走,駕駛或者跳躍。在所有這些任務中,太空人使用16毫米電影攝影機捕獲軌道活動或實驗的細節,這些攝影機通常以每秒1幀,6幀或12幀或fps的速度推進電影,然而在電影行業的標準速率為24 fps ,而高清攝像機則以30或60 fps的速度拍攝。

AI全新技術突破!花費數十年時間 終於完整修復阿波羅登月電影

尼爾斯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媒體,當以較低的幀速率拍攝的舊電影以較高的速率顯示時,動作看起來會加速而抖動,「這使過去和觀看者之間產生了脫節」。

尼爾斯說:「我使用經過實例訓練的開源人工智慧,以在真實幀之間生成全新的幀。它分析了真實幀之間的差異,發生了什麼變化,並能夠'內插'如果以更高的幀速率拍攝時將有什麼樣的數據。」 根據DAIN的網站,該AI被稱為深度感知視頻幀插入(DAIN) 。

尼爾斯說,專家們已經對老電影進行了數十年的修復,但是最近添加的人工智慧已經使結果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他解釋說:「對舊鏡頭的大部分修復/增強工作是清除汙垢和劃痕,穩定搖晃的相機工作,甚至甚至增加色彩。但是,切勿根據兩個連續真實幀的數據生成全新的幀。」

AI全新技術突破!花費數十年時間 終於完整修復阿波羅登月電影

創建這些修復物的最大挑戰之一是找到高質量的素材。尼爾斯說,膠片中的顆粒,顆粒和過多的顆粒感會混淆算法並幹擾AI的插值過程。NASA素材對於AI升級特別有用,因為原始幀速率非常低(6到12 fps),以至於將其提高到24、50或60 fps會有很大的不同。而且由於電影中的移動非常緩慢,因此該算法可以生成更多的插值幀而沒有數字偽像。

尼爾斯希望他的視頻能使月球漫步距離地球上的觀眾更近一些,並幫助他們像太空人那樣觀看和欣賞這些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他還希望,重新製作的錄像帶將激發人們對太空機構即將啟動的載人飛行計劃的更多興趣,這些載人飛行任務會飛越低地球軌道,甚至返回月球表面,同時配備能夠高清拍攝的攝像機。

相關焦點

  • 登月50周年,我們都是「阿波羅」計劃的受益者
    今年7月20日是一個極其特殊的日子,因為整整半個世紀前(1969年)的這一天,隨著阿姆斯特朗邁出登月艙的「一小步」,美國終於實現了將人類送上月球的宏偉目標。但僅僅過了3年,「阿波羅」計劃就宣告終止。今年5月,美國再次宣布重新踏上登月徵途,推出了雄心勃勃的「阿爾忒彌斯」計劃,誓言5年內將太空人再次送上月球。
  • 美國自阿波羅後再無登月,他們是否失去了再次登月的技術?
    阿波羅計劃 (Apollo program)是美國從1961年到1972年組織實施的一系列載人登月飛行任務。目的是實現載人登月飛行和人對月球的實地考察,為載人行星飛行和探測進行技術準備。11號的這段時間內,美國進行了好多次無人測試飛行(阿波羅4號到阿波羅6號),直到1968年10月11日阿波羅7號終於進行了第一次載人飛行,3名太空人繞地球飛行了163圈。
  • 阿波羅登月51周年,程式設計師用DAIN技術還原阿波羅登月高清影像,效果...
    一位YouTube名為DutchSteamMachine的程式設計師使用AI技術修復了阿波羅登月的原始影像,將登月鏡頭的像素從每秒12幀提升到每秒60幀,效果令人震撼。 7月20日是阿波羅登月51周年。1969年7月20日,尼爾阿姆斯特朗成為登月第一人,他在月球上邁出的一步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一步。
  • 阿波羅18號完整照片資料曝光 登月發現外星生命
    阿波羅18號完整照片資料曝光 登月發現外星生命阿波羅18號劇情介紹  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登月艙降落到月面,開始了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登月。隨後「阿波羅」飛船執行過多次登月任務,但到了70年代,當「阿波羅18號」按照既定計劃準備起飛前往月球時,卻意外的接到了尼克森總統的命令:取消登月,並且禁止隨後的一系列登月計劃。於是,「阿波羅18號」的登月計劃胎死腹中,人類也從此再未上過月球。  數十年後,兩名NASA的太空人意外的發現了幾十年前的一卷錄像帶,在當中從未公布的絕密視頻裡,兩人驚奇的發現了為何美國再未登月的真正原因。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阿波羅計劃電影盤點
    50年前的7月21日(北京時間),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在月球寧靜海邁出的一小步,成為了人類探索宇宙的一大步。50年來,圍繞阿波羅計劃的讚頌和陰謀論從未間斷,從這些電影就可見一斑。
  • 阿波羅登月51周年!程式設計師還原阿波羅登月高清影像,效果震撼
    【新智元導讀】7月20日是阿波羅登月51周年。一位YouTube名為DutchSteamMachine的程式設計師使用AI技術修復了阿波羅登月的原始影像,將登月鏡頭的像素從每秒12幀提升到每秒60幀,效果令人震撼。7月20日是阿波羅登月51周年。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紀念,人類為什麼自此不再登月了?
    2019年7月20是人類登月50周年紀念日。50年前的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載著 「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從美國的甘迺迪航天中心點火升空。開始了人類首次的登月徵程。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和柯林斯乘坐宇宙飛船飛越了38萬公裡徵程。最終於7月20日踏上了月球表面。
  • 百度為自動駕駛申請多個apollai 商標 ,阿波羅計劃背後的AI技術...
    據網友曝料,「百度申請了多個apollai 商標,新創名詞apollo+ai=apollai」。Apollo(阿波羅)是百度在2017年4月發布的向汽車行業及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夥伴提供的軟體平臺,旨在向汽車行業及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夥伴提供一個開放、完整、安全的軟體平臺,幫助他們結合車輛和硬體系統,快速搭建一套屬於自己的完整的自動駕駛系統。之所以將計劃命名為「Apollo」計劃,就是借用了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含義。
  • 重回1969 年:阿波羅任務控制室復原至登月時代的樣子
    2019年6月17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詹森航天中心,正在進行修復的阿波羅計劃任務控制室為了紀念NASA詹森航天中心阿波羅登月50周年,任務控制室後面的觀景室正在進行修復,以重現阿波羅登月時代的場景在NASA的詹森航天中心,為了紀念阿波羅登月50周年,任務控制室後面的觀景室已經修復為當年的樣子已經退役的飛行主管吉恩
  • 嫦娥五號陷入深度優於阿波羅,突破技術壁壘,美國登月再遭質疑?
    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國家,在1969年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羅號降落月球表面。而中國在2004年正式提出「嫦娥探月」工程,從最初的嫦娥一號到如今的嫦娥五號,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完成「繞」、「落」、「巡」三個步驟。隨著嫦娥五號降落月球,並且順利帶回月球土壤,此次發射任務以圓滿落幕結束。
  • 阿波羅登月50年,美國還能在月球上再次偉大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李會超)美國東部時間1969年7月20日16時17分(北京時間1969年7月21日4時17分),阿波羅11號飛船的「老鷹」號登月艙成功在月球著陸,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留下了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個腳印。自此之後,首次登月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的登月感慨也成為了深入人心的名言。
  • 阿波羅登月騙局!(二)
    謎題八:其他證據和問題NASA委託編書及取消縮書2002年,NASA花費1.5萬美元委託詹姆斯·奧伯格著書逐點反駁登月騙局說法,同年由於該書誇大了指控又取消了編寫的委託。奧伯格說,他打算(資金允許的話)完成該書。
  • 人類登月50周年:阿波羅登月為科技帶來巨大改變
    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一個裡程碑,不僅改變了人類對自身在太空中地位的認知,更催生了多項科技和工程領域的技術突破。據報導,登月任務面臨的是巨大的技術挑戰,美國宇航局(NASA)在得到來自國會的「無預算上限」的支持後,在太空領域必須打敗前蘇維埃(Soviet Union)的堅定決心下,最終獲得成功。
  • 又雙叒叕發現登月造假?美電影製片人揭露阿波羅登月真相!
    阿波羅登月已經過去半個世紀,NASA也已經闢謠阿波羅登月造假的謠言,但無論何時提起登月造假論,總是會有出現一大波造假論的鐵桿支持者,比較有意思的是,美電影製片人霍華德·貝瑞(Howard Berry)為此專門寫信給Quartz(石英財經網),揭露了阿波羅登月的真相!
  • 用土星5號進行載人登月已過去快50年,為何不再用它來登月了呢?
    因為從我們先後實施的嫦娥探月工程來看,在觀測月球表面的基本環境狀態的同時,已經發現了先前美國探測器登月的痕跡,表明當時載人登月不是子虛烏有。而且現在關於土星5號的實體、以及相關檔案技術資料,都還完整地保存著,無論是技術還是資料,都沒有丟失。那麼,我們所關注的問題,就變成了為何土星5號的技術,現在沒有得到應用,新建造的火箭都趕不上土星5號呢?
  • 阿波羅11號登月秘密(三):終於邁出"全人類的一大步」
    四天後,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將阿波羅11號登月艙「鷹」號降落在月球上的靜海,成為首次踏上月球表面的人類。今年是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50周年,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特別推出「你不知道的登月秘密」系列文章,一起回顧人類探月進程中那些鮮為人知卻值得紀念的瞬間。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年
    1969年7月20日,在「阿波羅11號」環月飛行了12圈、並釋出登月艙「鷹」之後,這一句久等的話,讓許許多多在場的工作人員熱淚盈眶。如今,刻畫宇宙探索的科幻大片層出不窮,月球已經不算是冒險家的樂園了,觀眾也不會更感興趣。
  • 阿波羅11號登月秘密(一):原來他並非登月的最佳人選
    作者 | 辰辰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今年是阿波羅11號任務50周年,這無疑是改變人類科技歷史進程的一個裡程碑事件。50年前,在不計成本的瘋狂投入後,人類首次踏上了月球表面,但這「全人類的一小步」,前後花費了十多年的時間。
  • 3.1美國【阿波羅11號】用電影的方式講述了這一航天傳奇
    關注微信公眾號:yezijianglive 最新電影第一時間發到你微信上,請回復 觀看說明 。
  • 登月50年|氧氣罐爆炸!阿波羅13號:一次真實的太空營救
    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17分42秒,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將左腳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這是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如今時間已經過去了50年,但阿姆斯特朗那句「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的經典獨白,仍然深深地刻在每個人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