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美國【阿波羅11號】用電影的方式講述了這一航天傳奇

2021-02-25 yezijiang

關注微信公眾號:yezijianglive 最新電影第一時間發到你微信上,請回復 觀看說明 。

導演: 託德·道格拉斯·米勒

主演: 巴茲·奧德林 / 瓊·安·阿徹 / 珍妮特·阿姆斯特朗 / 尼爾·阿姆斯特朗 / 約翰尼·卡森 / 更多...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9-01-24(聖丹斯電影節) / 2019-03-01(美國)

片長: 90分鐘

又名: 阿波羅登月

IMDb連結: tt8760684

阿波羅11號的劇情簡介 · · · · · ·

  這部93分鐘的紀錄片由Neon和CNN Film公司出品,採用了首次發現的65毫米大畫幅膠捲拍攝的影像資料和超過11,000小時的原始音頻資料,為人類歷史上最具標誌性和歷史性的時刻展現全新的視角。 《阿波羅11號》用電影的方式講述了這一航天傳奇,」

部分豆瓣用戶短評 · · · · · ·

       無言的propaganda,一方面是原始揭秘一樣回歸阿波羅登月全過程,讓「只聞其聲未見其人」的觀眾第一次全方位了解這一震撼的歷史瞬間,另一方面影片中無時不刻露出的美國的自豪感,或許看到彼時5分一杯的咖啡會心一笑,但這幾十年來未變的生活是傳承的非物質遺產,畢竟那時才是1969年

       質感現代到不可思議,景別構圖運鏡基本都是現代的美學,可以看出後期編輯花了不少功夫,而能做到這些最核心的還是得益於先進的畫質修復技術,IMAX上看太震撼了。

       NASA到底藏了多少東西,直接用原始素材,效果比登月第一人還好。返回艙對接,完全是庫布裡克附體。(明明是尼克森任內的事情,出現最多的還是JFK,這點也頗值得玩味。

       有人嫌平鋪直敘無聊,拜託這麼激動人心的題材鋪平再鋪平都是激動人心啊!大家一定要去看IMAX啊,NASA工程師們光溜溜的腦門兒拍的可清楚了一個不拉~最好的愛國宣傳片了吧,我們這種外人看了心裡湧現出來的唯一想法都是美國真強大,這可是五十年前啊人家就mankind全人類了,我們那會兒還在鬥牛鬼蛇神呢啊。紀錄片最後出現了甘迺迪,看看他的風度,再看看現在Trump的模樣,我覺得這也就是全片唯一我想到的能讓美國人黯然的地方了。

       感覺還是有必要談談IMAX 70mm觀影體驗,導演很聰明的一點在於科技發展了屏幕越來越大卻沒想總把它填滿,而是用分切屏幕等(似乎有些過時的)電影手法製造大量留白(黑),加上有角度差時間又長的鏡頭醞釀觀眾期待值,與當下科幻電影中的特效能「拍」出的高解析度太空形成鮮明反差,從而最大化footage能帶來的真實感,綜上所述:有紀錄片坐鎮登月之事不可能有假!!哼!

建議複製粘貼 提取碼:lmmd

相關焦點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阿波羅計劃電影盤點
    50年前的7月21日(北京時間),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在月球寧靜海邁出的一小步,成為了人類探索宇宙的一大步。50年來,圍繞阿波羅計劃的讚頌和陰謀論從未間斷,從這些電影就可見一斑。
  • 美國阿波羅11號真的登月了嗎?各種質疑不斷,至今存疑
    美國NASA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是否真的登陸過月球?即使距阿波羅11號發射後幾十年的今天,至今也沒有在這個問題上達成共識,支持擁護者者和反對陰謀論者都能找到支持自己觀點的論據。去年12月嫦娥五號完成探月任務並取回1731顆月球深處巖石後,美國宇航局對月壤的渴求再次掀起了對阿波羅11號登月真實性的質疑。月球是人類在茫茫宇宙中除地球外認知程度最高的一顆星球,從古至今諸如嫦娥奔月等神話流傳不衰。不過探索宇宙的難度顯然超乎了人類的想像,冷戰時期美蘇都制定了宏偉的月球登陸計劃。
  • 《阿波羅11號》,這是人類的一大步
    最近太忙了,這部電影其實大部分是上周看的,留到這周收個尾。 意外,是沒想到美國也有這種印象中東方才有的集體主義情感。
  • 航天歷史丨阿波羅1號事故
    1月27日,位於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34號發射臺的土星1B號運載火箭頂部的阿波羅指令艙突然發生大火,使三名太空人:指令長維吉爾·格裡森、高級駕駛員愛德華·懷特及駕駛員羅傑·查菲喪生。阿波羅飛船製造商的負責人巴比特聽到呼叫時立即讓技術員去把飛船艙門打開,把太空人弄出來。但飛船裡的濃煙竄了出來,他們靠不上邊,只能帶著簡陋的防毒面具一次一次往前衝。艙門一共有三道,經過幾個梯隊輪番上陣後,最後終於將門朝裡弄開了一條縫。從太空人首次呼喊到艙門最後被打開,一共用了5分27秒,此時3位太空人早已犧牲。
  • 歐米茄腕錶出鏡電影《登月第一人》
    影片以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 (Neil Armstrong) 的視角,真實且深刻地講述了阿姆斯特朗與阿波羅11號任務 (Apollo 11) 的十年曆程,展現了這項人類史上極為艱難的探索任務在成功的背後,阿姆斯特朗及其家人、同事和美國所付出的代價。  歐米茄的太空傳奇始終為人津津樂道。
  • 美國副總統彭斯慶祝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的演講
    很高興能以副總統和國家航天委員會主席的身份——和賢妻凱倫——重返甘迺迪航天中心,與大家一起慶祝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50年前的這一壯舉將永遠被人紀念。(掌聲) 我一直期盼著這一天的到來,但請允許我轉達另一位偉大的太空愛好者、美國太空領導地位捍衛者的問候。今天,我帶來了美利堅合眾國第45任總統唐納·川普總統的問候。
  • 阿波羅11號返回地球的「最後一公裡」
    為了紀念阿波羅11號首次登陸月球50周年,2019年CNN推出了紀錄片電影。電影真實地再現了50年前那一場迄今為止人類航天史上的重要事件。電影沒有旁白,真實影像資料搭配完美、緊張而恢弘的音樂,穿插著任務執行時的真實聲音,讓50年後的觀眾享受了一次視聽盛宴。
  • 阿波羅登月背後的傳奇女性詹森去世 享年101歲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當地時間24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阿波羅登月背後的傳奇人物凱薩琳•詹森於24日去世,享年101歲。資料圖: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公布的阿波羅系列探測器在月球表面著陸的痕跡。
  • 中國嫦娥二號全月圖拍到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遺蹟
    視野往上收縮,就可看到高解析度的只是一小塊地區,阿波羅-11登月點附近只有解析度約1米的圖象。  裝載著阿波羅11號的土星5號火箭於當地時間1969年7月16日9時32分在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全世界觀看發射現場直播的觀眾人數達到了創記錄的六億人,這一紀錄直到2008年才被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所打破(10億人)。
  • 關於「阿波羅11」號任務 這些事情你知道嗎?
    隨著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的臨近,很多新書出版發行,講述美國宇航局阿波羅計劃的方方面面。「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雖然婦孺皆知,但有些事情可能是你不知道的。隨著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的臨近,很多新書出版發行,講述美國宇航局阿波羅計劃的方方面面。
  • 阿波羅11號:超越競爭的奇蹟
    這艘飛船從誕生以來就註定會吸引來自全世界的密切關注,因為它將去執行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任務——載人登月。它就是美國著名的阿波羅11號飛船。 任務的圓滿完成,標誌著人類航天事業向前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從此徵服宇宙的星辰大海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即使過去了半個世紀,今天的人們依舊會驚嘆於這項任務的偉大、夢幻與唯一。
  • 嫦娥5號實錘阿波羅11號造假?月球表面美國國旗「隨風飄揚」
    1962年,時任美國總統的約翰甘迺迪發表演講:我們決定登月,並非因為輕而易舉而是因為困難重重。時隔7年後,1969年7月21日,人類通過阿波羅11號第1次踏足月球,太空人阿姆斯特朗說出了那句世人皆知的名言: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不過隨之而來的,除了鮮花和掌聲之外也有各種質疑。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年
    1969年7月20日,在「阿波羅11號」環月飛行了12圈、並釋出登月艙「鷹」之後,這一句久等的話,讓許許多多在場的工作人員熱淚盈眶。如今,刻畫宇宙探索的科幻大片層出不窮,月球已經不算是冒險家的樂園了,觀眾也不會更感興趣。
  • 《太空飛行器連連看》3 | 阿波羅1號:夜空中最亮的星
    那麼今天,我們為您介紹夜空中最亮的星——阿波羅1號 !周一至周五,約好一起來看《太空飛行器連連看》,不見不散哦~    1969年7月21日,美國乃至整個世界都沉浸在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的成功的喜悅中。在眾多新聞報導裡,《芝加哥美國人報》在頭版刊登的漫畫顯得特別:漫畫裡,四名太空人合力將美國國旗插在月球上,其造型與美國精神的象徵——《國旗插在硫磺島》雕塑相似。漫畫中的一名太空人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而其他三位太空人的名字——維吉爾·格裡森、愛德華·懷特和羅傑·查菲,卻並不在阿波羅11號的任務名單中。這並非漫畫家粗心弄出的錯誤,這三位太空人是阿波羅計劃的先驅者、執行阿波羅1號任務的太空人。
  • 阿波羅11號 Apollo 11
    上映日期: 2019-01-24(聖丹斯電影節)、2019-03-01(美國)   片長: 93分鐘   又名: 阿波羅登月----(豆瓣影評8.7分)   艾美獎紀錄片導演託德·道格拉斯·米勒,率領製作團隊與美國太空總署及國家檔案館緊密合作,搜集阿波羅11號登月50年來所有紀錄片段。
  • 隨著阿波羅飛翔3.2——阿波羅1號的絕望錄音和慘痛事故
    所以不知道對這個日子究竟應該是慶賀還是感到悲哀,在中美兩國都將目標對準月球的時候,是應該好好回顧下當年是為何並且如何完成這一踏足地外天體的偉大成就的,本系列為連載內容,這裡是第六期,聊聊阿波羅一號事故的啟示。
  • 紀錄電影「阿波羅11號」的壯觀聲音製作幕後 下
    今天帶給大家《阿波羅11號》紀錄片電影聲音的文章的下半部,沒有看的請先點擊:重塑歷史:把「阿波羅11號」的壯觀聲音銜接在一起 紀錄電影聲音製作 上請看中文《阿波羅11號》幕後製作特輯:這種歷史資料製作的紀錄電影其實一直以來並不少
  • 一組阿波羅11號準備階段舊照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與奧爾德林成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類,而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一事更進一步成為紀錄片和廣告常見之歷史事件。而今天要分享的老照片是阿波羅11號登月前的相關訓練與準備照片,可以從這組照片裡,簡單了解下這次登月行動的一些細節。
  • 阿波羅11號的50個小知識(一)
    阿波羅計劃在1960年公布時,最初的計劃是將一小組太空人送入月球軌道,而不是月球表面。但是甘迺迪總統在1961年發表了著名講話,宣稱他和美國保證將會在60年代結束前將人類送上月球。2、阿波羅11號的目標很簡單,到月球,然後回地球。
  • 多圖預警,「阿波羅11」號登月的那些事兒
    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飛船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