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華山湖迎建成後最大規模水生態治理

2020-11-25 新華網山東站

  華山湖美景

  被譽為「濟南第四大名勝」的華山湖自開放以來,已成為濟南「網紅打卡地標」。4月13日,華山湖水治理工程結束為期3天的施工中標公示,將於近期開展自建成以來最大規模的湖水生態治理。為何開展治理?怎麼治理?將來能達到什麼效果?就市民關心的這些話題,華山景區有關人士進行了解答。

  為何治?

  避免湖水水質出現惡化

  華山湖自2017年國慶節前後開挖,2018年國慶節前注水,湖面初步形成,並在當年國慶假期對社會試開放。後來經過二期園林建設,整個景區在2019年5月1日全部開放。目前湖面煙波浩渺,水域面積224萬平方米,最大水深5米,已成為濟南最大的城市公園。

  據介紹,華山湖作為人工湖,水循環較慢,水生態系統尚未建立,且有外來汙染匯入,存在水質惡化的危險。「尤其是天暖後,水體中總氮含量升高,富養化會影響水質,所以通過生態治理,建立湖中的水生態系統,提高水體的自我淨化能力。」該人士介紹,通過公開招標確定有資質、有經驗的施工單位後,近期將會組織進場施工,項目分為東湖(134萬平方米)和西湖(90萬平方米)兩個標段,至於是否能在年內完成,將視施工情況而定。

  怎麼治?

  引進貝類、魚類種群等

  人工湖一般自身生態系統不完善,水體自淨能力差,如不及時加以治理,水質很容易惡化。露天環境下的人工湖極易出現富養化汙染、有機汙染和雜質汙染。富養化汙染表現為湖水發綠,出現大量藍藻甚至「水華」;有機汙染表現為湖水汙濁、發黑;雜質汙染表現為水中懸浮物雜質過多,水體透明度低。

  這次華山湖水治理施工分為三個階段:在施工階段,從施工開始至完成施工圖設計內容,使水質得到明顯改善,依據規範測定透明度達到0.5米;在調整階段,即水質明顯改善至水清階段,依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相關指標,使華山湖水從Ⅳ類水標準達到Ⅲ類,透明度達到1.2米;在管養階段,即總氮指標逐步降低,達到Ⅲ類水標準,透明度達到1.5米,葉綠素a低於0.015毫克/升。

  據介紹,華山湖水治理採取生態治理模式,最終構建完善的水生態系統。景區上述有關人士稱,根據華山湖水生態系統構建方案,將實施生態環境改良、沉水植物群落構建、挺水與浮葉植物群落構建、大型底棲動物群落構建、魚類群落構建工程、雨水口淨化布置、沉水植物清除(更替、移植)、湖水治理與綠化後現狀水面保持工程等八個步驟,「比如在湖裡引進貝類、魚類種群、淨化水質的水生植物,都是提高湖水自淨能力的措施,從而實現水體透明度提升。」去年,景區在華山湖淺水區就曾試驗栽植了一定面積的荷花以淨化水質。

  會不會排水?

  生態治理不封園不放水

  「放心,這次施工主要在華山湖淺水區進行,不會封閉景區,也不會排放湖水。」該人士稱,市民完全不用擔心湖水生態治理工程會影響遊園,治理後將使水質和景觀進一步得到改善,展現華山湖碧水藍天青山優美畫卷。

  據了解,華山湖水生態治理工程不僅不會放水,還要適時補水。目前湖區尚未開始補水,預計在蒸發量大的5月前後開始補水,「現在依靠東聯供水工程補源,尚未考慮其他水源」。小清河水質雖然持續改善,但還不適宜引入華山湖中,河湖連通還要再等等。

相關焦點

  • 追蹤|華山湖水質檢測報告公布,排雨口氨氮數值超標近30倍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程凌潤 實習生 房一平7月15日,華山湖7處水樣的水質檢測結果正式公布,其中華山湖東北角的水質達到Ⅴ類水標準,而華山湖排雨口各項指標均超標,氨氮數值甚至超標近30倍。目前,排雨口處種植了蘆葦等挺水植物,現場還設置了圍,二次檢測結果達到Ⅴ類水標準。
  • 濟南版「江南水鄉」,「泉城第四大名勝」呼之欲出……
    優良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市民及遊客紛至沓來遊覽觀光,使華山歷史文化溼地公園成為濟南網紅打卡新地標。華山歷史文化生態溼地公園,一個個濟南之「最」成就了這一「打卡」勝地。01濟南最大的開放式城市公園目前,華山歷史文化生態溼地公園已全部建成,佔地面積約9300畝,是濟南最大的開放性公園;其中水域面積約3700畝,相當於5個大明湖(大明湖水域約690畝)。
  • 黑臭水體治理與水生態修復
    Ⅱ. 2020年底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Ⅲ.2030年: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二、黑臭水體治理與生態修復設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城市河道、湖塘各類邊界條件、水動力狀況不盡相同,所以需要進行詳細調查後制定黑臭水體的整治方案。
  • 2020年濟南經濟社會發展交出振奮人心"成績單"
    濟西溼地有序開園,小清河風貌帶建成開放,建設綠道133公裡,建成各類公園136處,建設提升特色景觀道路街區109條(處)、生態廊道151公裡,完成人工造林16萬畝。  重點十三:建設生態宜居典範城市  打造沿黃特色溼地群,規劃建設泉城綠道系統  展望未來濟南,一座生態宜居典範城市已躍然紙上。今年,濟南將加快打造黃河綠色生態走廊。實施大汶河水環境綜合治理,統籌推進玫瑰湖、濟西、龍湖、華山湖、白雲湖等溼地保護開發,打造沿黃特色溼地群。
  • 貴陽市加強水環境治理保護河湖生態綜述
    建立「雙河長制」,只是貴陽市保護河湖生態舉措中的一項。近年來,貴陽市在對水環境的治理過程中,既堅持對重點區域的水環境治理,又加強水環境整體的綜合整治力度;既注重採用新技術治理汙染,又不斷完善綜合治理制度體系,以創新管理手段、點面結合的形式改善水環境。  讓「母親河」碧水長流  南明河是貴陽市的母親河。
  • 2020年濟南經濟社會發展交出振奮人心「成績單」 主要經濟指標增幅...
    濟西溼地有序開園,小清河風貌帶建成開放,建設綠道133公裡,建成各類公園136處,建設提升特色景觀道路街區109條(處)、生態廊道151公裡,完成人工造林16萬畝。2020年,濟南加快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民生福祉持續增進——開工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幼兒園144所、新增學位2.87萬個。
  • ...次全會精神」產業培育與生態保護齊頭並進 濟南書寫「黃河文章」
    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永斌最近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立足打造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他們將同步開展、壓茬推進起步區空間戰略研究和生態保護規劃,科學確定起步區的目標定位、發展規模和空間格局,為打造國際一流的現代綠色智慧新城提供規劃支撐。
  • 濟南:年年防汛升級 為何次次道路行洪
    濟南已經施工完成的一些海綿道路,難以抵抗一些超設計能力的短時暴雨,但是在小雨後,也沒有積水情況出現。15日中午,記者在進行了海綿改造的千佛山南路11號院看到,原先一片大水泥籃球場用透水瀝青鋪設成了停車場,降雨後不再往外「吐」水,而是「喝」水,向瀝青下的土層裡流。
  • 擘畫展望,五年後新時代新濟南變成什麼樣子?
    擘畫展望,五年後新時代新濟南變成什麼樣子?——數讀「十四五」規劃預期目標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濟南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書面印發了《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草案經過規定的程序審查批准後,將正式成為指引未來濟南發展的路線圖。透過這份規劃草案,可以看出五年後新時代新濟南的樣子。
  • 華陽宮被稱為「濟南巨觀」,按5A景區標準建設,5月開門納客!
    華山腳下的華陽宮被稱為「濟南巨觀」。自去年11月22日華陽宮古建築群開始全面修復以來,進展如何?元旦期間,記者探訪華陽宮施工現場,此次修復的主要內容包括屋面、破損瓦件、上架木構件彩畫除塵,還將重建鐘樓、鼓樓和一宮門,預計今年5月修葺一新後開門納客。
  • 國科量子通信:未來5-10年將率先建成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星地...
    摘要 【國科量子通信:未來5-10年將率先建成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星地一體量子網際網路】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量子通信展區現場,國科量子通信負責人林平表示,未來5-10年將率先建成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星地一體量子網際網路,實現量子保密通信在政務、金融、能源
  • 擦亮草原的「眼睛」——內蒙古巴彥淖爾烏梁素海生態治理記
    它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溼地,是內蒙古河套灌區灌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黃河生態安全的「自然之腎」。烏梁素海生態環境保護對維繫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保障黃河水質和度汛安全、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諸事利弊,共依共存。烏梁素海是歷史上由黃河改道、多次泛濫和河套水利開發而形成的河跡湖,是河套灌區農田退水的功能性排洩區。
  • 安徽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細胞庫
    10月23日,中宣部組織的中央媒體「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採訪團走進合肥創新院,探訪世界最大的細胞庫。細胞模型,被稱為生物醫藥產業的「晶片」,卻長期是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短板。目前公司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基於激酶靶點的BaF3工程細胞庫,包含了70多種激酶,130多種突變,共計200餘株穩定工程細胞株。該細胞庫的規模目前全世界最大。該體系的建成,打破了該領域在國際上被美國和日本兩家公司壟斷的局面,填補了國內該技術體系的空白,解決了行業性的將化合物寄送國外評價郵寄不方便、測試周期長、價格高等瓶頸。
  • 【「十三五」山東蝶變】人和水美「潤」齊魯
    自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啟動調水以來,這「南來北往」的水讓德州市居民張金雲格外興奮,「幾十年來都幻想喝上乾淨的水」「最大的困擾解決了,想想就覺得樂開了花」。  自中國城鄉一體化工程啟動後,德州的居民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觸手可及」的長江水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地的飲水狀態。
  • 專家:生態治理中存在「偽生態」行為(圖)
    各地在推進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建設發展與生態環境存在哪些問題?  王成:生態建設也是百年大計。這次中央把森林城市作為國家戰略提出來,本身就是針對城市發展需求和順應世界城市生態建設潮流做出的戰略選擇。分析我國城鎮化進程,有很多特點,但與生態有關的幾個問題比較突出,需要認真解決——  城市連片發展。一方面是單個城市規模的繼續擴展,另一方面是城市群、城鎮群的連片發展。
  • 王家卓:城市水環境治理的現狀 6個問題與10個發展方向
    王家卓認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具體到水的方面來說,有三點:(1)房前屋後的池塘、河流不能是黑的臭的;(2)下雨後沒有內澇;(3)家家戶戶打開水龍頭能喝到清潔安全的飲用水。因此我國當前水環境綜合治理,便是新時代背景下開展的,圍繞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開展的。
  • 濟南在新藍圖中描繪「美」的畫卷
    到2025年,市區空氣品質全年優良天數達到國家、省目標要求,國、省控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6%以上,市民群眾生態獲得感顯著增強;到2035年,市區空氣品質全年優良天數持續增加,市控以上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100%,濟南成為水活城美的生態名城、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