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味有機分子初探--左智偉助理教授講授導師研討課

2021-02-13 上海科技大學

10月30日晚,書院駐樓導師、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助理教授左智偉在本科生宿舍一樓活動空間開設了題為「香味從何而來?--氣味有機分子初探」的研討課,吸引了三十餘名本科學子前來聆聽。

左教授首先從大家的平日生活講起,生動闡釋了有機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也讓大家對於平時聞到的氣味有進一步了解,表明人的嗅覺與氣味有機分子密切相關。接著,左教授通過形象生動的例子與理論結合,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了分析,闡釋出其背後的原理。例如人所嗅聞到的氣味可以分為7種,分別是:麝香味、樟腦味、花香味、辛辣味、薄荷味、乙醚味和腐敗味;其中荔枝和葡萄中都含有玫瑰花香味,很多氣味雖然分子結構上相差很微小,但是被我們聞出來的味道卻相差很遠,分子結構的稍加變化呈現的卻是區分度較大的氣味;又例如桃子和梨和椰子的香味只相差幾個碳鍵但是味道卻相去甚遠;對於最常用的香味——麝香,應用中已經可以通過簡單的化學步驟把它合成。

短短的研討會蘊含深厚,從生活中講起,最後回歸生活,讓大家更容易理解卻又感受最深。大家在研討課中不僅探索到了平常所未曾踏入過的領域,也打開了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門:香水工業的未來發展前景令人驚豔。化學與生物的緊密結合在左教授的講座中被展現的淋漓盡致,令人讚嘆。此課之前,氣味是一種抽象的感覺,可正向可負向;此課之後,氣味成為更加直觀的有機分子,有醇有酮還有酯;氣味不神秘,鼻子一吸便有直觀體驗,無需多言;氣味卻也很神秘,不同的分子與不同的鼻內受體蛋白結合帶來不同的感受,著實費解。於細微處探氣味,可得無窮享受。

相關焦點

  • 香港理工大學蘇秋銘教授課題組招聘研究助理和博士後,有機化學方向
    ▎學術經緯/報導 課題組簡介 課題組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有機合成和過渡金屬催化方法學。負責人蘇秋銘老師為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
  • 臺灣科技大學副校長李篤中為大工學子講授導論課
    中國臺灣網12月16日大連訊 12月12日下午,臺灣科技大學副校長、臺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終身教授李篤中博士為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師生講授了題為「頁巖油氣發展與石化產業」的導論課。  早在2014年7月份,李篤中教授就受邀來盤錦校區舉辦了「如何做研究?
  • 有機化學的誕生:在混亂的分子原子中發現未知
    有計劃學的誕生可以說是一個曲折的過程,畢竟在分子與原子的微觀世界中去發現探索化物之間的差別是有難度的。對於無機化合物通常的實驗操作之後,我們可以根據其顏色變化,氣味程度,溫度高低或反應速率等判斷該無機化物所屬類別,以及這個無化物特指什麼,還有就是反應物也可以定性判斷,但有機化合物的判斷大體會有些困難,因為有機化物在反應過程中生成的反應物不無一不確定性一次反應中生存的反應物可能有好幾種當然這種取決於反應的環境比如,加熱時間長短或是反應時間的長久,因此在實驗研究中,科學家將有機化學與無機化學作了區分。
  • 潘建偉院士為2020級本科生作「科學與社會」研討課主題報告
    10月13日晚,2020級本科生「科學與社會」研討課第二場主題報告會在東區大禮堂舉行。我校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潘建偉院士作題為《探索的動機》的主題報告,帶領大家走進量子的神奇世界。報告會由教務處處長曾長淦教授主持,2020級全體本科生到場聆聽。
  • 又一名學者回國任教:徐冰君已是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官網資料顯示,此前在美國德拉瓦大學任教的徐冰君已出任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1年至2013年,徐冰君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化工系做博士後,其後擔任美國德拉瓦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助理教授,2019年起任德拉瓦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Centennial Development講席副教授 。 徐冰君還擔任Science Advances 副主編,物化學報副主編,Scientific Reports 編委等學術兼職。
  • 教師招聘筆試化學之《有機合成材料》教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識有機合成材料的發展對人類的進步所起的作用,感受化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知道什麼是有機物,了解合成纖維、塑料、合成橡膠的性能和用途教學難點:認識新材料開發與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教學方法:實驗探究、自主總結、講授法教學過程:一、 情境導入提問學生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是由什麼製成的嗎
  • 美國留學研究生選導師第一步,5分鐘弄清美國教授體系!
    很多同學在申請時,都會上夢校,找一找自己心儀的導師,在此之前,小編為大家科普一下美國教授的稱呼都是什麼級別的,以方便同學們的選擇。01終身教職員工一般我們申請的時候,學長學姐們也會鼓勵大家和教授「套磁」,而上文提到的三種教授都是屬於我們可以「套磁」的教授。同學們需要把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都等同於國內的正教授看待,並且三者是平等的,沒有誰隸屬於誰,或者誰是誰的下屬,尤其如果你申請博士,在與導師溝通過程中或在套磁中更要注意開頭的稱呼。
  • 985助理教授與二本教授哪個水平高?
    二十多年前,我們高校的學術水平跟國外差距非常大,博導資格非常難獲得,在有博士點的學校,一般情況是:講師無招收研究生的資質;副教授,以及部分教授,可以是碩士生導師;教授中的能力最強的,可以是是博士生導師。通常二本都沒博士點,最高只能授碩士學位。但是,北大這種學校,在零幾年就開始出現副教授具有博導資格的情況了。
  • 希德書院2016級導師丨物理學系
    主要講授課程:統計物理。主要研究領域:凝聚態理論物理。☆ 電子郵件:chenjunyi@fudan.edu.cn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主要講授課程:物理實驗。主要研究領域:實驗教學。☆ 導師寄語: 腳踏實地做好自己人生每個階段最重要的事情。☆ 電子郵件: shma@fudan.edu.cn☆ Office Time:周四10:00-13:00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 上海交通大學劉西拉教授為學生講授《讀懂中國》課程,「中國系列...
    「可以說,總書記給我們上了一堂兩小時的『思政課』,真是大大增加了底氣、提升了士氣。」網上人稱「思修女神」的青年教師陳果,因講授思政理論必修課之一《思想道德修養》而成名。同樣來自復旦馬院的高國希教授也在座談會現場,對於總書記提出理論課教師要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家,他認為:「這是非常高的要求。」高質量的思政課,有術、有學、有道,政治性、思想性、專業性連接一起,學術含量不亞於任何一門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
  • 更環保:「分子海綿」或能取代殺蟲劑利用氣味誘捕螞蟻
    現在,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潛在的可行解決方案--一種利用氣味誘捕螞蟻的高科技材料。像其他群居的昆蟲一樣,切葉蟻在發現威脅時會釋放出一種叫做警報信息素的化學物質。其他螞蟻會跟隨這些信息素的氣味找到其來源,這樣它們就能保護到自己的蟻群。在過去,這種信息素已經被放入到螞蟻陷阱中,但由於化學物質蒸發得相對較快,所以這些陷阱很快就失效了。
  • 上海交大李晨曦助理教授在氣相分子成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李晨曦助理教授與瑞士蘇黎士聯邦理工學院(ETH Zürich)的Ruth Signorell教授課題組合作,在氣相分子相態變化的初始過程(即成核過程,nucleation)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
  • 重組氣味分子使人更愉悅—新聞—科學網
    從玫瑰花香到煙火薰香,再到刺鼻的魚腥味,每一種氣味都是由氣味分子混合而成,再與人體鼻腔內的蛋白質受體相結合,讓人感覺到不同的氣味。
  • 華東師大Leigh教授團隊Nature:一條分子鏈打出多種結
    在微觀層面,分子結(Molecular knot)存在於DNA、蛋白質和一些長鏈高分子中。作為分子拓撲學方向的奠基者和開拓者,李大為教授在構築納米結構的分子結和探索其性質和功能方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同年,李大為教授和張亮研究員報導了分子結的緊緻結構強烈的影響分子結的反應性、構象和手性的表達(PNAS, 2019, 116, 2452-2457)。
  • 還原血液氣味,只需一種關鍵分子
    ping University)的行為學研究員們從哺乳動物血液中找到了散發「血味」的關鍵分子,單是有這一種物質,就可以像真的血液一樣吸引動物的注意。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期刊上。參與研究的馬蒂亞斯?拉斯卡(Matthias Laska)是一名動物學教授,他主要從事嗅覺方面的研究。他關注氣味對動物行為的影響,並且已經進行了若干研究工作。
  • 施一公: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做助理教授的日子
    圖片來自網絡普林斯頓的offer1997年3月27日下午,在紐約市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實驗室裡,我接到了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教授Tom Silhavy的電話,「Yigong, I am calling to tell you a piece of good
  • 面試說課稿分享:高中化學《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本節課選自高中化學必修2的第三章第一節第一課時的內容
  • 畢業於清華的90後學霸,即將加入MIT任助理教授
    值得關注的是,除範楚楚外,2019年已有多位學霸宣布將任教美國頂尖學府,包括出身清華姚班的斯坦福博士畢業生陳丹琦,將前往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擔任助理教授;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生陳天奇將在 2020 年秋季加入 CMU,擔任助理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生朱俊彥將在 2020 年秋季加入 CMU,擔任助理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