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資| 如果機器和人腦不再有差別……

2020-12-04 環球網

圖片來自網絡

假如有一天,你的電腦會像人腦一樣思考,而且它還是「活」的……

澳大利亞媒體近日報導,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受生物運算方式的啟發,試圖利用活的、會運動的生物作為「部件」,結合尖端納米技術,打造一種可以解決數學難題的生物電腦。如研究成功,將對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項目負責人、澳大利亞昆士蘭理工大學的丹尼古拉博士說,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如擇偶匹配性這樣的難題實際上可以歸納為數學上的一個NP完備性(NP-complete)問題,而常規電腦目前無法解決這類問題,因此他們希望能夠研製一種能夠像人腦一樣思考、「活」的生物電腦專門用來解決這類問題。

據了解,澳大利亞政府設立的未來獎學金計劃已於去年對尼古拉提供了近百萬澳元的資助,用於對該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

NP是非決定性多項式集合(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的縮寫,它包含P集合和NP完備性,而P/NP問題被廣泛認為是當前理論計算機科學裡最重要的未解問題。

圖為澳大利亞昆士蘭理工大學的丹尼古拉博士。

曾獲英國牛津大學醫學和數學生物學雙博士學位的尼古拉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採訪時解釋說,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NP完備性問題,比如挑選配偶時大家往往會青睞那些忠誠、有吸引力、經濟上有保證的人,但同時又要求他們不能財迷、自大、控制欲過強

他說,要解決這樣充滿矛盾目標的問題,普通電腦往往「力不從心」,因為無論它們運算速度多快,由於硬體的先天限制,決定了它們在任意時刻只能處理一個任務。

「而解決擇偶匹配性這樣的NP完備性問題,基本上需要能夠像人類大腦那樣同時並行處理多個任務。」尼古拉說。

尼古拉還舉了一個例子:

記者在進行採訪時不僅要傾聽,也需要提問,同時身體還在進行著呼吸、思考、新陳代謝、維持血壓,皮膚也在感覺周圍的溫度變化。這上千上萬個任務都在和諧地同時進行著,而人體大腦甚至不用專門去思考如何處理這些任務。

圖片來自網絡

「這就是大自然進行運算的方式。而目前常規的計算機處理問題的方式則是串行處理,雖然是速度很快,但本質上同一時間還只能處理一個問題。」

尼古拉說,他19歲時就曾想過生物電腦的解決方案,具體的做法是將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轉變成一種特殊的納米結構,然後在其中放入可以活動的活體生物細胞,「就像在迷宮中放入小白鼠讓它們自己去尋找迷宮的出口。」 而當這些活體細胞找到出口時則意味著解決了該數學問題。

尼古拉和他的團隊幾年前用一些腦細胞和肌肉細胞結合納米結構造出了這種生物電腦的原型機,並成功地解決了一些初級問題。相比傳統電腦,這種生物電腦的耗能極少,而且具備自動修復能力,隨著活體細胞的增殖,這種電腦可以實現運算能力成指數級地增長,這些是DNA電腦和量子電腦也難以實現的。

圖片來自網絡

尼古拉說,他獲得的政府資助和發表在學術刊物《交互界面焦點》上的相關論文都是為了回答一個問題——是否能將他們生物電腦原型機的運算能力進行大規模擴展,從而解決諸如配偶匹配性這樣的NP完備性問題。雖然目前還沒有肯定的答案,但他對此抱樂觀態度。

尼古拉告訴記者,相比兩年前,現在的生物電腦已經能夠處理比之前規模大百倍的問題。如最終研製成功,這種生物電腦將兼具人類的思考能力和電腦的精準特性,而尺寸仍然小到人類肉眼無法看到。

「會有上百億這樣的生物電腦一起工作,並行處理成千上萬種任務,正如人腦中的神經元細胞一樣。」

「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受其影響。機器和人的差別將消失。」尼古拉說,那個時候人們將可以對諸如股票市場這樣的大型信息系統進行信息壓縮,將其誕生那一天起產生的所有信息壓縮成很簡明的數學形式進行歸納、分析,從而控制和預測未來的發展。

相關焦點

  • 人腦與電腦的PK——記憶與聯想能力的差別
    #######計算機能夠迅速準確地完成各種數值運算和邏輯運算,成為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信息處理工具,被人們譽為「電腦」。人腦本質上是一種信息加工器官,而「電腦」則是人類為了模擬自己大腦的某些功能而設計出來的一種信息加工機器。
  • 電腦終將全面超越人腦?
    電子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的發展,第一次使人的腦力勞比較完善地實現了人類智能的物化,大大延長與擴大了人類智能。電腦可以說是人腦功能的延長與擴大。電腦使人的智能可以在機器中再現,但並非簡單複製,而是突破人腦的生理局限性,具有高速、巨量、準確和自動化的特點。它結束了過去僅靠人的大腦和手工方式加工和處理信息的時代,使人類有了一種嶄新的處理和加工信息的工具。
  • 衝破摩爾定律,類腦晶片怎樣使機器超越人腦
    IBM稱如果 48 顆TrueNorth晶片組建起具有 4800 萬個神經元的網絡,那這48顆晶片帶來的智力水平將相似於普通老鼠。從2014年亮相後,這款晶片一直沒有大的動作。不久前,TrueNorth終於傳出了新進展,有報導稱IBM公司即將開發由64個「TrueNorth」類腦晶片驅動的新型超級計算機。
  • 一場關於人腦、智能和意識的深入對話
    對腦模型計劃的質疑 《對話》的源頭是顧先生對歐盟「人腦計劃」 (HBP,用計算機模擬整個人腦) 的質疑 (可參閱《歐盟人腦項目:有錢有大計劃,就能做出基礎科學突破性成果嗎?》) ,而卡爾也恰有同感,故二人相互補充,對這個當時炙手可熱的計劃進行了剖析,而其主要預測已被後面的歷史發展所證實。
  • 從視覺檢測窺探人類大腦和數字大腦的差別
    那個客戶說「我覺得顏色感知很容易,因為這個自動化的視覺系統只需要告訴我們某一部分是綠色或者不是。」聽起來確實很簡單的,是不是?那麼,現在請您回憶下,最後一次決定為家裡的一間房噴漆是什麼時候?如果您想噴綠色的話,那麼您想選擇什麼樣的綠色呢?海藻綠?軍裝綠?淡草綠?還是~黃瓜綠?寶石綠怎麼樣?這個算綠色嗎?在自動化視覺檢測的過程中,最棘手的挑戰之一就是:清晰定義可接受與不可接受的界限。
  • 思維與機器: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的哲學推論,人腦無限超越機器
    ·彭羅斯(他是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相信哥德爾和圖靈的工作以數學精度證明了人類的思維「無限超越機器」。儘管盧卡斯和彭羅斯的觀點不同,他們的推理的要點是:考慮一個具有遞歸公理和足夠表達能力來表述算術真理的正式系統S,它在圖靈機M中有一個對等物。你可以找到這個系統的一個哥德爾句子(一個從系統的角度無法判定的句子),它的真實性對人類來說是直觀可見的。由於M不能證明哥德爾的這句話,所以它的數學能力不如人腦。
  • 思維與機器: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的哲學推論,人腦無限超越機器
    一些思想家,如約翰·盧卡斯和著名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他是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相信哥德爾和圖靈的工作以數學精度證明了人類的思維「無限超越機器」。儘管盧卡斯和彭羅斯的觀點不同,他們的推理的要點是:考慮一個具有遞歸公理和足夠表達能力來表述算術真理的正式系統S,它在圖靈機M中有一個對等物。
  • 科學探秘:人腦的奧秘
    天下有三奇,生命、意識和自然;對應著三物,生物、人腦和宇宙。生命之奇因生物具有活性;意識之奇因人腦超越物質;自然之奇因宇宙創造一切。神奇指數,生命居下,意識次之,自然為上。比如,複雜的物質結構為何能產生非物質形態的感覺和意識(試想,科學家在實驗室運用自然物質能夠製造出產生「感覺」的物體嗎?即使人工智慧有了意識,也不能產生感覺,故而沒有情感)?
  • 人腦設計了電腦、未來電腦可能超越人腦,萬物互聯會形成全球腦?
    a,電腦就是能夠輸入信息,處理信息和輸出信息的機器。b,人腦的信息處理過程同樣包括接受輸入、處理、輸出這三個階段。人的大腦有1000多億個神經細胞(神經元),每天能記錄生活中大約8600萬條信息。和 化學信號。
  • 智能語言剛開始,「腦機接口」就已經到了,意念控制機器?
    它是指通過在人腦神經與具有高生物相容性的外部設備間建立直接連接通路,實現神經系統和外部設備間信息交互與功能整合的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實現用意念控制機器。,只不過連接的終端是人腦中的神經元。而且從科幻到可落地的產品,還有數不清的阻礙需要跨越,包括工程上、技術上、材料上、法規上以及公眾的恐懼和爭議。有國外記者評價稱,Neuralink在工程難度與想像力上都超越了特斯拉與 SpaceX。因為那兩家公司重新定義了未來人類會做什麼,而 Neuralink 則是要定義未來人類是什麼。
  • 人腦記憶上限在哪裡?
    根據現實研究,人腦的記憶容量顯然是有上限的。一個突觸約可存儲4.7比特的信息。整個人腦的硬碟容量約910TB。神經細胞通過軸突和樹突相互發生聯繫,傳遞信息,形成神經網絡,構成大腦記憶和思維的物質基礎。突觸是記憶的物質儲存結構基礎,每個突觸可存儲約4.7比特信息,整個人腦約可儲存910TB信息(作為對比,2017年整個網際網路約有500萬TB信息)。神經細胞不斷有新的突觸形成,也不斷有舊的突觸消失。動物受到外界刺激時,突觸形成和消失的數量驟然增加。據觀察,有些突觸只存在幾個小時,而另外一些則長時間存在並可能固定下來形成新的神經線路。
  • 有了憶阻器,「超級人工大腦」不再是夢
    原標題:有了憶阻器,「超級人工大腦」不再是夢   「如果把用憶阻器技術開發出的人工智慧晶片應用在手機裡面,晶片功耗會大大降低,手機充一次電就可以用兩天。」然而,在錢鶴看來,如果要發展更為強大的人工智慧,即像人一樣的機器人,表現出與人類一樣熟練和靈活的行為,憶阻器的作用不可忽視。憶阻器和人腦的突觸功能相似,相當於一個「電子突觸」,搭建起來的智能晶片具有在線學習能力,可以處理機器系統之前無法勝任的任務。   「憶阻器是一種新的電子元件,其特性與人類大腦中的信息處理基本單元神經突觸很相似。」
  • 如果機器可以自我思考,人工智慧是否會走向失控?
    01 不同群體的討論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人工智慧之父圖靈發表了一篇論文,裡面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機器能思考嗎?在1951年和1952年,BBC連續報導了阿蘭·圖靈對此問題的討論,當然是和先賢的一些大人物們去討論機器能不能思考。
  • 工業機器人對機器視覺技術的依賴有多大
    工業自動化的真正實現,需要高度智能化的工業機器人去替代人類的一部分工作,而顯然,如果想讓機器人去很好的替代人類工作的話,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它們得能「看」到才行,不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用到的很多智能化的東西也是需要去看的,包括智能無人機和智能吸塵器。
  • NLP能否像人腦一樣工作?CMU、MIT三篇論文詳解機器和大腦範疇下NLP...
    關於理解機器中的自然語言處理和大腦中的自然語言處理之間的關係,Wehbe 組有兩篇文章發表在 NeurIPS 2019 中,分別是:利用閱讀自然文本的受試者的大腦活動記錄來對比和解釋不同神經網絡生成的表示的方法(《Interpreting and improving natural-language processing (in machines
  • 如果會,有什麼後果?
    比如,本田的ASIMO機器人可以爬樓梯和跑步。機器人在商業,製造業醫療行業以及軍事應用等各個領域,都應用越來越廣泛,並產生巨大的影響。計算機和機器人雖然越來越先進了,但它們仍然只是工具。它們可能用途很大,特別是那些對人類有危險或者在沒有機器輔助的情況下難以完成的任務。但是機器人和電腦並不知道它們自己的存在,它們只能按照編好的程序執行任務。但如果他們能獨立思考呢?
  • 俄羅斯富豪欲變身阿凡達求永生 將大腦植入機器
    階段一是實現人腦遠程控制機器人他的最終構想是:把大腦植入機器,代替肉身,讓意識永存。科幻人類的意識在軀體外存活伊茨科夫在名為「全球未來2045」的研討會上,向與會的不少科研人員、政客和媒體記者闡述自己的構想。
  • 馬斯克計劃做「人腦晶片」,人類會變成「半機械人」嗎?
    如果你是說你的感覺、你聞到和嘗到的味道和看到的東西,那麼「真實」只是你的大腦所理解的電子信號。通過直接將晶片植入人腦的對應區域,人腦聯動的效率能夠得到極大程度的提升,文字、聲音和圖像等複雜信息的交互成為可能,視覺、聽覺和觸覺等複雜感知的模擬也更加容易。但是目前人類對大腦的認知依舊是極為有限的,在複雜的腦機交互領域,人類真正能做的依舊很少,目前還只能解讀和輸出一些簡單的編碼。
  • 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新課教學]  第二節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板書)  一、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板書)  1.什麼是意識?(板書)  故事:老馬識途、丟不掉的狗等。  馬和狗是不是有意識?你是根據什麼來判斷的?  學生發言,提出各種判斷依據。
  • 大眾科普_機器也有「感知」嗎?什麼是機器的感知?
    所謂感知,包括感覺和知覺兩層含義。感覺是人腦對作用於人體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直接反應;知覺是人腦對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的認識或解釋。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對於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刺激的認識,二者密不可分,合稱為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