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測繪丨那是不能忘懷的眷戀——回望珠穆朗瑪

2021-01-20 澎湃新聞

原創 中國測繪學會 中國測繪學會

可快速關注我們

本文內容摘自《中國測繪》2020年第12期

4月12日至5月13日,作為2020珠峰高程測量前方宣傳組第一階段組長,我在前方記者的駐地——海拔4300米的西藏定日縣和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工作生活了整整一個月。

位於大本營的2005珠峰高程測量紀念碑

這一個月,我帶領由媒體記者、宣傳人員及服務保障人員組成的團隊,克服高原缺氧、自然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等困難,拼搏奮鬥、挑戰自我、不辱使命,圓滿完成了2020珠峰高程測量宣傳報導任務。作為這一重大工程的記錄者和見證者,我們和測量登山隊員同吃同住、朝夕相處,傾聽他們的心聲,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忠實記錄他們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傾注了滿腔心血和熱情。

這一個月,我和頭痛、氣喘、失眠、嚴寒、風雪、暴曬抗爭,也與快樂、喜悅、成功相伴。初見巍峨珠峰真容,仰望絕美高原星空,偶遇珍稀野生動物,都成為我彌足珍貴的記憶;六進珠峰大本營並在營地工作生活,徒步跋涉至二本營抵達今生至今最高點,主持海拔最高的新聞發布會,參加帳篷裡的主題黨日活動,都是值得我一生珍視的精神財富。

珠峰之行已成過往,但那夢幻般的雪山,那藍天白雲、犛牛冰川,那寂靜遼闊的絕美星空,乃至那大本營晝夜不息的狂風和在狂風中搖擺的帳篷,那驚心動魄的魔鬼山路108拐,以及那些熟悉親切生動的面孔,那些可親可愛可敬的測繪隊員,時時浮現在我的腦海,一次次把我的思緒拉回到遙遠的珠峰……

01

在那遙遠的小山村

4月12日,進藏的第九天,我在位於海拔4300米的西藏定日縣協格爾鎮白壩村的格桑花大酒店醒來,拉開窗簾,高原純淨而強烈的陽光撲面而來。這是我在珠峰報導記者駐地迎來的第一個清晨,寒夜過去,陽光燦爛。

白壩村是一個原生態的高原村莊,空氣清新,風光旖旎,村民純樸善良,孩童天真爛漫。我喜歡這裡醉人的藍天以及藍天上變幻莫測的雲朵、稀薄卻純淨而寶貴的空氣以及遠處連綿不絕的雪山,喜歡在這裡度過的這一段遠離喧囂鬧市、盡情親近大自然的美好時光。

我們酒店的對面是一座山,叫化石山,聽說在山上能挖到古老的海底化石。但現在已被保護起來,是不是真有化石也就無從「考證」。不過,既然遠古時代珠峰地區曾是一片浩瀚的海洋,那麼在造山運動中遺存下古老的化石,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每次走進村子,小孩子們都會從不同的方向跑出來,跑到我們身邊,嘰嘰喳喳的,一副興高採烈的樣子,而且會一直跟著我們,直到我們走出村子好遠,還在使勁地向著我們招手。孩子們的眼睛是那麼明亮,目光透著天真無邪,特別惹人憐愛。

春到高原,冰雪融化,田野上有藏族同胞在辛勤勞作。他們或挖開水渠,灌溉農田,或趕著耕牛翻地,播種青稞。穿著豔麗民族服裝勞作的女藏胞在我眼裡美極了,她們與藍天白雲、藏式民居一起,構成一幅美好和諧的田園風情畫。

當然,在這偏遠的高原藏區,自然環境的惡劣、基礎設施的落後都是不言而喻的。高原的天瞬息萬變,剛剛還是晴空萬裡,轉眼便可能風雪交加,烏雲翻滾而來,遮天蔽日,仿佛要把天地都吞噬掉。夜裡遇到停電,室外氣溫接近零下10℃,房間裡沒有任何取暖設施,黑漆漆冷冰冰的,讓我們體會到長夜難眠的滋味。

02

通往大本營的路

進入4月,大本營的建營工作在加緊推進,記者們進駐大本營的日子越來越近了。為了實地了解建營進度,查看記者們日後的工作生活環境,並適應高海拔環境,我跟國測一大隊領導商量後決定,提前帶宣教中心、自然資源報社及陝西測繪地理信息局(以下簡稱「陝西局」)服務保障人員,到大本營進行實地體驗。

4月14日早上,我們十來個人乘坐兩輛車向著大本營出發了。定日到大本營約120千米,海拔從4300米上升至5200米,需要兩三個小時的車程。其間,要駛過被稱為魔鬼山路的108拐——同車的年輕人曾認真數過,一路上的大拐彎遠遠超過108個,這108拐名不虛傳。而且這些「拐」幾乎都是180度的大轉彎,對駕車者和乘車者都是極大的考驗。聽說有的司機一趟開下來,打方向盤累得胳膊都疼。而坐在車裡的人,則往往被這大拐彎甩得東倒西歪,暈車的大有人在。高原反應加上暈車,讓不少人心生畏懼,提早就吃下暈車藥。

進山必經之路——108拐

一路上,有兩個遠望珠峰的好地方。一個是海拔5198米的加吾拉山口,據說那是進山路上唯一可以拍全幾大高峰之處。我們將車停在公路南側,登上最高處的珠峰觀景臺,向南眺望,群山起伏,喜馬拉雅萬仞壁立的壯美盡收眼底。4座海拔超過8000米的高峰一字排開,在雲彩的襯託下猶如大海波濤,蔚為壯觀!從東向西,依次是世界第五高峰、海拔8463米的馬卡魯峰,世界第四高峰、海拔8516米的洛子峰,世界最高峰、海拔8844.43米(2005年測得)的珠穆朗瑪峰,世界第十高峰、海拔8201米的卓奧友峰。一個月當中,我數次在這條路上往返,幾乎每一次都會在此停車遠眺。雖有時天高雲淡,有時雲霧繚繞,珠峰時而清晰可見,時而難覓蹤影,但每一次的觀看都同樣震撼心靈!

另一個地點則在世界最高的寺廟絨布寺跟前。絨布寺海拔約5100米,距珠峰峰頂僅20餘千米,能在這高峻寒冷之處,如此近距離地仰望世界最高峰,感受它的威嚴與瑰麗,真是無與倫比的美好經歷!

當車子行駛到柏油路的盡頭,也就到了旅遊者的止步之處。這是遊客所能到達的距珠峰最近的地方,我們因有執行珠峰測量任務的特別通行證才得以進入。再往前,是一段七八千米的碎石路,路況極差,旁邊高大光禿的山上寸草不生,極其荒涼,山腳下散布著許多巨大的滾石,仿佛到了另一個世界。一瞬間,我有種置身科幻大片的錯覺。又拐過一個彎,遠遠地看到一塊經過人工休整的平坦遼闊的區域,上邊搭著一些帳篷——我們心心念念的珠峰大本營,終於到了!

03

走進珠峰大本營

珠峰大本營建在海拔5200米山坳中的一個平坦的壩子上,整個營區有兩個營地,一個是我們測繪營地,一個是商業登山者的營地,人最多的時候,大概有大大小小上百頂帳篷,色彩豔麗,很有生機。在測繪營地,四周都搭著帳篷,那是測繪隊員、記者和工作人員的住處、廚房、餐廳、黨員活動室和醫務室。我去過商業登山者的營地,發現他們的設施、條件比我們的要好一些,有陽光房、活動室,甚至有露天搖椅。但在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的《「影像攀登者」在珠峰腳下的40個日日夜夜》中,我看到這樣的話:「這次在大本營,最受人關注的當屬國測隊的營地,中間飄揚著五星紅旗。」是啊,我們營地高高飄揚的5面旗子,在藍天、白雲、雪山、珠峰的映襯下,分外奪目,每個來過的人都會把它定格在相機裡,深藏在記憶中。

大本營的旗幟和珠峰旗雲交相呼應

走進帳篷,我看到地上居然鋪了地毯——有了這層極普通的地毯將碎石蓋在下邊,立刻就有了在房間裡的感覺。行軍床上是嶄新的墊子、床單和枕頭——我猜,這是專為記者準備的。床前有一張桌子,還有電暖器、暖水瓶。正常情況下,大本營24小時有電,有熱水。帳篷裡的情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這條件比2005年珠峰測量時,簡直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在大本營上廁所算得上是一件苦差事。我們的測繪營地建了4個封閉的鐵皮環保廁所,廁所裡有電燈、衛生紙,還有插在掛袋中的書刊,堪稱「豪華」。而且廁所就在帳篷後邊,目測不過幾十米。可每次走過去,邁上兩個臺階,插好門,做好準備——這在平時最簡單不過的幾個動作做下來,我就已經氣喘籲籲了,總要先蹲著喘上好一會兒。而且天又特別冷,穿得又臃腫,一層一層的,實在是大費周折。

營區裡有兩個小山包不高也不大的,卻是每一個到大本營的人都會上去的地方。一個上邊立著由一整塊花崗巖刻成的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紀念碑。這個兩米多高,刻有漢、藏、英三種文字以及珠峰測量徽記、珠峰精確高程的紀念碑,距珠峰峰頂19千米,自15年前落成後,就成了大本營地區一處亮麗的人文景觀。我在大風中費勁地爬上去,仔細觀賞、觸摸此前只在報刊書籍上見過的紀念碑。作為曾經的測繪新聞工作者,我對這塊石碑有著特殊的感情。真正站到碑前,更加欽佩測繪隊員們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精神與勇氣。

對面不遠處的另一個小山包,則是攀登珠峰殉難者的「墓地」。「墓地」中散布著很多非常小的「墓碑」——由幾塊石頭搭成或者就是一塊小石板,有的上邊刻了一些字,有的隻字未有。我讀到過這些珠峰殉難者的故事,深受感動。他們都是無畏的勇士,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和信仰,視死如歸,永遠地留在了這裡,守護著他們熱愛的這片淨土。

忘不了在大本營帳篷餐廳裡吃的第一頓午飯是三菜一湯:土豆燒排骨、芹菜炒肉絲、醬鳳爪和青菜豆腐湯,主食是米飯,還有切成小塊的西瓜和橘子。飯菜的味道相當不錯,能在海拔5200米的大本營吃上這麼可口的熱乎乎的飯菜,也是我此前未曾奢望過的。

忘不了在大本營度過的第一夜,相信它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是一個不同尋常的符號。帳篷裡非常寒冷,電暖器作用了了,感覺不到什麼熱度,可能是外面的風太大、天太冷,也可能是電壓不夠。國測一大隊的同志貼心地為我們送來兩壺熱水,讓我們睡前泡泡腳。我們深知這熱水來之不易,哪捨得用它泡腳呢!夜深人靜,高原反應愈發嚴重,心慌氣短、頭痛欲裂,躺在群山之間的一頂薄薄的帳篷裡,用厚厚的羽絨睡袋和毛帽子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聽著外邊的狂風永無休止地呼嘯,看著在狂風中如一葉扁舟般東搖西晃呼啦作響的帳篷,不知道要怎樣才能捱過這一夜。睡是睡不著的,吃過安眠藥,人處於暈暈乎乎的狀態,有時以為睡了一覺,看看表才過了三五分鐘。我對此早有心理準備,耐下心來等待著身心對高原環境的適應與接納。

早上不到7點,帳篷外邊還沒有聲音,但我決定不再迷糊下去,起來看看早上的高原是什麼樣子。拉開兩層拉鏈,彎腰走出帳篷,抬眼一看,我驚呆了:世界最高峰「第三女神」就赫然矗立在眼前,離得那麼近,看得那麼清晰!風依然很大,天依然寒冷,但有那麼一刻,我的眼裡,我的世界,就只有珠峰!我久久地,久久地仰視這近在咫尺的巍峨壯麗的珠峰,耳邊響起一首歌:夢想在什麼地方,總是那麼令人嚮往,我不顧一切走在路上,就是為來到你的身旁……

04

攀上此生最高處

4月20日,我實現了自己人生中的一個「壯舉」——徒步到達二本營,創造了至今攀登的最高海拔紀錄。

通往二本營的路

二本營並不是珠峰攀登者的營地,而是為了方便測繪隊員到各交會點作業而建的,距離大本營4千米,比大本營高164米。為了精確測定珠峰高程,在海拔5200米至6000米處布設了6個測量交會點,當測量登山隊員衝頂成功,在峰頂豎起紅色金屬視標後,守候在6個交會點的隊員就會同時瞄準峰頂視標測量珠峰高程。測定這6個交會點的數據和進行交會測量,隊員們都是以二本營為中心開展工作的。

早上出發時天氣非常晴朗但風很大,為了抵禦高原強硬的山風和強烈的紫外線,我全副武裝,戴上了防風鏡和面罩,但立刻感覺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甚至看不清腳下的路。於是,我把它們統統摘下來,只戴了普通墨鏡。有測試表明,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即使是徒步行走,也相當於在平原負重20公斤奔跑。所以我知道這一路一定會非常艱難,特別是對於我這早已年過半百之人。我可不想半途而廢,更不想成為年輕人的累贅。我們一行12個人,除了我和張師之外,都是80後,一水兒的年輕人。他們非常照顧我,一路上不讓我拿一點重物,即使一瓶水也是他們幫我拿著。

大本營和二本營之間只有一條路,走出不遠,就遇到了從二本營下來的水準組的隊員。彼此打了招呼,準備錯身過去的當兒,由於能落腳的地方太窄,一名隊員竟然摔倒了。又走了一段,新影集團的攝影師武老師迎面走來。他剛從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下來,曬得黝黑,臉爆了皮,特別疲憊的樣子,兩個馱夫挑著行李跟在他身後。因為要跟拍紀錄片,他們是跟著隊員走的,隊員們走到哪兒,他們就跟到哪兒。我由衷地欽佩他們,過去更多的看到的是攝影師的風光,這次卻看到了他們的艱辛與不易。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艱難跋涉,終於在中午前平安抵達二本營。最先看見的,是插在土坡上迎風招展的火紅的囯測一大隊隊旗。兩張綠色的大帳篷和幾頂黃色的小帳篷搭建在旁邊相對平坦的地方,這就是二本營了。我們別提有多高興多興奮了!忘記了疲勞,顧不上休息,十幾個人或拍照、攝像,或與隊員交談。我爬上一個高坡,往遠處看,藍色的晶瑩的中絨布冰塔林異常美麗夢幻,這是我第一次在實地看到真實的冰塔林,不由得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地震撼。

來之前就聽說二本營的飯菜比大本營更可口,因為這裡有一位二級廚師。果然,劉澤旭師傅為我們做的三菜一湯和開花饅頭味道非常贊!劉澤旭是測三代,他身上有很多傳奇故事。他和他的故事在記者們的報導中多次被提及,他的廚藝也為更多人知曉並大獲讚賞。

記者們分頭採訪了一些隊員,基本上都是剛從交會點上下來的。他們都是普通的測繪隊員,用樸實的話語講述著自己真實的故事,卻令人特別感動。這裡有2005年就參加了珠峰高程測量的大波、韓隊,有父親去世卻沒能回去送最後一程的謝敏,還有和我們一同上來的、二測珠峰的張師。55歲的他背了一個有20斤重的包,裡邊裝滿了吃的喝的,全都是背給他2005年一起測珠峰的徒弟的。

下午返回大本營的途中,大家一路撿拾著垃圾,心情大好,但體力確實越來越不支。當我們遠遠地看到大本營的時候,心裡無比幸福溫暖——我們回來了!雖然才在這兒住了兩個晚上,但它已儼然成了我們心中的家。

05

海拔最高的新聞發布會

4月30日,對於每一個參加珠峰測量活動的人來說,都是非比尋常的一天。終於,按照部辦公廳的統一部署,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我們前方宣傳指揮部成功組織了第一次新聞發布會!這是緊張、高效、激動人心的一天!這是值得記錄和永遠銘記的一天!

發布會定於下午3時舉行,快到中午的時候,西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達娃次仁廳長等領導和幾位最後抵達的記者陸續上來,人員全部就位。宣教中心的張浩,還是進藏後第一次見到,加上楊帆,單位的3個人終於在大本營會合了。我只是匆匆打了個招呼,就轉身忙著在兩個營地之間去找每一個發言人,最後敲定發布內容並提示注意事項。早就說好的3個人一到齊就在大本營展開宣教中心的旗幟,拍一張合影的約定,也沒來得及兌現。這是我第一次作為主要負責人來操持這樣重大的活動,唯恐有什麼閃失和差池。好在幾個年輕人都行動起來,各自分工負責又相互配合,各項事宜一件件得到落實。

4月30日下午3時,2020珠峰高程測量新聞發布會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舉行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眼看就要到下午1時了,可是最後審定的新聞通稿、主持詞我還沒拿到,心裡又焦急又忐忑。終於接收到從北京傳過來的審定後的通稿,卻發現裡邊的內容不完整,又趕緊跟新聞處聯繫。反覆核對後發現,新聞處給的通稿並沒問題,但傳到我手機上就缺少了一些內容,轉發給別人卻是正確的。真是怪事!我也來不及追究原因了,趕緊把收稿的工作交給大波他們。我想找個沒人的地方去熟悉一下主持詞,可是不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有的媒體提出要進行視頻直播,請示後得到的答覆是只能做圖文直播,只好一邊耐心解釋安撫媒體,一邊落實安排圖文直播的細節。2點左右,又傳來消息,部領導已同意視頻直播。這下媒體記者高興了,我們又立即忙碌著做直播的各項準備。我心裡卻緊張起來,這麼重大的新聞發布,又是在這樣的地方,萬一出現什麼意想不到的情況,該怎麼辦?我一邊緊張地思索,一邊應對各媒體記者的問題和請求。時間飛奔而過,下午3點眼看就要到了。當我走進會場,手裡的主持詞還沒來得及看過。但非常奇妙的是,當我坐在主持人的位子上,宣布新聞發布會開始的時候,精神和注意力立刻集中起來。謝天謝地,發布會一切順利!在各級領導的指導和各方面的協助下,我們精誠合作,在海拔最高的新聞發布廳,完成了2020珠峰高程測量的第一次新聞發布。由於各家媒體都進行了視頻直播,發布會的實況即時傳播出去。自此,2020珠峰高程測量開始走進公眾視野,我們無不感到欣喜和欣慰。

走出發布廳,漫天雪花飛舞。我想,這是珠峰在為我們慶賀吧!

06

帳篷裡的主題黨日

珠峰高程測量是一項急難險重的任務,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困難和危險面前黨員衝在最前邊,是珠峰測量的光榮傳統。這次也不例外。早在任務一開始,國測一大隊珠峰測量臨時黨支部就建立起來並多次組織學習活動。

4月14日,宣教中心黨委印發通知,成立了珠峰測量前方宣傳組臨時黨支部,承擔採訪期間宣傳組黨員幹部的教育、管理和監督職責。支部黨員來自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澎湃新聞、新影集團、自然資源報社等各媒體,部宣教中心、陝西局等單位,共有29人。聽到成立了黨支部,大家都特別高興。

4月30日新聞發布會結束後,我們在大本營的黨員活動室召開了宣傳組臨時黨支部第一次全體黨員大會。我作為第一階段支部書記主持會議,並宣讀了中共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委員會《關於成立珠峰測量宣傳組臨時黨支部的通知》。與會黨員一起重溫入黨誓詞,並圍繞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結合各自珠峰測量宣傳報導工作談感想,談體會。不用說,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地方和特殊的時刻,大家的體會和感悟更加深刻。

在大本營帳篷裡舉辦的「不忘初心迎難而上」主題黨日活動

5月11日,在即將衝頂的關鍵時刻,還是在大本營的黨員活動室,舉行了「不忘初心迎難而上」主題黨日活動。帳篷裡座無虛席,來自陝西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西藏體育局、西藏自然資源廳、中央媒體和部宣教中心的代表濟濟一堂。大家重溫了習近平總書記給國測一大隊老隊員老黨員的回信,陝西局黨組書記楊宏山講了微黨課。與會領導、國測一大隊老隊員和年輕隊員、記者代表紛紛發言,暢談感想和體會。我六進大本營,參加了這一有重大意義的主題黨日,並在會上即興發言。之後,全體人員在支部書記李國鵬的帶領下,面向國旗、黨旗舉起右手集體莊嚴宣誓,為圓滿完成任務立下戰書。

07

珠峰的野生動物們

在珠峰,我們多次與珍貴的野生動物不期而遇,那些無比驚喜的瞬間,都成為我珠峰記憶中的亮點。

最先遇見的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巖羊。那是在從日喀則前往定日的途中,在距珠峰自然保護區20千米處,我們發現了這群與山巖同色系的小羊,在山間靈活地奔跑跳躍。聽說遇到巖羊的人特別幸運,我因此對這群小生靈多了幾分好感,並相信我們的珠峰之行一定是幸運之旅。後來在路途中,在大本營,我又多次與它們相遇,有時是成群結隊地在山間奔跑,有時就一隻或三五隻出現在你面前,自在悠然,見到人也絲毫不驚慌躲閃。

多次見到的另一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大本營的常客——雪雞。長得有點像鵪鶉的雪雞,雖然名字帶有「雞」字,但實際上它是一種大個頭的鳥類。據說它們平時生活在海拔6000米的地區,夏季時甚至會到海拔8000米的地方覓食。那麼,我們在大本營見到的,應該是生活在最低處的雪雞了,不知測量登山隊員在攀登途中是否也曾與這種特殊「大鳥」狹路相逢。

當然,在藏胞的田地裡、在珠峰大本營、在去往二本營的山路上,我見到最多的,還是犛牛。犛牛是世界上生活區域海拔最高的哺乳動物,有「高原之舟」的美譽。藏族人民對犛牛有著深厚的感情,把它們當作自己忠誠的朋友。在珠峰,汽車可以開到大本營,從大本營到海拔6500米的地方,重物都是靠犛牛一步步馱上去的,我們測量登山隊的高山氧氣罐也不例外。

沒想到的是,在從聶拉木返回定日的途中,我還有幸遇到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一群體型漂亮、矯健雄偉的西藏野驢。我們把車停在路邊,搖下車窗,悄悄地將鏡頭對準它們。也許是發現了我們的存在,它們突然像得了口令一樣,整齊地來了一個向後轉,令我驚訝不已。西藏野驢是所有野生驢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外形與蒙古野驢相似,通常生活在海拔5400米的地方。人們說,在喜馬拉雅山脈的中部山區,倘若你沒有找到水源,那麼跟著西藏野驢準沒錯,因為它們有尋找較淺地下水的本事。

幸運地遇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野驢

還有一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或許是太珍貴、太稀有了,我們沒有見到,那就是被稱為「雪山之王」的珠峰自然保護區標誌性動物——雪豹。但聽說從珠峰自然保護區的監控鏡頭裡發現了雪豹,說明它們確實存在。而且,我們團隊的小夥子還在營區的雪地上拍到了疑似雪豹的爪印。

另一種我沒親眼見到的可愛的動物,卻被新影集團的攝影師發現,而且拍了視頻與大家分享,那就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尾葉猴。他們在海拔2300米的樟木鎮,用大長焦鏡頭拍到了成群的長尾葉猴。從視頻中看到,猴子們在深山裡上躥下跳,長長的尾巴彎曲著高高地翹起,十分神氣的樣子。看得出,它們跳躍本領高強,極其警覺和有靈性,一有動靜便四散而逃。

資料顯示,珠穆朗瑪峰上有哺乳動物53種、鳥類206種、兩棲動物8種、爬行動物6種、魚類5種。這些動物都在世界屋脊安了家,與人類和諧相處。高海拔、高寒的環境,使得這裡的自然生態非常脆弱,一旦破壞很難恢復。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特殊性,加倍愛護這裡脆弱的自然環境和寶貴資源。

一個月的時間轉瞬即逝,雖有千般不舍、萬般無奈,和珠峰說再見的時刻還是到了。5月13日清晨,高原的天還沒亮透,我們最後一次從格桑花酒店啟程,一路向下,趕往500多千米之外的拉薩。從此與珠峰相隔千萬裡,相見只能在夢中。我慶幸自己曾在這裡駐足,舉目那高遠的一方,心懷虔誠和感激,讓我的生命和靈魂沐浴在青藏高原的光芒之中,並讓那精神之光長存於心。

從在後方全程參加2005珠峰高程複測新聞報導,到今天幸運地來到前方參與2020珠峰高程測量宣傳的現場組織協調工作,我和世界最高峰已結緣整整15年。我相信,這份難解之緣將陪伴我餘生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直至永遠。珠峰永遠在那裡,永遠在我心裡!

文/陳蘭芹(作者單位系自然資源部宣教中心)

聲明:本文為《中國測繪》原創文章,授權合作請在本公眾號留言,或致電:010-63881401。

《中國測繪》期待您的來稿

《中國測繪》

測繪地理信息發展變遷的

記錄者、思考者、傳播者

自然資源部主管

中國測繪學會主辦

面向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的全國性綜合刊物

投稿信箱(只接受電子投稿):

letters@sino-survey.com

《中國測繪》全年徵訂中,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可在線訂閱

原標題:《中國測繪丨那是不能忘懷的眷戀——回望珠穆朗瑪》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8848.86米珠峰新高度 |《中國測繪》2020年第12期精彩搶先看
    珠峰新高度的公布,展現了中國人不斷攀登、勇於突破的精神,也彰顯了中國科技的進步和大國風範。《中國測繪》雜誌2020年第12期將為讀者講述那些為珠峰新高而「攀登」不止、奮進不止的動人故事。《中國測繪》2020年第12期封面
  • 珠峰測量丨關於中國的珠峰高程測量
    珠峰測量丨關於中國的珠峰高程測量 2020-05-08 02: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測繪丨堅持和堅守——訪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院長張志華
    原創 中國測繪學會 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本文內容摘自《中國測繪》2020年第12期地圖文化創意作品也成為了青島院的一張名片,立足於測繪,以文化為根基,以地圖為載體,2000餘種地圖文化作品,各類創新型活動和地圖文化科普活動,發起中國地圖文化節,如此精彩的地圖文化創意工作,離不開院管理層的大力支持。作為中國地圖文化創意產業聯盟理事長,張志華致力於地理信息與文化創意的融合。
  • 中國測繪丨寧波測繪機構改革實踐實錄——專訪寧波市測繪和遙感...
    原創 中國測繪學會 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本文內容摘自《中國測繪》2020年第12期其中職能部門4個,辦公室、計劃發展室、科技信息室、質量檢驗室;保障部門3個,基礎調查所、專項調查所、規劃監測所;生產部門7個,基礎測繪所、遙感應用所、地理信息所(地圖編制所)、權籍調查所、測繪遙感一所、測繪遙感二所、測繪遙感三所,其中測繪遙感一所、二所、三所駐紮在區縣,為當地自然資源部門提供測繪遙感保障服務。
  • 《中國測繪》雜誌丨演算8848.86——訪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測繪學會 ,作者中國測繪學會 中國測繪學會為廣大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工作者提供新聞瀏覽、科學普及和交流的移動媒體平臺。本文內容摘自《中國測繪》2020年第12期
  • 這才是真正的,珠穆朗瑪!
    中國登山隊於1960年5月25日清晨4點20分(北京時間)勝利登上了海拔8882米的珠穆朗瑪峰。(新華社圖)  1975年,中國攀登者  再次從北坡登頂  首次將覘標帶上珠穆朗瑪  從此,8848.13米這個數字  影響世界30年
  • 中國測繪丨演算8848.86——訪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主任...
    原創 中國測繪學會 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本文內容摘自《中國測繪》2020年第12期同時,有網友提出疑問,為什麼不能在測量後立馬得到新的高度,反而需要兩到三個月計算時間。對此,郭春喜說:「我們花的時間可遠遠不止兩個月。」從2019年4月起,數據中心就與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以下簡稱「國測一大隊」)等單位共同編寫珠峰高程測量技術方案。
  • 史料證明:我國最早對珠峰進行了測繪
    新華社拉薩5月3日電題:史料證明:我國最早對珠峰進行了測繪新華社記者多吉佔堆、邊巴次仁、王沁鷗2020年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正在進行,吸引全球目光。為世界最高峰定位置、量「身高」的行動,在人類歷史上已進行了多次。史料證明,我國最早對珠峰進行了測繪活動。
  • 我的珠穆朗瑪
    2020年5月27日11時 中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再次登頂珠穆朗瑪峰測量隊豎立起了覘標安裝GNSS天線利用最先進的國產設備獲取全新的珠峰測量數據正是45年前的今天中國人首次將覘標帶至珠峰峰頂珠峰日記珠穆朗瑪 是人類最狂野的夢想與目標
  • 「原創」這才是真正的,珠穆朗瑪!
    卻是來自遠古海洋深處的鎧甲在藏語中,她寓意為「第三女神」可她終年積雪、空氣稀薄是人類的「生命禁區」她舉世矚目卻又恆久孤寂圖片來源:新華社她身居「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腳踏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以世界第一高峰的姿態屹立在中國和尼泊爾的邊界線上
  • 中國測繪丨珠峰高程測量:需要一個長期的科學探索過程
    原創 中國測繪學會 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本文內容摘自《中國測繪》2020年第12期我要說的是,當時我國已經認識到峰頂雪面高是在不停變化的,科學家也開始關注「能不能測雪面以下相對不變的地方」。2004年,義大利科學家普拉特的團隊首先將地質雷達帶到珠峰峰頂,測量珠峰峰頂的冰雪厚度,這是一個重要的科學進步、科學發現,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把巖面高測出來。
  • 西藏珠穆朗瑪,神奇的山川
    珠穆朗瑪,它是世界最高大的山系喜馬拉雅山的主峰,海拔8848.1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這是中國登山運動員於1975年登上該峰後測定的精確數字,這個數字校正了人們長期堅持的八千八百八十二米的說法。為世界第一高峰。早在1721年,清朝政府編繪的《皇輿全覽圖》,就採用了「朱姆朗馬阿林」之名(「阿林」是滿語山峰之意),並精確地標出了它的具體位置。
  • 攀登更高峰,體驗珠穆朗瑪的冰川、體驗從磅礴海洋長成巍峨高山
    藏語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珠穆朗瑪」意思為「大地之母」。中國採用的是2005年中國國家測繪局測量的巖面高(裸高即地質高度)為8844.43米。第一次知道珠穆朗瑪峰,還是在金庸先生的小說裡,80年代中期,河南省文聯的傳奇文學創刊號連載傳奇,刊發的是金庸先生的冰川天女傳;
  • 《中國測繪》雜誌丨珠峰高程測量:需要一個長期的科學探索過程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測繪學會 ,作者中國測繪學會 中國測繪學會為廣大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工作者提供新聞瀏覽、科學普及和交流的移動媒體平臺。本文內容摘自《中國測繪》2020年第12期
  • 中國測繪丨珠穆朗瑪峰新高程數據向全世界公布:8848.86米——為啥...
    原創 中國測繪學會 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本文內容摘自《中國測繪》2020年第12期當時,我們怕放在那上面的機器沒電了,因為峰頂可沒有充電的地方,一旦電池沒電,機器就不能工作,即使帶機器上峰頂也沒有意義。所以,在衝頂出發前,我要求隊員們再把儀器打開看一下它的工作狀態。結果一開機,咱們的國產儀器都非常好,電量也只下降了10%,放了那麼長時間,還有9成的電量,真是令人感到意外。成功登頂珠峰後,測量數據經過處理檢測,結果證明數據質量也非常好,精度非常高。
  • 《中國測繪》雜誌丨珠穆朗瑪峰新高程數據向全世界公布:8848.86米...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測繪學會 ,作者中國測繪學會
  • 張月梅的商標文060 「Everest」與「珠穆朗瑪」不能並存,這不僅僅是個商標問題
    事實上這座高峰本來有它的藏語名字「job-mo glang-ma rib」(珠穆朗瑪),是「大地之母」的意思。1952年中國政府正式統一使用「珠穆朗瑪峰」的名稱。因此,埃沃若思特有限公司在餐館等服務上申請的第13977126號「everest」(指定顏色紅)商標,被商標局引證在先註冊第9305846號「珠穆朗瑪ZHUMULANGMA」商標駁回了。
  • 中國測繪丨霍向琦:用「數字大腦」賦能產業數位化轉型
    可快速關注我們本文內容摘自《中國測繪》2020年第11期霍向琦舉例說,一個中等規模城市釐米級傾斜攝影實景三維建模需要近百臺具有GPU的高性能伺服器花幾個月才能完成,不僅硬體成本昂貴,數據生產效率低,而且三維模型在應用場景中由於不能被高效展示、計算,並沒有發揮三維模型數據在城市「數字孿生」中的巨大價值。傳統模式下的測繪地理信息生產服務效率,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 記者見面會丨李國鵬:足跡遍布大江南北 精準測繪技術為群眾提供便利
    日前,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國測一大隊隊長李國鵬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受到多家媒體的關注小編匯總了各方媒體的報導一起來看李隊長的故事西部網:致敬模範丨李國鵬
  • 中國測繪丨2020:從應變到求變
    截至2020年10月底,煤航獲準專利25件,其中發明專利16件,專利質量較往年大幅提高;獲準軟體著作權26件;獲科技獎5項,其中獲測繪科技獎一等獎1項,煤航獲中國測繪學會科技創新型優秀單位獎;獲工程獎14項,其中金獎2項;獲裴秀獎4項,其中金獎1項,銀獎1項。這些獎項的獲得充分肯定了煤航科技創新取得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