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網絡社會需要一場「適老化」改造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半月談

圖集

半月談評論員 顏之宏 袁慧晶

「對,點這裡,然後點『發送』,位置信息就發出去了。」11月4日上午,在廈門禾緣社區的社區書院中,一場別開生面的老年人智慧型手機培訓班正在進行。一對老人跟著老師的講解,正悄悄模仿著擺弄自己的智能機。培訓班是禾緣社區連續5年專門面向老年人開辦的專項系列培訓,目的就是要讓銀髮族能跟上數位化步伐。

廈門市人大社會委主任委員葉勇義建議在《廈門經濟特區老年人權益保障若干規定(草案)》中增設「對於使用信息化手段提供服務的,應當考慮老年人的特殊情況,同時提供相應的人工服務」條款。他說:「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因為數字鴻溝的存在,加速與社會脫節。作為立法機關,我們有必要在法制建設上保障老年人享受公共服務的同等權利。」

儘管一些地方和網絡平臺已開始為老年群體提供定製化服務,但為老年人提供具有普惠性質的數字適老化服務仍存困難。

——缺教材,更缺系統性課程。75歲的李國生已連續兩次報班學習智能機使用。「年紀大,忘性也大,有些功能當時學會了,隔段時間不用又不記得了,需要反覆報班鞏固學習。老師有給我們發教材,教材能帶回家,這樣平時不記得操作了還能翻開來看看。」李國生說,因為疫情原因,老年大學至今還沒有開課,有些網絡上的新功能他還想接著學習。

在製作教材時,智能機培訓班老師劉言發現,書店裡和網絡上幾乎沒有可參考的教材原型。「關鍵步驟除了用文字表述之外,還要截圖標註出來,不然老人還是學不會。」劉言說,網絡應用更新也比較快,上學期使用的教材到下學期就基本不能用了,又要重新製作。這一現象,在老年大學中比較普遍,學員們使用的大多是老師自製的教材。

——適老化在一些網絡終端流於形式。中部某省老年大學教務科科長說,現在一些智慧型手機和App應用中的植入廣告太多,對老年人來說,很容易下載到垃圾軟體把手機「塞」滿,導致手機變卡頓,甚至影響到財務安全。這一情況在安卓系統的手機中比較常見,一些老年人經常換智慧型手機就是這個原因。

在教學中,不少學員向劉言反映「把手機字體設置大了,但還是看不清」。「手機生產商大多設置了系統字體的調節功能,但如今很多常見的App卻並沒有。系統字體變大了,但軟體上的字體卻無法變大。」劉言認為,軟體供應商應提高服務意識,加強App的適配功能。

——銀髮族也存在沉迷網絡的情況。67歲的張詠梅每天要刷6到7個小時的手機。「一看一個小時就過去了,不看手機都睡不著覺。」因為用眼疲勞,張詠梅還買了不少眼貼來緩解身體不適。

78歲的張爺爺是旅遊達人,他的抖音號「阿康旅遊」有近8萬點讚。「玩手機很累的,以前每一條網友評論我都回復,每一條都花心思去想內容,一天下來光回復就要五六個小時。現在身體吃不消了,退出評論圈了。」

福建伍心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總院長洪英建議,要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關愛獨居與空巢老人的先鋒帶頭作用,引導社區基層黨員與孤寡老人結成數字幫扶小隊,鼓勵銀髮族利用智能機學習一鍵救援、視頻通話、掃碼支付等基本功能操作。

「信息技術的進步會帶來一種新的不公平。對老年人來說,自身學習能力下降,學習機會和學習資源也變少了。類似的輔導班要下沉到居委會,開在社區裡,滿足多樣化的養老需求。」李國生是恢復高考後最早一批的大學生,他希望更多同齡人也能享受社會進步、文明發展的成果。

吳興區飛英街道米行街社區普查人員指導一名孤寡老人在家中使用電子採集設備完成人口普查籤名

60歲的江西鷹潭市餘江居民汪寶蘭工資一到帳就存進支付寶,當被詢問是否了解網絡平臺中的風險時,汪寶蘭則搖了搖頭表示不知道。鷹潭市餘江區老幹部局副局長甄小梅等基層幹部建議,有關部門在進行大眾防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時,要兼顧老年群體的現實需求,針對老年群體常見的新型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定製個性化防騙課程,讓老年人對網絡上的不法行為形成條件反射式的抵制。

此外,還有老年人希望能為其定製「防沉迷系統」。智能機原本是豐富老年生活的,但變成「低頭族」後對於老年人危害極大,這是新的弊病。設備生產商、軟體開發商應該考慮針對老年人推出防沉迷系統,提醒老年人適度使用電子設備。

責任編輯: 王頔

相關焦點

  • 各大網站和App適老化和信息無障礙的改造,改的怎麼樣了
    智慧型手機的存在,解放了人類的思維與雙腳,我們不用到處查閱資料就能獲取全天下的知識;網上繳費生活、視頻通話聊天,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搞定」無數瑣事。 確實,智慧型手機讓我們在身體與思維上同時收穫自由。然而細想一下,智慧型手機某種程度上也讓人類產生依賴性,出門打車需要手機、掃碼乘車需要手機、聊天玩遊戲還是需要手機,沒有手機我們的生活簡直難以維繫。
  • 工信部:將動員近百個網站APP進行適老化和無障礙改造
    原標題:工信部:將動員近百個網站APP進行適老化和無障礙改造  人民網北京11月26日電 (趙超)國新辦今天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邀請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辦公廳
  • 工信部:明年1月起開展網際網路應用適老化改造行動
    12月25日,工信部正式宣布將從2021年1月起,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為期一年的「網際網路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首批將完成與老年人等群體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115個公共服務類網站和43個手機App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其中包括騰訊新聞、新浪微博等新聞資訊類產品,微信、QQ等社交通訊工具,以及淘寶、京東、抖音、百度等生活購物類產品,以及支付寶、百度地圖、
  • 喜馬拉雅上線大字模式,響應網際網路適老化改造
    2020年12月,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提出為期一年的「網際網路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建議一批使用廣泛的APP更多考慮老年群體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大字版並非簡單的外觀字體改造。喜馬拉雅在充分研究長輩用戶需求的基礎上,一方面挑選出現有長輩用戶的偏好內容,如廣播、評書、健康養生;一邊結合長輩使用場景甄選全新內容,例如寶寶哄睡、放鬆壓力的音樂療愈、適合散步的頭條新聞……滿足長輩在各種場景中的需要。此外,還精選了新潮老年人愛追的「甜寵文」。
  • 為APP「適老」改造按下「加速鍵」
    據央廣報導,日前,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負責人表示,工信部將利用企業信用評價機制,將網站APP適老化改造的相關工作納入企業信用評價當中,激勵各個相關企業主體積極參與改造行動。  前不久,浙江杭州一位姑娘為了教會外婆使用微信,煞費苦心製作了一份圖文並茂的「微信使用說明書」,令網友紛紛點讚。
  • 社區適老化案例分享:北京街頤康中心
    項目地點  廣州市越秀區北京街鹽運西一巷2號之四  項目面積  建築面積665平米,共4層;擁有12張24小時和8小時照護床位  主要功能  提供4+X服務:智慧養老中心、社區康養中心、統籌指導中心、供需對接中心  運營機構  頤家(廣東)醫療養老有限公司  適老化設計
  • 讓爸媽能愉快地用手機,這5個「適老化」設置請收好
    雖然工信部已將「網際網路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提上日程,微信、支付寶等將進行適老化改造一事還登上了熱搜,但要讓手機變得讓爸媽「能用」,光指望廠商移除廣告、調大字體顯然是不夠的
  • 聲納| 教老年人用智慧型手機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在生活中,不少老人在電子產品面前遭遇了束手無策的困境,例如:不會網絡購物,不會手機預約看病,不知道如何線上發紅包,等等。當老年人成為數字時代的邊緣群體,不僅給他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也不利於激發社會活力。開設智慧型手機培訓課的初衷就是消弭「數字鴻溝」,讓這些與網際網路時代脫節的老人重新與時代接軌。
  • 「美麗變身」節目口碑翻車:我們為什麼熱衷於自我改造?
    但中國版反而不斷強化了社會的刻板印象,教人們如何去迎合社會,已經失去了真正的初衷。《粉雄救兵》中的室內設計師Bobby Berk在自己的社交網絡帳號批評《你怎麼這麼好看》,認為這檔「山寨版」的《粉雄救兵》令人失望。
  • 人類基因改造是福音,還是破壞社會平衡的毒藥?
    從優生學到基因剪輯,基因改造越來越進步?基因編輯技術是目前最流行的醫學技術。改造基因來改變身體特徵也是人類最大的夢想。隨著技術的成熟,與轉基因技術相關的倫理問題已經不可避免。從道德上講,我們是否應該允許基因改造技術被用於改善下一代?
  • 2021 年除了適老化與信息無障礙,還有這些客觀現實在令這群人的...
    2021 年到來之際,工信部為3億多障礙群體標明了態度,要求企業就旗下 APP 網頁進行適老化與無障礙改造服務,讓數字信息真正做到惠及每一個人。在科技助推發展的今天,爭取不讓任何人掉隊。比起信息障礙讓人無所適從,生活裡因不夠了解進而濫用制度人造閘門的阻隔行為,則更讓人抓狂。
  • 《自然》:人類胚胎基因改造不能全禁,但需要一場倫理大討論
    《自然》:人類胚胎基因改造不能全禁,但需要一場倫理大討論 澎湃新聞記者 陳詩悅 2015-05-08 19:11 來源
  • 基於網絡社會特性的中國網絡社會有效治理
    面對網絡社會,既要抓住網絡社會興起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又要結合具體的國家與社會現狀,進行有效治理。而有效治理網絡社會,必須從網絡社會的本質、結構、特性等入手,尊重和理解網絡社會新的特性,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有效的治理策略。
  • 2020年,為什麼我們還需要一臺999的4G手機?
    答案是確定的,2020年了,中國市場依舊歡迎4G手機,依舊需要千元機。  一葉障目的意思是,一片葉子擋在眼前會讓人看不到外面的廣闊世界,在如今智能推薦算法滿地跑的網際網路時代,更容易造成這個現象。  網際網路上主要的發聲群體是一二線城市19-27歲的人口,在他們的眼中5G已經取代了4G,官方的公布數據也驗證了這一點,目前中國5G已經覆蓋300多個城市,但不要忘了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除了城市,還有接近6億的農村常住人口,別說5G,他們那兒可能4G的信號都一般,這部分人也需要網絡,他們不希望被網際網路拋棄。
  • 網絡社會的感性化趨勢
    相關研究應當注意對網絡社會發展變化的感性分析,以避免單純理性分析的片面性。關鍵詞:網絡社會/表象思維/符號價值/感性群體/感性化趨勢作者簡介:劉少傑,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教授社科基金: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網絡社會的結構變遷與演化趨勢研究」(項目號:15ZDA045 )的階段性成果。
  • 再見,模擬電視:我們需要一場認真的告別
    《羊城晚報》在頭版刊登了這則社會新聞,引發社會討論,認為廣州應該成立一家公共天線公司,負責接收香港電視信號,傳送到每家每戶。一個多月後,《廣州日報》刊登評論文章,痛批人們冒險架起魚骨天線看香港電視,是為了「滿足食色之欲」,並稱「港風北漸,對於我們社會道德風氣的影響是不利的。」緊接著是來自全國輿論的譴責,說香港電視「每分每秒都在放毒」。
  • 網絡社會的新特點
    我們所使用的網絡社會這個概念,是有實在內容的。社會是以人為單元為依託的,中國有七億多網民,他們利用網絡平臺服務生產生活,實實在在地發生著社會聯繫和社會活動。 網絡社會具有鮮明的特點。一是網絡社會的功能帶有共享性。所有人不分地域、不分貴賤、不分男女長幼,只要有條件和有能力接觸網際網路,就可以運用其功能分享其信息。二是網絡社會的主體帶有一定的流動性。
  • 2008網絡流行詞:社會變遷的「折射鏡」
    新華網濟南12月29日電(記者王海鷹)2008年,是網絡參與社會生活、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一年。這一年裡,接連發生的社會大事件給網絡提供了諸多話題,而網民則助推著這些事件的發展。   作為網媒表達的符號,2008年湧現了眾多的網絡流行詞,透過這些新語詞,人們可以從中看到民間民意背後的社會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