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半月談
圖集
半月談評論員 顏之宏 袁慧晶
「對,點這裡,然後點『發送』,位置信息就發出去了。」11月4日上午,在廈門禾緣社區的社區書院中,一場別開生面的老年人智慧型手機培訓班正在進行。一對老人跟著老師的講解,正悄悄模仿著擺弄自己的智能機。培訓班是禾緣社區連續5年專門面向老年人開辦的專項系列培訓,目的就是要讓銀髮族能跟上數位化步伐。
廈門市人大社會委主任委員葉勇義建議在《廈門經濟特區老年人權益保障若干規定(草案)》中增設「對於使用信息化手段提供服務的,應當考慮老年人的特殊情況,同時提供相應的人工服務」條款。他說:「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因為數字鴻溝的存在,加速與社會脫節。作為立法機關,我們有必要在法制建設上保障老年人享受公共服務的同等權利。」
儘管一些地方和網絡平臺已開始為老年群體提供定製化服務,但為老年人提供具有普惠性質的數字適老化服務仍存困難。
——缺教材,更缺系統性課程。75歲的李國生已連續兩次報班學習智能機使用。「年紀大,忘性也大,有些功能當時學會了,隔段時間不用又不記得了,需要反覆報班鞏固學習。老師有給我們發教材,教材能帶回家,這樣平時不記得操作了還能翻開來看看。」李國生說,因為疫情原因,老年大學至今還沒有開課,有些網絡上的新功能他還想接著學習。
在製作教材時,智能機培訓班老師劉言發現,書店裡和網絡上幾乎沒有可參考的教材原型。「關鍵步驟除了用文字表述之外,還要截圖標註出來,不然老人還是學不會。」劉言說,網絡應用更新也比較快,上學期使用的教材到下學期就基本不能用了,又要重新製作。這一現象,在老年大學中比較普遍,學員們使用的大多是老師自製的教材。
——適老化在一些網絡終端流於形式。中部某省老年大學教務科科長說,現在一些智慧型手機和App應用中的植入廣告太多,對老年人來說,很容易下載到垃圾軟體把手機「塞」滿,導致手機變卡頓,甚至影響到財務安全。這一情況在安卓系統的手機中比較常見,一些老年人經常換智慧型手機就是這個原因。
在教學中,不少學員向劉言反映「把手機字體設置大了,但還是看不清」。「手機生產商大多設置了系統字體的調節功能,但如今很多常見的App卻並沒有。系統字體變大了,但軟體上的字體卻無法變大。」劉言認為,軟體供應商應提高服務意識,加強App的適配功能。
——銀髮族也存在沉迷網絡的情況。67歲的張詠梅每天要刷6到7個小時的手機。「一看一個小時就過去了,不看手機都睡不著覺。」因為用眼疲勞,張詠梅還買了不少眼貼來緩解身體不適。
78歲的張爺爺是旅遊達人,他的抖音號「阿康旅遊」有近8萬點讚。「玩手機很累的,以前每一條網友評論我都回復,每一條都花心思去想內容,一天下來光回復就要五六個小時。現在身體吃不消了,退出評論圈了。」
福建伍心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總院長洪英建議,要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關愛獨居與空巢老人的先鋒帶頭作用,引導社區基層黨員與孤寡老人結成數字幫扶小隊,鼓勵銀髮族利用智能機學習一鍵救援、視頻通話、掃碼支付等基本功能操作。
「信息技術的進步會帶來一種新的不公平。對老年人來說,自身學習能力下降,學習機會和學習資源也變少了。類似的輔導班要下沉到居委會,開在社區裡,滿足多樣化的養老需求。」李國生是恢復高考後最早一批的大學生,他希望更多同齡人也能享受社會進步、文明發展的成果。
吳興區飛英街道米行街社區普查人員指導一名孤寡老人在家中使用電子採集設備完成人口普查籤名
60歲的江西鷹潭市餘江居民汪寶蘭工資一到帳就存進支付寶,當被詢問是否了解網絡平臺中的風險時,汪寶蘭則搖了搖頭表示不知道。鷹潭市餘江區老幹部局副局長甄小梅等基層幹部建議,有關部門在進行大眾防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時,要兼顧老年群體的現實需求,針對老年群體常見的新型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定製個性化防騙課程,讓老年人對網絡上的不法行為形成條件反射式的抵制。
此外,還有老年人希望能為其定製「防沉迷系統」。智能機原本是豐富老年生活的,但變成「低頭族」後對於老年人危害極大,這是新的弊病。設備生產商、軟體開發商應該考慮針對老年人推出防沉迷系統,提醒老年人適度使用電子設備。
責任編輯: 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