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50年,你吃的更多食物可能來自海洋

2020-08-27 科學網

作者:唐一塵

到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產量或增加2100萬~4400萬噸——佔本世紀中期餵養98億人口所需肉類總增幅的12%~25%。在可持續糧食生產中實現這一增長將取決於各種因素,包括政策改革、技術創新和未來需求。相關論文8月19日刊登於《自然》。

隨著全球糧食需求不斷增加,供應能否持續增長一直是一個嚴重問題。陸地擴張是可能的,但會加劇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並危及其他生態系統服務的提供。由於來自海洋的食物只佔目前可食用肉類產量的17%,到2050年,海洋還能可持續地生產多少食物呢?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Christopher Costello和同事研究了海洋中的主要食品生產單元——野生漁業、有鰭魚類養殖和雙殼貝類養殖,以估計「可持續供應曲線」,從而解釋生態、經濟、監管和技術方面的限制。

Costello團隊利用 4702個野生漁場的數據模擬了未來產量,預估了全球的海水養殖潛力。他們利用結合了經濟管理和飼養約束等因素的生物經濟模型,計算了上述3個最大海洋食物領域在2050年的全球食物供應量,通過對比這些供給預測與需求情景,研究人員還計算了今後海洋食物的可能產量。

結果顯示,根據估計的需求變化和供應情況,到2050年,可食用海洋食品的產量比目前增加36%~74%。而且,這3個領域都有可能增加,但最明顯的是海水養殖業。其生產潛力能否持續實現將取決於政策改革、技術革新和未來需求變化的程度等因素。綜合這些因素,研究人員預計海產品產量有望在2050年最多提供全球人口所需肉類增幅的1/4。該研究還表明,未來的海產品構成可能會發生巨大變化:雖然野生漁場在今天佔據主導地位,但到2050年,高達44%的海洋食物可能都來自海水養殖。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616-y

相關焦點

  • 自然:到2050年海洋食物產量將大增,成肉類供應重要組成
    最新研究顯示,營養豐富且環境危害性較小的海洋食物將成為未來食物供應的重要部分。當地時間8月19日,《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預計,到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產量或增加2100萬噸至4400萬噸,較當前產量增長36%-74%,相當於到那時候養活98億人口所需肉類總增量的12%-25%。論文提到,用地擴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糧食供應,但可能加劇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的減少。
  • 國際最新研究:到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產量或增逾兩千萬噸
    一項國際最新研究稱,到本世紀中葉,全球「靠海吃海」的比重或將大幅增加。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可持續性研究的論文指出,到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產量或增加2100萬-4400萬噸,這將佔到本世紀中期餵養98億人口所需肉類總增幅的12%-25%。在可持續糧食生產中實現這一增長將取決於各種因素,包括政策改革、技術創新和未來需求。
  • 隨著時代的變化,在2050年可能出現的7種常規食物
    據估計,到了2050年,地球上的人口將達到90億。因此,我們可以預想到,到那個時候,地球的資源將變得多麼的寶貴,人們的食物或許也將變得不再足夠。不管是因為飢餓還是新鮮感或其它因素,我們都可以預想到了未來,我們將可能開始進食一些曾經並不那麼受歡迎的東西。這今天這篇文章中,小編就為你帶來了,隨著時代的變化,在2050年可能出現的7種常規食物。
  • 塑料汙染如不儘快治理,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將超過魚類
    12月3日,APEC海洋垃圾與微塑料研討會暨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研討會在福建廈門召開。本次研討會由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主辦。來自中國、智利、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秘魯、菲律賓、俄羅斯、越南等11個APEC經濟體代表共120餘人參會。
  • 2050年海鮮會成為人類主要食物?糧食報告:人口飢餓問題或解決!
    2050年海鮮會成為人類主要食物?糧食報告:人口飢餓問題或解決!今年疫情在出現之後,一個問題引起了中國網友的關注,那就是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卻時時刻刻都面臨著糧食短缺的問題,甚至很多都需要通過進口的方式來滿足需求。
  • 2050年,人類可能會面臨這5種糟糕的局面
    距離2050年只有幾十年的時間了,而一些重大問題正等待著全世界。科學技術需要開始關註解決方案,使未來比可怕的現實更美好。但是到2050年,專家預測人類可能會面臨這5種糟糕的局面!我們吃的魚種類可能會滅絕目前,全球87%的評估魚類資源被歸為過度開發或完全開發。根據聯合國環境部門2010年的一份報告,如果世界繼續以目前的速度捕魚,到2050年,所有魚類種群都可能滅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包括聯合國和歐盟委員會在內的許多組織都試圖對某些物種實施捕撈限制。
  • 30年後海洋食物將大增,人類飢餓問題被解決,窮的只能吃海鮮了
    英國雜誌《自然》刊登的一份可持續糧食生產報告顯示,至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產量或增加至2100萬噸,甚至可達到4400萬噸,將佔據21世紀中期人口所需肉類總增幅的12%-25%。這種情況的出現,在解決世界飢餓人口問題的同時,也極大可能會改變未來人們的飲食結構。
  • 最新研究表明,北極夏季海冰很可能在2050年之前消失
    自從1979年開始記錄衛星以來,夏季北極冰已經失去了40%的面積,失去了70%的體積,使其成為人為引起的全球供暖的最明顯標誌之一。在2019年,它收縮到有記錄以來的第二低水平。冰的流失使黑暗的海洋暴露在外,黑暗的海洋吸收了更多的太陽熱量並進一步升高了溫度。這些變化也越來越多地與更極端的天氣聯繫在一起,包括嚴冬,致命的夏季熱浪和低緯度的洪災(例如在歐洲和美國)。
  • 到2050年,人類世界會變成什麼樣?科學家:嚇人!
    到2050年,人類世界會變成什麼樣?科學家:嚇人!我們的世界越來越熱了。
  • 到2050年,美國的極端天氣將更頻繁,人們的健康受到嚴重威脅
    到2050年,美國可能會面臨更多的極端氣候事件,包括更頻繁的熱浪、更長的乾旱和更嚴重的洪水,這可能會給人類健康、生態系統穩定和區域經濟帶來更大的風險。這一潛在的未來是來自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伊斯坦堡技術大學、史丹福大學和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一個研究小組通過使用現在已經退役的「泰坦」超級計算機計算九種極端情況的軌跡得出的結論氣候事件。
  • 2050年的地球,或出現這4大問題,人類怎麼提前預防?
    2012年瑪雅文明預測人類即將要迎來世界末日,轉眼已經到了2020年,人類仍然在地球上生存,有科學家卻預感人類到2050年的時候,人類不再是地球的領導人,地球上的一切將會發生巨大變化,那麼在2050年將會發生什麼呢?
  • 英記者稱2050年上海可能被淹 專家:被淹僅是推測(圖)
    昨日,晨報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環境部陳滿春研究員,他證實了未來50年內,天津、上海等城市可能受到海面上升的威脅,但他同時強調,只要採取防範措施,「淹沒城市」就只會停留在理論層面。  致電——英國資深環境記者保羅·布朗  洋記者發「城市淹沒」警告  昨日下午,英國資深環境記者保羅·布朗在倫敦向晨報記者電話證實,自己在由廣州市科協和英領館聯合舉辦的論壇上告訴中國公眾,最新的研究結論認為,如果人們仍不對溫室氣體的排放進行控制的話,到205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再上升2℃,而至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上升5℃。
  • 塑料入侵海洋食物鏈 奔向餐桌
    科比說,塑料纖維在箭蟲的腹中結成環狀,使食物無法通過消化道。在科比從英國周邊海域搜集的樣本中,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的情況相當普遍。這是廢舊塑料進入海洋和全球食物鏈的一種路徑。他說,人們對鯨、海豹和海鳥吞食塑料的情況比較熟悉,但很少人知道,連微小的浮遊生物都受到如此嚴重的影響。
  • 科學家:2050年人類恐將被迫吃素 以應對食物短缺問題
    食品夥伴網訊 據外媒報導,瑞典科學家日前表示,由於人口膨脹與食物短缺的影響,在2050年之前,全球人類或將被迫吃素,來維持那時90億人的生存,否則無法度過糧食危機的難關。        2012年世界水資源會議日前在瑞典舉行,有超過2,500名來自120個國家的政府官員、聯合國代表、非政府組織代表、研究人員等出席這項會議,商討如何解決水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
  • 向塑料汙染宣戰:海洋中塑料與浮遊生物比例達1∶2 ,到2050年,海洋裡的塑料垃圾將比魚類還多!
    2018年,聯合國環境署首次聚焦一次性塑料汙染問題,發布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塑戰速決」——因為我們的藍色星球,正在被塑料包圍。聯合國環境署稱,如不加以限制,到2050年,海洋裡的塑料垃圾將比魚類還多。這是一場人類與塑料的世紀之戰。及時減消塑料汙染,別再讓地球傷痕更觸目驚心。
  • 2050年的世界居然長這樣
    2月17日消息,你是否設想過一個到處都是無人汽車和無人飛機的世界,人們吃著從實驗室裡造出來的漢堡,告別了疾病和禿頂,個個活得都像今天的那些百萬富翁那樣。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日前,英國智庫亞當斯密研究所發布了一份未來報告,向我們預測並描繪了2050年的世界的輪廓。除了衣食無憂之外,亞當斯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還預測:到2050年的時候,每個人都將擁有更多的空閒時間和更強健的體魄,癌症、老年痴呆都將被徹底治癒,而實驗室將成批生產出我們所需要的組織器官。亞當斯密研究所的主席梅森·皮裡博士更是大膽地向我們預測了渡渡鳥和恐龍的復活。
  • 可能影響海洋食物鏈
    可能影響海洋食物鏈) 身邊事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平時日常生活中扔的垃圾到底去了哪裡呢?這些垃圾中的大部分被埋在了地下,而一些不容易分解的垃圾則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汙染。
  • 一項科學模擬表明,到2050年,北極夏季的海冰將完全消失
    暢遊科學海洋,共尋宇宙之妙,大家好,我是南城~在多年的觀測中,我們已經了解了北極氣候的一個完整的規律:在冬季,零下的極地溫度凍結了當地的水,北極海冰不斷膨脹;而在夏季,冰袋退縮,因為溫暖的溫度使冬季獲得的收益解凍,使它們退回海洋。
  • 如果不減少排放量,到2050年紅樹林樹木將無法在海平面上升中生存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如果不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到2050年,紅樹林樹木(在佛羅裡達和其他溫暖氣候中發現的寶貴沿海生態系統)將無法倖免於海平面上升。一個國際小組利用過去10,000年的沉積物數據,根據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估算了紅樹林的生存機會。
  • 近90%陸生物種2050年將失去部分棲息地
    根據英國《自然·可持續性》雜誌21日發表的一項最新報告,英國科學家展開的模擬研究顯示,到2050年,由於人類為滿足未來的食物需求而開墾土地,全世界近90%的陸生脊椎動物物種都可能會失去部分棲息地。但是,採取積極的政策,重視糧食生產的方式、地點和種類,可以減少這些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