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到2050年海洋食物產量將大增,成肉類供應重要組成

2020-08-29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陳凌瑤 實習生 厲安恬

全球糧食需求量正在不斷上升,而能否在不犧牲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情況下實現供應持續增長仍是重要課題。最新研究顯示,營養豐富且環境危害性較小的海洋食物將成為未來食物供應的重要部分。

當地時間8月19日,《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預計,到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產量或增加2100萬噸至4400萬噸,較當前產量增長36%-74%,相當於到那時候養活98億人口所需肉類總增量的12%-25%。

論文提到,用地擴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糧食供應,但可能加劇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的減少。而只佔當前全世界食用肉產量17%的海洋食物,或對全球食物與營養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人員考察了海洋食物生產的主要領域,包括野生漁業、有鰭魚類養殖和雙殼貝類養殖,並利用4702個漁場的數據,預估了一條「可持續供應曲線」。考慮到海洋食物未來供給能力取決於生態、經濟、政策和技術等因素,他們利用結合了經濟管理和飼養約束等因素的生物經濟模型進行計算。

野生漁業、有鰭魚類養殖和雙殼貝類養殖的預估可持續供應曲線」 (a. 野生漁業b. 有鰭魚類養殖 c. 雙殼貝類養殖 圖上的點代表每個領域當前的產量和平均價格

該供應曲線表明,上述三大重要領域,尤其是兩個海水養殖領域,都有可持續地生產比現在更多海洋食物的能力。在考慮政策改革和技術進步的情況下,到2050年,海洋食物最多可以滿足預計全球人口所需肉類增量的1/4。

研究結果還顯示,未來海洋食物的產品構成將與現在有很大的區別。雖然目前野生漁業佔主導地位,但根據預測,到2050年,44%海洋食物都將來自海水養殖。

此外,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提出了實現海洋食物可持續增長的四種方法,即加強野生漁業管理、實施海水養殖政策改革、改進飼料和轉移需求。

對野生漁業而言,過度捕撈是其可持續增長的最大威脅,採取或改進管理措施將有利於即將枯竭種群的重建。

不同於產量接近生態極限的野生漁業,海水養殖的產量增長可以依靠技術進步推動。目前,75%海水養殖需要外界飼料輸入,但這些飼料主要來自野生漁業。陸生植物或動物性蛋白等替代性飼料成分正越來越多用於海水養殖,這將有助於海水養殖擺脫對野生漁業的依賴。

此外,積極適應氣候變化、處理好和其他生態系統的關係對於海洋食物的可持續增長同樣重要。

「海洋食物的大幅增加將帶來共同利益和權衡取捨,這需要國家和區域間的治理以及當地確保公平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研究人員在論文結尾寫道。

責任編輯:李躍群

校對:欒夢

相關焦點

  • 到了2050年,你吃的更多食物可能來自海洋
    作者:唐一塵到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產量或增加2100萬~4400萬噸——佔本世紀中期餵養98億人口所需肉類總增幅的12%~25%。在可持續糧食生產中實現這一增長將取決於各種因素,包括政策改革、技術創新和未來需求。相關論文8月19日刊登於《自然》。隨著全球糧食需求不斷增加,供應能否持續增長一直是一個嚴重問題。
  • 國際最新研究:到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產量或增逾兩千萬噸
    一項國際最新研究稱,到本世紀中葉,全球「靠海吃海」的比重或將大幅增加。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可持續性研究的論文指出,到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產量或增加2100萬-4400萬噸,這將佔到本世紀中期餵養98億人口所需肉類總增幅的12%-25%。在可持續糧食生產中實現這一增長將取決於各種因素,包括政策改革、技術創新和未來需求。
  • 30年後海洋食物將大增,人類飢餓問題被解決,窮的只能吃海鮮了
    英國雜誌《自然》刊登的一份可持續糧食生產報告顯示,至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產量或增加至2100萬噸,甚至可達到4400萬噸,將佔據21世紀中期人口所需肉類總增幅的12%-25%。這種情況的出現,在解決世界飢餓人口問題的同時,也極大可能會改變未來人們的飲食結構。
  • 30年後海洋生物將大增,人類飢餓問題將解決,再窮也能吃海鮮
    而我們也通過史實以及當下某些環境知道,當食物不足的時候,人們為了活下去將會出現暴亂,甚至是會出現戰爭。而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我們都知道和平的來之不易,因此對於這樣的現象,一份可持續發展的報告就顯得十分地重要了。這一份可持續發展報告是什麼?
  • 《自然》:人口壓力效應凸顯 2050年全球糧食系統對環境的影響最高...
    而隨著世界人口到2050年將達到100億,未來20年糧食系統的環境成本可能會上升90%。根據周三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份報告,這將超過所謂的「行星邊界」——即人類活動可能使地球生態系統不穩定的程度。圖1:按不同食品組分,目前(2010年)和預測(2050年)五個環境領域的環境壓力數據顯示,農業肉類是溫室氣體的重要來源:每公斤羊肉排放33.06
  • 2050年地球將無法養活全球人口?科學家支招應多吃素?
    世界銀行和國際食物政策所的研究結果表明,發展中國家由於營養不良造成的勞動力損失佔該國GDP的3%~5%。 目前,氣候變暖已經影響到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 氣候變化會對降雨模式和農業生產造成影響,導致糧食供應短缺、糧價高漲,而糧食安全較差的發展中國家所受影響更大。
  • 隨著時代的變化,在2050年可能出現的7種常規食物
    據估計,到了2050年,地球上的人口將達到90億。因此,我們可以預想到,到那個時候,地球的資源將變得多麼的寶貴,人們的食物或許也將變得不再足夠。不管是因為飢餓還是新鮮感或其它因素,我們都可以預想到了未來,我們將可能開始進食一些曾經並不那麼受歡迎的東西。這今天這篇文章中,小編就為你帶來了,隨著時代的變化,在2050年可能出現的7種常規食物。
  • 科學家稱因缺水將人類將被迫2050年前後吃素
    【環球時報 記者 柳玉鵬】瑞典科學家發布的一份關於水資源和食物供應的報告稱,人類在2050年前將不得不改吃素,以應對世界性食物短缺問題。據俄羅斯《新消息報》28日報導,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水資源研究所的科學家發布報告指出,目前,全球水資源短缺問題嚴重,而如果人類不改變西方國家居民式飲食習慣,到2050年,世界人口增至90億時,地球上的水資源將不足以生產出足夠養活人類的糧食。由於生產富含蛋白質的肉類產品比生產素食多消耗5-10倍的水資源,因此科學家認為,素食是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辦法。
  • 2050年海鮮會成為人類主要食物?糧食報告:人口飢餓問題或解決!
    2050年海鮮會成為人類主要食物?糧食報告:人口飢餓問題或解決!今年疫情在出現之後,一個問題引起了中國網友的關注,那就是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卻時時刻刻都面臨著糧食短缺的問題,甚至很多都需要通過進口的方式來滿足需求。
  • 人口壓力增加:2050年全球糧食系統對環境影響或增90%
    人口壓力增加:2050年全球糧食系統對環境影響或增90%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18-10-12 07:23
  • 人口暴增之下 當前農業模式將在2050年超出地球承載極限
    69億,到2050年將達到85-100億。斯普林曼等人建立了一個模型,按照各國的預計人口、收入水平和飲食偏好變化,預估至2050年全球對農產品的需求。模型輸出的結果顯示,2050年全球收入將是2010年的3-4倍。由於作者表示,他對未來糧食消費的預測,建立在糧食需求與收入或人口變化之間的統計聯繫基礎上的,因此,預測結果顯示,到2050年,營養不良的問題將會減少,全球將更多地消費以家畜為基礎的產品,人均主食的攝入量將相當穩定。
  • 塑料汙染如不儘快治理,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將超過魚類
    此前研究認為,每立方米海水中的塑料微粒可能有幾顆到上百顆。但是,傳統的測量方式是用網過濾海水,只能發現體積足夠大的塑料微粒。 據統計,在1971—2013年間開展的11000多次的相關實驗中,90%使用的是同一類型的網,這種網只能捕獲直徑大於333微米的塑料塊。如將塑料微粒定義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塊,將研究目標定為直徑在5微米到333微米之間、體積更小的塑料微粒。
  • 全球疫情打擊進口肉類供應~~五類!植物蛋白可供優選
    高級肉類採購公司USource的總部位於北京,其創始人威廉 凱林斯(William Kerins)對《南華早報》說:「我們已經看到阿根廷和巴西的屠宰場被迫關閉……我的猜測是,到下周,全球一半的屠宰場將被關閉,另一半將減少產量只供應本地市場」。 會影響我們國人的生活嗎?
  • 未來,我們將更加依賴海產品
    美國「優睿科」網站8月19日報導,俄勒岡州立大學(OSU)參與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表明,未來30年,政策改革和技術進步可能會推動海產品產量增長75%。相關論文同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中。這項研究十分重要,因為到2050年,地球預計將有98億人口需要養活。研究人員表示,海產品有潛力滿足人們對蛋白質和營養物質日益增長的需求。
  • 近90%陸生物種2050年將失去部分棲息地
    根據英國《自然·可持續性》雜誌21日發表的一項最新報告,英國科學家展開的模擬研究顯示,到2050年,由於人類為滿足未來的食物需求而開墾土地,全世界近90%的陸生脊椎動物物種都可能會失去部分棲息地。但是,採取積極的政策,重視糧食生產的方式、地點和種類,可以減少這些威脅。
  • 上蔬源: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91億!水培將成現代農業關鍵
    (2017年番茄的不同地區水培市場份額)(2019年不同種類水培蔬菜的全球市場份額)水培技術解決增產背後的難題我國耕地面積緊缺,長期過度開發和使用化肥又導致土地貧瘠化,面臨著需求增長但產量後繼乏力的壓力。
  • 英國最新報告:近90%陸生物種2050年將失去部分棲息地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1日消息,根據英國《自然·可持續性》雜誌21日發表的一項最新報告,英國科學家展開的模擬研究顯示,到2050年,由於人類為滿足未來的食物需求而開墾土地根據人口增長和飲食需求的預測,人類將需要開墾200萬至1000萬平方公裡的新農田,代價是犧牲自然棲息地。傳統的保護方法可能不足以應對這些趨勢。為了充分應對即將到來的「生物多樣性危機」,需要對成千上萬的物種進行具體地點和具體物種的評估,以確定風險最大的物種和地形。
  • 全球海水汙染危機8大真相 預計2050年海洋中塑膠將比魚類多
    1) 2050年海洋中塑料將比魚類多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cArthur Foundation)和研究公司麥肯錫公司數據,估計到了
  • 未來30年海產品將增產75%
    美國「優睿科」網站8月19日報導,俄勒岡州立大學(OSU)參與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表明,未來30年,政策改革和技術進步可能會推動海產品產量增長75%。相關論文同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中。這項研究十分重要,因為到2050年,地球預計將有98億人口需要養活。研究人員表示,海產品有潛力滿足人們對蛋白質和營養物質日益增長的需求。
  • ​《自然》(20201203出版)一周論文導讀
    我們的算法使用數據增強和自校正設計,以克服關鍵技術挑戰——使用不完善的數據進行強化學習,這已被證明是將之應用於物理系統時會碰到的主要障礙。我們在全球多個地方部署了Loon超壓氣球控制器,包括在太平洋上空進行的為期39天的控制實驗。分析表明,該控制器優於Loon之前的算法,對平流層風的自然多樣性具有魯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