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陳凌瑤 實習生 厲安恬
全球糧食需求量正在不斷上升,而能否在不犧牲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情況下實現供應持續增長仍是重要課題。最新研究顯示,營養豐富且環境危害性較小的海洋食物將成為未來食物供應的重要部分。
當地時間8月19日,《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預計,到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產量或增加2100萬噸至4400萬噸,較當前產量增長36%-74%,相當於到那時候養活98億人口所需肉類總增量的12%-25%。
論文提到,用地擴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糧食供應,但可能加劇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的減少。而只佔當前全世界食用肉產量17%的海洋食物,或對全球食物與營養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人員考察了海洋食物生產的主要領域,包括野生漁業、有鰭魚類養殖和雙殼貝類養殖,並利用4702個漁場的數據,預估了一條「可持續供應曲線」。考慮到海洋食物未來供給能力取決於生態、經濟、政策和技術等因素,他們利用結合了經濟管理和飼養約束等因素的生物經濟模型進行計算。
野生漁業、有鰭魚類養殖和雙殼貝類養殖的預估可持續供應曲線」 (a. 野生漁業b. 有鰭魚類養殖 c. 雙殼貝類養殖 圖上的點代表每個領域當前的產量和平均價格
該供應曲線表明,上述三大重要領域,尤其是兩個海水養殖領域,都有可持續地生產比現在更多海洋食物的能力。在考慮政策改革和技術進步的情況下,到2050年,海洋食物最多可以滿足預計全球人口所需肉類增量的1/4。
研究結果還顯示,未來海洋食物的產品構成將與現在有很大的區別。雖然目前野生漁業佔主導地位,但根據預測,到2050年,44%海洋食物都將來自海水養殖。
此外,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提出了實現海洋食物可持續增長的四種方法,即加強野生漁業管理、實施海水養殖政策改革、改進飼料和轉移需求。
對野生漁業而言,過度捕撈是其可持續增長的最大威脅,採取或改進管理措施將有利於即將枯竭種群的重建。
不同於產量接近生態極限的野生漁業,海水養殖的產量增長可以依靠技術進步推動。目前,75%海水養殖需要外界飼料輸入,但這些飼料主要來自野生漁業。陸生植物或動物性蛋白等替代性飼料成分正越來越多用於海水養殖,這將有助於海水養殖擺脫對野生漁業的依賴。
此外,積極適應氣候變化、處理好和其他生態系統的關係對於海洋食物的可持續增長同樣重要。
「海洋食物的大幅增加將帶來共同利益和權衡取捨,這需要國家和區域間的治理以及當地確保公平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研究人員在論文結尾寫道。
責任編輯:李躍群
校對: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