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打擊進口肉類供應~~五類!植物蛋白可供優選

2020-12-06 騰訊網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緊急報告顯示,新感染病例超過85%來源於歐洲和美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感染率也在直線上升。這些西方國家是肉類(羊肉、豬肉、牛肉)以及海鮮、乳酪和牛奶的主要供應商。這些國家正在採取更加嚴格的出行和運輸限制。

新冠病毒流行對全球供應鏈造成重大打擊。為了最大程度地遏制病毒傳播,目前,全球主要的貿易運輸渠道也已近乎停止。

高級肉類採購公司USource的總部位於北京,其創始人威廉 凱林斯(William Kerins)對《南華早報》說:「我們已經看到阿根廷和巴西的屠宰場被迫關閉……我的猜測是,到下周,全球一半的屠宰場將被關閉,另一半將減少產量只供應本地市場」。

會影響我們國人的生活嗎?答案是,可替代的植物蛋白,更優!

01

植物蛋白,更好!

千百年來,人們在植物中得到營養,長養生命。

2000 年以來,環境危機四伏。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提高,對健康也日趨重視,我國乃至全球餐飲潮流似乎正在向素食方向推進。

2018年首屆未來食物高峰論壇Food's Future Summit召開,2019 年 11 月份舉辦的第二屆未來食品高峰論壇暨北京植物基產品博覽會(Future Food Forum China & Veggie World Beijing)召開。

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秘書長薛巖表示,到 2050 年,肉製品市場需求缺口將達到 3800 萬噸,植物肉、細胞培育肉與傳統肉製品之間是協同合作,而非競爭的方式存在;而替代蛋白創新是符合未來消費者對食物的需求的,消費者對各種替代蛋白,尤其是肉類替代品的興趣將空前高漲。

未來的/替代性的蛋白質(alternative protein)是當前最受關注的話題,

由於飲食製作及觀念中蛋白質「等於」動物蛋白,比如肉、蛋、奶,這種飲食結構和觀念意味著要飼養大量動物,而飼養動物給地球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全球飼養動物溫室氣體排放排名第一!

在地球人口日漸增多、耕地日漸減少、淡水日漸枯竭、溫室效應日漸加劇的背景下,以動物作為蛋白質主要來源是不可持續的

2020 年之初,全球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病毒宿源再度指向野味——也許這場風波,將助長新一輪的食材革命,人造肉或許離大面積應用於餐飲已很近了

02

植物蛋白選擇更多,營養更好!

第一類. 高科技植物性蛋白質

High-tech plant-based meat

通過科技(包括轉基因)以植物材料為原料,製造出口感類似於常規動物蛋白質的方法。

超肉Beyond Meat,以青豆蛋白為原料,用甜菜根染色,做出像肉的系列產品。在美國很多超市,Beyond公司的產品是放在肉製品區域售賣的。

他們的特點是,很接近蛋或肉的口味和價格。

第二類.動物細胞為原料在實驗室培養的「肉」

Lab meat, cellular meat, or clean meat

實驗室培養更加注重科技。

代表公司是Memphis Meats,活體提取最健康的動物的肌肉細胞,比如公雞羽毛細胞,放在實驗室培養形成肌肉組織(in-vitro cell culture)。

特點:目前還比較昂貴。

第三類:亞洲仿葷

中國傳統素食餐廳沒有Beyond/Impossible或者JUST,大廚們千百年來,早就能用小麥/大豆/花生蛋白/魔芋/菌菇/藻類等做出充滿肉感的食物。神奇吧!

目前,這類的特點,在於它可能使用添加劑,有轉基因的風險(大豆),以及用很多油類、糖類等烹飪,並不符合健康飲食的原則。

第四類:創新植物蛋白產品

用菠蘿蜜、番茄等食材製作植物蛋白。

代表公司是總部位於新加坡的初創公司Karana正在利用當地豐富的青菠蘿蜜來打造一種可持續的,加工較少的植物性肉替代品,為標誌性的亞洲菜餚量身定製。該公司目前在新加坡的多家餐廳都有服務,該公司希望在今年年底之前在香港推出他們的產品。

Karana聯合創始人布萊爾·克裡頓(Blair Crichton)說:「目前,在30,000種可食用植物中,我們僅消耗了150種,這意味著在這種生物多樣性方面存在巨大的探索和創新機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亞洲……我們致力於通過技術增強亞洲植物性成分,同時又不影響口味。」

目前,Karana品牌正在研發使用菠蘿蜜肉製成的中式植物肉蒸餃、肉夾饃、披薩等,還以菠蘿蜜肉模仿蟹肉和魚丸——亞洲一些最受歡迎的美食。

另一代表公司Ocean Hugger Foods 在 2015 年成立於紐約,專門研發素海鮮食品。目前素金槍魚的製作技術是最為成熟的。這款素金槍魚被他們稱為 Ahimi —— 在日文中,Ahi 代表金槍魚,而 Mi 則是精神的意思 ——以番茄、醬油、水、糖和芝麻油製成。

番茄素金槍魚壽司

此類特點:消費者知之不多,產品目前產量較少,偏亞洲口味。

第五類:真菌製作的創新產品

代表公司美國肉類初創企業Prime Roots計劃於今年年初開始銷售由koji(用於日式料理中提鮮的真菌)製成的肉類和海鮮替代品。Koji是日本酒麴,是用來釀造日本清酒的真菌。Prime Roots公司發現,這種絲狀真菌幾乎和肌肉組織一樣厚,這使得味道和質地與肉類相似。

特點:……(小編還沒有嘗過,據說纖維感很好,營養豐富)

快關注吧~

***歡迎留言分享您試過的植物性食物,贊啊,美啊***

相關焦點

  • 豆腐成為美國熱門肉類代替商品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植物性蛋白質或成為「肉荒」的解決方案。據美媒報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美洲大量肉類加工廠紛紛進入停工狀態。供應鏈的停滯使得養殖者業被迫處理掉無處可去的牲畜,消費者隨即面臨著「無肉可吃」的境地。然而,原本被視為小眾產品的豆腐卻因此走入了美國消費者的目光中心。
  • 全球植物蛋白市場增長迅速 藻類蛋白或迎發展良機
    人體攝入的蛋白質可分為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兩大類。動物蛋白更易被人體吸收,同時也含有人體必需胺基酸,但其不足之處是含有的飽和脂肪酸會對心腦血管造成影響,過多攝入可能會增加患冠心病的風險。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蛋白質的需求量也在提高,但蛋白質生產缺口仍然較大,因此人們開始追求不同來源的蛋白質——植物蛋白。
  • 自然:到2050年海洋食物產量將大增,成肉類供應重要組成
    澎湃新聞記者 陳凌瑤 實習生 厲安恬全球糧食需求量正在不斷上升,而能否在不犧牲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情況下實現供應持續增長仍是重要課題。最新研究顯示,營養豐富且環境危害性較小的海洋食物將成為未來食物供應的重要部分。
  • 植物蛋白肉、3D列印肉……「未來肉類」走向餐桌
    植物蛋白肉、試管培育肉、3D列印肉……「未來肉類」悄然走向人們的餐桌本報記者 劉 暢如果面前的餐桌上放著一塊人造牛排,你敢試吃嗎?3D列印肉也屬於這類。另一種已經投入生產的是植物蛋白肉,也被稱為「素肉」。與通過動物細胞培育不同,素肉並不是肉,而是利用植物蛋白原料,如大豆蛋白、小麥蛋白、豌豆蛋白等,添加由酵母合成的植物性血紅蛋白製作而成。目前,如美國矽谷的「不可能食品」公司、洛杉磯的「超越肉類」公司和歐洲聯合利華旗下的「素食屠夫」公司已經推出素肉食品,而日本、澳大利亞等後來者也正迎頭趕上。
  • 2020植物基爆發年,植物蛋白市場分析與應用趨勢
    1 全球植物蛋白市場情況 據Markets and Markets, 2019年全球植物蛋白市場預計價值185億美元,預計從2019年開始以14.0%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達到406億美元。植物基蛋白產品來源於植物,如大豆、小麥和豌豆。
  • 直擊現場|呼和浩特加強進口肉類核酸檢測 嚴格落實疫情防控
    這段時間以來,人們對進口食品特別是進口肉類食品的安全問題特別關心,大家關心的問題也是監管部門所關注的問題。在最近的採訪中我們了解到,市場監管部門通過增加核酸檢測等方式嚴化進口肉類食品的監管,加強疫情防控。
  • 中國的、全球規模最大的植物蛋白肉原料企業進入終端市場
    日前,雙塔食品發布《關於召開植物蛋白肉新品發布會的公告》,推出九款豌豆蛋白植物肉系列產品,預示著這家全球規模最大的植物蛋白肉原料企業,正式切入植物蛋白肉終端市場,標誌著公司將由豌豆蛋白原料供應商向植物蛋白肉品牌商邁進,開啟植物蛋白肉市場的新藍海。
  • 非洲豬瘟影響豬肉供應 推動豬肉漲價 豬瘟防控具有兩個特點
    布瑞克農信集團研究總監林國發接受第一財經採訪稱,2019年,全國豬肉供應出現15%~20%減少的概率將大大增加。這會帶動其他肉類需求的增加,雞肉、牛羊肉價格得以支撐上漲。從2018年度牛肉進口數據來看,居民增加了牛肉消費量,牛肉的進口量也得以增加。
  • 重要:美國低蛋白乳清粉可食品進口;海關禁止進口印度豬肉產品
    政策消息1、重要:美國低蛋白乳清粉可食品進口2020年5月1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關於發布脫蛋白乳礦物乳糖粉(乳製品滲透物粉,又稱低蛋白乳清粉)適用標準(暫行)的公告》。2020年1月16日中美貿易達成協議,規定中國允許美國乳滲透物粉進口;若中國制定乳滲透物粉新標準,應向世貿組織通報標準草案等。目前,低蛋白乳清粉2018年在全世界的總產量為88.6萬噸,其中60%由美國生產。此標準公布意味著美國低蛋白乳清粉可能被快速進口。
  • 雲南優選GAP、綠色和有機認證的農產品供應湖北
    雲南網訊(記者 王淑娟)自2月10日起,雲南省組建的工作專班連續向湖北供應優質農產品。組長單位,省農業農村廳負責人介紹,雲南省採用湖北「點菜」模式準備農產品,並優選各類農產品保證產品安全,讓湖北市民吃上來自雲南的優質農產品。
  • 怕病毒而拒絕進口肉,就是因噎廢食|原創
    英國最大的雞肉供應商兩姐妹食品集團,在威爾斯的家禽加工廠暴發疫情,共發現58例確診病例,200多人處於自我隔離狀態。該企業亦與肯德基籤有供應合同。在英格蘭北部的克萊克希頓,科博肉類加工廠的165名工人被檢測出新冠肺炎陽性,而他們專門為英國大型連鎖艾斯達超市供應培根製品。
  • 分化的市場、火熱的蛋白、銀髮經濟…CEO們如何解讀中國食品業未來...
    也因此,在整個疫情期間,全球及中國對蛋白質產品的需求一直在增長,包括傳統的動物蛋白和各種植物蛋白。食芯資本何瑞怡接著嘉吉劉軍的話題發問:未來中國蛋白質的供應是否充足和可持續?對蛋白質品類的大火,企業應該持樂觀還是謹慎的布局態度?中國是否已經到了需要為未來蛋白的供應可能有的缺口,而提前開發更多的替代蛋白、植物蛋白產品,以此滿足持續增長的消費者需求呢?
  • 我國暫停德國豬肉進口 該國曾是我國第一大豬肉進口國
    周末,我國海關總署發布緊急通知,要求對來自德國的豬、野豬及其產品,一律作退回或銷毀處理,通知發布之前進口的必須經檢疫合格後方可放行。原來,德國在9月10日檢測出一頭野豬攜帶非洲豬瘟,這也是該國確診的首例豬瘟病例,考慮到此前非洲豬瘟對我國造成的影響,因此海關總署做出了如上禁運要求。
  • 2020植物基爆發年,植物蛋白市場分析與應用趨勢
    縱觀全球,植物蛋白市場情況如何?植物蛋白發展有哪些推動力?2020年,植物蛋白未來的應用趨勢是什麼?1. 全球植物蛋白市場情況據Markets and Markets, 2019年全球植物蛋白市場預計價值185億美元,預計從2019年開始以14.0%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達到406億美元。
  • 50+款全球食品飲料新品詳解,植物基魚肉、防曬酸奶、榴槤啤酒...
    轉眼進入了二季度的4月,國內疫情影響趨穩,供應端推出新品以布局行業,從各方面降低一季度損失。而國外疫情仍在繼續蔓延,各大食品飲料公司紛紛停工停產,將原定二季度推出的新品和商業推廣計劃,推遲到三、四季度進行。但就在疫情給全球食品行業發展按下暫停鍵的同時,我們仍在其中發現了一些讓人眼前一亮,期望打破市場僵局的產品,在此分享給尋求創意的您。
  • 乘風破浪的植物蛋白,誰將是替代大豆、豌豆蛋白的新生代原料?
    」 文:Vicky chen 來源:Foodaily每日食品(ID:foodaily) FutureBridge最新研究表明,植物蛋白市場正在增長,預計到2022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108億美元。
  • 五類膳食,富含「7大」營養,合理進食,營養,更健康
    五類膳食,可保證「7大」營養平衡:穀類糧食為主食所謂「五穀宜為養,失豆則不良」;意思是說,五穀雜糧是非常有營養的,是滋養人體的基本物質。豆類除了含有豐富的糖類之外,還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是人體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而且含有的壞膽固醇非常之低。建議:人體每天由碳水化合物提供的熱量應佔50%左右,也就是主食佔比應不低於40%。其中包括米飯、麵食、以及馬鈴薯、番薯、山藥、玉米等糧食作物。另外所需的熱量,由蛋白質與脂肪來提供。
  • 紅橙黃綠藍,五類企業五種幫扶 
    「兩手都要硬,兩戰都要贏」要求,依託「一圖一碼一指數」實現精密智控,錢江海關根據企業受疫情影響情況以及企業經營範圍與防疫工作的相關程度,有針對性地出臺了五類幫扶政策,製作了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的「海關五色圖」,並在下沙辦事處進行試運行。
  • 深度解析:疫情+蟲害+天氣三重影響下,全球出現糧荒概率有多大?
    通過對全面分析,筆者得出結論如下,僅供投資者參考:一、根據全球主要農作物庫消比表現,預計目前糧食庫存可抵禦災害對全球糧食造成20-30%程度的不利影響;二、天氣影響:春夏預計中性天氣概率較大,料對農產品板塊影響較為有限;三、新冠疫情影響:陳作貿易流受阻,新作種植預期縮減;(一)海外疫情對陳作供應總量影響有限,主要基於陳作庫消比、及農作物進口依賴度分析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