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文物|《芙蓉錦雞圖》——迄今發現有關鳥類雜交的最早記錄

2021-01-08 文旅中國

《芙蓉錦雞圖》

《芙蓉錦雞圖》軸,(傳)北宋徽宗趙佶繪,絹本,設色。縱81.5cm,橫53.6cm,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作為獨立的畫科,宋代的花鳥畫無論在繪製技巧還是表現形式方面都已經達到高度的藝術水準,《芙蓉錦雞圖》便是其中的一幅精品。此圖是描繪金秋景色的花鳥畫作。圖中芙蓉盛開,隨風輕輕顫動,蝴蝶翩躚,相互追逐嬉戲,引得落在枝上的錦雞回首凝視,目不轉睛。本幅右上宋徽宗趙佶以瘦金體題「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鷖」,右下書款「宣和殿御製並書」,草押書「天下一人」。雞在中國向有「德禽」之稱,《韓詩外傳》載:「雞有五德: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可見其文武兼備、仁勇俱存、信守專一的性格為世人所激賞,難怪才藝絕代的一代帝王也會留下「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鷖」的詩句,流露出對安逸高貴之品格的讚許,由此體現了中國花鳥畫的人文寓意。

目前流傳於世題為趙佶的作品中,藝術風格呈現出工致細麗與簡樸生拙兩種迥然有別的面目,工致細麗者如《芙蓉錦雞圖》《臘梅山禽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等,簡樸生拙者如《柳鴉圖》(上海博物館藏)、《枇杷山鳥圖》等。通過筆墨風格的比較分析,徐邦達先生指出前者不是趙佶所作,而是畫院畫家的作品,後者則為他的親筆畫跡,這一觀點為多數藝術史研究者所認同。此外,現存記載南宋宮廷藏畫的《南宋館閣續錄》卷三將此畫列入與「御畫」並列的「御題畫」一類,表明《芙蓉錦雞圖》僅僅是由趙佶親筆題詩的一幅花鳥畫,並非其本人繪製。所以說,儘管圖上有趙佶的題字,但此圖作者卻是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畫院高手。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關注藝事、醉心書畫的帝王,宋徽宗趙佶在位期間廣收名畫巨跡,編纂皇家繪畫收藏的書畫著錄——《宣和書譜》與《宣和畫譜》,建立翰林圖畫院並完善其制度,還依據自己的審美觀念親自指導畫院畫家的學習與創作。關於繪畫創作,趙佶在注重對被描繪對象細緻入微的再現的同時,還要求畫面蘊含詩歌的意境,令人觀之有回味無窮的藝術體驗,《芙蓉錦雞圖》無疑完美地體現出這位極具藝術修養的皇帝的美學思想。全圖所用雙鉤法線條細勁,不僅花卉枝葉和錦雞造型準確,芙蓉為錦雞所壓的低垂搖曳之態也能如實體現,加之色彩暈染得層次清晰,濃淡相宜,富麗堂皇中蘊涵端莊典雅的氣質,堪稱「形神兼備,曲盡其妙」。就構圖而言,畫幅左側集中著芙蓉、錦雞,與右上輕盈飛舞的蝴蝶遙相呼應,使得錯綜的布局顯得密中見疏,揖讓有度。以清瘦勁健的筆體寫就的詩文和精緻豔麗的圖畫更是互為輝映,相得益彰。

趙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北宋皇帝、書畫家。在位時廣收歷代文物、書畫,極一時之盛,親自主持翰林圖畫院,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能書善畫,自創書法「瘦金體」。

(圖片來源於故宮博物院)

責編:任文

相關焦點

  • 廣東三水發現古近紀鳥類化石 距今最早6500萬年
    廣東三水發現古近紀鳥類化石 距今最早6500萬年   只是一次平常的聚會,廣州人宋洪輝在三水河口的一個荒地中發現古近紀鳥類化石。
  • 亞馬孫雨林首次發現雜交鳥類
    新華社華盛頓12月26日電(記者林小春)加拿大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南美洲亞馬孫熱帶雨林裡的金冠侏儒鳥是一種雜交鳥類。這是亞馬孫雨林第一次發現雜交鳥類。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副教授賈森·韋爾等人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說,對羽毛等樣本的基因組測序分析顯示,金冠侏儒鳥是由雪頂侏儒鳥和乳白冠侏儒鳥雜交而成,其20%的基因來自雪頂侏儒鳥,80%的基因來自乳白冠侏儒鳥。韋爾在一份聲明中寫道:「植物的雜交品種很常見,但脊椎動物的雜交種類非常罕見。」
  • 我國發現迄今最早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
  • 我國發現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恐龍(圖)
    —「赫氏近鳥龍」化石標本)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據英國《自然》(Nature)雜誌網站公布,10月1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將發表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課題組報導的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恐龍—「赫氏近鳥龍」(Anchiornis huxleyi)的新發現。
  • 中國畫的吉祥寓意之芙蓉與月季
    今天,我們聊一聊芙蓉和月季的吉祥寓意。芙蓉古人也把荷花叫作芙蓉,因荷花生長在水中,所以荷花的這個芙蓉叫作「水芙蓉」。還有一種木本的芙蓉,叫作「木芙蓉」,今天我們說的芙蓉專指木芙蓉。木芙蓉的種類比較多,比如說白芙蓉、粉芙蓉還有紅芙蓉。宋代李迪的《紅白芙蓉圖》非常著是小品花卉,一個叫白芙蓉,一個叫紅芙蓉,這兩幅畫現在珍藏在日本的某博物館中。在芙蓉品類中,最珍貴的一個品種叫作「醉芙蓉」,它的特點是早上開花是白色的,中午就變成粉紅色,傍晚則變成深紅色,非常嬌豔、極其美麗。
  • 科學家描述亞馬遜雨林發現的第一種雜交鳥類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土嘉堡分校的研究團隊對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發現的已知第一種雜交鳥類進行了描述。  通過一系列遺傳分析和其他檢測,研究團隊揭示出金冠嬌鶲(學名:Lepidothrix vilasboasi)其實是一個雜交物種。這種藍冠嬌鶲屬鳥類於1957年在巴西被首次發現,但直到2002年才重新進入人們的視線。
  • 遼寧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
    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照片記者31日從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獲悉,遼寧省凌源距今約1.24億年的地層中首次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李氏果」。今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介紹了由瀋陽師範大學、吉林大學、中科院植物所和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佛羅裡達大學科學家組成的課題組的這一重大發現。據介紹,這次發現的「李氏果」化石保存完好,形態特徵與現生的毛茛科植物基本一致,在葉形、脈序和果實特徵等方面特別像現生的鐵線蓮、翠雀花等。
  • 我國科學家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
    新華社瀋陽3月31日電(記者 陳夢陽、王瑩)科學家最近在我國東北遼寧凌源距今約1.24億年的地層中首次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李氏果」,這一古老的真雙子葉植物非常接近現生的毛茛科植物,也是現生的大多數有花植物有直接系統演化聯繫的迄今最早的「祖先」。
  • 這些錦雞圖掛在家裡,對家居風水有什麼影響
    很多人都喜愛錦雞圖,錦雞圖掛在家裡,對家居風水有什麼作用,一起來欣賞幾幅出神入化、器宇軒昂的錦雞圖。錦雞推薦一,牡丹錦雞圖《富貴花天授》,掛在客廳處,調節家居風水石開老師八尺牡丹錦雞圖《富貴花天授》風,實際上就是氣,就是氣的流動、氣脈,就是氣場,因此,所謂好字畫,氣場就強,就具有引發人向上的功能,也具有安定人心的功能。
  • 1300件文物展示「最早美洲人」神秘生活(圖)
    1300件文物展示「最早美洲人」神秘生活(圖) 2014-07-14 08:49:18  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只是西方視角  1300件文物展示「最早美洲人」神秘生活  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是狹義上對哥倫布和西方人而言,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原住民原來來自亞洲蒙古人種,而令17世紀美洲原住民驟減根源是歐洲移民帶來的疾病……一批「最早的美洲人」生活文物藏品11日來到廣東省博物館,這個《最早的美洲人——北美原住民藝術》免費展覽,再撩美洲原住民故事
  • 中國發現最早帶羽毛恐龍 帶毛恐龍時代提前(圖)
    本報訊 (記者蔡文清) 記者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日前發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的化石。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羽毛恐龍化石。該研究成果即將刊登在10月1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
  • 大邑高山古城遺址考古發現成都平原迄今最早古城
    原標題:成都平原迄今最早古城 高山古城遺址發掘出的史前墓地 製圖/楊仕成 最震撼/ 高山古城遺址人骨罕見完好,亦為成都平原已發現年代最早最完好史前墓地。4月17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向記者確認,高山古城遺址是成都平原最早的古城遺址,該遺址成為成都平原史前考古的新坐標。基於其重要性,高山古城遺址入選了國家文物局組織評選的2015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 中國科學家在遼寧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新華社瀋陽9月25日電(記者 陳夢陽)中國科學家日前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化石,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是鳥類起源研究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 我國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
    中國科學家日前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化石,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是鳥類起源研究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英國《自然》雜誌9月25日在其網站刊登了這一重大發現,稱「本次發現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並將在10月1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發表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課題組的研究成果。
  • 我國發現迄今最早遠古森林
    我國發現迄今最早遠古森林  黃琨 • 2020-06-03 17:50:50 來源:前瞻網 E5257 據中國科學院消息,在新疆塔城地區,科學家發現了一片迄今最遠古的森林
  • 中國發現47顆迄今最早現代人類牙齒化石
    中國科學院多位研究員今天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宣布在湖南省道縣發現47枚具有完全現代人特徵的人類牙齒化石,表明8萬至12萬年前,現代人在該地區已經出現,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的人類。2010年以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武研究員、吳秀傑研究員,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蔡演軍研究員等合作,在道縣境內的福巖洞進行連續發掘,先後發現47枚人類牙齒化石以及大量動物化石。研究顯示,道縣人類牙齒尺寸較小,明顯小於歐洲、非洲和亞洲更新世中、晚期人類,位於現代人變異範圍。
  • 四川23年間新增135種野生鳥類 鳥類新分布記錄多由觀鳥者發現
    鳥類種數超全球167個國家上一份最完整記錄四川鳥類分類與分布的名錄,是1997年出版的《四川鳥類鑑定手冊》。23年間,隨著觀鳥人數增多、記錄手段更新,新的觀察記錄層出不窮,卻一直缺乏專業系統的整理收集。2013年,《四川省鳥類名錄的修訂與更新》第一作者闕品甲所在的成都觀鳥會等機構,著手編輯形成了一份四川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的初稿。
  • 鳥類求偶炫耀的「資本」是什麼?它們用什麼來凸顯自己的魅力?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多姿多彩、趣味盎然的鳥類求愛展示。宋徽宗趙佶曾在《芙蓉錦雞圖》上提有詩句「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芙蓉錦雞圖》上只畫有一隻錦雞,這隻錦雞是雄雞還是雌雞呢?當然,是雄雞,因為只有雄雞是如此美麗,而雌性是灰褐色的,僅僅有一點黑色的條紋。這是為什麼?
  • 我國發現迄今最早有完整舌骨的原始哺乳動物化石
    日前,由中國古生物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合作課題組在我國距今約1.64億年的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並證實了迄今最早具有完整舌骨的原始哺乳動物化石——「微小柱齒獸」。19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這對於研究我國及全球早期哺乳動物演化做出了新的重要貢獻。
  • 化石記錄揭示最早節肢動物「光感保護器」
    科技日報北京8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誌14日發表的一項演化學研究,瑞典科學家報告發現了有5400萬年歷史的大蚊眼睛化石,這是迄今已知的首個節肢動物的黑色素避光色素化石記錄。此次,瑞典隆德大學科學家喬翰林根及其同事,對在丹麥發現的有5400萬年歷史的大蚊眼睛化石進行了組成分析和結構顯微解剖,並將分析結果與現代大蚊相比較,以確定複眼在化石形成過程中會發生哪些改變。他們在化石樣本和現代樣本中同時發現了真黑素存在的證據。真黑素可以視作一種「光感保護器」,具有讓光感受器免受光損傷的屏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