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7 19: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格利克認為,蜘蛛在空中並非被動地隨風飄蕩,所以根據他後來的觀察,蜘蛛不只會爬上風中的某個地點(例如一根嫩枝,或者一朵花上面),踮著腳站起來,抬起肚子,測試大氣的狀況,射出蜘蛛絲,投身藍色天空中,把所有能自由活動的腳伸展開來,而且會用身體與絲線 來控制下降的情況以及降落地點。光是每平方英裡的鄉間天空裡就有3600 萬隻我們看不見的小動物在飛翔?這簡直就像發現一個新天地似的。天空仿佛一片「穹頂,傾盆而下的不是大雨,而是昆蟲」。
昆蟲的遷徙宛如龐大的「散播系統」,每天都有數量龐大的昆蟲到處移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個又一個世紀就這樣過去了」。一旦知道昆蟲向來就是如此不斷移動、散布與遷徙,距離或長或短、難以阻止,我們還能把它們視為侵擾人類的害蟲嗎?還有,我們原本還認為萬物皆有其位,一物僅屬於一處且別無他處,物種疆界不可侵犯,然後人類只要提高警覺和用化學物質就能夠控制昆蟲這種數量龐大無比、有自己生存之道因此不屈從於人類的生物,此刻是否也該改變想法了?
龐大的天空一望無垠,寬闊的九重天層層疊疊。空中到處有昆蟲,而且它們正要前往某處。每天我們頭頂與身邊都有數十億生物在進行集體遷徙。
我們身邊還有一個個大千世界存在。但我們卻常常與那些世界擦身而過,卻不知道,或者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觸而不覺,受限於我們自己的感官,受限於平庸的想像力,就跟確信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託勒密沒什麼兩樣。
昆蟲就像一艘艘小型UFO,只是路過而已,卻成為我們人生的篇章之一,在那片刻之間轉化萬物,讓我們看見另一個世界的微光,然後又繼續往別處飛去。
法布爾說:「你們肢解動物,我研究活生生的它們;你們把動物變成可怕與可悲的東西,我讓它們受到喜愛;你們在折磨動物的房間以及解剖室裡埋頭苦幹,我在蔚藍天空下觀察動物,周圍是蟬的叫聲;你們把細胞與原生質拿來做化學實驗,而我則研究動物憑藉本能而有的非凡表現;你們探究死亡,我探究的則是生命。」
馮·弗裡希也是在這裡與動物相處時而開始「用尊崇的態度面對未知世界」,而這種態度與其說是正式的宗教信仰,不如說他所堅信的,是某種泛神論式的相對主義。「所有真誠的信念都值得尊敬,」他堅稱,「除了那種自以為人類心靈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東西的主張。」
那天,那種蝴蝶到處飛舞。它們像是爆開了,往世界的各個角落散逸,把世界點綴成一種新奇的顏色,這意料之外的美景令人神往不已。我們的船在河上緩緩前進,嘎嘎作響,經過的每一間屋子都籠罩在這種多變的奇景裡。成千上萬隻黃色蝴蝶停在屋頂或牆壁上,佔據了木屋的門廊,最後把亞馬孫河沿岸點綴成一座黃金城,眼前這一座靜謐的村莊仿佛被鍍上了一層金。等我們到家時,也看到金黃色夏蝶(夏天的蝴蝶簡稱)在房屋四周翩翩飛舞。它們高飛到屋簷上,遍布於門廊,也有一些往低處飛。在地板下方有隻豬滿地打著滾在泥濘院子裡徘徊著。我拍了一張蝴蝶輕輕向上飄浮高飛的照片,如此一來雖然它們已經離開,那一天與其後幾天的景象卻已化為永恆。
當柯內莉亞如此專心地聚焦在那隻生物身上時,她到底看到了什麼?她跟我說,當她在戶外的田野上、馬路旁以及森林邊緣採集樣本時,她的「眼裡總是只有那隻昆蟲的存在」。她說,在那些瞬間,她感覺到「一種很強的關聯,極度強烈的關聯性」,她感覺到一種密切無比的關係,就好像她自己有可能也曾是那種生物,一隻盲蝽,「而且身體還記得歷經的一切」。
柯內莉就在 1987 年 7 月前往瑞典奧斯特法內博採集樣本了,因為她認為,在整個西歐地區,那裡是受到車諾比核電站災變輻射落塵汙染最為嚴重的地方。那一趟旅程為她開啟了人生的新階段,此後她的生活變得充滿爭議,而且世人的注視目光偶爾也會讓她感到不是那麼高興。那些與身體分離的眼睛看起來是如此空洞而抽象,悽涼而憤怒,令人感到不安,而且它們也可以說是一種預示與預知。
當車諾比核電廠的核反應堆爆炸時,她已經有了準備。最近她跟我說:「車諾比可以解答的問題是,我們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她已經是個目擊者了。災變發生前,她已經看到花園裡的盲蝽越來越少,她也看到那些畸形的果蠅;實驗室與世界是合一的。如今兩者之間被什麼阻隔了?她已經意識到有一種美學觀點即將出現。大自然沒有任何一個角落能夠不受這種效應影響。「讓我們入迷的影像,往往並未反映出現實世界正在改變。」她寫道。車諾比只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夢魘揭露出來,讓大家看見過去隱而未顯的東西。
「In minimis tota es.」(在最微小的事物中可窺見整體)。
莫菲特之所以堅稱「在最微小的事物中可窺見整體」,並非只是在為自己辯護。他其實也是訴之於一種被時人廣為接受的柏拉圖式宇宙論,主張大與小之間的關係就是大宇宙與小宇宙之間的關係,每件事物都包含著能夠生出整個宇宙的種子。這個概念多麼適用於昆蟲的研究啊!昆蟲的小小世界之所以令人驚詫,不只是因為其中包含著極其複雜細微的社會性、生物性與象徵性生活,最重要的是因為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極大與極小的對比:在那極小的世界裡充斥著如此密集的活動與豐富的意義,而且它與那極大的宇宙之間也具有一種精確而神秘的相應關係。若想要了解大宇宙的結構,有什麼研究對象更勝於那最為迷你的小宇宙?有鑑於神奇的現象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充滿怪誕,莫菲特有充分的理由可以主張,微小的昆蟲世界裡到處充斥著滿滿的神性,在這方面它遠勝於自然界中其他更為顯眼的現象。
本文內容結合《昆蟲志》整理而成,休·萊佛士/著。部分圖片來自瑪麗亞·西比拉·梅裡安(Maria Sibylla Merian),北京紫圖圖書出品。轉載請標註以上版權資訊。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