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的間作套種,是科學種田的一種體現,能有效地解決糧、藥爭地矛盾,充分利用土地、光能、空氣、水肥和熱量等自然資源,發揮邊際效應和植物間的互利作用,以達到糧、藥雙豐收的目的。在間作套種方面,濟仁—中小微中藥材種植/加工與銷售聯盟核心企業—四川新禾成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做了積極有益探討。他們在吳茱萸下套種白芍,經過初步嘗試取得很好的經驗,目前正在積極有效的在全基地推進。
吳茱萸,別名吳萸、茶辣、漆辣子、左力純幽子、米辣子等。通常分大花吳茱萸、中花吳茱萸和小花吳茱萸等幾個品種。小喬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紅色,與嫩芽同被灰黃或紅鏽色絨毛,或疏短毛。生於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叢中,多見於向陽坡地。嫩果經泡製涼幹後即是傳統中藥吳茱萸,簡稱吳萸,是苦味健胃劑和鎮痛劑,又作驅蛔蟲藥。其性熱味苦辛,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之功,用於治療肝胃虛寒、陰濁上逆所致的頭痛或胃脘疼痛等症。
生態環境:吳茱萸常生於溫暖地帶,海拔200-1000米的低山丘陵的林緣或疏林中。
生物學特性:吳茱萸喜陽光充足、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適宜在低海拔、質地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壤土中生長。要求年均氣溫16℃以上,全年≥10℃積溫5300℃,年降雨量1290-1300毫米,全年相對溼度78%,全年日照時數1158小時,無霜期305天。植株每年11-12月開始落葉,次年3月上旬返青發芽。一般定植後第3年開始結果。花期6-8月,果期9-10月。植株壽命一般5-20年,最長者30-40年。
生長習性:喜陽光充足、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適宜在低海拔、質地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壤土中生長。
生長周期:栽培樹成活後3-5年開花結果。每棵樹都是春天開花,秋季收果實。常生長於山坡、丘陵地帶的疏生雜木林間或林緣的向陽處。
性味功效:性熱,味辛、苦;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功能。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溼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瀉洩,外治口瘡,高血壓等症。
主要成分:揮髮油,油中主含吳茱萸烯、羅勒烯。還含有吳茱萸內酯、吳茱萸內酯醇、吳茱萸酸、吳茱萸鹼、吳茱萸次鹼等生物鹼等。
主要藥理作用:有鎮痛作用;鎮靜作用。
白芍是我國常用四十種大宗藥材之一,用量巨大,在中藥材品種中位居前列,也是為我國出口創匯最多的品種之一。白芍除廣泛應用於藥用臨床配方外,也是諸多中成藥的必要原料。產地分布:白芍的產地十分集中,在安徽的亳州市方圓20公裡左右範圍之內,分布著全國生產總量的90%左右。亳州周邊縣市的部分地區及山東荷澤,也有種植的習慣,但數量不大,質量較次。近幾年,在全國大量發展藥材種植的影響下,山西、河南、東北等省市也有一定數量的種植,但受技術及其它因素的影響,在數量和質量上均不理想。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高60-80釐米。根粗肥,通常圓柱形或略呈紡錘形。莖直立,無毛。莖下部葉為二回三出複葉;小葉狹卵形、披針形或橢圓形,邊緣密生骨質白色小齒,下面沿脈疏生短柔毛;花頂生和腋生,苞片4-5,披針形;萼片4,花瓣白色或粉紅色,9-13片,倒卵形;雄蕊多數;心皮3-5,分離。果3-5枚,卵形,先端鉤狀向外彎,無毛或被濃密白毛。
生態環境:芍藥一般多生長在土層深厚、質地疏鬆、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多見於陽坡。
生物學特性:芍藥適宜溫暖溼潤氣候條件,具有喜光、喜溫、喜肥和一定的耐寒特性。在年均溫14.5度、7月均溫27.8度、極端最高溫42.1度的條件下生長良好。芍藥是宿根植物,每年3月萌發出土,4-6月為伸張發育旺盛時期。花期5月,果期6-8月,8月中旬地上部分開始枯萎,是芍藥 含量最高時期。芍藥種子為上胚軸休眠類型,播種後當年生根,再經過一段低溫打破上胚軸休眠,翌春破土出苗。
生長習性:芍藥適宜溫暖溼潤氣候條件,具有喜光、喜溫、喜肥和一定的耐寒特性。
生長周期:白芍生長周期較長,一般為3-4年。
功效: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之功能。用於頭腦眩暈、肋痛、腹痛、四肢攣痛、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等症。不宜於藜蘆同用。
吳茱萸套種白芍的好處:減少除草的人工,減少畝用肥料、除草劑的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美化環境,提高畝產值,減少耕地的費用,建立高標準立體種植示範基地。(作者系四川新禾成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董事長朱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