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材料所陳濤團隊《Angew》:受鐵蘭啟發的仿生有機凝膠進行大氣水分收集

2020-07-30 高分子科學前沿

淡水短缺問題威脅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甚至關乎人類的生存,已日益成為世界各地所重視的難題。地球大氣中普遍存在著約50000 km3的稀有水蒸氣資源,而這類資源卻很少被開採,因此學者們開始關注並設想從空氣中收集水以生產純淨水。近年來,結合空氣吸收水分和太陽能加熱釋放的技術正在興起,已逐漸成為生產淡水的有效解決方案之一。其中,液體吸附劑可以通過滲透作用使濃縮水中的水迅速擴散,從而實現高吸附能力。然而,液體吸附系統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吸附劑洩漏、便攜性差、吸附-解吸過程的結構不完整等等。因此,非常需要一種低能耗、獨立、高吸收和集成的吸溼光熱材料系統。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陳濤、肖鵬副研究員等發現鐵蘭上具有吸溼性的葉片可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並通過滲透壓將水分子從葉片表面傳輸到內部網絡,有望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受到鐵蘭的啟發,作者報導了一種仿生吸溼光熱有機凝膠(POG),以實現太陽能驅動的大氣水收集。該精心設計的親水性共聚物骨架可以容納吸溼性甘油介質,從而使POG具有獨立性、機械柔韌性和協同增溼作用。在90%的相對溼度下,該POG表現出16.01 kg/m2的超高平衡水分吸附,在實際的室外實驗中日產量達到2.43 kg/m2。這種受生物啟發的集成吸溼材料系統可以提供一種新的途徑來實現連續和高容量的大氣水分吸收。該研究以題為「Tillandsia-inspired Hygroscopic Photothermal Organogels for Efficient Atmospheric Water Harvesting」的論文發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

寧波材料所陳濤團隊《Angew》:受鐵蘭啟發的仿生有機凝膠進行大氣水分收集

【仿生POG設計策略】

作為附生植物的代表,鐵蘭屬植物的吸溼性葉片能夠捕獲大氣中的水分。而聚集在該葉表面的水分可通過主動滲透作用實現從最外組織到內部網絡的定向運輸(圖1a)。該完善的組織系統可以有效地吸收水分,並調節葉片的蒸騰作用。受鐵蘭的啟發,作者報導的吸溼材料源自聚甲基丙烯酸鈉/聚丙烯醯胺的親水性共聚網絡。另外,通過聚吡咯-多巴胺(P-Py-DA)可以實現調控太陽能驅動的界面水分釋放,從而模仿鐵蘭的葉面吸溼和蒸騰行為(圖1b)。而親水性共聚物網絡可以容納吸溼性甘油介質,從而使POG具有獨立性、機械柔韌性和協同增溼作用。此外,POG中的甘油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水分,通過滲透壓將其傳輸到內部,並以聚合物鏈膨脹的形式存儲,以實現高容量的水分吸收(圖1c )。這種POG可以應用於大氣水分收集和太陽能驅動的水蒸發來獲得淡水(圖1d)。

寧波材料所陳濤團隊《Angew》:受鐵蘭啟發的仿生有機凝膠進行大氣水分收集

圖1 仿生策略的設計

寧波材料所陳濤團隊《Angew》:受鐵蘭啟發的仿生有機凝膠進行大氣水分收集

圖2 材料的製備與表徵

【太陽能驅動的水分脫附】

儘管POG與水分子之間的強相互作用可以實現POG從空氣中有效地吸附水分,但同樣也會阻礙POG的水分脫附。如圖3a所示,POG可以產生大量的熱能,因為它具有出色的光熱轉換性能並能將熱量集中在表面上,從而提供了足夠的能量來破壞水和POG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而實現有效的水脫附。在日光照射下,由於甘油的比熱容較小,製備出的POG可以達到較高的溫度(圖3b)。結果表明,吸水後的樣品在太陽光照12小時後可能會發生大量的水脫附(圖3c)。吸水後的POG水脫附率最初增加,然後降低,呈拋物線狀趨勢(圖3d)。其最大水脫附速率高達每小時1.77 kg/m2。對解吸後的POG結構進行表徵,發現其內部甘油在脫水過程中不會被擠出,這表明POG即使在經歷明顯的體積收縮後仍具有穩定的結構。

寧波材料所陳濤團隊《Angew》:受鐵蘭啟發的仿生有機凝膠進行大氣水分收集

圖3太陽能驅動的水分脫附

【戶外實驗】

為了驗證POG在自然環境中進行太陽能驅動的大氣水分收集的可行性,作者進行了室外試驗。圖4a顯示了POG在夜間從空氣中吸收水分的示意圖,POG的吸水量約為4.39 kg/m2(圖4b)。在白天,作者將吸附水的POG放入自製的蒸發裝置中,以在自然陽光下收集淡水(圖4c)。在太陽光碟機動下,水蒸氣可以自然地冷凝在設備壁上(圖5f)。戶外實驗結果表明,基於平均強度為0.90 kw/m2的太陽光照下,該研究可以實現每天2.43 kg/m2的淡水產量,優於以往的基於液體吸附劑的相關工作。此外,作者通過紅外光譜對蒸發後的氣體進行了表徵,以證明蒸發過程中沒有甘油分子洩露(圖5h)。最後,作者分析了收集到的淡水中的離子濃度,結果表明四種主要離子(K+,Ca2 +,Na +,Mg2 +)的含量完全符合WHO和EPA的飲用水標準(圖5g)。

寧波材料所陳濤團隊《Angew》:受鐵蘭啟發的仿生有機凝膠進行大氣水分收集

圖4 基於POG獲得純淨水的戶外實驗

總結:作者開發了一種受鐵蘭啟發的仿生吸溼性POG,可有效地收集大氣水分。經設計的親水性共聚物網絡可容納吸溼性甘油介質,從而使POG能夠高度吸水。親水性聚合物網絡與POG吸溼性液體吸附劑的協同作用可提供滲透作用,使水快速擴散,實現高效連續的水分吸附。集成的光熱P-Py-Da可以進一步釋放吸收的水分子,從而在實際的室外實驗中能夠產生每天2.43 kg/m2的純淨水。該研究為高效太陽能驅動的大氣水分收集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原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7885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寧波材料所陳濤團隊《Angew》:受鐵蘭啟發的仿生有機凝膠進行大氣水分收集

寧波材料所陳濤團隊《Angew》:受鐵蘭啟發的仿生有機凝膠進行大氣水分收集

我們的微博:高分子科學前沿,歡迎和我們互動。

我們的QQ交流群:451749996(務必備註:名字-單位-研究方向)

投稿 薦稿 合作:editor@polysci.cn

相關焦點

  • 寧波材料所陳濤合作在鐵蘭啟發有機凝膠進行光熱空氣集水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陳濤研究員除了豐富的海水資源,地球大氣中也存在著巨大的水汽資源(約50000 km3),雖廣泛分布缺很少被利用。通過材料在空氣中吸溼,進而在太陽能作用下實施光熱蒸發,以實現空氣集水的技術正在興起。
  • 寧波材料所在有機凝膠進行光熱空氣集水研究中取得進展
    地球大氣中存在著水汽資源(約50000km3),通過材料在空氣中吸溼,在太陽能作用下實施光熱蒸發,進而實現空氣集水的技術正在興起。  鐵蘭屬植物(Tillandsia Species)是一類附生植物,其生存不依靠根莖從土壤中吸收水分,葉片直接從空氣中吸收水分即能存活。
  • 有機凝膠進行光熱空氣集水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陳濤、副研究員肖鵬前期發展一系列用於光熱淡水收集的高分子複合材料(Nano Energy, 2020, 68, 104311;Nano Energy, 2020, 68, 104385;ACS Sustain. Chem. Eng., 2020, 8, 13, 5328;Nano Energy2019, 60, 841;ACS Appl. Mater.
  • 寧波材料所陳濤研究員/唐本忠院士「綜述」螢光高分子水凝膠
    作為發光材料領域冉冉升起的新星,多色螢光高分子水凝膠是一類具有可調發光性能的高分子軟材料,往往含有兩個或多個發光中心。不同於其他主要以固態或液態形式存在的經典螢光材料,由於多色螢光高分子水凝膠的三維交聯網絡中包含大量水分,使其以高度含水的準固態形式存在,因此兼具許多優異的固體和液體的性能,包括與生物組織相近的模量,固有的軟、溼特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
  • 寧波材料所陳濤、張佳瑋:在水凝膠可編程化智能變形領域取得進展
    水凝膠由於其軟、溼特性,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智能仿生的理想材料之一,並被用於軟體機器人、組織工程及藥物遞送等諸多領域。目前,水凝膠驅動器實現智能變形的方式主要有形狀記憶與驅動兩種,形狀記憶水凝膠需在外力的作用下變形,並在外界刺激下通過可逆作用的形成固定其臨時形狀;而驅動水凝膠則可在外界的刺激下自發產生形變。傳統的水凝膠驅動器由於使用模板法製備,因此只能在外界的刺激下實現簡單的彎曲形變。
  • 寧波材料所陳濤團隊開發出無束縛、可編程的「保鮮膜」軟體機器人
    地球上的大多數生物體經過長期進化選擇可根據所處的外界環境快速產生適應性自身形變和/或可控運動以躲避危險、生存繁衍。例如,自然界中的植物如風滾草在逃離乾旱地區、昆蟲如金輪蜘蛛在躲避天敵襲擊等情況下,會選擇性地先將自身變形為球狀,進而通過「翻滾」運動的形式快速離開當前不利環境。通過人工合成材料的程序化可控設計、模仿甚至超越生物體的智能驅動行為,是仿生材料領域研究的前沿熱點及難點之一。
  • 寧波材料所陳濤/北航劉明傑合作《Angew》:在瞬態螢光水凝膠用於多級信息加密-解密-自擦除方面取得進展
    在這個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我們的日常生活被海量的數據、信息充斥著,人們在感受信息獲取便捷的同時,也遭受著機密信息洩露所帶來的困擾。隨著可列印墨水、可擦寫基底等信息存儲材料的出現,安全碼、全息防偽、螢光識別等信息加密-解密方法的發展,虛假信息、隱私洩露等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 如何讓水凝膠不畏嚴寒?《Mater. Horiz.》綜述:在寒冷環境中保持軟溼材料活性的仿生防凍聚合物水凝膠
    水凝膠材料的高含水量有利於在生物醫學環境中的應用,但也阻礙了水凝膠在現實生活中作為柔性電子和傳感器的應用。為了確保基於水凝膠的裝置在零度以下的穩定運行,迫切需要穩健的防凍功能水凝膠策略。近日,中科院寧波材料所陳濤、張佳瑋和深圳大學周學昌等詳細綜述了近年來防凍水凝膠的研究進展。首先介紹了防凍水凝膠的製備方法,並簡要討論了它們的防凍機理和性能。
  • 【特約綜述】中科院寧波材料所陳濤系統評述:超分子形狀記憶水凝膠研究進展
    將分子間相互作用引入到具有「軟溼態」特質的水凝膠體系,利用分子間的非共價鍵相互作用固定材料的臨時形狀,有助於實現不依賴於熱效應的形狀記憶功能,是對傳統熱致形狀記憶高分子材料的一個重要補充和發展。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智能高分子材料課題組陳濤研究員、張佳瑋研究員在《高分子學報》2018年第11期即將發表的特約綜述中簡要介紹了超分子形狀記憶水凝膠的定義和發展歷程。
  • 受「藕斷絲連」啟發!俞書宏院士團隊研製出新型仿生手術縫線
    近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藕斷絲連」這一自然現象,深入探究了蓮絲纖維的微觀結構與力學性能,並受此啟發研製出了一種可用於手術縫線的仿蓮絲細菌纖維素水凝膠纖維(圖1)。研究人員將細菌纖維素(BC)水凝膠加工成具有仿蓮絲微米螺旋結構的水凝膠纖維(BHF),該水凝膠纖維兼具較高的強度和韌性,同時具有優異的親水性和生物相容性,此外,仿生螺旋結構還賦予了該材料與人體皮膚相近的彈性模量,在傷口處受力變形時,BHF可有效緩衝並吸收能量,並與人體組織實現同步形變,從而避免割傷傷口造成二次傷害。
  • 寧波材料所在智能螢光高分子水凝膠的材料構建及其功能協同方面獲...
    如何通過高分子水凝膠的組成結構設計,來實現螢光性能與其他性能(如自修復、形狀記憶、智能驅動等)的功能協同以滿足特定的應用需求,成為需要格外關注的關鍵問題。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智能高分子材料課題組研究員陳濤、副研究員路偉在智能螢光高分子水凝膠的分子設計與材料構建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基礎研究工作(Sci.
  • 《材料視野》綜述:受生物啟發的雙網絡水凝膠
    最近,比利時根特大學Richard Hoogenboom教授團隊提供了生物啟發的DN水凝膠的最新進展概述,定義為DN水凝膠模仿天然組織的特性和/或結構,例如各向異性結構的DN水凝膠,包括超韌的能量耗散DN水凝膠,到動態,可行的DN水凝膠。此外,作者討論了生物啟發性DN水凝膠在生物醫學應用中的未來前景。
  • 陳濤、劉明傑:瞬態螢光水凝膠用於多級信息加密-解密-自擦除
    在這個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我們的日常生活被海量的數據、信息充斥著,人們在感受信息獲取便捷的同時,也遭受著機密信息洩露所帶來的困擾。隨著可列印墨水、可擦寫基底等信息存儲材料的出現,安全碼、全息防偽、螢光識別等信息加密-解密方法的發展,虛假信息、隱私洩露等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 俞書宏院士:受「藕斷絲連」啟發纖維狀螺旋水凝膠細菌纖維素纖維
    【背景介紹】水凝膠的高水含量和生物相容性使人們可以探索它們在許多生物和生物醫學應用中的用途,例如傷口敷料,表面塗層和組織工程。但是,與某些承重組織(如韌帶和肌腱)相比,水凝膠有限的機械性能(例如強度和韌性)阻礙了水凝膠材料,特別是水凝膠纖維作為結構生物醫學材料的使用。
  • 我國科學家在水凝膠可編程化智能變形領域取得進展
    水凝膠由於其軟、溼特性,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智能仿生的理想材料之一,並被用於軟體機器人、組織工程及藥物遞送等諸多領域。近年來科研人員利用光掩模板、圖案化等一系列方法實現了水凝膠多維度的複雜變形,但是由於水凝膠的各向異性結構在製備時即被賦予,導致水凝膠驅動器的變形行為(變形程度)無法根據需要進行再次調整。
  • 寧波材料所在魚鰾啟發的水下自感知軟體驅動器研究中獲進展
    基於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陳濤課題組在柔性傳感器和軟碟機動器方面的研究基礎(Adv. Mater. 2020,2004290;Nat. Commun. 2020,11,4359;Angew. Chem. Int. Ed. 2019,58,16243;J. Mater. Chem.
  •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劉維民院士團隊綜述貽貝啟發水凝膠
    尤其是,貽貝啟發的水凝膠具有無與倫比的獨特優勢,而傳統的競爭優勢是其他同類產品所無法企及的,因此在生物醫學工程,軟電子和致動器以及可穿戴傳感器等眾多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探索。儘管充滿激情和活力,但仍未就此新興話題進行全面,及時的審查。
  • 水凝膠可編程化智能變形研究取得進展
    水凝膠由於其軟、溼特性,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智能仿生的理想材料之一,並被用於軟體機器人、組織工程及藥物遞送等諸多領域。目前,水凝膠驅動器實現智能變形的方式主要有形狀記憶與驅動兩種,形狀記憶水凝膠需在外力的作用下變形,並在外界刺激下通過可逆作用的形成固定其臨時形狀;而驅動水凝膠則可在外界的刺激下自發產生形變。傳統的水凝膠驅動器由於使用模板法製備,因此只能在外界的刺激下實現簡單的彎曲形變。
  • 《Materials Horizons》綜述:受生物啟發的雙網絡水凝膠
    已證明具有出色機械性能,出色的生物相容性和相當大的強度的此類生物啟發性DN水凝膠是生物醫學應用(如組織工程和生物醫學)的有希望的候選者。最近,比利時根特大學Richard Hoogenboom教授團隊提供了生物啟發的DN水凝膠的最新進展概述,定義為DN水凝膠模仿天然組織的特性和/或結構,例如各向異性結構的DN水凝膠,包括超韌的能量耗散DN水凝膠,到動態,可行的DN水凝膠。
  • 天津大學曹墨源:仿生霧水收集——向天空尋求解決淡水危機的方法
    正如任何欣賞過掛滿露珠的蜘蛛網的人所發現的,在晨霧中結滿的蜘蛛絲可以有效地收集水分,並將它們凝結成小液滴,像珍珠一樣串在蛛網上。為了研究這種神奇現象的原理,通過深入觀察,在2010年,由江雷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在一篇Nature中指出,可以捕獲晨霧中水汽的蛛絲纖維是一種獨特的錐形結構,而且只有在潤溼之後才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