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全面覆蓋4G網絡 海底隧道信號依然滿格

2020-12-04 人民網

原標題:從港珠澳大橋說隧道網絡信號

  不久前,由粵港澳三地合作共建的超級跨海工程——港珠澳大橋開通了4G網絡信號。這是由中國鐵塔公司承建的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已經通過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3家運營商的網絡驗收測試。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港珠澳大橋深達40餘米的海底沉管隧道內,手機上的4G網絡信號依然滿格,語音視頻通信流暢

  生活中,乘坐車輛(尤其是火車)通過長一點的隧道,經常會出現信號消失的情況。那麼,在港珠澳大橋深達40餘米的海底沉管隧道內,信號滿格是如何實現的?海底隧道信息設施為何由鐵塔公司建設?兩者技術有何區別?這要從手機通信信號是如何提供的說起。

  信號覆蓋度至關重要

  移動臺能否收到無線信號,取決於所在區域基站的信號覆蓋情況

  手機移動通信系統由3大部分組成:移動臺(如手機)、基站BS(天線、無線電信號的接收、發射設備及基站控制器等)、交換網絡(移動交換機、跨地區間的中繼傳送設備等)。移動臺之間無論離得多近,均不能直接通信,需要經過基站和移動交換中心接入和轉發。因此,移動臺能否收到無線信號,首先取決於所在區域基站的信號覆蓋情況。

  為實現手機信號滿格,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選擇了由中國鐵塔公司承建,最終實現了3大運營商的網絡性能測試。那麼,中國鐵塔公司與運營商之間有什麼聯繫呢?

  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3大運營商各自擁有運營網絡及無線頻段,以往移動基礎設施都是各自建設、獨立運營,造成了資源浪費。2014年,為減少電信行業內鐵塔以及相關基礎設施的重複建設、提高行業投資效率、從機制上進一步促進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3大運營商共同出資成立了中國鐵塔公司,並從中受益。

  但話說回來,火車過隧道時,為什麼還是信號不好呢?除了部分隧道由於位置偏僻、隧道過長、環境複雜等原因,導致幾大移動運營商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覆蓋不全,影響無線信號覆蓋以外,還存在其他誘因。

  首先,移動通信是利用無線電波信息傳輸,運行情況十分複雜,很容易受到通信環境中的物體遮擋以及信號傳輸衰減等因素影響,產生多徑效應和陰影效應,造成電波傳播的幅度衰落和時延擴展。

  當火車通過隧道時,遮擋和衰減的情況就比較嚴重。因此,在生活中,當手機通話出現語音斷斷續續時,可以拿著手機走到稍微開闊的地帶,語音信號會立即變得清晰流暢。

  同時,移動無線信號還容易受到移動臺與基站之間的相對高速運動影響,從而造成電波傳播特性的快速隨機變化。前幾年乘坐高鐵時,語音信號很差,主要就是這個原因。當時,主流的2G網絡主要針對相對慢速運動場景設計,當運動速度超過200公裡/小時臨界限制時,就會導致移動通信質量明顯下降。目前,4G網絡基本解決了300公裡/小時高鐵高速移動的通信問題;而未來時速500公裡的超級高鐵通信問題,正是當前5G重點解決的問題之一。

  生活中,除了火車過隧道,在人群超密集的集會現場,如足球比賽現場、大型音樂會現場等,也經常會出現手機接不通、信息發不出的現象。此外,前兩年在辭舊迎新的除夕之夜,為避免網絡擁堵,大家經常提前發送新年祝福的簡訊。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都是移動通信的帶寬限制。無論2G、3G還是4G通信系統,每個給定頻段上所能支持的人數都有限制,一旦超過上限容量,就會造成網絡擁堵,通話無法接入,簡訊發送延時或無法發出。

  無線信號不好怎麼辦

  有效對抗「衰落」是解決無線通信質量的關鍵

  那麼,影響無線信號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解決信號不好的問題呢?

  在無線通信的信道傳輸過程中,由於大氣及地面影響,發生傳播損耗及傳播延時隨時間變化的現象叫作「衰落」——一般分為非頻率選擇性衰落(又稱平衰落)和頻率選擇性衰落。衰落對通信的影響主要有:接收電平降低,無法保證正常通信;接收波形畸變,產生嚴重誤碼;傳播延時變化,破壞與時延同步。在快衰落情況下,由於電平變化迅速,還會影響信號同步跟蹤過程等。而平衰落會導致無線通信系統無法正常工作,對於手機用戶來講就是無信號。因此,如何對抗衰落是無線通信必須認真解決的問題。

  而對抗這類衰落的方法主要有增加發送功率、提高天線高度、減少通信距離等。在移動通信中,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布設基站、微蜂窩、直放站等方式,增加區域的信號覆蓋及信號強度。比如,現在很多高層建築的電梯、地下車庫都能夠打電話,就是因為運營商在這些地方增加了微蜂窩基站或直放站,實現無線信號的有效覆蓋。

  相比而言,無線通信系統比較難解決的是由於多徑效應引起的頻率選擇性衰落。多徑效應最嚴重的後果之一是導致信噪比嚴重惡化,影響通話質量。目前,對抗頻率選擇性衰落的主要手段包括:分集技術、均衡技術、瑞克技術及糾錯技術等。

  5G通信是必然選擇

  5G具備比4G更高的性能,未來的通信將是5G的世界

  信息革命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當前,以物聯網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技術,帶動信息社會進入智能化時代。未來,我們的通信將是5G的世界。

  其中,物聯網和移動網際網路將成為5G發展的兩大主要驅動力。中國也經歷著在2G/3G時代跟跑國際信息技術發展,在4G時代與發達國家並駕齊驅,直至5G時代主導國際標準制定的發展道路。華為公司就在一場5G短碼討論方案中,憑藉59家代表的支持,以極化碼(Polar Code)戰勝了高通主推的LDPC,以及法國的Turbo2.0方案,拿下5G時代話語權。

  就具體應用而言,5G需要具備比4G更高的性能——支持0.1至1Gbps的用戶體驗速率,每平方公裡100萬的連接數密度,毫秒級的端到端時延,每平方公裡數十Tbps的流量密度,每小時500千米以上的移動性以及數十Gbps的峰值速率。

  其中,用戶體驗速率、連接數密度和時延是5G最基本的3個性能指標。同時,5G還需要大幅提高網絡部署和運營效率,與4G相比,其頻譜效率提升5至15倍,能效和成本效率提升百倍以上。

  同時,IMT-2020(5G)從移動網際網路和物聯網主要的應用場景、業務需求及挑戰出發,將5G概括為連續廣域覆蓋、熱點高容量、低功耗大連接和低時延高可靠4個主要技術場景。從5G的規劃設計指標可以看出,5G相對當前通信網絡有著全方位的提升,將有效解決當前移動網際網路和物聯網存在的瓶頸和「痛點」問題。

  未來,隨著5G網絡實現快速連續覆蓋,即便面對更快的超級高鐵甚至在飛機上,乘客也可以隨時上網,在線觀看視頻,不用擔心卡頓問題,更不用擔心電話能否接通或通話斷續。而隨著超密集熱點大容量問題的解決,在足球比賽現場、音樂會現場,大家也可以自如分享現場實況,還可以在除夕之夜,即時送上美好祝福。

  此外,隨著低功耗大連接5G物聯網的全面使用,將實現物理世界萬事萬物的透徹感知、全面連接、無人值守以及智能控制;而隨著低時延高可靠網絡的發展建設,還將真正實現車聯網系統中車車、車路、車網的全面實時可靠通信,實現智能駕駛、無人駕駛的全面普及。

  相信通過5G技術的發展應用,未來必將實現「信息隨心至、萬物觸手即」的美好願景。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研究所)

(責編:趙超、楊波)

相關焦點

  • 港珠澳大橋海底沉管隧道手機信號怎麼樣?4G信號滿格
    不久前,由粵港澳三地合作共建的超級跨海工程——港珠澳大橋開通了4G網絡信號。這是由中國鐵塔公司承建的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已經通過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3家運營商的網絡驗收測試。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港珠澳大橋深達40餘米的海底沉管隧道內,手機上的4G網絡信號依然滿格,語音視頻通信流暢。
  • 港珠澳大橋有海底隧道嗎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如何建成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 全長6.7公裡 是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是我國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海底部分約5664米,由33節巨型沉管和1個合龍段最終接頭組成,最大安裝水深超過40米。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概述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迎來了全線貫通的歷史時刻!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今日貫通:「海底呼吸順暢」
    港珠澳大橋的世界之最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包括海中橋隧主體工程、三地連接線及口岸,是目前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最長鋼鐵大橋:港珠澳大橋有15公裡為全鋼結構鋼箱梁,是目前世界最長鋼鐵大橋。最長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橋海底沉管隧道全長6.7公裡。
  • 第78集 港珠澳大橋的海底隧道
    作為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在2018年10月24號順利通車運營。它是我國第一條集橋梁、人工島和海底隧道為一體的跨海通道,同時也是全球總體跨度最長、世界上沉管最重、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如今,港珠澳大橋的美麗、雄偉令人們讚嘆不已,但在實現這份美麗的過程中,建設者們執著奮鬥的精神,卻鮮為人知。
  • 世界史上最貴的大橋,港珠澳大橋厲害之處在哪?
    港珠澳大橋各項設計參數港珠澳大橋全長55千米,其中包含22.9千米的橋梁工程和6.7千米的海底隧道,隧道由東、西兩個人工島連接 ;橋墩224座,橋塔7座;橋梁寬度33.1米,沉管隧道長度5664米、寬度28.5米、淨高5.1米;橋面最大縱坡3%,橋面橫坡2.5%內、隧道路面橫坡1.5%內;橋面按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100千米/小時,全線橋涵設計汽車荷載等級為公路
  • 港珠澳大橋實現5G網絡全覆蓋:高清人臉辨識、北鬥參與運維
    據香港文匯網7月3日報導,港珠澳大橋5G通信網絡建設日前通過驗收測試,標誌著大橋5G通信網絡全線開通,實現橋區內地部分5G信號全面覆蓋。 大橋管理局有關負責人3日在接受採訪時透露,5G網絡全覆蓋將為大橋開展沉浸式觀光遊覽、高清人臉識別、無人駕駛等應用奠定了堅實的網絡基礎;而且5G將攜手北鬥、大數據等新技術融入「港珠澳大橋智能化運維技術集成應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開啟港珠澳大橋智能化運維探索新階段的同時,亦將為相同類型的「生命線工程」提供支撐。
  • 港珠澳大橋海底沉管隧道已建成三分之二(圖)
    港珠澳大橋海底沉管隧道已建成三分之二(圖) 2015-11-06 13:36:446日對外宣布,5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E22沉管安裝成功,圖為工人施工 鄧媛雯 攝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6日對外宣布,5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E22沉管安裝成功,圖為沉管出塢 鄧媛雯 攝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6日對外宣布,5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E22沉管安裝成功,圖為沉管安裝水域 鄧媛雯 攝  中新網珠海11月6日電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結構貫通!世界級偉大工程將橫空出世!
    近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永久結構勝利貫通。此前,超級建築給大家介紹過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沉管的製造、浮運、下沉,安裝,以及最終接頭的製造、浮運、下沉等關鍵環節。今天,超級建築再給大家說說就在這幾天進行的、剛剛結束的,海底隧道沉管最終接頭的焊接和注漿施工,這也是沉管隧道施工最後環節的倒數第三和倒數第二個關鍵工序。海底隧道正式貫通只差最後一步。2017年5月2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工程採用我國自主研發製造的12000噸全迴轉浮吊「振華30」,創下6000噸級最終接頭一天內完成安裝貫通的世界工程記錄,毫米級對接、滴水不漏。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合龍 系世界上最長公路沉管隧道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在三十多米深的海底,港珠澳大橋5.6公裡長的海底隧道中,最後12米也就是最終接頭的安裝,5月2日完成對接。對接成功代表海底隧道全線合龍貫通。香港東方日報網2日稱,港珠澳大橋東連香港、西接珠海、澳門,是集橋、島、隧道為一體的超級跨海通道。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滴水不漏震驚香港橋王,全球漏水率10%
    (本文原標題:《怕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漏水,香港毒舌「橋王」:要不帶雨傘雨鞋?結果出乎意料!》)10月24日上午9時,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港珠澳大橋香港段新華社圖14.5公里海底隧道滴水不漏2015年12月,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工地上有位特殊客人來訪——曾擔任香港土木工程署署長的劉正光,他曾主持設計建造了香港青馬大橋、汲水門大橋和汀九大橋,這三座橋梁都被譽為世界級大橋。
  • 港珠澳大橋建設都攻克了哪些世界性難題?
    港珠澳大橋像一條海上巨龍,連通香港、珠海、澳門,不僅惠及三地,還將對整個珠三角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極大推動作用,標誌著我國從橋梁建設大國向橋梁建設強國邁出了堅實一步。自2009年12月動工以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面對重重考驗,運用多項尖端科技,攻堅克難推進工程建設,取得了500多項專利技術。
  • 港珠澳大橋的海底隧道那麼長,它是怎麼防水的?
    港珠澳大橋近期正式開通。一橋連三地,天塹變通途。而港珠澳大橋的海底隧道是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那麼問題就來了,海底隧道是怎麼防水的呢?
  • 全長6.7公裡的港珠澳大橋隧道,位於水下40米,發生火災怎麼辦?
    近年來我國在基建領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隧道也隨之貫通,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港珠澳大橋隧道了,作為世界上最深的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橋隧道全長6.7公裡,最大埋深48米,但隨之也帶來了隧道內消防安全隱患,有些人就開始擔心,港珠澳大橋隧道周圍都是海水,萬一隧道裡著火怎麼辦?該如何逃生?
  • 快來看看港珠澳大橋的人工島,驚豔世界、無與倫比!
    2017年6月5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北車道鋼封門拆除完成,標誌著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實現了單向貫通。由於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已於2016年9月27日貫通了,因此從整個大橋看,北車道已基本貫通。待本月底,海底隧道南車道的鋼封門拆除後,港珠澳大橋就全面貫通了。此前,超級建築給大家介紹過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建設、沉管隧道建設以及最終接頭施工的有關情況。
  •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怎麼防止被水淹?
    作為鐵路工程師,我對港珠澳大橋一直比較關注,還寫過相關科普文章,港珠澳大橋有三個核心關鍵的工程,其一就是跨海大橋,其二就是跨海隧道,其三就是銜接隧道和大橋的人工島,這三個超級工程合在一起,鑄造了港珠澳跨海大橋這個舉世無雙的超級大工程,也證明了我國工程建造技術已經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 40米水壓下「滴水不漏」,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是如何防水的?
    出品| 網易新聞作者| 鶴運,土木工程博士萬眾矚目的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提到這項超級工程,想必許多人現在已經知道,它的海底隧道是建設難度最高的部分。沉管隧道一般是由一節節的鋼筋混凝土管子拼接起來的。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是先把8個22.5米長的小段(專業術語叫「節段」)拼接成180米的大段(「管節」),然後在工廠把8個節段用鋼筋串成一個整體的管節,再拖到海面上,在預定的沉放位置使下沉,最終33個管節在海底連成一個整體。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港珠澳隧道首末兩端的管節只有6個節段。
  • 首個「八車道」海底隧道,難度超過港珠澳大橋
    首個「八車道」海底隧道,難度超過港珠澳大橋。長約6.8公裡、雙向8車道、時速100公裡、設計使用壽命100年,又一座超級隧道正在伶仃洋形成。這是正在建設的超級大工程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工程,也是世界首次使用的雙向八車道超寬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比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長1.2公裡,寬兩車道。
  • 港珠澳海底沉管隧道世界難題的中國解法
    作為世界矚目的重大項目,港珠澳大橋是我國繼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京滬高鐵之後又一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其中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上綜合技術難度最大的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全長5664米。獨立自主挑戰世界難題    先鋪法海底沉管隧道只有建成的丹麥厄勒海峽和在建的韓國釜山二個沉管隧道工程,沉管的浮運安裝均由荷蘭公司實施。
  • 建在海底46米之下的港珠澳大橋隧道,萬一漏水怎麼辦?看完很佩服
    港珠澳大橋建設被譽為是我國近代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在平均水深達到37米的地方建設一條55千米長的跨海大橋,其工程建造難度是很多人都無法想像的,在建橋時,為了增加殼體穩定性,也採用了一部分海底隧道,但港珠澳大橋的隧道足足有46米深,萬一漏水又該怎麼逃生呢?
  • 【新中國的第一】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原標題:【新中國的第一】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2018年底,經過6年籌備、9年建設,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這一超級工程集橋梁、隧道和人工島於一體,其建設難度之大,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它的建成,不僅標誌著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也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駛入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