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有望破譯肝癌「身份指紋」

2020-11-28 健康界

癌症的早期發現對於治療效果意義重大,但就「癌中之王」肝癌來說,早期診斷卻一直是全球專家面臨的難題。本月上旬,國際學術雜誌《自然—材料》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國內外關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醫院院長徐瑞華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張康一同帶領的中美科學家團隊研究發現,通過檢測少量血液中循環腫瘤DNA(ctDNA)特定位點甲基化水平,可對肝癌進行早期診斷和療效以及預後預測。

根據這一最新科研成果研發的肝癌診斷試劑盒,目前已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小批量生產出來,待結果恆定,即可在該院公開招募患者使用。與原來常規的甲胎蛋白檢測相比,新檢測手段可將肝癌的早期漏診率降低一半以上,促進肝癌的早發現早診治。

傳統手段多「漏網之魚」

肝癌起病隱匿,患者一旦出現臨床症狀,病情往往已經處於中晚期而失去根治性治療的機會。「一直以來,醫生們都在血液中尋找合適的肝癌早期診斷標誌物。」研究團隊成員、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肝膽科副主任醫師韋瑋介紹,早期獲得診斷的患者經過有效治療,5年生存率可達到50%以上。現有的肝癌標誌物甲胎蛋白(AFP)雖然在部分患者血液中可檢測到明顯的升高,但是其敏感性只有60%左右,這就意味著如果僅依賴AFP作為早期診斷的標誌物,100個患者中將有40個會漏診。

查肝癌僅需抽幾毫升血

有沒有更好的早期診斷方法呢?徐瑞華將研究重點鎖定在一種叫循環腫瘤DNA的東西上。「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一旦肌體部位出現癌變,會有少量腫瘤細胞釋放到血液中,由於其攜帶有與原發腫瘤相一致的甲基化改變,理論上,通過測定它的甲基化譜,就可對腫瘤進行診斷。」

最難的是,循環腫瘤DNA在血液中的含量極微,每毫升血中僅有約20納克,相當於一滴水的一億分之一,並且混雜在更大量的正常游離DNA背景中,在這麼微量的循環腫瘤DNA中檢測單個鹼基的甲基化水平,好比在機場和火車站的數百萬人流中找到個別犯罪分子,難度很大。

中美科學家團隊先後攻克了穩定提取微量循環腫瘤DNA等一個個技術壁壘,終於從40多萬個候選位點中分別尋找到10個早期診斷和療效相關以及8個預後相關的位點,破獲了肝癌的「身份指紋」,讓即使是很早期的肝癌病灶也無所遁形。

在對總共1098例肝癌患者和835例健康人的實驗中發現,這10個早期診斷位點的甲基化水平顯示出高達84.8%的診斷敏感性和93.1%的特異性。「利用這一方法,肝癌患者的漏診率將低於20%,比甲胎蛋白降低一半以上。早期肝癌患者及時確診以後,將更有機會接受根治性治療,其預後將有極大改善;還能準確地預測腫瘤的分期、療效和復發。」徐瑞華說。

韋瑋透露,目前肝癌循環腫瘤DNA甲基化診斷試劑盒的研發已經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眼下正進行前期的機器測試和結果分析,預計下月初即可開放應用。新方法簡便快速,僅需抽取幾毫升的血液即可完成檢測;而且經濟節省,適用於推廣到大規模肝癌篩查中。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研發早期診斷新方法 肝癌「身份指紋」有望破譯

相關焦點

  •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新突破刊《細胞》:揭示我國肝癌突變譜特點,分子...
    研究首次揭示了我國肝癌與西方肝癌突變譜的不同,並提示肝癌患者按照分子分型可分為代謝驅動型、微環境失調型、增殖驅動型,分子分型的預後價值可能超過目前臨床常用的表象分型。「未來分子分型將可指導臨床分類精準治療肝癌患者,實現更好療效。」樊嘉說。
  • Nature Materials|UCSD張康教授團隊破譯肝癌「密碼",ctDNA 甲基化...
    張康教授及其團隊成員肝癌是全世界範圍內癌症致死率最高的癌種之一。肝癌的早期診斷可以極大的降低死亡率。目前臨床上使用的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檢測手段靈敏度較低。該研究共使用了1098例肝癌患者和885例正常人的臨床樣本數據。
  • 抗擊腫瘤 扭轉「肝」坤 -中晚期肝癌有望獲得長期生存
    據2018年發布的《中國肝癌大數據報告》顯示,中國原發性肝癌新發病例46.6萬,約佔全球的55%;每年因原發性肝癌死亡42.2萬例,約佔全球的45%-50%。 經過數十年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我國肝癌病人的五年生存率逐步由原來的4.2%提升到12.5%。
  • 透明電極指紋傳感器問世
    讓手機屏任何位置都能識別身份  科技日報北京7月8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近日發表了一項材料科學新突破:韓國科學家團隊用超長銀納米纖維和純銀納米線組成的隨機混合網絡納米結構,創造出新型透明電極,進而產生一種透明的指紋傳感器。
  • 科學家發現「分步式」肝癌精準治療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誘導腫瘤細胞衰老
  • 我科學家構建新型人肝癌細胞系
    科技日報長沙9月22日電 (記者俞慧友 通訊員曾歡歡)記者從湖南大學獲悉,該校生物學院朱海珍教授研究團隊成功構建出一株名為HLCZ02的新型人肝癌細胞系,可應用於細胞或動物模型。它的構建,為材料匱乏的肝癌研究領域高分化類型腫瘤實驗帶來了新的想像空間。日前,該成果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肝癌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
  • eLife:一種機體先天性免疫傳感器分子或有望抑制肝癌進展
    2019年5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Lif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西南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機體先天性免疫系統中對腸道微生物產生反應的一種特殊蛋白或能有效抑制常見肝癌的發生和進展,這種名為NLRP12的先天性免疫感受器或能有效幫助抵禦肝細胞癌的發生。
  • 科學家從指紋中提取出DNA
    南方網訊  加拿大幾位科學家近日研發的一種新技術可以從指紋中很快分離出足夠的DNA用於身份確認。據悉,該項創新技術僅花15分鐘就分離出DNA,即便指紋已儲存達一年之久。  科學家期望這一發明能夠幫助破案人員排除謎團,這些科學家已經開始與皇家加拿大警察部門進行協商。
  • 專家否定iPhone5s指紋鎖破解:沒生物電流
    這兩天,關於iPhone5s指紋鎖被破解的消息在網上瘋傳,據稱,只要玻璃上有個乾淨的指紋,就可以把這個指紋複製下來騙過iPhone5s。那麼,作為iPhone5s的最大賣點,「指紋掃描安全系統」真的被破解了嗎?前天,有網友按網上的「破譯方法」,進行了簡化版的實驗,結果並未成功解鎖iPhone5s。而刑偵專家也表示,網上提供的方法並不靠譜。
  • 對抗肝癌新途徑:膽固醇酯化酶是個啥?
    如何識別不同類型的肝癌,並提供有效的靶向治療,一直是個大難題。近日,我國科學家有了新發現,一種叫做膽固醇酯化酶的物質,是肝癌精準治療的潛在新靶點。   膽固醇酯化酶開闢肝癌靶向治療新途徑   近日,我國科學家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發表了關於早期肝細胞癌蛋白質組研究領域取得突破的論文。
  • 高考身份驗證升級 錄兩手指紋髮型不同也「報警」
    1月6日,我省啟動高考報名現場確認工作,從6日起至16日,全省各個市州的考生均需完成身份驗證、指紋錄入以及照片錄入等程序。此舉是為了防止高考替考、代考現象,讓每個考生準確無誤地對應各自的信息。   今年的身份驗證系統再次「升級」,畫面更清晰,速度更快。幾個環節的錄入工作不過1分鐘。
  • 指紋、虹膜、人臉……還在用這些「密碼」?快來試試體內身份識別
    這個看似哲學的問題卻也是個體身份識別的關鍵所在。 從過去的ID卡、鑰匙等到現如今的指紋、人臉、虹膜等識別方式,身份識別的方式也從物品轉變為生物本體。但是卻依然存在諸多問題,無論是指紋還是人臉識別,這些外部特徵都有被仿製的風險。 如何讓身份識別更加安全可行?重慶工商大學人工智慧學院副院長秦華鋒從2006年開始便思考著這個問題。
  • 指靜脈首次取代指紋進行考生身份驗證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後得知,從全國範圍來看,在高考、研究生考試、自考、成考等「國考」中,使用「指靜脈」等新型反作弊利器進行身份驗證,內蒙古不是第一家。從內蒙古自治區教育主管部門向社會發出的相關信息來看,「國考」全面進入指靜脈身份驗證的時代不遠了。大考將開啟指靜脈身份驗證大幕據了解,指靜脈信息採集是考生身份驗證系統中的一項內容。
  • 肝癌幹細胞是如何產生的?科學家有了重大發現!
    肝癌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隱匿性強,往往直到病情進展明顯才會出現症狀。這時的治療選擇很有限,生存機率較低。最常見的肝癌是肝細胞癌(HCC)。HCC最常見於患有慢性肝病(如B肝、C肝和肝硬化)的患者,他們在肝癌死亡率中佔最大份額。過去20年左右,關於肝癌和一般癌症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 誘導腫瘤細胞衰老,科學家找到「分步式」肝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新華社上海10月4日電(記者仇逸)先誘導腫瘤細胞衰老,再進行精準清除,3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腫瘤研究所與荷蘭癌症研究所的合作研究成果「誘導和利用腫瘤細胞弱點治療肝癌」在《自然》在線發表。
  • 我國電子普通護照將增加採集指紋
    晶片中存儲的指紋數據則採用雙重密碼保護機制,只有我國的護照籤發機關和邊防檢查機關通過專用解碼設備才能讀取和還原。電子護照晶片中存儲的持照人照片和指紋圖像,將來還可直接用於持照人以自助方式通過我國的邊防檢查,公民出入境將更加便捷。  電子普通護照的籤發啟用,標誌著我國公民的國際旅行證件已邁入全數位化的新時代。
  • 今日《自然》子刊:科學家破譯慢性B肝病毒感染的關鍵因素,離治癒...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鑑定出一組蛋白質,破譯了病毒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關鍵問題,為治療慢性HBV感染提供了新的方向。 慢性B肝病毒感染是導致肝臟疾病的常見原因,每年造成近90萬人死亡,同時也是導致肝癌的首要原因
  • 馬兜鈴酸致肝癌證據不足
    通過對世界範圍內,其他國家和地區約1400例肝癌患者的進一步比較研究發現,我國內地89例肝癌患者樣本中,47%的患者存在馬兜鈴酸相關基因特徵突變譜。研究還發現,馬兜鈴酸廣泛涉及我國及亞洲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肝癌發生,因此可能是肝癌發生的重要風險因素。
  • 科學家找到「分步式」肝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誘導腫瘤細胞衰老準確打擊
    科學家們利用肝癌細胞的自身特點,如相關基因突變,先將肝癌細胞誘導進入細胞衰老狀態,再特異清除肝癌細胞,這樣的治療模式對人體正常生長細胞並無影響。這種組合拳式或分步式(「One-two punch」)治療,可避免患者接受化療,因嚴重毒副作用而受苦的現狀。
  • 科學家發現肝癌細胞增殖非編碼RNA調控機制
    原發性肝臟惡性腫瘤起源於肝臟的上皮或間葉組織,前者稱為原發性肝癌,是我國高發的,危害極大的惡性腫瘤;後者稱為肉瘤,與原發性肝癌相比較較為少見。繼發性或稱轉移性肝癌係指全身多個器官起源的惡性腫瘤侵犯至肝臟。一般多見於胃、膽道、胰腺、結直腸、卵巢、子宮、肺、乳腺等器官惡性腫瘤的肝轉移。我國科學家通過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發現了兩種非編碼RNA調控肝癌細胞增殖分子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