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語者:21頭野象跋山涉水,為人類爸爸流淚送葬

2020-09-03 溫星入滇記

■星眼讀書/溫星(資深文化記者,昆明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在世界大象日(8.12)到來前夕,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旗下「新民說」推出一部重磅環保主義作品——《象語者》。

本書作者,是被譽為「野象保護神」的國際著名環保主義者勞倫斯·安東尼。

這位南非的原金融工作者,1990年,傾盡畢生積蓄,在南非原始森林旁買了塊20平方公裡的草原,取名「禿啦禿啦動物保護區」。

兩天後,安東尼夫婦收留了因躲避獵殺到處亂竄而被村民視為公敵的7頭小象。

被保護於安東尼緊急修建的電網圍欄裡,小象們卻驚魂未定,集體出逃。

用了十天,夫婦倆艱難地搜遍整座森林,艱難地用麻醉槍將小象們放倒,再僱人僱大卡車,艱難地將它們全部運回。

但是,更加艱難的事情,才剛剛開始——如何才能贏得象群的信任?

安東尼決定,先徵服象群首領娜娜。他把娜娜當成自己的女兒,拼命跪舔。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乖啦!不要出去亂跑啦,爸爸不會害你的!」

「我給你吹個口琴好不啦,世上只有爸爸好,有爸的孩子像塊寶!做個乖寶貝好不好啊?」

「救命啊啊啊啊啊啊啊……」

後面這一長串啊啊啊,自然是娜娜不領情,要發飆,「爸爸」萬般無奈逃命去也。

不知面臨了多少次這種生命危險,安東尼的深情,終於感化了娜娜,整個象群隨之馴服。

這部《象語者》,語言和故事情節極其生動、鮮活,人象之間關係感人至深。其實就是安東尼自傳,已然被公認為當今世界非虛構傑作,更是環保主義與生態文學的經典之作。

在此書出版之後的2012年3月,安東尼病逝。早已回歸森林棲息地的「女兒」娜娜,不知為何,感應到了「爸爸」最後的訊息。她率領族群兒孫,共21頭野象的隊伍,跋山涉水達12小時,趕回到曾經的樂園,為爸爸安東尼送葬。

據說,下葬後整整兩天兩夜,象群依然哀鳴不止,不肯離去。大象是不會流淚的,但有人看見,娜娜漸漸老去的眼角分明有液體湧出。

鑑於時間關係,我僅大略翻讀這部《象語者》,但已是多次感動涕下。

作品裡,有著渾然天成的真與純,有著出類拔萃的人性與情感的含量,還有著對於人與大自然關係的深刻探討。

我略微有些遺憾的是,沒能在8月12日世界大象日這天,就向朋友們推薦這部傑作。

我身在有亞洲象的雲南,作為曾多次採訪過亞洲象新聞的記者,竟也沒能及時想起這個特殊的節日,那麼,還能指望哪些群體記住這個日子?

這恐怕正好說明,對於大象的保護,在當今世界,確確實實是一個非常艱難的事情。

由於這部《象語者》實在太觸動我,今天,同時推薦的另兩部傑作就只有委屈充當配角了。

一是被譽為義大利版《瓦爾登湖》的《山林間》,作者毛羅·科羅納;一是旨在拯救海洋的《深海SOS》,作者為「深海女王」西爾維婭·A.厄爾。二者與《象語者》一樣,都是環保主義和生態文學的經典作品。

該領域國內作家的創作,整體情況一直相當蒼白,從2019年中國十大自然好書獎10部上榜作品僅其四為國內原創,便不難看出這種尷尬。四者其一《與蟲在野》的作者,是雲南作家半夏,這令我非常驚喜。

而《與蟲在野》跟我今天力薦的三部傑作一樣,皆出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我想,這絕非偶然。


《象語者》

作者:勞倫斯·安東尼、格雷厄姆·斯彭斯

譯者: 鄔明晶、張宇

出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

勞倫斯·安東尼,南非人,著名國際自然環境保護主義者,「地球組織」創始人;格雷厄姆·斯彭斯,英國著名記者。

本書為非虛構文學作品。作者以第一人稱,講述他曾被要求保護一群「愛惹麻煩」的野生大象的故事,如果他不接收、保護它們,它們就會被殺死。為了挽救這批野生大象的生命,安東尼接納了它們。在隨後的幾年時間裡,他一直跟隨象群、與象群交談。他與象群的關係經歷了一個從排斥、接近到信任的過程,最後,他成為象群家庭的有機組成部分。

他與這群大象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保護象群的同時,象群也讓安東尼了解了生活、忠誠、愛、饒恕、自由及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山林間》

作者:羅·科羅納

譯者:亞比

出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

毛羅·科羅納,義大利著名環保主義者、作家。1950年,出生於阿爾卑斯山支脈多洛米蒂山麓十分貧窮的村落厄多。

年輕時做過樵夫、礦工、獵人……他天性叛逆,桀驁不馴,才華洋溢,標新立異的打扮(長髮披肩、絡腮鬍,頭上永遠綁著一條頭巾),令人印象深刻。小時候他跟著爺爺一起在山林間伐木,對樹木、森林和木材產生了特殊的感情,並開始以木雕自娛。

本書分部分,人生之歌、故鄉之歌、攀巖之歌、採石之歌,共70餘則短文。書中記載他親眼所見的趣事奇事,或聽來的軼聞傳說,也回憶他自己身為雕刻家、登山家、礦工等多重身份的生活點滴,寫他與家人以及朋友的相處、在高山的森林中獨處所享受的孤寂與樂趣、一朵美麗的花所帶來的驚喜、登上峰頂後乍現的美麗風光、在大理石礦場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的辛勞等等。

科羅納是個經驗豐富的登山家,在書中總是流露出對山林的熱愛。從來到人間、睜開雙眼那一刻起,就與山結下不解之緣。為了能時時去山上走一遭,他儘量減輕人生的重擔。山讓他明白:將生命存放在銀行,希望借著利息重新將它找回來,是很愚蠢的事。


《深藍SOS:我們和海洋在一起》

作者:西爾維婭·A.厄爾

譯者:呂雅鑫、吳文智

出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

西爾維婭·A. 厄爾,著名海洋學家、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首席科學家、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駐會探險家,深海探索基金會創建人、谷歌地球海洋諮詢委員會主席。主要從事海洋生態系統的研究和保護,特別關注海洋藻類以及利用新技術到達深海進行研究。她被《紐約客》和《紐約時報》尊稱為「深海女王」,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譽為「活著的傳奇」,被《時代》雜誌譽為「首位星球英雄」。

「沒有海洋,便沒有生命。沒有藍色,便沒有綠色。沒有海洋,就沒有我們。」這是作者的人生價值與追求。

迄今,厄爾已領導全球100多次海洋探險,並記錄下7000多個小時的水下探險日誌。她不畏艱險、膽識過人,通過其令人折服的親身經歷,為讀者呈現了現在海洋及海洋生物所面臨的危機和未來可能面對的悲慘命運,用誠懇的語言,雄辯的口吻,呼喚世人保護地球的藍色心臟——海洋,為人類的未來敲響了警世鐘。

這部作品,從海洋一直以來對人類的恩賜、海洋生態目前面臨的現實問題等三個維度出發,回顧了大海對人類從古至今無私的眷顧、闡述如今海洋面臨的種種因人類的貪婪與無知造成的仍可逆甚而不可逆的問題,繼而提出一系列從人人可上手的細微環保舉動,乃至國家政策層面的科學性補救方案。


相關焦點

  • 24頭亞洲野象首次集中造訪雲南寧洱縣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5日訊 9月1日,雲南省寧洱縣勐先鎮境內出現了一群亞洲野象,這次造訪寧洱的野象共有24頭。為避免人象衝突,相關部門已對野象活動情況進行跟蹤監測。在竹山村,24頭野象沿著半箐河排成一列緩步前行,它們不停地扇動著耳朵,四處找東西吃,不時發出象鳴,似乎對此地的食物非常滿意。剛出生不久的小象依偎在象媽媽的身旁,畫面格外溫馨。近年來,隨著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加強,野象種群數量逐漸增加。
  • 24頭亞洲野象首次集中造訪雲南寧洱縣
    近日由24頭野生亞洲象組成的象群進入寧洱縣勐先鎮境內9月1日,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勐先鎮境內出現了一群亞洲野象,共計24頭,為有監測數據以來進入寧洱境內數量最多的一次。為避免人象衝突,當地相關部門已對該象群活動情況進行跟蹤監測,並及時發布相關預警信息。△24頭野生亞洲象進入雲南寧洱境內(供圖)在竹山村,24頭野象沿著半箐河排成一列緩步前行,它們不停地扇動著耳朵,長長的鼻子甩來甩去,四處找東西吃,不時發出象鳴,似乎對此地的食物非常滿意。剛出生不久的小象依偎在象媽媽的身旁,畫面格外溫馨。
  • 雲南普洱16頭野象進入村莊 當地發布安全提示
    雲南普洱16頭野象進入村莊 當地發布安全提示中國新聞網2020-08-23 16:31據云南省委宣傳部官方微博消息,近日,由16頭野生亞洲象組成的象群進入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倚象鎮大寨村經野生亞洲象專家長期觀測對比,已確該象群認屬於原生活在西雙版納州景洪市野象谷的象群,因鼻子比普通野生亞洲象較短,該象群被標識為「短鼻家族」象群。該象群於今年3月沿著太陽河保護區遷徙北上直至目前出現在倚象鎮,於7月在思茅區南屏鎮大開河村造成了1人死亡,危險係數較大。
  • 雲南寧洱出現24頭野生亞洲象 專家稱:野象攻擊力極強切勿驚嚇
    人民網寧洱9月5日電 據云南省寧洱縣林業和草原局消息,9月1日,該縣勐先鎮境內出現了一群野生亞洲象,共計24頭,為有監測數據以來進入寧洱境內數量最多的一次。為避免人象衝突,當地相關部門已對該象群活動情況進行跟蹤監測,並及時發布相關預警信息。
  • 大象如今只剩幾百頭,自古以來漫遊中國的野象都消失去了哪?
    人象衝突其實是橫亙數萬年的老矛盾,當人類祖先學會使用工具後,體型龐然的大象自然而然成了可口獵物;而當人類開始定居與農耕的生活後,大象更被視為會毀壞莊稼與房屋的害獸,故亟欲除之而後快。這種問題在古今中國也始終存在,導致本就受氣候轉寒而縮減棲地的中國野象,更不容易生存下去,最後逐步退縮到雲南一隅苟延殘喘。
  • 他救了7頭大象,卻有21隻大象趕來為他送行!動物比人更長情!
    21頭大象肅穆地徘徊在門外,還不時發出哀鳴,聲音如泣如訴,聽上去就像在悲傷地呼喚逝去的親人一般,整整兩天兩夜不肯離開,而發生這一幕是因為Franoise的丈夫Lawrence Anthony。Anthony是國際環保主義者,探險家,象語者,野生動物保護專家,暢銷書作家等,但是他的朋友卻說他是傻子甚至是瘋子,下面就帶大家一起來看一下為什麼說他是瘋子。
  • 緬甸德林達依省一頭野象遭獵殺
    緬甸林業部門近日在德林達依省博賓鎮附近發現了一頭被獵殺的野象,這頭年齡在30歲左右的野象身高約2.4米,身中兩槍,倒臥在當地森林中的小溪旁,象牙被鋸斷。據當地林業部門負責人吳梭丁表示,根據現場提取的彈痕,可以認定野生象死於職業獵象者的手中,目前,當地警方正在追查盜獵者的蹤跡。
  • 14頭野象到訪雲南村莊,打翻酒罈睡倒在茶田,可愛睡姿登上外媒
    14頭野生亞洲象「到訪」該村,進入當地一戶王姓村民家中。雖然它們或許並無惡意,但還是造成了王先生家的太陽能電池板、門窗等物品損壞,所幸無人受傷。另外,王先生家中用於儲存玉米和裝自釀酒的容器也被打破。 英媒稱,這群野象在吃飽喝足後來到當地茶田「玩耍」。接著,有趣的一幕發生了。
  • 雲南20多頭野象進村拆家偷食 雲南野象為什麼傷人
    雲南20多頭野象進村拆家偷食 雲南野象為什麼傷人時間:2020-10-11 11:5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雲南20多頭野象進村拆家偷食 雲南野象為什麼傷人 【雲南20多頭野象進村拆家偷食 一家三口採茶遇到,妻子遭襲重傷】10月10日,雲南普洱納吉村村民木某一家3
  • 原始森林放大象 雲南26名「象爸爸」幫助亞洲象早日回家
    工作人員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為了最大程度實現野化訓練的功效,救助大象所進入的原始森林區域與野生亞洲象的遷徙區域基本重合,這就大大增加了「象爸爸」和孩子們的安全風險。 「我們經常能遇到野象遷徙,以家庭為單位的大象種群對外來打擾者並不友好。」這名工作人員講述,曾有一次,他的同事誤將一頭野生小象錯認為自己的「孩子」。
  • 科技助力 人象和諧,人民日報海外版聚焦雲南野象保護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境內的亞洲象僅有170頭左右,隨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以及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目前中國野生亞洲象數量已增長到300頭左右,其中95%的亞洲象種群生活在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內。
  • 野象改吃生活垃圾,還把塑料當食物,看的讓人心碎
    人類發明創造出塑料不過100多年,大規模生產使用僅60多年,然而現在它已經成為「人類的頭號敵人」。據介紹,最初,在垃圾場周圍有豎起的柵欄,但現在柵欄已被破壞,無法阻止野象進入垃圾場。而且生活在這裡的野生象群經常進入人類棲息地,入侵附近的稻田和村莊,尋求更多的食物,這使當地村民與野生動物之間早已飽受折磨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
  • 中國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成功繁育第9頭小象
    截至目前,該中心已先後成功繁育9頭小象,在亞洲象的救助、繁育及人工養護方面積累下實踐經驗。亞洲象是亞洲現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陸生脊椎動物,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目前僅存於南亞、東南亞和中國雲南南部邊境地區,是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圖為工作人員在為新生小象「九妹」測量身高。
  • 十年前看這部電影為長江七號流淚,十年後為小迪和爸爸的感情流淚
    今天把《長江七號》重溫了一遍之後,卻被裡面的小迪和爸爸之間深厚的父子情感動得一塌糊塗。《長江七號》中,小迪的爸爸是一位工地工人,每天工作十分辛苦,沒錢給小迪買玩具。兩人住在十分簡陋的廢棄危房中,吃的飯菜也很清淡,飯後水果就是爛了的蘋果。儘管如此,小迪卻被爸爸送去貴族學校讀書。小迪爸爸因為要付高額的學費,生活更加拮据。小迪的鞋子都是在爸爸在垃圾堆裡面撿的。
  • 野生大象曾遍布中華大地,現在卻只剩下不到500頭,原因何在?
    目前,世界最大的陸生動物是大象,而大象又分為非洲象和亞洲象,曾廣泛的分布在歐亞大陸,但是隨著人類的活動,大象的範圍極速縮小,目前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以及亞洲南部,數量目前也下降到不到50萬頭。雲南的野生亞洲象而我們中國更是如此,隨著大量人口的南移,原有的生態環境遭到徹底破壞,到今天,只有雲南南部有少量大象分布,而且數量已經不足500頭,
  • 簡筆畫~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一家幸福照
    作者:寶寶知道 小臭馬寶我小時候最願意看的就是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每次放學回家都要打開電視看一會兒,才寫作業。現在又出來個新版的小頭爸爸的配音是董浩叔叔,圍裙媽媽的配音是鞠萍姐姐,大頭兒子的配音是大家都喜歡的金龜子。現在打開電視,我都要跟兒子看一會兒,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我兒子老是說我要看大頭兒子大頭兒子,哈哈!
  • 人類垃圾侵佔森林,斯裡蘭卡的大象,被逼到在垃圾堆裡找食物
    人類的垃圾堆中尋找食物.....但這樣的生活,卻被人類的垃圾場徹底改變了.....現在,人們在這些野象的糞便中已經可以檢測到大量未經消化的汙染物,而在為一些死亡的大象進行屍檢時,也同樣可以在它們的胃部找到未經消化的
  • 或許是因為人類?
    它們和人類一樣也會有各種各種的情感和行為,比如:痛苦、悲傷、高興、沮喪、苦惱甚至是愛。象冢之謎由於象牙的價值,非洲的貧瘠,大量的野象死在了人類的獵槍之下,還有大量的冒險家深入叢林,探尋大象的墳墓。因為在非洲一直流傳著一個故事,當大象感知到死亡臨近,便會離開象群,跋山涉水,去到象群世代相傳的埋骨地,安靜地等待死亡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