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舌尖行走」在科幻世界

2021-01-13 新華網客戶端

  初見陳偉起,是在河南省許昌市魏都區原許昌縣農機局家屬院的一所二層樓房裡。他正坐在一個破舊的電腦桌旁,頭埋在鍵盤上不停地晃動著。見到記者進來,陳偉起努力想起身,但沒有成功,最後只好衝記者歉意地憨笑。

  陳偉起以為他這一生都將受制於腦癱,困居鬥室,被命運擺布。直到有一天,當左手小拇指觸達到世界的邊界,讓他成了一個幻想國度的造物主。

  35歲的陳偉起是一名腦癱科幻寫作者,人們更熟悉的是他的筆名「天降龍蝦」。因出生時難產缺氧,陳偉起患上了重度腦癱,手腳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自如活動。在十多年的時間裡,他用舌尖頂著下唇像小雞啄米一樣在鍵盤上「啄」出了近百萬字的著作。

  2018年,他創作的22.5萬字科幻小說《生命進階》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此外,《「仿」同萬物》《暗宇宙英雄》《暗影創世紀》《百口莫辯》等多篇科幻小說也被收錄在圖書合輯中。

白日不到處

  「命運給我的安排,原本是一張床和房頂的天花板」

▲陳偉起的母親在幫助陳偉起起床(3月6日攝)。記者 李嘉南 攝

  陳偉起說話時很慢,口齒也不太清楚,用力說完每一句話後都會帶來身體更加猛烈的晃動。

  說話的同時,陳偉起小心地瞅了母親一眼,因為母親總嫌他打字的姿勢太醜。「偉起」這個名字就是母親王雪梅起的,她原本希望兒子能夠像普通人一樣站立、行走。

  可命運給陳偉起的安排,原本只是一張床和房頂的天花板。

  1984年夏,30歲的王雪梅生下了兒子,因難產缺氧,8個月大的時候陳偉起被確診為重度腦性癱瘓,且康復可能性極小。一直到5歲,陳偉起每天只能癱軟在父母的懷裡。

  「那會兒他連頭都抬不起來,有時抱著抱著頭會突然歪下來,砸到我的臉上,有時半邊臉都砸腫了。」王雪梅說,等著她和兒子的,會是怎樣的命運安排,不敢想,也不願想。

  陳偉起6歲那年,一歲的弟弟開始蹣跚學步,然而爸爸卻突然遭遇車禍離世。陳偉起的情感變得細膩靈敏,他敏銳地感覺到家裡的變化,6歲的陳偉起跟著一歲的弟弟,居然也學會了走路。

  「雖然姿勢彆扭,走得也不穩當,動不動摔倒把腦袋磕破,但好歹算是能走了。」陳偉起說,那之後的幾年,是他僅有的踏踏實實踩在土地上的幾年。

  到了該上學的年齡了,為了讓陳偉起接受教育,王雪梅買來了一年級到五年級所有的課本,但跑了很多學校,卻沒有一所願意收下他。

  「課本我們自己買,桌椅我們自己帶,只要能讓他坐在最後一排聽就可以。」王雪梅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她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地跑,老師不允就找校長。終於,在陳偉起8歲那年,家門口一所企業的內部學校被王雪梅的執著打動,收下了陳偉起。

  陳偉起曾在一篇自述文章中寫道,整個小學時代,是他最接近正常人的一段生活。儘管偶爾被一些調皮的孩子跟在後面模仿步態,但同學和老師的照顧,還是讓他免受不少可能發生的校園欺凌。

  「他的手拿筆很費勁,但每天都能按時完成作業。即使是在冬天,寫字時棉襖也能被汗溼。」王雪梅說,那時陳偉起的成績總能排進班級前三,而每次的家長會成為她苦日子裡最甜蜜的事兒。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初一。初一期末考試過後,陳偉起發起了高燒,38度左右的體溫幾乎持續了整個暑假。雖然最後體溫控制住了,但高燒引起的抽搐加重了他原本的病情,也基本摧垮了孱弱的身體。

  「到了開學季,我就連坐一會兒的力氣都沒有,更別說像以前那樣走路上學了。」陳偉起說,起初,他還想跟自己的身體較勁兒,躺著自學課本知識,但極度緊張的身體總是不由自主地抽搐,堅持幾個月後還是不得已而終止。

  「像我這樣的人,能上幾年學,已是僥倖。」陳偉起說,沒有了校園和書桌,陪伴他的依舊是一張床和房頂的天花板。

  「記得小時候姥爺讓我練習爬樓梯,當時只爬了一階就摔倒了,我就趴在臺階上哭。姥爺說,能走一步就走一步,實在走不了,就退回來重新走。」

  陳偉起說,那時的他就是退回了原地。

青春恰自來

  「坐在家裡幻想不一樣的世界,是我孤獨中唯一的樂趣」

▲陳偉起在電腦前打字(3月5日攝)。 記者 李嘉南 攝

  躺在床上的那兩年,陳偉起把家裡能看的書全都看完了。

  「小時候懶,什麼都不想學,姥爺說當一個閒人是很痛苦的事情,年紀小時不能理解。直到我再次躺下不能起身,才理解這句話。」

  那段時間,陳偉起讀了很多文學、哲學、社會學著作,心情也慢慢好了起來,至少,不會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有的能讀懂,有的讀不懂,用陶淵明的話,閱其精神。」陳偉起說。

  等到發現自己可以重新坐起來後,陳偉起向媽媽提出想要一臺電腦學習打字。那是2001年,電腦對普通人家來說都是一件奢侈品,更何況是他那樣的家庭。

  「你怎麼不要火箭呢?」媽媽聽到的第一反應是這樣問兒子。

  王雪梅說,陳偉起很少提要求,但決定的事就不會放棄。最後還是東拼西借給他買了一臺電腦。

  當時還是Windows98的系統,電腦買回來後,陳偉起整天在那裡摸索、琢磨。電腦和網絡把陳偉起帶入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他如饑似渴,學習著各種知識,醫學、文學、哲學等他都有所涉獵。

  「當時,我只有左手的小拇指能夠比較自如地伸直,按鍵盤基本就全靠它了。」陳偉起說,為了儘量提高效率,他學了五筆字型輸入。那時每天除了吃飯睡覺,讀書、練筆、逛論壇這三件事幾乎佔據了他所有的時間。

  「漸漸地,我發現自己不再是一個文盲,我可以像模像樣地坐在屏幕前,跟各路人談笑風生,甚至交到了第一批網友。」

  當時的陳偉起還不知道什麼是科幻。出於對科學、哲學的喜愛,他發揮想像力,嘗試編點小故事也寫點短文,投稿至一些原創文學網站。「讀者很少,可每次編輯審核通過的郵件,都讓我增加了一點信心,覺得寫作這條路也許可以走下去。」陳偉起說。

  2003年,陳偉起在一個原創文學網站發布了一篇名為《生命之戰》的文章,故事的設定是人類和外星人之戰。「編輯把這個題材歸到了科幻類別中,那時我才知道我寫的這些叫作科幻。」陳偉起說,此後他找到當時僅有的科幻期刊《科幻世界》網站,並在論壇中進行註冊,開始學習和寫作科幻題材的故事。

  在陳偉起看來,對科幻產生興趣是因為,這是一種能規避掉自身生活經歷不足和缺乏情感表現力的文體。在科幻世界裡,他可以馳騁想像力,無邊無際地去探索,這也是對自己現實中困頓於一隅的精神救贖。

  「我的世界,目之所及就是院門和院門口的那堵牆,所以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僅限於書本和影視。」為了汲取寫作靈感,陳偉起看了大量國內外優秀的科幻作品。有時候書中描繪的場景,陳偉起完全想像不出來,他就會通過看電影、動漫甚至遊戲來彌補。

  「坐在家裡幻想不一樣的世界,是我孤獨中唯一的樂趣。」陳偉起說。

  在一些網友的組織下,他甚至還開始參與製作出一份科幻愛好者電子雜誌《新幻界》。「因為我白天有大把時間上網,加上混跡於各大科幻社區,就承擔起部分文章的校對、出刊雜誌的推廣以及論壇的管理等任務。」陳偉起說,大家並不知道屏幕一端坐著的是他這樣的一個人。

  「他們並不知道我的情況,只覺得我很奇怪,因為他們讀大學的時候,我在逛論壇;他們找工作的時候,我在逛論壇;如今他們結婚生子了,我還在逛論壇。」陳偉起晃動著身體邊說邊笑。

  後來,他還寫了《特殊教育學校》《暗宇宙英雄》《天國之路》《夾縫》《愛情的詛咒》等多篇科幻小說,其中《愛情的詛咒》獲得第五屆「光年獎」科幻徵文比賽微科幻組三等獎。

  跟陳偉起聊得久了,總擔心他會累,但每次問他要不要休息時,他總會搖動著身子,固執地說「沒事,不累」,一如他的人生。

苔花如米小

  當陳偉起故事中的人物矢志探索宇宙真理的時候,他還要盡力躲避著媽媽的目光;當故事中的主人公能以堅強的意志跟異域的魔王殊死對抗,他卻連上廁所時別把褲子濺溼都很難做到

 ▲陳偉起在家門口曬太陽(3月6日攝)。記者 李嘉南 攝

  不同於身體的侷促笨拙,他的想像力恣意馳騁。

  為了能夠讓「奇思妙想」以最快的速度變成文字,陳偉起實驗了各種摁鍵盤的方法。起初左手的小拇指是他身上最重要的部位,因為打字全靠它。「但最多持續兩個小時,左臂就會僵硬、回縮,難以夠到鍵盤。」陳偉起說。為了夠到鍵盤,他強行把右手別在腰後,結果由於右側肺部長期受到壓迫,肺已經不能再隨著呼吸正常擴張。

  當手夠不著鍵盤時,就彎腰用頭上的部件。陳偉起總結經驗:鼻子太短,下巴太鈍,嘴巴太軟,叼鉛筆太容易流口水。最終他找到了個好辦法,就是用舌頭頂起下唇在鍵盤上使力,這樣既能相對準確地輸入,又不至於把口水流得到處都是。

  這就是記者最初見到他時的樣子——像個小雞一樣在「啄」鍵盤。他形容自己是一個「用舌尖行走」的人。「不過『啃』鍵盤的打字速度比不上雙手,時間長了,脖子跟脊背連接處也酸痛得厲害。」陳偉起說。

  「一分鐘快的話也就10多個字,一天能寫1000多字,要是著急著想把想法寫出來,一天突破極限能寫3000字。」陳偉起說,由於生活起居佔用了他很多時間,每天用來閱讀和寫作的時間很有限。

  久坐造成皮膚潰爛,像錐子扎屁股般,疼痛難忍;「趴」在鍵盤上打字,壓迫胸部,呼吸困難……陳偉起每天都在跟自己的身體較勁。

  而除了和身體較勁,陳偉起還得提防著媽媽。

  「她不指望我能幹出什麼事情,只希望我不要把自己的姿勢搞得更難看了。所以,她對於我的打字方式極不滿意,只要看見就會罵。」更重要的原因是王雪梅希望在陳偉起的手還能動的時候儘量多鍛鍊用手,不要退化。

  陳偉起說,為了把科幻寫作繼續下去,他只能小心留意。如果母親的視線可能看到,他就儘量用手打字,或者乾脆停下假裝閱讀,等她離遠了再接著「啃」鍵盤。

  就這樣,當陳偉起故事中的人物矢志探索宇宙真理的時候,他還要盡力躲避著媽媽的目光;當故事中的主人公能以堅強的意志跟異域的魔王殊死對抗,他卻連上廁所時別把褲子濺溼都很難做到;當故事中的「我」能夠瞬間躍遷到宇宙邊緣,現實中的陳偉起根本走不出自家大門;當故事中的「我」喜歡用強有力的行動擊敗一切艱難險阻,現實中的陳偉起只能在頭腦中構築另一個絢爛世界。

也學牡丹開

  他自嘲自己正應了那句「人生總是起起落落落落……」,但他確定的是:「讓我放棄生活和寫作,比認命更難」

  陳偉起說話時,身體總是在不停地晃動,仿佛下一秒就要栽倒。但每當身體傾斜到讓人忍不住想要扶一把時,他總能重新調整好。就好比他的人生,每當人們覺得他應該撐不下去了,可不久以後,又總能看到他的憨笑。

  2013年夏季,正在科幻世界徜徉的陳偉起患上了重症周邊神經炎,只能再次躺在床上。他自嘲道,自己正應了那句「人生總是起起落落落落……」

  這一次,陳偉起感受到了比輟學時更深的絕望。麻木的知覺、無力的肢體,還有難忍的腹脹、便秘,嚴重時還出現夜間便溺失禁。

  「我整整在床上躺了一年多,2013年以前,我還能獨自從臥室或客廳走到衛生間,現在卻只能用瓶子解決小便問題。」陳偉起說,三十幾歲的青年,整日牽連60多歲的老母親吃苦受罪,尊嚴對於他已經太過奢侈,這也第一次感受到了什麼叫生不如死。

  到2014年秋天,陳偉起終於又能坐著使用電腦了。「我恢復寫作的時候,趕上《三體》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國內科幻寫作圈子熱鬧起來,科幻文學得到重視。我躺在床上一邊修改以前的小說,一邊繼續寫點新的故事。」興許是多年的積累有了成效,陳偉起的幾篇文章陸續發表在一些創作平臺上,並收穫了少量的稿費。

  接下來的幾年裡,陳偉起積極參加各種科幻類型的徵文和評獎活動,也得了一些獎。2018年,他創作的22.5萬字的長篇科幻小說《生命進階》出版了。

  這本書也得到了科幻類創作同行的好評。科幻評論家三豐在為該書作的《序》中寫道:「身困鬥室卻思接千載、視通萬裡,天降龍蝦以驚人的想像力為我們呈現出一個色彩斑斕且極具沉浸感的未來圖景。小說對未來生命科技發展作出了可信的推想,對基因技術泛濫的災難性後果提出了警示。這是一部近年來難得一見的科幻佳作。"

  當得知陳偉起是一位腦癱患者後,不少人感到驚詫。「我剛接觸到他的書稿的時候覺得很難讀,斷句很怪,隔幾個字就有一個逗號,後來我了解到他的身體狀況後就理解他的寫作狀態了。但這些都不是問題,作品本身構思很宏大,盤根錯雜,很了不起。」書稿的編輯李黎說。

  「書中想表現不管人類社會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大自然總是會有其他的辦法,以各種方式讓所有人達成和解,當然同時也會督促人類突破自身的局限,向一個更高的生命程序邁進。」陳偉起說。

  對陳偉起的作品出版最震驚的還是母親王雪梅。「我只知道他天天對著電腦敲敲打打,從來沒有想到他懂的竟然這麼多。」已經64歲的王雪梅拿著放大鏡一口氣把這本書讀完了。

  那幾天,王雪梅連散步都帶著書,從巷子東頭走到西頭,逢人就說「我們偉起出書了」。很多人聽後都是一臉茫然地看著她,王雪梅就會翻開書皮,指著作者簡介跟他們說:「你看,這上面印著『陳偉起』三個字,就是我家那個陳偉起!」

  時隔20多年,王雪梅就像找到了小時候開家長會的感覺。

  「經過媽媽不懈的『宣傳』,附近鄰居都知道我是個寫書的。」陳偉起說。

  其實,周圍的很多鄰居都已經不記得他了。自從不能獨自行走之後,陳偉起幾乎不出門,坐累了就在院子裡待一會兒,待累了就又回去坐下。「鄰居們甚至不知道我是否還活著,哈哈。」陳偉起故作輕鬆地笑道。

  至今依舊麻木無力的下肢,仍在時刻地提醒著陳偉起,自己的身體仍處在退化之中。「有時候我在想這是不是就是我的命?」問過之後沒有答案,但他確定的是:「讓我放棄生活和寫作,比認命更難。」

  一路走來,他不斷地與自己的身體對抗、和解,突破局限,努力去做一個「奔跑」的追夢人。陳偉起說:「我想在命運許可的範圍內,盡力做到最好,看看自己到底能綻放多大的價值。」他常喜歡用袁枚一首小詩來自勉: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記者 史林靜)

相關焦點

  • 鍵盤上「啄」出百萬字著作 他「用舌尖行走」科幻世界
    最終他找到了個「好辦法」,就是用舌頭頂起下唇在鍵盤上使力,這樣既能相對準確地輸入,又不至於把口水流得到處都是在十多年的時間裡,35歲的腦癱科幻寫作者陳偉起用舌尖頂著下唇像小雞啄米一樣在鍵盤上「啄」出了近百萬字的著作「我想在命運許可的範圍內,盡力做到最好,看看自己到底能綻放多大的價值」
  • 一華獨秀:幽默中國味全在舌尖上
    無非還是好萊塢科幻電影的「主旋律」——為拯救地球而戰!《黑衣人3》作為有外星人的科幻電影,還玩了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穿越,聽起來科幻味十足,但是這部片看起來並沒有像《復仇者聯盟》那樣的激烈刺激持久的大場面大都,裡面有如《星戰》那樣酷的槍械武器,去沒有《星戰》那樣炫目的場面。
  • 在量子世界行走,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我個人的研究方向是量子行走,是量子信息中一個非常微小的分支。量子行走其實是經典隨機行走在量子世界中的一個對應。經典隨機行走這個概念聽起來也非常陌生,舉一個例子,比如我站在一個地方,我手裡面有一枚硬幣,硬幣有兩面,我在決定向左向右之前,先拋擲一下這枚硬幣,如果是字向上,我就向左走一步;如果是花向上,我就向右走一步。
  • 《舌尖》之後《北緯三十度》重新「定義」紀錄片IP
    螢屏上,《舌尖上的中國》系列成為紀錄片中的現象級IP,給處於發展中的中國紀錄片探尋出了一些新的啟示。網際網路時代,在網際網路+紀錄片的模式越趨普遍的市場條件下,如何用創新的方式對紀錄片進行多重開發,打造爆款紀錄片IP,使紀錄片有更多的機會面向觀眾成為行業的新挑戰。
  • 世界最科幻戰艦:外形像外星飛船,命運卻讓人慘不忍睹
    【妹子聊軍事550期】要問這個世界上最科幻的戰艦是哪個,很多人會想起美國,但其實還有個國家的戰艦,就外形來說絕對比美國貨更科幻。今天軍事妹子說的這個,堪稱是世界最科幻、最倒黴的戰艦了,外形甚至像外星飛船,花了幾個億建造,命運卻慘不忍睹:下水不到一個月一場大火渣都沒剩下。
  •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十年間吃遍美食,告訴你什麼是人間美味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也擁有最豐富多元的自然景觀。穿越四季,我們即將看到美味背後人和自然的故事。每當《舌尖上的中國》背景音樂響起,主持人濃厚低沉的嗓音開始念稿,我就不由自主的舔了舔舌頭,防止自己的口水流下來。
  • 科幻奧德賽
    這個習慣貫穿了我的《科幻世界》閱讀史。潘海天的《餓塔》,柳文揚的《一日囚》,何夕的《傷心者》……都是我標過星的作品。那些瑰奇的想像曾讓我的夢境變成彩色。如果算上《衛斯理系列》的話,我看科幻的年頭應當從小學算起。初中我開始看《科幻世界》,我的家鄉是一座北方城市,每月20日之後,我上學經過報刊亭,都要問老闆《科幻世界》到了沒有。後來報刊亭老闆記住了我,雜誌到貨,會專門給我留一本。
  • 行走在多維度空間,看見世界之外的世界
    在現代社會,很多人會選擇用旅行的方式去釋放壓力,去尋找生命的意義。但也會有人質疑,只是一場簡單的旅行,怎麼可能改變生活的現狀。是的,旅行不是藥,不能治癒生活所有的苦,當它能給我們的生活打開一扇窗,看見世界之外的世界。
  • 我與《科幻世界》
    也是後來才知道,這次會議在中國召開很不容易,它是《科幻世界》社長楊瀟1989年上半年受WSF當屆主席諾曼·斯賓雷德之邀,赴聖馬利諾參加世界科幻大會時,憑藉兩本簡明漢英、英漢詞典,用結結巴巴的英文,爭取來的。這是中國面孔第一次出現在世界科幻大會上。聽了楊瀟的介紹,WSF對陌生的中國發生了感興趣,決定把原定在波蘭開的年會,挪到四川成都來開。
  • 人物|無限量加面:他和他的舌尖島
    他坐在餐桌旁,口罩半脫著掛在下巴,金色框條的眼鏡一定是落到鼻尖上的,兩隻手臂撐立在桌面,虛著眼睛盯著手機屏幕,更新這一天在麵條以外的世界。對於鄭業龍來說,他更喜歡待在麵條裡的世界。「做仙林最好吃的麵館是我自己定的目標,哪怕最後沒有做到,也做它個前三吧,別人不敢做,我敢做。」談到「舌尖島」的品牌時,沉默的他打開了話匣......
  • 2019年硬科幻電影《掠食城市》為你講述核戰後的蒸汽朋克廢土世界
    看過宮崎駿《哈爾的移動城堡》的小夥伴一定對那座可行走的魔法城堡印象深刻吧?那你有沒有想過在未來某一天,人類的生活將完全依靠「行走中的城市」?美國環球影業最新推出的一部反烏託邦科幻電影——《掠食城市》,向觀眾描繪了未來世界中,可適應海陸空各種生存環境的新型城市模式,這種城市就像一座移動的巨型鋼鐵堡壘,生活在其中的人類可以通過操控城市行走到達世界各地。
  • 《科幻世界》四十歲
    一談到科幻,《科幻世界》雜誌社副總編拉茲的眼睛就亮了起來。拉茲本名楊國梁,在《科幻世界》雜誌社工作多年,從普通編輯一直幹到副總編,說起《科幻世界》的歷史,拉茲如數家珍。《科幻世界》2002年7期,刊登了韓松的專輯(圖片來源:《科幻世界》雜誌社提供)1997年,《科幻世界》承辦了19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和四川夏令營,並邀請了多位世界著名科幻作家和美、俄太空人參加19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
  • 《泰拉瑞亞》水上行走靴怎麼得 水上行走靴好用嗎
    導 讀 今天的主題是泰拉瑞亞水上飄不再是夢想水上行走靴。
  • 「科幻世界」拍科幻電影這件事好科幻
    時光網訊   創刊40周年,「科幻世界」首次主動「觸電」。6月22日,科幻電影《我們的科幻世界》於「上海電影節·科幻產業論壇」進行了網絡影視改編授權儀式,預計於2019年9月至10月開機,並將在頭部視頻網站獨播發行。
  • 科幻成都①|《科幻世界》姚海軍:成都是「中國科幻的延安」
    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就處在這片科技氛圍濃厚之地,面向人民南路四段的大門不太起眼,《科幻世界》雜誌社和《四川科技報》的銘牌懸掛一側,在機關大院裡共同辦公。《科幻世界》雜誌社銘牌(圖片來自網絡)穿過公共辦公區,我們在辦公室見到了《科幻世界》現任主編姚海軍。不大的辦公室四面書牆,《科幻世界》出版的圖書和輯刊塞得滿滿當當。
  • 「舌尖體」走紅 你所不知道的《舌尖上的中國》
    這個博客名為「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前的日子」,用大量圖片配以文字,記錄了從2011年8月2012年5月央視一套播出前,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拍攝團隊的不完全拍攝記錄。看了博客你才會知道,一幫將鏡頭對準美食的紀錄片工作者,有時在路上只能以方便麵充飢。  北京人張貴春火了。他是第七集《我們的田野》裡的主人公。劇組開拍的第一個場景,拍的就是他在屋頂陽臺上種菜的情景。
  • 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世界首名太空行走太空人病逝
    蘇聯太空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Alexei Leonov)在執行太空任務時進行了離艙12分鐘的太空行走,使得他成為世界上首名進行太空行走的太空人。他喜歡科幻著作,尤其喜歡蘇聯火箭專家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在地球之外》,這本書中對外太空的描寫勾起了他強烈的好奇心。當蘇聯宇航部門再次招募航天員人選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由於自身條件優秀,1960年,列昂諾夫被選入航天員隊伍。進入茹科夫斯基軍事工程學院深造。 1965年3月18日,作為副駕駛和別利亞耶夫共同完成了「上升—2」號飛船的飛行任務。
  • 世界上唯一能移動的「行走樹」
    「行走樹」(Socratea exorrhiza)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種能移動的樹了。有人說這種樹擁有複雜的根系,它的根能當做腿來用,幫助這棵樹隨著季節的變換不斷地朝著有陽光的地方移動。行走樹每天能移動2-3釐米,每年移動20米。這聽起來也許不多,不過從樹的標準來看,這算得上是一場馬拉鬆了。
  • 假如活在這6本科幻小說的世界裡,你怎麼生存?
    【精讀君曰】不管你是不是一個科幻迷,你一定聽過這樣一則故事:「地球上最後一個人坐在房間裡,這時響起了敲門聲……」這是在科幻愛好者中盛傳的「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說」。科幻是科學與人之間的一座橋梁,科幻小說用幻想藝術的形式,帶給讀者酣暢淋漓的閱讀體驗,成為幫助讀者吸收科學知識的糖丸。人們在對科技成分感到神秘的同時,也跟隨科幻小說思考和夢想未來,徜徉在想像力的世界裡。科幻小說卷帙浩繁,長盛不衰,以下就為向大家推薦幾本科幻小說的經典之作。
  • 科普科幻作文大賽:用科幻推動創新
    據介紹,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是國內第一個面向中學生的、以科普科幻為主題的作文大賽。該比賽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主辦,清大紫育承辦,目前已走到第七個年頭。通過多年的賽事活動積累,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作為教育部認可的全國性中學生競賽活動,已逐步成為了具有明顯專業領域特色、影響力大、有生命力、可持續發展的品牌青少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