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科學家在《Cell》發表tRNA去甲基化重要成果

2020-12-01 生物谷

北京時間10月14號凌晨,《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芝加哥大學何川課題組和Tao Pan課題組合作的文章,該篇文章主要報導了ALKBH1介導的tRNA去甲基化從而調控翻譯。



我們知道,RNA上有著非常多種類(>100)的化學修飾,在這些化學修飾中甲基化是一種研究的比較多而且比較廣泛分布的修飾。目前,已知可以被甲基化修飾RNA主要有:mRNA、rRNA、tRNA、snRNA和snoRNA等,其中mRNA上修飾豐度最高的m6A是目前研究的最多也是最深入的。一般認為,催化m6A的酶為METTL3/METTL14/WTAP,去甲基化酶為ALKBH5和FTO,結合蛋白(Reader)主要是YTHDF家族蛋白(作用機理見下圖)。



m6A修飾圖(引自何川,2013,RNA Biology)


過去幾年,在m6A RNA甲基化修飾領域,何川教授和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的楊運桂研究員(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Tomas Lindahl的關門弟子,2016年國家傑青)做了大量的出色的工作,一直引領著這個領域向前發展。



楊運桂研究員(2016年在復旦暑期培訓授課,徐鵬攝)


這裡先簡短的介紹一下楊運桂老師的相關工作。2013年於何川合作在Molecular Cell報導了ALKBH5是哺乳動物中的一種RNA去甲基化酶,並且能夠影響RNA代謝和小鼠的育性;2014年在Cell Research報導了WTAP是催化m6A甲基化酶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還是在Cell Research報導了FTO介導的m6A去甲基化能夠調控mRNA剪接並且是脂肪生成所必須的;2015年和周琪院士、王秀傑研究員合作在Cell Stem Cell發表封面文章報導m6A RNA的甲基化受microRNA的調節並且促進

幹細胞

重編程;2016年在Molecular Cell報導了m6A的識別蛋白YTHDC1能夠調控RNA剪接。



何川教授


何川教授出生於貴州,1989年考入中科大應用化學系學習,2000年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博士期間所做的工作主要是關於雙核金屬配合物的研究,代表作為兩篇JACS文章,2000-2002年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師從G. Verdine教授轉入核酸方向研究。2002年博後結束後在芝加哥大學開始了獨立的學術生涯,擔任化學系助理教授,6年後晉升為副教授,然後短短兩年後又晉升為芝加哥大學正教授。從副教授晉升正教授,他僅花了兩年,打破了芝大理學院兩年半的記錄。2013年入選HHMI研究員,成為當年入選的唯一華人科學家,2014年他又成為講席教授。此外,他還從2009年起擔任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講座教授至今。迄今為止,何川教授在包括CNS雜誌在內的雜誌中發表了超過240篇學術論文。



何川教授被生物圈的同行所熟知可能要從從他們組最先發現FTO蛋白具有RNA去甲基化酶功能說起。好玩的是,2008年何川的這一重要工作是發表在《FEBS Letter》(2015 IF:3.519)雜誌上的,如果大家還有印象的話,大家應該記得上周剛獲諾獎的大隅良典教授有關自噬基因最初篩選的工作也是發表在這個雜誌上。



2010年,何川教授還應邀在《Nat. Chem. Bio.》雜誌上首次提出了「RNA表觀遺

遺傳

學」這一新的概念。然而這個時候DNA去甲基化酶TET已經被鑑定出來了,但是5hmC在全基因組水平的分布是怎樣的如何測定還是個難題。這個時期,何川課題組在全球範圍內首次建立了測定全基因組5hmC的方法學,並迅速在學術界運用推廣,也發表了相關的Cell文章,而且在DNA去甲基化機制上也做出了相當漂亮的工作。與此同時,有關RNA甲基化的去甲基化研究工作也正在火熱展開,何川研究組繼續在這個領域深挖,從而鑑定到了一系列有關m6A RNA甲基化的催化酶,去甲基化酶和識別蛋白等,並發現了相關蛋白的系列生物學功能,這些文章也都是發表在Nature、Nature子刊和Cell系列等系列雜誌上。2015年,何川課題組還在藻類中發現了DNA上一中心的甲基化修飾形式m6A,詳見BioArt日前報導的文章何川課題組報導DNA新修飾m6A在斑馬魚和豬早期胚胎發育中的分布。2014年他還應邀在《Nature Review Gnetics》和《Annu. Biochem.》(與哈佛張毅教授合作)雜誌上發表重要綜述文章(見下圖)。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谷」或「來源:bioon」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谷網站所有。非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取得書面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生物谷」。其它來源的文章系轉載文章,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

我們聯繫

,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溫馨提示:87%用戶都在

生物谷APP

上閱讀,掃描立刻下載! 天天精彩!

相關焦點

  • PNAS:華人科學家參與組蛋白去甲基化研究
    H3K36多肽底物的複合結晶結構,加深了對組蛋白去甲基化的機制及特異性的了解。    組蛋白甲基化是表觀遺傳修飾方式中的一種,參與了異染色質的形成、基因印記、染色體失活和基因轉錄調控等,其中jumonji  C  (JmjC)位點是介導組蛋白賴氨酸去甲基化的一個催化位點。
  • 多篇研究成果聚焦甲基化研究領域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甲基化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哺乳動物生殖系經歷廣泛的DNA去甲基化,這在很大程度上通過連續細胞分裂對甲基化進行被動稀釋而發生,並且伴隨著TET酶對活性DNA的去甲基化。人們已發現TET酶活性受到諸如維生素C之類的營養物和代謝物的調節。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母體維生素C是小鼠模型中的正確DNA去甲基化和雌性胎兒生殖細胞產生所必需的。
  • 科學家發現DNA被動去甲基化的新作用
    DNA甲基化是胞嘧啶的甲基化是最重要的表觀遺傳學修飾之一,多項生物學過程均涉及DNA甲基化水平的調控。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鄭輝課題組通過研究細胞增殖過程中DNA甲基化(胞嘧啶的甲基化)的調控,發現DNA被動去甲基化的新作用。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TET家族蛋白介導的DNA去甲基化被認為是主動去甲基化。
  • Nature:清華大學參與表觀遺傳學DNA甲基化的突破研究
    ,Gadd45a)的蛋白在活性DNA去甲基化(active  DNA  demethylation)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是表觀遺傳學DNA甲基化研究的一大突破。DNA甲基化在維持正常細胞功能、遺傳印記、胚胎發育以及人類腫瘤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是目前新的研究熱點之一。     目前雖然DNA甲基化轉甲基酶機制研究的比較清楚,但是DNA去甲基化的功能和機制仍然屬於生物學倍受爭議的研究領域。
  • Molecular Cell:科學家發現羥甲基化DNA的特異識別機制
    > 2014年5月8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許瑞明研究組、朱冰研究組和華東師範大學翁傑敏研究組合作在Molecular Cell雜誌發表了題目為"Structural basis for hydroxymethylcytosine recognition by the SRA domain of UHRF2"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報導了5-羥甲基化胞嘧啶(5hmC)被UHRF2-SRA結構域特異識別的分子機制,首次證實了UHRF2蛋白作為5hmC特異識別蛋白的存在(5hmC specific reader)。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表植物DNA去甲基化的機理和功能綜述文章...
    這篇文章概述了最新的植物中DNA去甲基化的調控機理,以及其在模式植物和作物中的生物學功能。  DNA甲基化修飾主要指5-甲基胞嘧啶(5mC),它是一種可逆的表觀遺傳修飾。在植物中,基因組上的5mC 可以由ROS1 家族蛋白介導切掉,之後再由鹼基修復機制合成非甲基化胞嘧啶,從而造成基因組的DNA去甲基化。
  • Stem cell reports:科學家發現胚胎幹細胞向血管細胞分化的開關分子
    2015年7月1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的科學家發現了驅動胚胎幹細胞向內皮細胞成熟分化的一條分子機制,內皮細胞是可以形成血管的一類細胞,通過這一機制了解該分化過程對於幫助科學家們有效地將幹細胞誘導為內皮細胞用於組織修復具有重要意義
  • ...新的重要成果——北大團隊繪就世界首個人類早期胚胎DNA甲基化...
    7月23日,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喬傑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研究組合作在國際知名期刊《Nature(自然)》 (影響因子:38.597)上在線發表題為「The DNA methylation landscapes of human early embryos(人類早期胚胎DNA甲基化組學研究)」的研究成果,
  • 北大團隊首次單細胞水平上剖析早期胚胎甲基化動態
    、父母本基因組差異甲基化等關鍵特徵,研究成果「Single-cell DNA Methylome Sequencing of Human Preimplantation Embryos」2017年12月19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上。
  • MIT頂尖學者Jaenisch實驗室《Cell》發布基因組DNA甲基化編輯技術
    我們知道,DNA甲基化是表觀遺傳學領域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但是如何在特定區域實現精準的DNA甲基化編輯,長期以來都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sgRNAs中插入雙拷貝的噬菌體MS2 RNA元件,構建了修改的單導向RNAs(sgRNAs)(sgRNA2.0),從而有利於Tet1催化結構域(TET CD)與dCas9或MS2外殼蛋白融合,進而結合到特定基因位點行駛DNA去甲基化功能。
  • Nature & Cell:中美科學家重磅級發現!RNA甲基化修飾或能促進機體...
    DNA或RNA分子上,添加甲基基團的蛋白質被稱為「書寫者」,而移除甲基化基團的蛋白質被稱為「橡皮擦」,要使得甲基化能夠產生一定的生物學效應,就必須有「解讀器」蛋白質來識別這種變化並與之相結合。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芝加哥大學、濱州大學和中國上海科技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聯合研究發現,YTH蛋白家族成員—Ythdf1在機體學習和記憶形成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YTH蛋白家族能夠特異性地識別m6A,研究者表示,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敲除小鼠機體中的Ythdf1後,就能夠促進m6A修飾的信使RNA對機體的學習活動產生反應
  • 【邁向高水平】暨南大學李曉江團隊在《Cell》發表重要學術成果...
    (團隊成員與「亨廷頓舞蹈病基因敲入豬」合影)  中科院院士裴鋼教授在得知該成果發表後指出,這次我國科學家在豬的疾病模型研究中又取得重大進展,表明我國在大動物模型的研究中已走在世界前列  洪岸副校長在3月29日舉辦的「暨南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科研成果新聞發布會」上從三個方面指出了該項科研成果的非凡意義:一是我校科研人員研究出全球首例亨廷頓疾病豬基因敲入模型,標誌著中國科學家在大動物疾病研究模型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領跑在世界前沿。二是該成果將為人類疾病發病的機理研究和創新藥物的研發、評價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 H3K4去甲基化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Required for Stem Elongation in Rice」的文章,通過分析一種關鍵的去甲基化酶的核心催化結構,為解析H3K4去甲基化作用機制提供了結構基礎,將有助於進一步分析植物莖生長的去甲基化作用機理。
  • 科學家揭示去甲基化酶在腫瘤中的致病機理—新聞—科學網
    11月21日,腫瘤學研究領域的國際權威雜誌《癌症研究》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李楓教授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呂雪梅研究員最新合作研究成果。
  • Molecular Cell:基因組所RNA甲基化表觀遺傳新機制研究獲重要進展
    Demethylase that Impacts RNA Metabolism and Mouse Fertility 為題在線發表。本研究工作從生化,基因組學、細胞及模式生物多層次水平上,發現和鑑定了第二個m6A去甲基化酶-與FTO同屬加雙酶AlkB家族的ALKBH5,進一步證實了可逆m6A甲基化調控mRNA表達水平和RNA代謝過程;ALKBH5敲除小鼠生精小管細胞中mRNA的m6A甲基化水平升高,同時引起睪丸萎縮,精子數量減少,質量下降,生育率下降等病變,證實ALKBH5介導的RNA m6A去甲基化調控精子發育等重要生理功能。
  • Plant Cell | 首次繪製擬南芥mRNA和ncRNA的m5C甲基化圖譜
    近日,植物學頂級期刊Plant Cell在線發表題為「Transcriptome-Wide Mapping of RNA 5-Methylcytosine in Arabidopsis mRNAs and Noncoding RNAs」 的研究論文,
  • Stem Cell Rep:抑制DNA甲基化調控因子 讓iPSC更像ESC
    2016年7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抑制miR-29a家族表達能夠提高體細胞重編程效率DNA去甲基化是抑制miR-29a表達之後誘導產生的主要變化CpG島周圍的甲基化受到miR-29a家族的高度調控抑制miR-29a家族表達後獲得的誘導多能幹細胞在表觀遺傳水平上與胚胎幹細胞非常接近
  • Cancer Cell首次揭示lncRNA在20種癌症中的DNA甲基化改變圖譜
    近日,匹茲堡大學楊達課題組在Cancer Cell雜誌上發表了最新研究論文,系統地揭示了20種癌症中長非編碼RNA(lncRNA)的DNA甲基化改變圖譜。研究者們進一步克隆出了一個在癌症中通過啟動子去甲基化激活的促癌長非編碼RNA,並將其命名為EPIC1 (Epigenetically induced lncRNA 1)。研究發現,EPIC1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與MYC蛋白相互作用調控MYC靶基因轉錄,從而促進腫瘤細胞的周期進程與癌症的發生。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為王澤華博士和楊波博士。
  • 裡程碑成果:tRNA居然還有另外的作用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13日的Cell雜誌上,領導這一研究的是芝加哥大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系潘滔教授和何川教授。「這種逆轉,或者去除修飾的能力給動力學帶來了可能性,」潘教授說,「我打個比喻,核糖體是計算機的硬體,mRNA 是使用者,會輸入信息指令,而tRNA就是將其進行翻譯的軟體。
  • 我國科學家在《細胞》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我國科學家在《細胞》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2015-06-11 中國科學報 彭科峰 它雖然不改變基因序列,但卻可以遺傳給後代,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在胚胎發育、幹細胞分化及癌症的發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日前,北京大學喬傑、湯富酬課題組合作,在人類原始生殖細胞的基因表達和DNA甲基化模式上獲得重要發現,相關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於《細胞》雜誌。  原始生殖細胞產生於胚胎發育早期,是發育為成熟的精子和卵母細胞的前體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