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馬德堡半球!

2021-01-16 科學紀事

1602年11月20日,奧託·馮·蓋裡克出生

德國工程師,物理學家奧託·馮·蓋裡克(Otto von Guericke,1602.11.20-1686.5.11)出身於名門望族,早年曾遊學於荷蘭、法國和英國,學習法律和數學;青年時代對歐洲學界正關注的真空問題有所了解,而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反感當時盛行的亞里斯多德派學者的理論辯護,認為「雄辯術、優雅的語言或爭論的技巧,在自然科學的領域中是沒有用處的」,決定用實驗來解決這個問題;1646年當上了家鄉馬德堡的市長,在任35年。

蓋裡克使用一個裝滿水的葡萄酒桶,用黃銅泵將桶內的水抽出,但桶不太嚴實,水抽出後,不久即有空氣進入;用空心銅球代替木桶繼續實驗,起初抽起來比較輕鬆,後來活塞很難拉動了,再後來「卟」的一聲巨響,鋼球癟了;又換上更結實的銅球,這一次銅球沒有癟,但抽完氣後往裡放氣的場面十分嚇人。蓋裡克改進了抽氣機,製造了許多真空球;發現在真空中,火焰熄滅了,小動物不能存活,而水果卻可以保鮮很長時間;運用抽氣機測量了空氣的重量。

1654年5月8日,蓋裡克在雷根斯堡向當時的神聖羅馬皇帝斐迪南三世展示了他所設計的半球實驗。用自製的真空泵將球內的空氣抽掉,此時兩個沉重的銅製半球在沒有任何接著劑的輔助下緊密地合二為一。隨後為了證明兩半球的結合是多麼緊密、紮實,安排了兩隊各15匹馬,以相反的方向試圖將該球體拉開,結果未能實現,兩半球最後還是藉由解除真空狀態才得以分離。

蓋裡克多次在各地向廣大好奇的觀眾重現此實驗,1656年在馬德堡用兩隊各8匹馬重複這一實驗,得到了相同的結果;還嘗試將兩個半球組成的球體抽出空氣後懸掛重物,兩個半球也沒有分離;1663年在柏林用兩隊各12匹馬為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威廉面前重複了這一實驗。後人將這兩個半球命名為馬德堡半球,這個著名的實驗使真空和大氣壓力的概念為世人所接受。

蓋裡克在電學方面也有重要的成就。自己製造了一臺摩擦起電機,用可在曲軸上旋轉的硫磺球製成,每一次旋轉都產生一些靜電並貯存在硫磺球裡,以致可以演示連續放電實驗;運用這個儀器發現了靜電感應現象,即一個小物體只要靠近帶電物體它也會帶電;還發現了同性電荷相排斥的現象。


1896年11月20日,錢潮出生

中國兒科專家及寄生蟲病學專家,微循環障礙和莨菪類藥研究的先驅之一錢潮(1896.11.20-1994.1.18)1913年入浙江醫學專門學校同年赴日留學,1914~1918年先後在東京帝國大學預科班和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學習,1922年畢業後在九州帝大醫學部附屬醫院進修,1924年回杭州從事臨床、教學、科研;1930年寫成論文《薑片蟲病對宿主身體的影響》,1937年獲得九州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錢潮1958年參加血吸蟲病防治工作,1959年任新建的上海新城區中心醫院副院長兼兒科主任,自1959年起鑽研中毒型菌痢的發病機制和治療,1961年在世界上首次報告以阿託品為重點的綜合施治對中毒型菌痢的療效;從事莨菪類藥和微循環障礙學說的研究,並將阿託品療法進而推廣用於各種感染性休克,取得明顯效果;後來事實證明阿託品療法不僅對中毒型菌痢,而且對暴髮型流行性腦膜炎、中毒性肺炎等所致的感染性休克也有效;1977年當選為中國微循環與莨菪類藥研究學會會長,1979年與祝壽河、楊國棟合作主編《微循環障礙和莨菪類藥》。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發射升空

北京時間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試驗飛船「神舟」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建成的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在完成預定的空間科學試驗之後,21日凌晨3時41分,飛船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這次發射的試驗飛船和新型火箭,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的空間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和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在地面準備階段,發射中心採用了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三垂」模式,即在技術廠房完成對飛船、火箭聯合體進行垂直總裝、測試,然後將其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飛船、火箭的最後測試和發射,都是通過遠距離控制的。這是我國航天測試發射技術的一個新突破,對突破載人航天技術具有重要意義,是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個裡程碑。

相關焦點

  • 馬德堡半球科技實驗
    本次科技課的主要內容是關於馬德堡半球實驗的詳細解說,由參加志願的其中一位同學充當老師,運用PPT為大家上課,講解關於馬德堡半球實驗的歷史故事和教育意義;其餘三位同學充當助教,在老師講解過程中維持課堂秩序,幫助小朋友們進行操作實驗並積極解決學生們的疑惑,給積極回答問題的小朋友們分發小禮品,並拍照記錄課堂過程。
  • 物理史上偉大的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
    在德國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館中,靜靜地躺著兩個碩大的半球形金屬物體。除了體積以外,這兩件物體似乎沒有可圈可點之處,但是若看旁邊標註的說明,那麼它們的名字絕對無人不知——馬德堡半球。而它也是在尚未存在科普概念之時,就擔當了現場互動版科普最好的範例。
  • 我與馬德堡半球|跟宇宙結婚
    這道題的答案通常會是以下兩個知識點中的一個:「託裡拆利實驗」 或 「馬德堡半球實驗」。(佛羅倫斯自然歷史博物館中的託裡拆利像,圖片來自網絡)我非常喜歡這道題,每次都能答對。這也是每次物理考試中,我唯一確定能拿分的題。
  • 馬德堡半球實驗
    今天我們要做的實驗是:馬德堡半球實驗。實驗材料:一個針筒、兩個半球、兩個鐵環、一個密封圈、兩個單向閥、一片橡膠片、一個彈簧、兩根軟管、一個鐵鉤、馬克筆。實驗步驟1、將鐵環套入半球的孔中;2、取一個單向閥,放入橡膠片,放入彈簧,小頭朝上,大頭朝下,蓋上另一個單向閥,在彈簧小頭方向做個標記(非常重要),單向閥兩頭插上兩根軟管;3、在沒有記號的一端,連接一個半球,裝入橡膠圈,把另一個半球合上,按緊,確保密封;4、兩兩合作,用針管連接軟管抽氣,直到軟管中不再有空氣
  • 免抽氣馬德堡半球演示器——《創思實踐活動指南》案例解讀
    讓我們先來看看2015年3月23日上午《新聞大求真》在株洲南車電力機車廠進行的這場升級版的馬德堡半球還原實驗:中國最大馬德堡半球實驗     實驗首先用八匹馬(左右各4匹)來進行對拉,根據實驗結果,八匹馬並不能拉開半球,因為大氣壓的強度遠遠大於八匹馬全力工作的力量。
  • 長知識 | 升級版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大氣壓的存在
    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1654年5月8日,德國的馬德堡市曾公開做了一個實驗,市長,發明抽氣機的奧託.格裡克和助手當眾將兩個直徑為14英寸,約37釐米的空心黃銅的半球中間墊上橡皮圈;再把兩個半球灌滿水後合在一起;然後把水全部抽出,使球內形成真空;最後,把氣嘴上的龍頭擰緊封閉。
  • 馬德堡半球在太空中,是否能輕而易舉打開?看NASA曾犯的錯!
    馬德堡半球在太空中,是否能輕而易舉打開?看NASA曾犯的錯!在初中的物理書上我們都看到過這樣一個實驗叫做馬德堡半球實驗,其實這個實驗是由當時馬德堡的市長,也是德國的物理學家所進行的一個實驗,這個實驗的出現也證明了地球上大氣壓的存在,在一個直徑約為0.36米的銅球當中,將內部的空氣抽乾,讓它處於真空的狀態,兩邊各有8匹馬,用這16匹馬把真空吸在一起的銅球所拉開。那麼這16匹馬用了多大的力量才把馬德堡半球拉開的呢?
  • 太空中馬德堡半球很容易打開嗎?很抱歉,當年NASA就犯了致命錯誤
    馬德堡半球是一個形象展示大氣壓的實驗,一個直徑0.36米的對開銅球,合在一起將內部抽成高真空,然後兩邊各8匹馬,當然16匹馬的力量還是很強大的,但拉開這個銅球也花了不少力氣。馬德堡半球實驗太空中能拉開馬德堡半球嗎?1654年由德國物理學家、時任馬德堡市長奧託·馮·居裡克舉行的一個展示大氣壓的實驗,因為非常形象,現在還是中學物理中的經典實驗被繼續保留!儘管馬匹最後將銅球拉開了,但大家應該很好奇,標準的馬德堡半球大概需要多少牛頓的力才能拉開?
  • 拉開馬德堡半球要多大力氣?NASA忽略一變化,差點毀了木星探測器
    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大氣壓是存在的,在太空中進行會有意想不到的變化。NASA就忽視了這個變化,差點毀了木星探測器。答案是1500N,計算後可得出拉開馬德堡半球大約需要20000N。格裡克用實驗證明了大氣壓確實是存在的,他還對圍觀的群眾解釋了為什麼拉開馬德堡半球需要這麼大的力量。
  • 科學實驗丨八匹馬都拉不開的馬德堡半球,在家輕鬆實現
    科學實驗丨八匹馬都拉不開的馬德堡半球,在家輕鬆實現 2019-12-04 16: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馬德堡半球在太空裡能輕鬆拉開?NASA:不一定,我們有失誤的經歷
    現在我們知道,根據大氣壓的值,估算出拉開馬德堡半球大約需要2萬牛頓。馬匹的力量可比人大多了,拉力在1500牛頓左右,16匹馬自然可以拉開馬德堡半球。舉重運動員在經過訓練後,力量是可以接近馬匹的拉力的。對於普通人來說,只能拉開小型的馬德堡半球。
  • 第6期科學分子│簡易「馬德堡半球實驗」
    1654年,德國馬德堡市長奧託馮.格裡克為了向世人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及強大力量,他在市郊用直徑約37釐米的兩個黃銅半球做了一個「大型試驗」:(1)兩個黃銅的半球殼中間墊上橡皮圈(相當於密封墊);(2)往球殼內灌滿水
  • 第四十八期:馬德堡半球實驗的組織者——奧託格裡克
    格裡克和助手當眾把這兩個銅半球殼中間墊上了橡皮圈;再把兩個半球殼灌滿水後合在一起;然後把水全部抽出,使球內形成真空;最後,把氣嘴上的龍頭擰緊封閉,這時,周圍的大氣把兩個半球緊緊地壓在一起。格裡克一揮手,四個馬夫牽來八匹高頭大馬,在球的兩邊各拴四匹,格裡克一聲令下,四個馬夫揚鞭催馬、背道而拉!好像在「拔河」似的。
  • 馬德堡市長看了這篇微信說:萬萬沒想到……
    用一段影片會更直觀哦,馬德堡半球實驗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故事是這樣滴……在1654年的德國馬德堡市,有個熱愛科學的市長奧託·馮·格裡克。實驗器材看起來很簡單,根據剛才觀看的視頻,大家都大概了解了馬德堡半球實驗的過程。
  • ...的「計算機―雷射漢字編輯排版系統」通過;德國馬德堡半球實驗
    1654.5.8德國馬德堡半球實驗市長演馬戲了—」格裡克和助手當眾把這個黃銅的半球殼中間墊上橡皮圈;再把兩個半球殼灌滿水後合在一起;然後把水全部抽出,使球內形成真空;最後,把氣嘴上的龍頭擰緊封閉.這時,周圍的大氣把兩個半球緊緊地壓在一起。格裡克一揮手,四個馬夫牽來八匹高頭大馬,在球的兩邊各拴四匹。格裡克一聲令下,四個馬夫揚鞭催馬、背道而拉!好像在「拔河」似的。
  • 為什麼16匹馬拉不開兩個半球?
    1654年,當他任馬德堡市長的時候,讓助手做了兩個半球。實驗正式舉行的時候,市長請了許多市民來觀看這個實驗。實驗首先是把這兩個半球的中間墊上橡膠圈,並且把兩個半球都灌滿水後合併在一起。裡面的水用抽水器抽乾淨,只留下一個真空的狀態,並把抽水口密封起來,這時候兩個半球就緊緊地貼在了一起。他接著找來了16匹強壯的馬來分到兩側,各自拉半邊鐵球。可是,球無論如何也不能被拉開。
  • 十八匹馬都拉不開的球,今天就讓我們來探究下馬德堡半球的原理吧
    馬德保半球亦作馬格德堡半球,在1654年時,當時的馬德堡市長奧託.馮.居裡克於羅馬帝國的雷根斯堡(今德國雷根斯堡)進行的一項科學實驗,目的是為了證明大氣壓力的存在。我們自己也動手做個這樣的實驗,感悟科學家他們的智慧。
  • 馬德堡VS多特首發:奧巴梅揚輪休 香川領銜中場
    騰訊體育訊 北京時間10月25日凌晨2時45分(德國當地時間10月24日晚20時45分),2017-18賽季德國杯第2輪,多特蒙德客場挑戰馬德堡。賽前雙方首發名單公布。多特客戰馬德堡馬德堡(3-4-3):門將:30號布朗斯特
  • 馬德堡VS多特前瞻:爭勝扭轉頹勢 陣容或輪換
    騰訊體育訊 北京時間10月25日凌晨2時45分(德國當地時間10月24日晚20時45分),2017-18賽季德國杯第2輪,多特蒙德客場挑戰馬德堡。此番對陣比自己低兩個級別的對手馬德堡,多特蒙德雖然很期待用勝利來扭轉頹勢,但考慮到連續一周雙賽的問題,多特蒙德或許會對陣容進行調整。德丙強隊期待爆冷:馬德堡是德丙聯賽球隊,比多特蒙德低兩個級別,從實力上分析他們要明顯弱於大黃蜂軍團。上輪德丙聯賽,馬德堡0比3主場負於翁特哈興,結束了聯賽4連勝的勢頭。在德丙積分榜上,馬德堡暫居第二位,很有機會升級到德乙聯賽。
  • 德國杯-多特蒙德5-0勝馬德堡晉級 鋒線新星處子球
    第42分鐘,亞爾莫倫科右路傳中,伊薩克頭球擺渡,卡斯楚小禁區線上凌空彈射命中左下角,多特蒙德1比0領先馬德堡。  第47分鐘,菲利普的直傳球撕開對手防線,伊薩克突入禁區推射命中右下角,多特蒙德2比0擴大了領先優勢。  第60分鐘,香川真司傳球,亞爾莫倫科禁區右翼攻門偏出遠角。第70分鐘,香川真司分球,沙欣遠射被門將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