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2年11月20日,奧託·馮·蓋裡克出生
德國工程師,物理學家奧託·馮·蓋裡克(Otto von Guericke,1602.11.20-1686.5.11)出身於名門望族,早年曾遊學於荷蘭、法國和英國,學習法律和數學;青年時代對歐洲學界正關注的真空問題有所了解,而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反感當時盛行的亞里斯多德派學者的理論辯護,認為「雄辯術、優雅的語言或爭論的技巧,在自然科學的領域中是沒有用處的」,決定用實驗來解決這個問題;1646年當上了家鄉馬德堡的市長,在任35年。
蓋裡克使用一個裝滿水的葡萄酒桶,用黃銅泵將桶內的水抽出,但桶不太嚴實,水抽出後,不久即有空氣進入;用空心銅球代替木桶繼續實驗,起初抽起來比較輕鬆,後來活塞很難拉動了,再後來「卟」的一聲巨響,鋼球癟了;又換上更結實的銅球,這一次銅球沒有癟,但抽完氣後往裡放氣的場面十分嚇人。蓋裡克改進了抽氣機,製造了許多真空球;發現在真空中,火焰熄滅了,小動物不能存活,而水果卻可以保鮮很長時間;運用抽氣機測量了空氣的重量。
1654年5月8日,蓋裡克在雷根斯堡向當時的神聖羅馬皇帝斐迪南三世展示了他所設計的半球實驗。用自製的真空泵將球內的空氣抽掉,此時兩個沉重的銅製半球在沒有任何接著劑的輔助下緊密地合二為一。隨後為了證明兩半球的結合是多麼緊密、紮實,安排了兩隊各15匹馬,以相反的方向試圖將該球體拉開,結果未能實現,兩半球最後還是藉由解除真空狀態才得以分離。
蓋裡克多次在各地向廣大好奇的觀眾重現此實驗,1656年在馬德堡用兩隊各8匹馬重複這一實驗,得到了相同的結果;還嘗試將兩個半球組成的球體抽出空氣後懸掛重物,兩個半球也沒有分離;1663年在柏林用兩隊各12匹馬為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威廉面前重複了這一實驗。後人將這兩個半球命名為馬德堡半球,這個著名的實驗使真空和大氣壓力的概念為世人所接受。
蓋裡克在電學方面也有重要的成就。自己製造了一臺摩擦起電機,用可在曲軸上旋轉的硫磺球製成,每一次旋轉都產生一些靜電並貯存在硫磺球裡,以致可以演示連續放電實驗;運用這個儀器發現了靜電感應現象,即一個小物體只要靠近帶電物體它也會帶電;還發現了同性電荷相排斥的現象。
1896年11月20日,錢潮出生
中國兒科專家及寄生蟲病學專家,微循環障礙和莨菪類藥研究的先驅之一錢潮(1896.11.20-1994.1.18)1913年入浙江醫學專門學校同年赴日留學,1914~1918年先後在東京帝國大學預科班和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學習,1922年畢業後在九州帝大醫學部附屬醫院進修,1924年回杭州從事臨床、教學、科研;1930年寫成論文《薑片蟲病對宿主身體的影響》,1937年獲得九州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錢潮1958年參加血吸蟲病防治工作,1959年任新建的上海新城區中心醫院副院長兼兒科主任,自1959年起鑽研中毒型菌痢的發病機制和治療,1961年在世界上首次報告以阿託品為重點的綜合施治對中毒型菌痢的療效;從事莨菪類藥和微循環障礙學說的研究,並將阿託品療法進而推廣用於各種感染性休克,取得明顯效果;後來事實證明阿託品療法不僅對中毒型菌痢,而且對暴髮型流行性腦膜炎、中毒性肺炎等所致的感染性休克也有效;1977年當選為中國微循環與莨菪類藥研究學會會長,1979年與祝壽河、楊國棟合作主編《微循環障礙和莨菪類藥》。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發射升空
北京時間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試驗飛船「神舟」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建成的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在完成預定的空間科學試驗之後,21日凌晨3時41分,飛船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這次發射的試驗飛船和新型火箭,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的空間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和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在地面準備階段,發射中心採用了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三垂」模式,即在技術廠房完成對飛船、火箭聯合體進行垂直總裝、測試,然後將其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飛船、火箭的最後測試和發射,都是通過遠距離控制的。這是我國航天測試發射技術的一個新突破,對突破載人航天技術具有重要意義,是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個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