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波的孿生黑洞可能誕生於一個單獨的恆星內

2021-02-15 走在成功的道路上

2015年9月14日,LIGO從兩個合併中的黑洞偵測到重力波,顯示在這張畫家的概念圖。費米太空望遠鏡在0.4秒後,偵測到伽瑪射線爆發。新的研究認為,爆發的發生是因為兩個黑洞在一個單獨巨大的恆星裡生存和死亡。

2015年9月14日美國雷射幹涉儀重力波天文臺(LIGO),從合併中的兩個黑洞偵測到重力波。兩個黑洞分別為太陽質量的29倍和36倍。這樣的事件被期待是隱密的,但費米太空望遠鏡偵測到一個伽瑪射線爆發,就在LIGO偵測到重力波訊號後僅僅一秒鐘。新的研究認為,兩個黑洞可能已經駐進一個單獨巨大的恆星,恆星的死亡產生了伽瑪射線爆發。

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CfA)哈佛大學天文學家Avi Loeb說:"對等之下,這個宇宙現象像是一個懷孕的婦女,肚裡懷著一對雙胞胎。"

通常,當一個巨大恆星到達生命的盡頭時,它的核心會崩塌成一個單獨的黑洞。但如果恆星旋轉的非常快時,它的核心可能拉長成一個啞鈴形狀並碎成兩塊,每一塊形成自己的黑洞。

正如這裡所需要的,一個非常巨大的恆星通常是形成於兩個較小恆星的合併,當它們旋轉在一起時,既然彼此間相互圍繞的速度越來越快,因此合併而產生的恆星,會被期待旋轉得非常快。

在這對黑洞形成後,恆星的外層會朝向它們衝進去。為了要驅動重力波事件以及伽瑪射線爆發,孿生黑洞必須靠在一起誕生,以地球大小般的最初分離狀況,在幾分鐘內合併。然後新形成的單獨黑洞開始進食掉進來的物質,每一秒鐘消化掉相當一個太陽的物質數量,推動物質噴流向外噴出,形成爆發。

僅僅在LIGO偵測到重力波後的0.4秒,費米實驗室偵測到爆發,並且是從相同地區的普通天際。然而,歐洲國際伽瑪射線天體物理實驗室(INTEGRAL)伽瑪射線衛星並沒有證實這個訊號。

Loeb說:"即使費米實驗室的偵測是一個假的警訊,未來的LIGO事件應該要監視伴隨而來的光線,而不用考慮是否來自黑洞的合併。大自然總是能夠使我們驚訝。 "

如果伽瑪射線爆發是被偵測到來自於重力波事件,在量測宇宙距離和宇宙膨脹上,他們將提供一個大有可為的新方法。藉由發現伽瑪射線爆發的餘暉和量測它的紅外移,然後比較從LIGO來的單獨距離量測,天文學家能精準地抑制宇宙參數。Loeb說:"太空物理學的黑洞是比其他的距離指標器更為簡單,像是超新星,因為它們僅由它們自己的質量和旋轉速度所完全定義。"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Volker Bromm單獨評論:"這是一份議題設定的報告,在LIGO最初(重力波)發現之後的重要時期,很可能刺激強有力的後續研究工作,它的挑戰是揣摩它整個的含意。如果歷史是一個指南,Loeb主張的'多重訊息者'的方法,使用重力波和電磁輻射,再次允諾在非凡的LIGO來源的物理本質上,進入更深層的洞悉。"

相關焦點

  • 偵測到迄今最大雙黑洞整合之重力波,融成理論上的中等質量黑洞
    讓科學家摸不著頭緒、理論上確信存在但始終找不到直接證據的中等質量黑洞,終於現身了!LIGO與Virgo重力波天文臺證實於去年9月探測到有史以來最大的雙黑洞整合事件,兩者質量分別為太陽的66和85倍,並且最終融合成太陽質量142倍的黑洞,正落在中等質量黑洞範圍內。
  • 黑洞吞噬光、恆星、中子星,黑洞中心是什麼?
    黑洞吞噬恆星宇宙中有無數的星系,黑洞吞噬恆星的事件時有發生,只是從前人類很難觀察到完整過程。隨著人類技術的進步,這類事件經常被發現。例如,2015年末,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報導,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觀察到了由一個距太陽系約3億光年的超級黑洞吞噬恆星的整個過程,這個黑洞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億倍。
  • 重力波:愛因斯坦的最後預言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的時空扭曲效應,例如重力透鏡、宇宙膨脹、黑洞等等,都已經被天文觀測所證實。 在100年後的今天,美國的雷射幹涉重力波天文臺(LIGO)將舉行記者會,發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最後一個預言–重力波(gravitational wave)–的直接證據。 廣義相對論說,時空會被非常重的物質扭曲。
  • 參與全球首測第三種黑洞:GW106521
    國際科學合作組織雷射幹涉儀重力波觀測站(LIGO)和處女座重力波團隊(Virgo)宣布探測到由兩個具理論上不允許的質量之黑洞合併所產生的重力波,這是科學界首次觀測到中介質量黑洞,被稱為GW190521。
  • 中子星碰撞後黑洞的誕生:驚人現象的新解釋
    科學家進行了一項獨特的研究,研究中子星合併時黑洞的形成。計算機模型的創建表明,中子星合併時,緻密核物質的性質與黑洞的形成有關。黑洞形成的條件是什麼?該計算機模型有助於將注意力集中在黑洞形成的特定過程上,即兩個中子星的合併。 如您所知,中子星是由高度壓縮的緻密物質組成的。該密度高於原子內核中的密度。在合併恆星的過程中,密度增加,這成為形成黑洞的基礎。 它們被認為是宇宙中最緊湊的物體,但是不幸的是,它們不能直接被觀察到。關鍵參數之一是中子星質量閾值的超出。
  • 黑洞演化跟宇宙誕生十分相似,難道我們生活的宇宙在一個黑洞中?
    經過數十年的研究探索,科學家對於黑洞也有了初步的認知,知道它起源於大質量的恆星。我們都知道,恆星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一類天體,它給黑洞寒冷的宇宙帶來了些許光明和溫暖,而且生命星球的誕生也離不開恆星。而恆星由於自身核聚變的不斷反應,它時刻都在向外釋放能量,當能量釋放完畢之後,恆星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 「不可能質量」黑洞: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中等質量黑洞
    恆星運動的軌道是玫瑰花形的,不像牛頓引力理論所預測的橢圓。5月21日,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科學協作組織(LSC)和歐洲處女座引力波探測器Virgo探測到一段微弱的信號。在通過四種不同的算法對這段信號進行測量後,天文學家認為它可能是距今約70億年前,在一個中等質量黑洞的形成過程中釋放出的引力波信號,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GW190521。據悉,此信號持續時間極短,還不足0.1秒。
  • 研究發現:一顆恆星的外層,可以完全包圍另一顆恆星!
    大多數大質量恆星都是以雙星形式誕生(有時也有三星、四星等等)。隨著恆星年齡的增長,它們會通過100倍甚至1000倍的膨脹變得更大。當雙星中的恆星膨脹時,其中一部分會接近雙星中的另一顆恆星,然後這顆恆星的引力可以拉離正在膨脹恆星的外部,其結果是從一顆恆星到另一顆恆星的質量轉移。
  • 重力波儀器搜索速度仍太慢,宇宙每200秒就有一對黑洞整合
    隨著探測儀升級,LIGO去年找到35個黑洞與中子星整合的重力波信號,和過去40年的成績相比簡直是成果斐然。然而宇宙永遠超乎想像,最新研究指出,宇宙每年至少有200萬個重力波事件,大概每200秒有一對黑洞整合、每15秒就有一對中子星整合,這是科學家還望塵莫及的數量。
  • 發現一大一小雙黑洞重力波事件,將驗證廣義相對論另一預測
    自5年前科學家首度發現重力波證實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至今,重力波事件已經不是什麼大新聞,不過最近LIGO最新探測到的重力波事件相當有趣,來自兩個質量相差甚大的黑洞碰撞,我們將能利用該系統來驗證廣義相對論中另一個尚未經檢驗的預測。
  • 超大質量黑洞的「嘔吐物」中竟有恆星誕生?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VLT)的觀測把這些超大質量黑洞描繪成一群會「隨地亂吐」(噴射物質)的黑幫「頭頭」,正如同他們的「小弟」(小型黑洞)所做的一樣。但這一系列的混亂過後可能會導致新的恆星的誕生。
  • 你了解重力波嗎?
    穩定存在的雲層中,一股上升的氣流突然進入會引起一陣擾動,然而由於重力的存在,重力會作為回復力去平衡這種擾動,由此,就會形成在垂直方向上的波動,也就是重力波。波動改變了雲層的動態曲線,從而誕生了這一印有重力波擺動足跡的雲層畫卷。這種波動通常會在遇到上升氣流或者是雷暴天氣中形成,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層巒疊嶂總能出現在重力波雲層的映襯下。
  • 廣袤宇宙,不僅有恆星爆炸的壯美,還有黑洞合併的嗡鳴
    簡介:科學家觀測到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由於其中一個約8倍太陽質量,另一個約30被太陽質量,大質量差導致合併產生的引力波有類似於樂器泛音的前所未聞的高頻次諧波,。中心的紅色雲很可能是由比周邊地區更涼爽的灰塵構成的。圖源:nasa我們已經知道宇宙是個相當傑出的藝術家,這種藝術性的視覺傑作誕生於塵埃雲的旋轉運動、熱氣體和恆星爆炸。現在,在廣袤的宇宙中,我們還可以聽到一種罕見的宇宙現象。
  • 太陽系內可能存在黑洞嗎?為什麼英美科學家認為第九行星是黑洞?
    LAMOST在11月28日發現最大恆星型黑洞這個新聞在科學愛好者中火了一把,我們都知道恆星型黑洞都是大質量恆星在晚年時超新星爆發後內核坍縮產生的,理論上如果要誕生恆星型黑洞的話,那麼這顆恆星內核至少要3.2倍太陽的質量以上,除去超新星爆發散開的物質,原來的恆星至少要有太陽的20-30倍質量以上!太陽系裡的第九大行星是一個黑洞又是怎麼來的?
  • 結合重力波數據,天文學家相信中子星有通用夸克核心
    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小但密度最高的恆星,其內部中子和質子緊密堆積在一起,因此恆星本體幾乎可被視為一個巨大原子核。過去科學家一直不清楚中子星內部是否坍塌成另一種更奇特的夸克物質,現在新研究通過中子星碰撞之重力波結果推論出,其內部可能擁有夸克核心(quark cores)。
  • 兩超級黑洞合併,爆炸能量大於8個太陽,穿過70億光年撞擊地球
    通過這種檢測,LIGO觀察到了意外情況,並帶來了另一個突破。貝裡說:「引力波觀測是革命性的。」 「有了這些引力波的突破,直到我們有足夠的數據來揭示黑洞是如何誕生以及如何發展的秘密之時,它才不久。」當大量恆星死亡時,恆星質量的黑洞就會形成,其範圍從太陽質量的幾倍到太陽質量的數十倍。超大質量黑洞,例如在像我們這樣的星系中心發現的黑洞,可能是太陽質量的數百,數千甚至數十億倍。然後,在這兩者之間有一個新的中間黑洞。
  • 宇宙第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誕生於暗物質,而不是大質量恆星坍塌?
    這種輻射抑制了正常恆星的形成,釋放出物質最終融入黑洞,這一想法得以實現。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另一種現象可能在抑制這類恆星的形成方面更為重要——暗物質的「光暈」快速增長。暗物質是構成宇宙大部分物質的神秘物質(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它既不吸收光線,也不反射光線)。
  • 科學家發現一個奇特的恆星,它可能是一個「入侵者」,來自何方?
    而恆星的壽命相對來說較低,尤其是超大質量的恆星,壽命只有幾千萬年到一億年左右,它們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又轉化為中子星或者黑洞。小質量的恆星死亡後演化為白矮星,所以現在宇宙中的那些中子星,黑洞,白矮星,它們的前身都是恆星,沒有恆星就沒有它們。太陽系的中心是恆星太陽,而太陽系所處的星系叫銀河系,這是一個直徑達20萬光年的星系,它的中心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 黑洞碰撞非常厲害
    距七十億光年遠的地方,兩個黑洞在無數個世紀間不斷旋轉,直到它們被狂暴的撞擊撞毀,在此過程中產生了一個新的黑洞使用LIGO(雷射幹涉法引力波天文臺),美國一對相同的,兩個半英裡長的幹涉儀以及義大利的Virgo(一個大約兩英裡長的探測器),一個國際團隊的科學家周三宣布,他們已經檢測到這種宇宙碰撞,並且正在積累最高級的信息:這是迄今為止觀察到的最大,最遠,最活躍的黑洞合併。
  • 距地球99億光年外,這個黑洞成了造物主,培育誕生出很多新恆星!
    黑洞以毀滅撕裂物體而聞名,例如恆星等。但現在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黑洞,它可能在令人難以置信的距離內,跨越多個星系,引發了恆星的誕生。這一由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和其他望遠鏡做出的發現,如果得到證實,將代表著有史以來最廣泛黑洞作為恆星啟動器的影響範圍。黑洞似乎增強了超過一百萬光年之外的恆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