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出使西域,殺掉西域城國的受寵國師,國王看到後立即歸順大漢
「西漢有張騫,東漢有班超,皆一時人傑,不可多得。吾謂超之功尤出騫上……」——《後漢演義》評價班超
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從此開拓了絲綢之路。西漢末年,王莽亂政,絲綢之路中斷,西域各國一度被匈奴控制。
東漢初期,由於國基不穩、國力羸弱,西域長期處在匈奴的控制下。漢明帝時期,東漢經過幾代的休養生息,積攢了相當的國力,於是明帝決意攻打匈奴,同時派遣使臣出使西域,遊說各國歸附東漢,削弱匈奴的實力。
班超在西域奮鬥的三十年歲月,便是絲綢之路由衰轉盛的一整部歷史。
班超是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班彪的兒子,其兄班固、其妹班昭皆為著名的史學家。
在家門書香的薰陶下,班超理應也是個純粹的文人苗子,但他心懷武略之志,看到的是比一方書案更加遼遠壯闊的東西。
正所謂:「大丈夫別無二志,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
於是,班超投筆從戎了。
出使西域,名揚後世
班超奉漢明帝之命,前後出使過西域兩次。
第一次是去國(樓蘭),這是一個西域的大國,地處絲綢之路要道。
起初,鄯善王對班超眾人關懷備至。但沒過多久,鄯善人的態度日漸冷淡。班超思慮之後,開始套自己身邊胡人的話:
「匈奴使節都來數日了,現在還在嗎?」
果然,胡人將實情說了出來,匈奴使節共有110多人,已經到達鄯善。
班超立即意識到必須馬上動手,自己這邊的使節一共有36人,一旦匈奴人發現他們的存在,必然會逼迫鄯善人殺掉他們。到時候可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了。
於是,班超說了那句家喻戶曉的名言: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
當夜,班超率部下夜襲匈奴使團,趁匈奴熟睡順風放火,濃煙吹入匈奴的帳篷,燻得匈奴人閉目鼠竄。
而漢軍士兵堵住出口,出來一個就殺一個,甚至班超本人就拿了3個人頭。
很快,110多個匈奴使節被班超等人誅殺殆盡。班超拿著匈奴的首級去找鄯善王,鄯善王大驚失色,舉國上下無不震恐。在班超巧言撫慰下,鄯善王表示願意歸附東漢,並把自己的王子送到朝廷作人質。
第二次的出使國家是國。當時,於國是西域最強大的國家,加上于闐王剛攻破莎車國,威名頗大,因此對班超等人非常冷淡。
尤其是的國師,揚言要東漢使者把使團中一匹嘴黑毛黃的千裡馬送給他祭祀天神。後來,於王果然派人索要千裡馬。
於是班超說:「馬可以給,但是需要國師自己來取。」一臉得意的巫師果然隻身來取馬。結果剛一進大帳,就被埋伏好的人捅了個透心涼。
班超此舉十分驚險,于闐國信奉巫術,他殺了於王最親信的巫師,于闐很可能就此與東漢翻臉。但班超認為,於國與鄯善國的情況相似,他們都在漢朝與匈奴這兩大強國之間搖擺不定,此時誰先下手,誰就能贏得先機。
事實證明,班超的判斷是正確的。于闐王在見到巫師首級後大驚失色,當即下令誅殺國內所有的北匈奴使者,重新歸附東漢朝廷。
國和于闐國降服後,班超利用兩國的力量,平定了西域另一個的大國——疏勒國。以三個大國為基礎,班超的西域勢力已經頗具規模。
班超率兵清除了疏勒國的叛軍,又統合于闐和疏勒的士兵,先後攻破了尉頭、姑墨兩國,繼而上書漢章帝,提出了著名的「以夷制夷」理論,表明了自己平定西域的決心。
隨後,班超帶領屬國士兵大敗龜茲與莎車的聯軍,斬首敵軍五千餘人,重新收復了莎車國,班超之名因此一役而威震西域。龍心大悅的漢章帝發布詔令,封班超為「定遠侯」,班超正式成為西域都護。
常年身處西域,為了得到胡人的信任,班超娶了一位西域城國的公主,生了一個混血兒子叫班勇。
然而身為西域都護,私自在西域娶親是絕對不允許的。於是這件事被朝中班超的政敵拿來做文章,說他「擁愛妻,抱愛子,安樂外國,無內顧心。」
無奈之下,班超只好休了自己的公主妻子,才勉強得到了皇帝的信任。
而實際上,這個混血兒子班勇,還在班超離開西域19年後,重新發揮了巨大作用。
公元119年,西域諸國叛亂,很多大臣主張關閉玉門關,放棄西域。而班超的兒子班勇力排眾議,斥責這種把西域拱手讓人的行為,以自己對西域的了解,主動請纓。
於是,當時執政的鄧太后命班勇率500人出使西域。
鄯善等國看到有西域血統的班勇前來安撫,紛紛看在當年班超的情分上重新歸順漢朝。班勇利用鄯善、龜茲等國的力量,驅逐了北匈奴呼衍王,平定車師、姑墨、焉耆等國。西域五十五國,重新歸入漢朝版圖。
中國人很重視歷史,習慣把歷朝歷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興衰得失和精華都濃縮進史書,這才有了諸如秦始皇、漢武帝、張騫、班超等人名垂青史。
中國文化的「氣」,很大程度是靠著這些歷史經典傳下來的。《史記》和《資治通鑑》,無疑是其中最優秀的兩部。
尤其是記錄了西漢之後歷史的《資治通鑑》,司馬光帶著一批北宋最優秀的歷史學家,花了19年時間,寫出了這部「編年體」史書,從戰國開始到五代結束,記錄了1362年的歷史,以時間為線索,一年又一年,一個又一個人物,你方唱罷我登臺。
清朝王鳴盛曾用一句話來概括《資治通鑑》:「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
《資治通鑑》還被稱為「皇帝教科書」,這是一部濃縮了中國古代政治運作、權力法則的史學巨著,也是古代帝王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的必讀之書。
很多人不是不喜歡歷史,只是覺得史書中的文言文晦澀難懂,沒有點功底看不下去。但我讀的這套《資治通鑑》是帶有白話文注釋和翻譯版本的,翻譯準確,通俗易懂。
不管是學生還是成年人,閱讀起來都完全沒問題。並且還是精裝收藏版本,紙質精良,內容完善,印刷清晰。
並且最重要的是,現在這套《資治通鑑》只要98元,只是一頓飯的錢,就可以拿到這本不可多得的歷史巨著,實在是個機會啊!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