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36國各國有多小?你一定想像不出,西域何時融入中原王朝

2020-12-05 天地史話V

古代稱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地區為西域。狹義西域上是指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的新疆廣大地區,廣義西域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的地區。

西域地區地理環境是山脈與盆地相間排列,喻稱「三山夾二盆」。北部阿爾泰山,南部為崑崙山系;天山橫亙於新疆中部,把新疆分為南北兩半,南部是塔裡木盆地,北部是準噶爾盆地。受高山沙漠地形影響,西域的古人散布在綠洲上。這裡是東部華夏民族與西方國家聯繫的必經之路,沿著綠洲形成了通道,通道上的居民通過貿易而繁榮。

根據考證,公元前17世紀西域地區已出現基本的國家形態,在公元前5世紀左右,西域地區開始逐漸繁榮。西域國家主要分布在塔裡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以北準格爾盆地的邊緣,利用從高地上溶化的水在綠洲上生活,塔裡木河與羅布泊是西域地區的主要農業、生活水源。商朝帝王武丁的墓葬裡發現了來自于闐國出產的和田玉,3000多年前東西方已經開始交流。

西漢時期,西域小國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漢武帝時期開始對匈奴作戰,為了孤立匈奴,漢王朝開始重視西域。公元前138年,張騫奉漢武帝命出使西域,張騫在西域地區,竟然經過了30多個國家,回來匯報以後,漢朝稱之為西域36國。

西域國家分布在絲綢之路上,都是小城邦國,比較有名的烏孫、龜茲、焉耆、若羌、樓蘭、莎車、疏勒、車師、大宛、安息、大月氏等十幾西域國。除了大宛,安息,大月氏等國大一些外,西漢時龜茲、焉耆、姑墨、扜彌、于闐、疏勒、莎車、鄯善、尉犁、溫宿、車師等20個城國共有3萬多戶,27萬多人。 有幾個小國僅1000多人,最小的單桓國才194人。

西域諸國國土狹小,建於綠洲之上,領土以王城為中心,以綠洲為邊界。這些小國,根據形勢依附於漢朝,或者聽命於匈奴。

儘管西域的國家都不大,西域的人種卻很複雜。塔裡木盆地南緣、西緣屬於雅利安人,白種人。塔裡木盆地東部和北部諸國屬於吐火羅人,是另一起源的白種人。匈奴屬於古華北人種和古北亞人種,黃種人。來自中原的漢人進入以後,西域的人種民族更加複雜。

《漢書·西域傳》記載,西漢後期西域大約有50餘國。東漢後期,西域各國相互之間不斷兼併,至晉朝初年形成了鄯善、車師等幾個大國並起的局面。

南北朝時期,漢族、氐族、匈奴、鮮卑、柔然等民族建立了前涼,後涼,北涼,南涼,西涼、高昌等國,這些國家先後統治了西域地區。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派大將侯君集滅亡高昌國,設立了軍事和政治機構西州和安西都護府。至此,西域融進了華夏王朝疆域。

相關焦點

  • 兩漢時期的「西域質子」,在中原和西域文化交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後漢書·西域傳》自漢武帝始,大規模用兵匈奴,經營西域。與軍事勝利相呼應的是西域各國少數民族子弟或被迫、或委曲求全、或應徵、或自願以「質子」的身份入漢,留在漢朝宮廷,作為抵押品藉以實現西域各國與中央王朝的某種政治目的。
  • 西域三十六國——你能讀對幾個?
    西域三十六國——你能讀對幾個? 今天小編決定 在我們的辦公室日常問答中 選出一個主題 來做今天的「網課」 西域三十六國的有些國名 到底怎麼讀
  • 西域史:鄯善,鄯善王利用漢朝的聲威,並且成為了西域八強之一?
    因為作為一個國家,國都遷到哪裡,哪裡就是目標與焦點。好在,鄯善王善於利用漢朝的聲威,於西漢末年吞併了南部的婼羌。東漢初年,在西域霸主莎車王賢被于闐王廣德殺死後,西域陷入了群龍無首的狀態,一些區域強國趁機兼併鄰近的小國。在這一輪兼併浪潮中,羽翼漸豐的鄯善併吞了小宛、精絕、戎盧、且末國,成為西域八強之一,東漢官兵撤出西域後,貴霜王朝將觸角伸展到了塔裡木盆地。
  • 歷史上消失的民族——吐火羅人與西域古國
    龜茲在漢朝時為西域北道諸國之一。國都延城(今新疆庫車附近)。其國東通焉耆,西通姑墨,北通烏孫。有人口8萬餘,傭兵2萬餘。在西域城郭諸國中最為強大。漢武帝通西域後,龜茲夾在西漢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多次反覆,襲殺漢使。
  • 唐代西域與吐火羅
    因為如果申報情況不實,保人是要承擔責任,「受依法罪」的。這些細節,具顯昭武九姓人在伊、西、庭州數量不小,具有一定經濟實力,可以憑信作保。這批包括了吐火羅、康姓商旅在內的一行東向「興易」、「入京」的過所,出土文書中未見;但經過如是一翻手續後,取得過所的條件是充分具備的。
  • 班超出使西域,殺掉西域城國的受寵國師,國王看到後立即歸順大漢
    班超出使西域,殺掉西域城國的受寵國師,國王看到後立即歸順大漢「西漢有張騫,東漢有班超,皆一時人傑,不可多得。吾謂超之功尤出騫上……」——《後漢演義》評價班超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從此開拓了絲綢之路。
  • 歷史上的新疆——「西域」指的是哪些地方?西域三十六國又是什麼?
    對西域這一地理概念 ,漢朝人有一個逐漸認識、了解的過程。漢初,人們把河西走廊地區也包括在西域的範圍之內。(史記,驃騎列傳》說:「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師攻匈奴西域王渾邪,王及厥眾萌鹹相犇」。匈奴渾邪王當時駐牧於今張掖、武威一帶。可見這一地區也曾被稱為西域。
  • 守黃金的怪獸格裡芬_西域和中原文化的最早紐帶
    在現代的歐洲城市,由於深受古希臘文化的影響,有一種神獸的造型非常常見,這就是傳說中「有翼獅身鷹頭」的守衛黃金的神獸——「格裡芬」。這種神獸在歐洲被認為是財富和黃金的守護神,代表著勇氣和榮譽,很多貴族都將格裡芬形象做成各種各樣的飾物戴在身上,他們認為,只有在戰場上表現英勇的人,才有資格佩戴格裡芬形象的飾物。格裡芬究竟起源於何時何處,今天的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格裡芬與黃金的傳說曾經在歐亞草原地區廣泛傳播,甚至在我國先秦時期的西域地區也有所流傳。也正是這個神話故事,引出了一段先秦時期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佳話。
  • 重走絲綢古道,神秘尉頭州,西域36國之一,連接著古羅馬文明
    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車站,巴楚是新疆之旅不容錯過的地方之一,巴楚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遠在漢朝時期,為了西域尉的親國,到唐代成為安西都護府的下級尉頭州,是西域著名的36個國家之一,它向東眺望長安8000裡,與中原的華夏文明相連,南面從擁擠的1000裡,與古代印度文明相連。
  • 西域小國美女,爭相為中國男人產子,國王:我們越來越像漢人了
    看歷史,讀歷史,大家好,我是小A。漢朝自建國以來,奉行休養生息的國策,日漸強大。到了武帝時期,漢家男兒傾巢出賽,將匈奴殺得膽戰心驚。漠北之戰一舉殲滅匈奴主力,致使漠南無王庭。這一戰不僅僅改變了漢朝和匈奴的命運,也改變了諸多西域小國的命運。
  • 漢朝歷代皇帝是如何管理西域眾國的?
    從漢代司馬遷的書中開始,對新疆地區有了清楚的記錄。天山南北廣闊地區多民族聚居生活的真實圖景清晰地展示在我們面前。西漢「西域都護府」的建立使「漢之號令班西域」,新疆成為祖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新疆歷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 大漢有多強?張騫出使西域能媲美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嗎
    當時,凡是從此兩關西出,都是西域之地,所以才叫「西出陽關無故人」、「春風不度玉門關」。但是,因為匈奴是四方徵戰的遊牧民族,他們的疆域並不固定,有時候甚至連現在的歐洲一些地方也是他們的版圖。漢時西域風俗當是時,西域有三十六國,後來甚至有五十多國。不僅僅是匈奴,還有塞人,這是高加索人種。氐羌等。而月氏王國並未完全滅亡。
  • 傳聞還是史實——漢史記載中有關西域希臘化國家與城市的信息
    西域的政治格局和文化面貌也發生了變化。中原內地對西域的了解範圍大為擴大,也更為詳細。張騫之時的傳聞之國,這時有的與西漢政權建立了明確的政治經濟關係,有的則是漢使或中國商人的親臨之地。西域的信息隨之而來。
  • 歷史上的五大收復西域的名將,保家衛國,都是華夏英雄
    竇固很賞識他的才幹,於是派他出使西域。班超率領三十六人兩次出使西域,憑藉智勇,已先後使鄯善、于闐、疏勒三個國家恢復了與漢朝的臣屬關係。 永平十八年(75年),漢明帝駕崩,焉耆國乘漢朝大喪的機會,圍攻西域都護陳睦,將其殺害。班超孤立無援,而龜茲、姑墨等國也屢屢發兵,進攻漢朝屬國疏勒。班超與疏勒王互為犄角,首尾呼應,在盤橐城據守。堅持了一年多。
  • 《西域都護》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漢代西域最高軍政長官。西漢時,都護為加於其他官號上的職稱,多以騎都尉領其職,秩比二千石;東漢時為單任官職。武帝、昭帝時常在渠犁、輪臺屯田,置使者校尉領護,以供應往來使者。宣帝地節二年(前68),遣侍郎鄭吉屯田渠犁,與匈奴爭車師,有功,遷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諸國。 至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漢,使鄭吉發兵迎之,「北道」亦通,遂以鄭吉為騎都尉,兼護車師以西「北道」諸國。
  • 探尋《山海經》中的女兒國,從各國記載看真實的女兒國到底是啥樣
    《山海經·海外西經》中載:女子國在巫鹹北,兩女子居之,水周之。一曰居一門中。 晉朝的郭璞對「水周之」有注釋,說道:「有黃池,婦人入浴,出即懷妊矣,若生男子,三歲輒死」。
  • 中國建築物前面為什麼放獅子,不放老虎?
    很多人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獅子」,這個觀點我太認同,獅子曾在西域有分布,西域在古代是指中亞、西亞和新疆一帶,這裡曾生活過獅子,古代稱為西域獅,現稱波斯獅或亞洲獅。漢朝的西域都護府和唐朝的安西都護府肯定有獅子分布,古代帕米爾高原(蔥嶺)一帶就有獅子生存,而帕米爾高原在清朝中期都還是中國領土,因此獅子在歷史上肯定生存於中國某個時期的疆域內,但遠離中原地區,並不為人所熟知。至今仍有很多人不知道亞洲獅的存在,認為獅子只生存於非洲。
  • 跟著岑參去西域(18):交河、高昌(吐魯番)
    西漢宣帝時,姑師在漢朝的打擊下改稱車師,並一分為八,即車師前國、車師後國和山北六國,其中車師前國位於今吐魯番境內。《漢書·西域傳》載「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今吐魯番市交河故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漢朝在車師前國設置戊已校尉,掌管西域屯田事務,漢朝軍隊屯田的地方被稱為高昌壁。
  • 秦漢最頭疼的匈奴,和中原打了半部史書的民族,究竟是哪來的
    史學界根據考古和翻閱估計給出了幾種答案,大多都與我們的關係千絲萬縷。,融合了月氏,樓蘭,烏孫等西域二十六國的人民,慢慢擴大,最後在中原以北的地區紮根,成為中原王朝最頭疼的事情。匈奴求親時,在給漢代皇帝的書信中自稱天之驕子,「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不為小禮以自煩。」
  • 絞馬糞解渴、火烤敵軍說客,幾百敵數萬大軍卻在西域打出大漢天威
    文:計白當黑公元一世紀初,北匈奴趁中原內亂,不斷蠶食西域,對新生的東漢造成了威脅。永平17年(公元74年)十一月,東漢軍隊擊敗了依附於北匈奴的車師,設置西域都護,委任耿恭和關寵為戊己校尉,帶領數百士兵,分別屯守金蒲城(今新疆奇臺西北)和柳中城(今新疆艾丁湖東北),西域重新回到東漢的版圖。《後漢書》記載,耿恭「慷慨多大略,有將帥才」。此次屯守西域,不僅是個人能力的考驗,更是意志和忠誠的檢驗。他將在西域譜寫出一個可歌可泣、盪氣迴腸的偉大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