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文化傳承中,有著很多具有神話色彩的著名人物。他們因為在歷史中為國為民貢獻頗多,而受到了民間的信服,更受到了很多人王的追封。今天就要來談一談民間傳說:三平祖師、珍珠娘娘、水仙尊王、張公聖君、華光大帝:
三平祖師三平祖師俗姓楊,14歲出家。相傳唐代嶺南地區鱷魚肆虐成災,傷害百姓。時任潮州地方官的韓愈求教於祖師。祖師教韓愈以筆驅鱷,韓愈心領神會,寫下著名的《祭鱷魚文》。
有一公一母兩隻巨鱷興風作浪,不肯離去。祖師揮動手中錫杖痛擊鱷魚,巨鱷落荒而逃,嶺南地區從此鱷禍平息。潮州至今仍有一座祭鱷臺,以紀念這一典故。
唐會昌五年,武宗李炎廢佛汰僧,他率眾避居三平深山密林中,與土著和睦相處,傳授桑麻耕織技術,興建水利,懸壺治病。於公元866建成三平祖寺,後備敕封為廣濟大師。2014年,三平祖師信俗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記錄。
珍珠娘娘珍珠娘娘的文化發源於潮汕地區,傳說她是玉皇大帝的次女。有一次她察看民情風俗,發現潮汕地區天花、麻疹、痘疹嚴重殘害少兒生命,慈悲的她決定常駐潮汕驅疫護幼。
她向太白金星請求傳授治病妙法,學成後化做遊醫,哪裡有疫情就到哪裡去贈醫贈藥,並且每次都能藥到病除。民眾不知她的姓名,只知她有一顆比珍珠還可貴的心,於是稱她為珍珠姑娘。
後來各方信士感於她的惠澤,為她建廟立像,又衍化為三尊娘娘像。分別為:手持擅自的大娘、手持拂塵的二娘、手持寶珠的三娘。千百年來香火旺盛綿延,分廟遍布各地,揚名海外。
水仙尊王是內河水域重要的信俗,閩南傳說中的水仙王有五位:勤懇治水的大禹、自刎烏江的楚霸王、潮神伍子胥、木工祖師魯班、還有殉國投江的屈原。
對於以船為馬,以水為田的閩南人來說,水仙王信俗同他們血液裡的閩越舟楫記憶是相通的。五月伊始,九龍江邊的居民們就自發聚集到一起,請龍舟,搭彩棚,恭請水仙進駐,往江中拋灑粽子與水果。
最神秘的莫過於遊江,據傳遊江最初意在尋找屈原,而今漸漸演化為一種民間文藝形式。數百年來,這一古老的嘉年華從來不曾間斷。人們傳承的是人與水的關係,和對生活的信念。
張公聖君本名張慈觀,生於宋紹興九年,福建永泰人。他精通武術,為人愛打抱不平。18歲閭山學法,三年後學成歸裡,此後他遊走於永泰、閩清、尤溪、莆田、仙遊等地,扶正祛邪,救世救民。
據史志記載紹興丁丑年,張聖君到尤溪募化緣金造橋亭。淳熙葵已年漳州大旱,張聖君祈雨,頓時大雨傾盆。淳熙戊戌年,尤溪瘟疫流行,張聖君以草藥救病民,做了許許多多的大善事。
淳熙十年,坐化於九龍溪的巨石上,享年45歲。老百姓感念他的恩德,以其頭顱塑像,建方壺寺奉祀,稱為「母殿。」現在已被雷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被闢為旅遊景點。
華光大帝原名馬靈耀,關於花光大帝的人物來歷有以下幾種記述,《西遊記》記載:花光菩薩因剿滅毒火鬼王降了職,化做五顯靈官。
《南遊記》云:華光大帝是殿前燈火,聽佛法日久,又受到點化,化為火之精。《三寶太監西洋記》中,描繪馬元帥的形象為白如雪,一稱元帥二華光,眉生三眼照天堂。
粵劇界將華光大帝奉為粵劇保護神級祖師之一。到了現代,我們常見的華光大帝形象,為頭戴金盔,身穿金甲,身後站立千裡眼順風耳兩位副將。因生有三隻眼,所以中國民間又稱馬王爺三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