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星外天體為第九大行星存在提供新證據—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尋找行星「小九」
海王星外天體為第九大行星存在提供新證據

「第九大行星」被假定為擁有2~4倍於地球的直徑,並且和諸如海王星等冰態巨行星相似。圖片來源:wikipedia

新的太陽系天體曾讓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行星科學家和理論家Konstantin Batygin分心。每項發現都會為他的使小行星圍繞太陽運轉的太陽系計算機模型增加新問題。但是現在,Batygin渴望自己能發現更多天體,曾經錯失的機會則讓他難過不已。在今年9月底和10月初,布滿烏雲的天空使位於夏威夷莫納克亞山山頂的昴星團望遠鏡連續6晚無法運行。Batygin說,所有你能做的「就是靜靜地坐著並且等待情況變得略微好轉」。

將Batygin拉入這場搜尋行動的是「終極大獎」—— 一顆在1個多世紀裡首次被添加到太陽系的新行星。這個被俗稱為「第九大行星」的遙遠的假想世界擁有10倍於地球的質量,並且繞太陽運轉一圈需要1.5萬年。今年1月,Batygin和Caltech天文學家Mike Brown提出,這顆巨大的行星或能解釋海王星外6個冰封天體擁有的古怪地聚集在一起的軌道。如今,包括Batygin和Brown所在的若干團隊正忙著直接尋找「第九大行星」。

而在日前於帕薩迪納市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展示的研究,為他們提供了額外的鼓勵。研究人員已發現了另外3個海王星外側天體(TNO)。它們和最初發現的6個天體一樣,或許能證實「第九大行星」的存在並且幫助縮小假定的軌道。天文學家表示,這顆未見過的巨行星的影響力或許還能解釋垂直於太陽系平面的另外兩個天體擁有的奇怪軌道,以及為何太陽朝著其軸線略微傾斜。

新的證據讓華盛頓卡內基科學研究所天文學家Scott Sheppard「可能有90%的把握斷定,海王星外存在一顆行星」。不過,其他人表示,這些線索還是太少並且無法令人信服。「我認為,最終證實是真的概率只有1%左右。」加拿大維多利亞自治領天體物理天文臺天文學家JJ Kavelaars表示。

「第九大行星」的蹤跡出現於2003年。當時,Brown發現了太陽系最遙遠的天體之一,即一顆被稱為Sedna、距太陽900多個天文單位(天文單位為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的古怪天體。更重要的是,Sedna距離太陽最近時也不會少於76個天文單位,是海王星與太陽距離的兩倍多。這使得Sedna超出了最後一顆冰巨星——海王星的引力影響範圍。一定是別的東西將其拉入了奇怪的細長軌道:可能是一顆經過的恆星,或者是銀河系的引力潮。

又或者是一顆巨大的行星。當Brown和Batygin發現了另外5顆TNO奇怪地聚集在太空中時,他們通過廣泛的建模意識到,一顆巨大行星的引力可將任何天體從其路徑上拋出去,使剩下天體的軌道擠在和太陽系相反的方向上。

現在,另外的天體可能正加入到這一模型中。在此次會議上,Sheppard和來自夏威夷雙子星天文臺的同事Chad Trujillo展示了兩個新進入者:2014 SR349和2013 FT28。

2014 SR349和較早發現的6個天體位於同一方向,2013 FT28則位於天空中的相反方向——恰好處在「第九大行星」假定的軌道內,而計算機建模顯示,這將免受引力影響。太陽系最遙遠的天體之一、第三顆新的TNO ——L91看上去位於反向排列的天體群內,但在此次會議上描述了該天體的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天體物理學家Michele Bannister表示,建模顯示它可能同「第九大行星」沒有任何關聯。

在「第九大行星」被直接看見之前,沒有人會相信它的存在。大多數時候,行星位於其軌道最遙遠的地方。在那裡,它們運行得最慢。對於「第九大行星」來說,這將使其處在獵戶座的某個地方。目前,Batygin、Brown、Sheppard和Trujillo均在利用8米昴星團望遠鏡,因為它的超級主焦點相機在每次拍照時都能覆蓋大部分天空。在9月底的最近一次運行覆蓋了「第九大行星」假定軌道上10%的最遙遠部分後,Batygin相信,「穩操勝券的概率達到了10%。」

發現一顆新行星的榮耀將屬於勝利者。「我們試圖保持著友好。」Sheppard說,但這確實是一場競賽。他同時表示,早些時候,不同團隊曾探討過共享其計劃好的搜尋領域,以避免重複性工作,但現在,「大家都想成為發現『第九大行星』的那個團隊」。(宗華編譯)

更多閱讀

《科學》相關文章(英文)

相關焦點

  • 第九大行星是否存在?六顆外海王星天體被幹擾,質量大於5個地球
    根據對Sedna、2012VP113、2004VN112、2007TG422、2010GB174、2013RF98等6顆較大質量外海王星天體的軌道分析,科學家進一步懷疑在400個天文單位以上的距離上,還有至少一顆大質量天體存在,其質量在5個地球質量以上,上限為20個地球質量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存在新證據:質量地球十倍 軌道奇異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5日消息,自從今年初發現神秘的「第九大行星」以來,科學家就一直在尋找能證實該行星存在的證據。加州理工大學的天文學家邁克·布朗(Mike Brown)是一月初發現該行星的科學家之一。他前不久發推特稱,他已經找到了進一步的證據,能證明該行星的存在。這顆巨大的行星藏身於太陽系的邊緣地帶,質量是地球的十倍,屬於與天王星和海王星類似的氣態行星。
  • 太陽系真存在第九大行星?確認還需更多證據
    太陽系真存在第九大行星?「第九大行星」,它的質量約為冥王星的4500倍、地球質量的10倍,沿「奇特的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環繞一周需時1萬年至2萬年。  鄭永春認為,不同距離的天體之間都會存在相互作用,按照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結果,這顆「第九大行星」會影響柯依伯帶天體的運行軌道發生傾斜,因此需要考察儘可能多的天體,才能使得軌道計算更為精確,「如果我們能觀測到該區域更多天體的運行軌道發生異常,存在這顆未知行星的結論會更有說服力」。
  • 第九大行星或不存在?最新發現另有它解
    第九大行星或不存在?「第九大行星」無關。根據這項研究,有吸引作用的引力拉動可能來自許多海王星外天體(TNOs),而不是某個單一的巨大行星。「如果你把第九大行星從模型中移除,然後讓大量的小天體在大範圍內分散,這些天體之間的共同吸引力可以輕易解釋我們在某些海王星外天體中看到的偏心軌道。」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Antranik Sefilian在一份聲明中說道,他是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系的博士生。
  • 將替代冥王星成為第九大行星?科學家發現遙遠天體奇怪軌道!
    曾經,冥王星,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這個「張冠李戴」的冤案直到2006年才平反,冥王星頂著「第九大行星」的帽子「維諾」前行的道路暫時止步,是的,冥王星是屬於柯伊伯帶的一顆矮行星,2005年發現的鬩神星質量竟比冥王星質量多出四分之一,於是,眾多挑戰第九大行星的天體紛紛「出世」,但是矮行星到行星的進化並不是一蹴而就
  • 第九大行星在哪裡?它是否存在?
    今夜,讓獵戶座來為你指明夜空中那顆理論上可能存在的第九大行星的大概位置。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看到過這顆太陽系行星,有時也被稱之為X行星。如果它是真實存在的,那麼它應該很大很遙遠。但是——依舊是理論上來說——有它存在的依據(也有它不存在的依據),對於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來說,對它的搜尋已經持續了幾年。兩名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麥克·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聲稱已掌握堅實的理論依據,證明第九大行星沿著一個奇異的、極其狹長的軌道運行。然而,最近一些天文學家根據他們的數據做出了其他解釋,認為並不一定是第九大行星存在的證明。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在哪裡?或許真的存在,哈勃望遠鏡發現關鍵證據
    2006年國家天文聯合會對太陽系行星做了新的定義,需要滿足三個必要的條件:1、繞太陽公轉;2、清除臨近軌道上的天體;3、自身質量足夠大,呈現流體靜力平衡狀態,保持自身球體形狀。新設定的行星標準讓曾經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黯然神傷,它被降級成矮行星,至此太陽系變成了八大行星。
  • 第九大行星出世?NASA:巨大行星暗藏太陽系
    在對於宇宙已經進行了諸多探索的科學家,有一個謎題至今卻還在爭論——我們的太陽系,是否還有第九大行星的存在?
  • 新發現!海王星外天體又增100顆,這或有助於科學家找到第九大行星
    最後,科學家從DES數據中找到了316個確認的外海王星天體,其中145個是新發現的,而不是以前發現的。這些外海王星天體的距離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30-90倍。與其相比,最有名的外海王星天體冥王星的距離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40倍。
  • 美媒:研究表明「第九大行星」或許並不存在
    原標題:美媒:研究表明「第九大行星」或許並不存在參考消息網1月24日報導美媒稱,過去20年裡,天文學家發現海王星軌道之外的幾個遙遠天體呈現出非常奇怪的運行軌道。根據2016年發表的一項裡程碑式的研究結果,這幾個天體的運行軌道預示著存在一個被稱為「第九大行星」的巨大假想天體。但該天體從未被直接觀測到。最近發表在美國《天文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提出了一些解釋。
  • 最新研究表明,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可能確實存在
    按照部分科學家的推算,第九行星的質量是地球的10倍,距離太陽大約有600個天文單位(AU:指的是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大約為1.5億公裡),但是科學家仍然找不到這個神秘的行星,不過根據最新的一項的研究結論,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向該行星的存在。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竟然是黑洞?
    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7月12日消息稱,美國哈佛大學和黑洞倡議組織(BHI)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新方法,用於搜索太陽系外圍區域的黑洞蹤跡,並以此一次性確定理論假設中的第九大行星的真實性質。這篇日前被《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接收的研究論文強調了「未來時空遺產調查」(LSST)任務對吸積耀斑的觀測能力:耀斑的存在有可能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是否是黑洞」提供答案。
  • [視頻]科學家聲稱有更多證據證明「第九大行星」的存在
    (原標題:[視頻]科學家聲稱有更多證據證明「第九大行星」的存在)
  • 我們的太陽系或許存在第九大行星
    自從2006年冥王星被取消在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的地位後,我們常識中「太陽系具有九大行星」便變為了「太陽系具有八大行星」,按距離太陽從近到遠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然而科學家們一直在理論上認為在距離太陽很遠的地方有一個第九大行星的存在。它尚還沒有發現,但是假如它真的被探測到,那麼就可以解釋很多困擾科學家多年的問題。比如太陽的自傳軸與在天王星外圍聚集著的小型冰凍彗星的公轉軌道存在的傾斜角。這塊區域被稱為柯伊伯帶。
  • 太陽系真正的第九大行星 或許要出現
    軌道計算表明,如果第九大行星存在,它的質量將為地球的10倍,軌道為橢圓形,繞太陽運動的周期約為10000到20000年。它離太陽最近的距離也不會小於地日距離的200倍(即200個天文單位,簡稱AU),比冥王星遠得多,位於柯伊伯帶的冰雪世界中。從來沒有人見過第九大行星,但研究者已經根據柯伊伯帶中幾個天體的運動規律推斷出了它的存在。
  • 真的存在第九大行星?科學家回答:有望十年內發現!
    在冥王星被排除出九大行星以來,第九大行星的位置一直無星代替,科學家一直寄希望於太陽系靠近邊緣的柯伊伯帶,希望能夠在那裡找尋到第九大行星的線索,卻始終未能如願。似乎在我們太陽系寒冷的廣闊區域外,軌道上的一些天體與我們太陽系的八顆行星相比毫無意義。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嗎
    雖然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冥王星「開除」出行星行列,太陽系九大行星就此變成了八大行星,但很多科學家依然相信存在另一個沒有被發現的「第九大行星」。一項新研究稱,神秘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應該位於太陽系外緣某個地方,但它可能根本不是行星。
  • 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到底存在不存在,現在科學界的分歧越來越大
    宇宙是時空的一種模式,人類自從開始思考的時候,就對於宇宙的研究十分關注,人們希望能夠得到宇宙更多的證據,希望能夠知道宇宙真正的秘密,這就是科學的一種力量,也是人類好奇心的一個源動力。宇宙的探索對於我們人類來說,需要很久的時間才能夠進展,因為我們的科學技術手段,限制著我們對於宇宙的認識,即便是我們的太陽系,其實人類也有很大認識不足的地方,比如我們的太陽繫到底有沒有九大行星呢?近期科學家爭議越來越大,有一些科學家發表文章認為太陽系不出存在九大行星。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之謎:它真的存在嗎?
    來源:新浪科技太陽系第九行星的想像圖。這可能是一顆大約比地球大10倍的行星,但由於距離遙遠,目前還沒有被發現。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18日消息,過去幾年來,關於太陽系最外層區域存在一顆新行星(而且體積很大!)
  • 太陽到底有沒有第九大行星?
    只有滿足以上三點,才有資格成為真正的行星,可我們的冥王星不爭氣,唯獨第三點沒有滿足,隨著觀測證據越來越多,科學家發現冥王星的軌道上,有一群的「冥王星」,這裡充滿其他的小天體,今天我們稱這裡為柯伊伯帶。冥王星沒了,有其他繼位的「第九大行星」嗎?目前暫時沒有,但似乎有證據表明「第九大行星」或許可能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