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從人造胚胎到乳腺癌新療法——全球醫學界2018年10項重大突破

2020-12-07 前瞻網

感謝科學人員日夜無休的努力,讓人們在2018年看到了無數耀眼的醫學成就。從突破性的癌症治療新手段,到史上首個實驗室培育的人類卵子,再到印度接受子宮移植的女性成功誕下嬰兒,新研究持續改變著人類醫療保健的未來,讓尋常人的生活更加安全舒適。以下是2018年10大最令人興奮的醫學突破,它們是最有可能在未來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成就。

1、第1顆實驗室人造卵子

今年2月9日,《人類生殖分子》期刊刊載了英國科學家在實驗室內製造出人類卵子的重磅研究成果。據介紹,這項研究由愛丁堡兩家研究型醫院的科學家與紐約人類生殖中心的科學家操作,首次將人類卵細胞在人體外從最初階段發育至成熟。

研究團隊對10名女性進行剖腹手術,從獲得的小塊卵巢組織標本中,他們提取了310個原始卵泡,其中87個在初始階段存活,即始基卵泡。之後,他們將其放入營養素培養基中培養,最終獲得了32個成熟的卵細胞,歷時21-22天。不過,另據《科學雜誌》(sciencemag)消息,最後,只有9枚卵子通過了最終的成熟測試——它們能夠分裂、染色體減半,可以準備好在受精過程中和精子結合。

研究人員稱,他們的研究成果可能會為癌症放療或化療的女孩保留生育能力帶來新方法。英國和美國科學家表示,這在將來某天會促進再生醫學治療法和新的不孕症療法的發展。

2、亞太地區首例子宮移植嬰兒

10月18日,印度產生了亞洲首個子宮移植婦女誕下嬰兒的案例。2017年5月19日,27歲的古吉拉特邦瓦瓦多達拉居民瓦蘭接受了子宮移植手術,成為印度第2個接受該手術的女性。17個月後,她在浦那銀河醫院剖腹產成功,平安誕下一名重1.45公斤的嬰兒。

不過,相關案例並非一帆豐順。在接受子宮移植手術後,想要懷孕,女性必須通過胚胎移植手術,而這是瓦蘭第2次胚胎移植。第1次是在今年1月,她和另一名子宮移植的婦女共同接受胚胎移植,結果雙雙失敗。4月7日,她進行了第2次手術,成功懷孕。按照預期,嬰兒預產期為11月第1周,屆時寶寶將34周大,實際上已經可以歸入早產兒。

沒想到,實際生產時間比預期更早。生產當天,瓦蘭的血壓突然升高,根據醫生的觀測,嬰兒周圍的液體開始減少,也就是說,嬰兒無法在子宮內繼續生長。於是他們決定剖腹產。值得慶幸的是,嬰兒的生理情況良好。

3、突破性療法成功治癒晚期乳腺癌

根據今年6月4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雜誌上的論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首次應用免疫療法中的腫瘤浸潤淋巴療法,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機制,將一位晚期乳腺癌伴全身轉移的女性患者成功治癒。

受試者伯金斯(Judy Perkins)是一名來自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工程師,受試時49歲,罹患乳腺癌,經歷多個療程的化療失敗,癌細胞已經從右乳擴散至肝臟及全身各處,預期壽命只有3年。

在治療過程中,醫生從伯金斯身上取下一小塊腫瘤組織並提取出曾試圖殺死腫瘤細胞的免疫細胞,通過複製培養數十億個這類的免疫細胞並進行篩選,最後往伯金斯體內注射約800億個具有最高效率識別並攻擊腫瘤細胞的免疫細胞,同時應用PD-1抑制劑Keytruda治療。接受42周的治療後,多項檢驗顯示伯金斯體內已經沒有癌細胞,並且至今仍然保持健康。

4、首次不用精子卵子培育 「人造胚胎」

5月7日,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們用小鼠幹細胞培育出了初期胚胎形態,專業術語講就是「類囊胚」(blastoid),這使得人類距離不使用精子和卵子製造出人工生命又近了一些。

研究人員將來自小鼠的兩種胚胎幹細胞結合在一起。在培養皿中結合之後,這些幹細胞會長成類似囊胚——可植入子宮的早期胚胎形態——的結構,被稱作「類囊胚」。囊胚是球形的細胞群,包括滋養層、內細胞群和充滿液體的囊胚腔。當植入子宮之後,這些細胞先是觸發子宮發生改變,像3天半的正常囊胚一樣。在正常發育中,滋養層會繼續形成胎盤,但該研究中的類囊胚最終未能發育成成熟胚胎。

研究負責人、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的裡弗龍(Nicholas Rivron)教授表示,最快在3年內就能獲得可用的人造小鼠胚胎,但人類胚胎的出現將需要幾十年時間。這些胚胎的主要用途將是藥物試驗和不育症研究。

5、法國出現首位「三面人」

今年1月15日,43歲的法國男子阿蒙(Jerome Hamon)成功進行了他人生第2次面部移植手術,成為世界上首位「三面人」。

阿蒙患有1型神經纖維瘤病,這種基因疾病導致其臉部畸形。因此,他於2010年首次在巴黎亨利-蒙多爾醫院接受了全臉移植手術。2015年,他在一次普通感冒中接受了抗生素治療,導致免疫抑制劑失效。從2016年起,他的臉部開始損壞,不得不再次接受移植。

1月14日晚,一名22歲男子在距巴黎數百公裡處去世,經法國國家醫藥安全局(ANSM)同意,醫療班子使用了革命性的技術來保存移植的臉皮——除了用傳統的溶液浸泡以外,還利用海蚯蚓的血紅蛋白的特性來保留氧氣——連夜運到醫院。1月15日中午,阿蒙再次成功進行面部移植,並於次日中午被推出手術室。

法國女性迪諾瓦爾(ISABELLE DINOIRE)在2005年做了世界首例臉部移植手術。自此以來,全球總共出現了40次臉部移植手術。

6、全球首例已故捐贈者子宮移植孕育嬰兒誕生

12月,巴西一名女性接受已故捐贈者的子宮移植,成功產下一名女嬰,這是全球首個在死體移植子宮內孕育的嬰兒。

產婦患先天性子宮陰道缺失症候群,醫療團隊將捐贈者子宮與受體的靜動脈、韌帶和陰道管相連接。在移植完成5個月後,子宮沒有顯示出排斥的跡象,超聲波掃描和月經均為正常。手術七個月後,醫療團隊將先前受精和冷凍的卵子植入其體內,10天後被證實懷孕。懷孕第35周通過剖腹產誕下女嬰,體重2550克。移植子宮最終在剖腹產手術中摘除。

領導此項研究的巴西聖保羅大學醫院醫生達尼埃傑森伯格(Dani Ejzenberg)表示,這項研究可為患有子宮不育的女性提供一個新選項。自願死後捐獻器官的人數遠超過活體捐贈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7、新型HIV預防藥物

美國製藥公司Gilead Science 研發出一種預防愛滋病的藥物Truvada,這是愛滋病治療藥物替諾福韋、二丙氧基和恩曲他濱的合劑,也是首個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的愛滋病毒預防藥物。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柯比研究所對此藥的實際效果進行看研究,他們以新南威爾斯州的3700名男同性戀者(高危人士)為對象,讓他們服藥,並跟進他們的狀況12個月。

結果顯示,過去的12個月中,有149例的愛滋病新感染個案,而在研究期間,新增病例下降為102 件。研究負責人格魯裡奇(Andrew Grulich) 教授表示,這是他們首次觀察到新增感染個案急降,也是該地區自1985年以來的最低紀錄。

8、新型乳腺癌疫苗

10月19日,來自明尼蘇達州梅奧診所的分子生物學家霍斯(John Hawse)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發現,已經應用於臨床的雌二醇藥物,可用於治療三陰性乳腺癌。其研究的最新結果發表於最新的《PNAS》雜誌。

與其他乳腺癌相比,三陰性乳腺癌的增殖和轉移速度更快。此外,由於這種癌細胞缺乏激素受體,導致臨床常用的激素療法對該類型腫瘤的治療無效。因此。對該類型的腫瘤目前唯一治療方法是化療,但其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較大。

不過,在新研究中,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激素受體——雌激素受體β,當雌二醇與雌激素受體β結合時,它會誘導「半胱氨酸蛋白酶」分泌。而誘導出的蛋白酶則會抑制腫瘤生長並阻止癌細胞擴散。

9、新型抗體或將永久治癒過敏

1月,紐西蘭的科學家團隊發布報告稱,他們發現了一種抗體,可能可以大範圍抑制人體的過敏反應過程,從而極大改善過敏症狀,朝哮喘治療邁出了重要一步。這一突破性發現可能為永久性治療花生、貝類和其他食物導致的致命過敏鋪平道路。

一般來說,過敏的人在接觸外部過敏源時,體內會產生大量IgE分子,這些分子在血液中循環,並被附著在免疫系統的效應細胞上,從而觸發組胺的產生,立即產生過敏反應。報告稱,該抗體在人體複雜的生化過程中相互作用,通過這個過程,它可以防止人體過敏抗體(IgE)附著在細胞上,從而預防所有過敏症狀發生。

10、FDA首次批准大麻藥物上市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TimesNowNews)

近年來,為調查大麻二酚(CBD)的健康益處而開展的研究數量不斷增加,6月26日,FDA首次批准了一款含CBD的新藥。這種從大麻草和大麻植物中提取的藥物不含四氫大麻酚(THC)的神經刺激效果。

據了解,這種被稱作Epidiolex的藥物主要用於治療2歲及以上人群的嚴重兒童期癲癇。為了獲得批准,醫學人員對其進行了3項臨床試驗,其中患有嚴重癲癇症的參與者(包括兒童和成人)每天接受2次液體劑量,持續長達14周。在這些隨機雙盲對照試驗中,CBD在減少癲癇發作方面明顯優於安慰劑。

Lennox-Gastaut症候群(無法控制肌肉收縮的癲癇發作)的參與者減少了37%至42%。有43%的Dravet症候群患者(其中包括驚厥性癲癇發作)的發作減少了50%。不過,一些服用Epidiolex的患者肝酶升高,可能存在肝臟受損的狀況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MIT科技評論最新全球十大突破技術:人造胚胎基因佔卜上榜
    本文圖片均來自DeepTech深科技微信公號當地時間2月21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正式揭曉2018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10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這份全球新興科技領域的權威榜單至今已經有17年的歷史。
  • FDA批准第三款CAR-T細胞療法,中國乳腺癌臨床研究10年巨變 | 腫瘤...
    PR陽性II期和III期男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結局新藥:FDA加速批准第三款CAR-T細胞療法,治療套細胞淋巴瘤新藥:FDA批准具有擴展基因分型能力的HPV測試1Cell Research:難治性三陰性乳癌 「復旦分型」下精準治療方案全球首發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團隊為
  • 綜述:《自然》雜誌盤點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 嫦娥四號探月入選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 綜述:《自然》雜誌盤點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 嫦娥四號探月入選  新華社記者張瑩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刊文盤點了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人類首張黑洞照片、谷歌宣布成功演示「量子霸權」、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探訪小行星
  • 2018精準醫療年度盤點丨在政策、科研、產業方面有哪些發展與突破?
    艾德生物多基因聯合檢測試劑盒獲批2018年8月24日,艾德生物又一多基因聯合檢測試劑盒(商品名:艾惠健)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批准上市。該試劑盒可檢測EGFR、ALK、ROS1、KRAS、BRAF等多個核心驅動基因,將基因突變和基因融合檢測完美整合到同一個產品中,是基於PCR技術平臺的多基因聯合檢測裡程碑式的突破!
  • 盤點:我國2019年幹細胞領域的10項重要研究成果
    2019年,我國幹細胞科學研究碩果纍纍,取得了諸多重大突破,下面為讀者列舉2019年我國幹細胞科學研究較為突出的10項重要成果(排序不代表重要程度):1.《人胚胎幹細胞》標準發布2019年2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聯合其他研究單位起草《人胚胎幹細胞》,是在充分調研國內外人胚胎幹細胞資源現狀及相關研究進展情況基礎上完成的團體標準,首次對人胚胎幹細胞的基本質量屬性和技術準則進行了系統規範。
  • 胚胎幹細胞治療眼病獲重大突破
    參考消息網10月16日報導 法媒稱,迄今歷時最久的胚胎幹細胞技術研究14日宣布,18名視力衰退的患者接受胚胎幹細胞移植後,超過半數恢復了部分視力。據法新社10月14日報導,論文作者說,胚胎幹細胞「可以為需要修復或替換人體組織的各種治療提供潛在安全的新細胞來源」。這項研究標誌著胚胎幹細胞漫長的歷史翻開了新篇章。該技術是在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當時被譽為奇蹟療法,但後來遭遇很多問題。
  • 《自然》雜誌盤點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 嫦娥四號探月入選
    新華社記者 張瑩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刊文盤點了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人類首張黑洞照片、谷歌宣布成功演示「量子霸權」、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探訪小行星「龍宮」以及中國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等入選。
  • 乳腺癌有救了?來了解過繼轉移T細胞療法
    乳腺癌,女性朋友聽到就害怕,但是這幾年它的發病率確實有增不減,國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表示,根據18年國家癌症中心發病的一組數據顯示:我國乳腺癌的新發病例在女性癌症當中佔到16.51%,排到女性癌症第一名。
  • 英媒盤點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中國嫦娥四號任務等入選
    英國知名科學雜誌《自然》近日刊文盤點了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探訪小行星「龍宮」以及中國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等入選。另外,《自然》還展望了2020年可能會對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其中包括多個國家的火星探測任務,還有中國的嫦娥五號任務等。
  • 最最全面的乳腺癌2018年度學術盤點來了!| HR+早期乳腺癌篇
    核心提示: 新舊交替之際,《醫學界》特邀請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馬飛教授對2018年乳腺癌領域的重要臨床研究進行了回顧,主要包括HR+早期乳腺癌、HER2+早期乳腺癌和晚期乳腺癌。今天首先來了解下2018年HR+早期乳腺癌有哪些治療進展,並請持續期待精彩續篇~   文丨馬飛  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我國乳腺癌發病率仍在快速增加中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6期:新基因療法或可治早衰症 已在老鼠...
    「2019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遴選出10項能夠充分代表2018年中國農業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這10項成果涵蓋農業功能基因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防控、黏菌素耐藥性、植物抗病性機理等研究領域。廣東成立大灣區量子技術創新研究院 正開展晶片和基因計量研究11月16日,量子信息與傳感技術科學論壇在廣州舉行。
  • Nature盤點:12篇文章回顧2018年腫瘤領域進展,趕緊收藏一個!
    雜誌: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日期:2019年01月15日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乳腺癌患者的個體化治療主要依靠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和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的狀態進行選擇治療。2018年發表的幾項乳腺癌臨床研究顯示了一些新的乳腺癌標誌物的作用。
  • 盤點:2014年生物醫學領域30項重大研究成果
    2014年裡,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發生了哪些變化?同時科學家們又取得了哪些有意義有價值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呢?下面是小編為您盤點2014年裡轉化醫學領域的三十項重大研究進展,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這些重大的有意義的研究突破。
  • 乳腺癌治療突破性創新藥愛博新在中國獲批
    數據顯示,乳腺癌是嚴重威脅全世界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惡性腫瘤。2015年,中國新髮乳腺癌病例達27.2萬,死亡約7萬餘例。晚期乳腺癌的形勢更為嚴峻,每年新發10個患者就有1個被確診為晚期,且在接受過手術及規範治療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有30%-40%會發展為晚期乳腺癌。有別於早期乳腺癌治療方式的多樣化,近10年來,國內晚期乳腺癌的治療無重大進展,缺乏突破性創新療法。
  • Clin Cancer Res:男性乳腺癌療法取得重大突破!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7年3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文章中,研究者發現,名為eIF4E和eIF5的兩種蛋白如果存在於男性機體中,就會使得男性不太可能因乳腺癌而存活,相關研究發現也意味著,研究人員或許需要開發一種能夠檢測上述兩種蛋白質的簡單方法,從而就能夠幫助評估並且確定新型療法來治療機體中eIF4E和eIF5水平較高的男性患者。平均來講,每年在英國大約會有350人被診斷為男性乳腺癌,而會有80人死於這種疾病。
  • 對付腦卒中 醫學界正探索幹細胞療法
    來源:科技日報今年的10月29日是第14個世界卒中日。在我國因病死亡的人群中,每5人裡就至少有1人死於腦卒中。腦卒中,也稱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今年的10月29日是第14個世界卒中日。各地均開展了系列宣傳普及腦卒中防治的活動。這種兇險的疾病再次引起全社會的極大關注。
  • 5年無病生存率達100%!乳腺癌疫苗重大突破
    最近,新冠疫苗的獲批讓我們對抗疫充滿信心。近日,有患友諮詢一款專門針對乳腺癌的疫苗。癌症也有疫苗嗎? 乳腺癌疫苗不僅有,而且不久前剛完成了5年隨訪的Ⅱ期臨床試驗,你猜猜有效率有多少?
  • CAR-T療法進軍三陰性乳腺癌,改善生存率,不再是空談
    三陰性乳腺癌一直是女性患者的噩夢,目前現有療法對其束手無策,因此預後差、耐藥性強、復發率高,而治療手段又非常有限,成為腫瘤圈的一大難題。 近期,有學者研發出新型CAR-T療法針對三陰性乳腺癌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效果,有望打破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格局。
  • 2022年全球生物藥市場達3260億美元,預計2018年單抗類藥物崛起成...
    由美國市場調研機構EvaluatePharma最新出具的預測報告顯示,2018年最暢銷與銷售額增長最大的TOP10藥品分別是(如下表):高居榜單的10大暢銷藥全為生物藥,單抗類竟有8種,其中包括2015年美國批准的首個PD-1抗體藥物Keytrude,其次是胺類分子藥2種,EvaluatePharma還預測全球十強藥物的銷售金額:
  • 乳腺癌新藥CDK4/6抑制劑前景樂觀 全球已過60億美元
    新的CDK4/6抑制劑靶向藥物的快速面世,為我國無數乳腺癌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在婦科惡性腫瘤中,乳腺癌為全球婦女高發的惡性腫瘤之一。據美國癌症中心統計,2018年美國將有26萬名女性乳腺癌新發病例,佔所有新發癌症病例數的30%;中國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佔所有癌症的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