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達人講解脫貧攻堅 | 第十五集:若爾蓋,「詩與遠方」之地不再有貧困
8月初,平均海拔3400米的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遇見了一年中最美好的若詩若畫之景,天高雲闊、水草豐茂、牛羊成群。
然而在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高寒溼地草原」的美景背後,漫長的寒冬讓人望而卻步,基礎設施薄弱、一頂摘不掉的「窮帽」牢牢扣在了頭上。
2016年,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國家重大戰略決策的指引下,共同擁有寶貴紅色基因的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嘉興南湖,與這個三大紅軍主力集中走過的高原綠洲正式「千裡結親」,開啟了結對幫扶的協作之路。
窮則思變,不變沒有出路。若爾蓋有著豐富的資源,但是從若爾蓋運輸出去成本太高,本地企業又缺乏精細加工。嘉興市援建幹部、若爾蓋縣委常委、副縣長童偉強在用腳步丈量過若爾蓋4鎮13鄉後,和他的團隊很快就錨定了工作方向——為若爾蓋建設產業園。「我們不僅要為若爾蓋直接輸血,更重要的是幫助其提升造血能力。只有因地制宜幫助當地發展起產業,才能真正拔除』窮根』!」
「我們要趕緊為他們建設好能發揮所長的平臺。」自脫貧攻堅以來若爾蓋的澤爾登書記也一直在堅持做一件事,「要幫助若爾蓋縣的老百姓們建立起可以致富脫貧的產業,讓百姓脫貧不返貧,就要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
如今,在若爾蓋縣城和正在建設的成西鐵路之間,一座由嘉興投資7500萬元、佔地面積660畝的若爾蓋融合產業園正在火熱建設中。園區建成後,租金收益的25%和稅收留存部分將分配給若爾蓋縣貧困建檔立卡人員,總惠及貧困人口818人,人均年增收達到2000元。
融合產業園承載著致富的夢想,但若爾蓋漫長的冬天和高寒低溫的氣候成了橫亙在實現夢想前的阻礙。但扶貧攻堅的任務刻不容緩 。為此,若爾蓋的用地指標、嘉興南湖的產業基礎整合對接,開展「飛地」經濟建設的創造性舉措應運而生 。
不同於傳統飛地園區,兩地充分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平臺,以「逆向飛地扶貧」模式,由較貧困地區和相對發達地區合作共建「飛地」工業園區,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引領、群眾參與的模式,探索建立跨區域發展合作機制和利益共享機制,對若爾蓋進行異地開發,以山區轉型發展的外部支持模式來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贏。
2019年12月31日,作為全省首批東西協作「飛地園區」建設項目的「南湖—若爾蓋」飛地產業園區在嘉興科技城鳳橋產業園正式開園。
今年上半年,南湖區政府向若爾蓋縣兌現「飛地」園區首期固定收益回報1000萬元,其中750萬元用於若爾蓋扶貧產業基地(若爾蓋生態產業園)擴大投資,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反哺脫貧攻堅;100萬元用於若爾蓋縣教育扶貧基金,已有超過1000人從中受益;100萬元用於若爾蓋縣衛生扶貧救助基金,目前已救助764人;50萬元用於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產業發展的小額信貸貼息和春季雨露計劃,現已補助406戶貧困家庭。
「黨的十九大把精準脫貧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好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作為』紅船精神』的發源地,堅決落實好這項政治任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飛地產業園區的建成運行,不僅將有助於提升若爾蓋的發展內生動力,對南湖區來說也是一次優化產業布局、提升區域能級的機會。未來,雙方將繼續整合各自的運營管理經驗,共同打造一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具備高質量發展潛力的飛地園區,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添磚加瓦』。」
打贏扶貧攻堅戰,既要遠望星河,也要腳踏實地,來自南湖畔的援建幹部、人才,用「紅船精神」的首創、奮鬥、奉獻匯聚起若爾蓋草原澎湃發展的動力。2019年4月28日,若爾蓋縣正式退出國家級貧困縣序列。這條「東西協作」鋪就的精準扶貧「長徵路」,未來可期。這八千裡路上的雲和月,江南水鄉和川西高原的血脈兄弟,正並肩共賞。
總策劃:嚴文斌
總監製:葉俊東
副總監製:丁玫 王永前 孫愛東
執行策劃:王新亞 許小丹 潘陽 童偉強 王全華
監製:孫愛東
總導演:史勁松
統籌: 侯巖同 王小丹
導演:韋含笑
執行製片:熊慶華 袁帥
文字記者:宋翰卿 周明
文稿:張良英 馬康寧卜寄傲
攝影記者:康駿傑 陳澤
攝影:鄧政琪 屈建清 尕讓澤仁
主講人: 朱苗
剪輯製作:張初 韋含笑 王福麗
欄目包裝:毛傑 陳宏 陳聞駟
新媒體推廣:蓋藝騰 馬小蘢
項目運營:王小丹 張初
美術設計:焦雲偉
半月談新媒體中心
中共南湖區委宣傳部
中共若爾蓋縣委宣傳部
聯合製作
半月談雜誌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