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獻血漿數十次回報社會 稱我們不只是我們自己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殘疾人獻血漿數十次回報社會,稱「我們不只是我們自己」……

  早上7:00不到,氣溫0℃以下,陳已亮已經從浙江省衢州市乘高鐵趕到了龍遊。十多分鐘後,他到達龍遊經濟開發區阜財路的龍遊單採血漿站。

  鮮紅的血液從白色的管子裡進入機器,再分流處理,黃色的血漿流入管子裡……冰冷的天,熱乎乎的血。

章承月攝

  自2016年12月1日,龍遊單採血漿站成立後,陳已亮就沒有缺席過一次,無論身處何地,他都會想辦法趕回龍遊,捋起袖子,伸出手臂……「沒辦法,我們這樣的人不能獻血,但血漿還是可以的。」

章承月攝

  一家四口三人殘疾,為什麼人生總有坎坷?

  1985年,陳已亮出生在浙江省衢州市龍遊縣模環村一個普通卻又特殊的家庭。父親是收廢品的,母親是盲人,陳已亮自出生視力就有缺陷,後被鑑定為三級殘疾,關於童年,陳已亮生活在一片嘲笑之中。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到了11歲那年,陳已亮已會利用課餘時間,學著父親到附近村莊去收廢品,一個學期下來,賺來的外快不僅能交付學費,還能養活自己。

  學業方面,在付出了比其他同學多好幾倍的努力下,小學六年,陳已亮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然而,陳已亮的眼睛卻不再「等他」。初二時,即使靠著講臺,他也沒辦法看清黑板上的字,不得已提前結束了校園生活。

  陳已亮沒有想到,這僅是自己波折生活的一個開端而已。

  離開校園後,陳已亮開始踏足感興趣的家電維修。收廢品時收到破舊家電,就留下自己搗騰,漸漸地他不僅可以修些小家電,同時掌握了水電安裝等技術……每天忙碌的「維修生活」讓陳已亮找到了滿滿的成就感。然而,就在陳已亮興奮地規劃著未來時,他的「眼睛」再次阻礙了他前進的道路,不得不離開了修理行業。

  生活不會因為誰的苦難而停止前進的步伐,對於陳已亮來說,亦是如此。2003年,在浙江省第六屆殘疾人運動會上,他認識了後來的妻子。

  「天堂裡的我的孩子,你還好嗎」

  和陳已亮一樣,妻子也是視力三級殘疾,在戰勝了種種顧慮之後,2010年,他們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同年5月,他們迎來了可愛的小生命,同時迎來的也是一輩子難以忘卻的痛——「孩子有唇顎裂。」

  陳已亮完全懵了,但他認為憑藉當時的醫療水平,應該可以救回孩子。3天後,陳已亮和嶽母抱著孩子前往省級醫院治療。

章承月攝

  抽血、化驗,最後醫生表示束手無措。次日下午,襁褓中的孩子沒了呼吸……坐在車上的兩人抱著孩子,咬著嘴唇,無聲地流著淚,就這樣一直忍到了龍遊。下車後,不顧旁人異樣的眼光,陳已亮蹲在地上放聲大哭……

  2013年,他們再次有了小生命。這次迎接陳已亮的還是同樣的悲劇,孩子來了幾天又匆匆地走了。

  「天堂裡的我的孩子,你還好嗎?」陳已亮偷偷拍下孩子的照片,這麼多年了,他的手機換了一部又一部手機,但這張照片卻一直都在。

  原來「我們不只是我們自己」

  兩次失去孩子,經歷無數個日日夜夜,陳已亮夫妻漸漸接受了這個殘酷的現實。哪裡想到,另一場悲劇再次降臨。

  2015年8月19日,陳已亮63歲的父親因家中煤氣爆炸造成3度重度燒傷,燒傷面積達80%左右,需要30萬元治療費。

  30萬元,這對陳已亮一家來說無異於一個天文數字,無奈之下,他第一次向村兩委和當地媒體求助。

  這一次的伸手,也改變了陳已亮以後的生活。

  不久後,龍遊縣殘聯聯繫上陳已亮,他們送來了慰問金;龍遊縣人勞社保局社保科的工作人員上門來進行意外傷害稽核,為父親開通醫療保險報銷的綠燈……緊接著,「愛在人間」等社會慈善團體,紛紛發動起義演和義捐。

陳已亮與燒傷的父親

  9月13日晚,慈善義演義賣活動在龍遊縣榮昌廣場舉行,近百家愛心企業及愛心團體參加。在這次的募捐中,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拿著零花錢走到陳已亮面前向他遞過來,「希望陳爺爺早日康復。」從稚嫩的小手接過錢的陳已亮感動得淚流滿面。

  9月底,在巨化醫院,護士帶著三位顫顫巍巍的老人走向他。他們的手裡拿著一張報紙,其中一個老人的手裡還拎著幾個麻餅,他都不知道當時是怎樣接過這些東西的,只覺得那時鼻子酸酸的,心裡是暖暖的。

  這個社會的善良和關愛驅趕著陳已亮世界裡的不幸。父親燒傷事件,讓陳已亮突然意識到,原來「我們不只是我們自己。」

  「我們不能獻血,但血漿還是可以的」

  自父親燒傷事件後,陳已亮就加入了愛在人間協會,只要時間允許,他都積極參加一些公益活動,盡一些綿薄之力。

  2016年12月1日,龍遊單採血漿站正式成立,得知這個情況後,當時還在麗水推拿店工作的陳已亮請了假回來獻血漿。「沒辦法,我們這樣的人不能獻血,但血漿還是可以的。」

  14天一次,這一年多陳已亮從沒有缺席過,無論在麗水還是嘉興,他都會想辦法趕回龍遊,捋起袖子,伸出手臂……

章承月攝

  現在,陳已亮的父親已逐漸康復,手雖不能提東西,但有母親相伴,他們彼此依靠。每天去市場買菜,父親是母親的眼睛,母親是父親的雙手,看著這一幕,陳已亮感慨頗多。2017年5月,陳已亮在衢州荷花東路的一家推拿店找了份新工作,因為沒辦法照顧到父母,前不久他買了幾個監控攝像頭裝在家裡,只要工作空閒下來,他就會打開手機,看看父母在忙些什麼。

  關於未來,陳已亮已經作了規劃。明年,他要回到龍遊開一間自己的盲人推拿店,這樣一來方便照顧家裡也方便他獻血漿。「我得賺錢,養活自己,養活這個家。」陳已亮說。

  比起正常人,他沒辦法看清很多東西,但你或許不知道,其實他生活的世界是有多麼明亮……

  通訊員:邵美霞

  圖片:章承月

相關焦點

  • 殘疾人獻血漿數十次回報社會,稱「我們不只是我們自己」……
    2003年,在浙江省第六屆殘疾人運動會上,他認識了後來的妻子。「天堂裡的我的孩子,你還好嗎」和陳已亮一樣,妻子也是視力三級殘疾,在戰勝了種種顧慮之後,2010年,他們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同年5月,他們迎來了可愛的小生命,同時迎來的也是一輩子難以忘卻的痛——「孩子有唇顎裂。」
  • 武漢女護士一個月兩次獻血漿:能救人,我們義不容辭!
    聽到這一消息,吳音很驚喜,毫不猶豫地就決定要捐獻自己的血漿。 在吳音看來:我們醫務人員面對未知的病毒都勇敢地衝在一線,更何況了解到獻血漿能救人,我們更應該義不容辭。此時的科室排起了長龍,一番折騰後,葉主任告訴我,從CT上看符合新型肺炎的表現,他說在這特殊時期不可能有那麼多巧合,先隔離治療。 後來我到發熱門診開藥,從發熱門診出來後,我一萬個不相信,覺得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但是沒辦法還是先隔離。班是上不了了,向科室各領導匯報,交待完手上的事情,我就回家一個人在房間不出來。吃喝都是老公送到門口,用酒精消毒全身後再開門拿食物。
  • 殘疾人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
    加之目前整個中國還沒有真正完全建立起對殘疾人學習、就業、康復、無障礙、遊玩等等友善的社會環境,當殘疾人面臨異樣的眼光、經歷一些挫折或者失去一些機會的時候,對情緒上會有一定的打擊,有些殘疾人甚至會情緒失控。殘疾人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還是有一些方式方法的,和殘疾人夥伴進行分享。首先,從積極樂觀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事物。
  • 國際殘疾人日|我們站起來了!四川殘疾人體驗外骨骼機器人
    四川在線記者 李丹 韋維 攝影報導12月3日是聯合國設立的「國際殘疾人日」,旨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促進和維護殘疾人的權利和福祉,並提高人們對殘疾人處境的認識,包括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在第29個國際殘疾人日來臨之際,12月3日,由四川省殘聯指導,四川肢殘協會和電子科技大學人機智能技術與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辦的「科技改變殘疾人生活——外骨骼機器人」展驗活動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來自四川省殘聯、四川大學和成都、眉山的20餘名肢體殘疾人及志願者參加體驗活動。
  • 棗莊現「有償獻血漿」,真假?
    「不知道是真是假?獻完血漿還給錢,那不就是賣血?獻血路邊就可以採,為啥還要免費接送?」這種「有償獻血漿」的行為是否合法?與獻血有何區別?25日上午,記者根據爆料人提供的線索來到棗莊單採血漿站,就市民的疑問進行了採訪。  25日上午,記者來到棗莊山亭區的棗莊單採血漿站。
  • 常寧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展「獻血漿·講奉獻」主題黨日活動
    11月30日,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組織機關35名黨員幹部到南嶽生物常寧單採血漿站開展「獻血漿·講奉獻」主題黨日活動,獻出血漿20000多毫升,為社會公益事業作出積極貢獻。南嶽生物常寧單採血漿站相關工作人員為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黨員幹部進行了「愛心獻血漿」專題講座,通過專業講解,讓大家了解獻血漿相關知識。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王學輝:獻血漿救助病人也是一種善舉。今天特意組織這次活動,讓大家講奉獻,體現一個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 張海迪:望社會福利制度能讓殘疾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海迪:殘疾人這個詞彙疊加著無數的痛苦和不幸。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有60多億人口,其中有6億多殘疾人,這個龐大的數字包含著非常複雜的內容。生命殘缺的原因是複雜的,有社會環境的原因,遺傳的原因,還有很多未知的原因。殘缺是人類進化和發展的必然代價,因此,殘疾人承受著肉體和精神的痛苦,一些殘疾人還因為社會原因受到歧視和不公平的待遇。
  • 「獻血漿」和「獻血」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路過街邊時常看到很多流動獻血車,但是有部分車上寫的卻是獻血漿,那麼問題來了,獻血和獻血漿到底是不是同一回事?它們之間有何區別呢?首先獻血和獻血漿肯定是不一樣的兩種獻血方式。獻血就是普通的無償獻血,大體就是從身上抽走一部分血;獻血漿是先將血液經抗凝處理,再經離心機分離,只採集血液中的血漿,而將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有形成分回輸給獻血漿本人。血包括血漿和血清,血漿裡包含各種血液細胞,這就是區別所在。血漿中同樣含有很多身體健康所必須的物質,比如白蛋白、凝血因子、細胞因子等等。
  • 棗莊現「有償獻血漿」?實為國家合法補償
    棗莊現「有償獻血漿」!    「捐獻血漿,每次還能拿到260元至300元的補貼。」近日,有市民反映,在BRT公交車上收到有人發獻血漿的聯繫名片,更有市民在滕州城市道路上見到棗莊單採血漿站的免費接送車。「不知道是真是假?獻完血漿還給錢,那不就是賣血?獻血路邊就可以採,為啥還要免費接送?」這種「有償獻血漿」的行為是否合法?與獻血有何區別?
  • 我們應該用什麼來回報生命?
    黃自華上帝會原諒我們嗎?當上帝把生命交付給我們的時候,曾經叮囑我們要善待生命,呵護生命,回報生命為我們帶來的美妙、愉悅、壯美與鮮活。然而我們做到了嗎?所有那些屬於人性的精神的華美,都被我們以最主流、最正統的理由討伐得蕩然無存。我們已經一無所有,那麼,我們用什麼來回報生命呢!我們是否在生命面前虔誠地懺悔過?也許我們會找到依然是十分光彩的理由為自己的殘忍辯解。但是,上帝會原諒我們嗎?
  • 殘障小夥申請捐獻遺體 「證明殘疾人可為社會做貢獻」
    原標題:身殘志堅 申請捐獻遺體夢想終實現「每個人都有夢想,我最大的願望,就是百年之後能把我的遺體器官捐獻出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回報社會,我要證明殘疾人也可以為社會做貢獻」。這位說話不太利索,手腳不聽使喚的人叫吳五四,今年37歲,家住宣州區向陽鎮魯溪村。
  • 中國有近一億殘疾人,為何我們生活中很少看見她們?
    殘疾人,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一個小眾群體,似乎也不和我們「生活」在一起。但《中國殘疾人事業「十二五」發展綱要》數據顯示,中國殘疾人總數為8300萬左右,而實際數字只會比統計的更多。這也就意味著,平均約每16個人裡,就有一個具有一定程度殘疾的殘障人士。所以,你還覺得這是一個小眾群體嗎?
  • 當我們確認了自己的主體性,就不會是社會的囚徒
    意即,作為個體的我們,是相互依存的。個體與社會緊密相連,這也是社會學的一個基本觀點。自誕生近兩百年以來,社會學不斷地考問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社會唯實論」認為,社會是一個外在於人的客觀實體,社會對人起主導作用。與之相反,「社會唯名論」則認為,社會只是一個名稱,它是個人行動的產物或互動的形式。
  • 我們生而不「凡」:因為珍稀,所以珍惜!-罕見病 BTTZ 殘疾人奧林...
    我們希望出現奇蹟  (假如)生命不能持續  我們就捐獻器官  把活著的器官捐獻出去  「最美遺囑」是她留下的  最珍貴的「禮物」  而婁滔只是這個被大家認為  「極為不幸」的群體中的一員  Ta們有些人因為罕見病  生命早早地便被劃上了休止符  Ta們有些人因為罕見病
  • 獻血與獻血漿有什麼區別?
    獻血漿會不會影響健康?血漿又有那些用途呢? 在今天的《健康984》節目中特別邀請寧夏血液中心副主任 邵峰,跟大家聊聊獻血與獻血漿有什麼區別。 3、獻血漿是不是就是獻血?獻血和獻血漿的區別在哪? 目前國家無償獻血主要是採集全血和成分血,其中捐獻血漿屬於採集成分血的範疇。是利用全自動成分血採集設備,經離心機分離,採集人體血液中的血漿部分,而將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回輸給捐獻者的採集過程。
  • 8年前突患白血病收穫滿城愛心,8年後她帶著愛回報社會
    面對其巨額的醫療費,這個貧困的家一愁莫展,經本報等媒體報導後,社會各界紛紛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當年籌得善款18萬餘元。8年後,經過積極治療,吳興平的身體已經恢復,她不僅通過自學考上了法律本科,還在一家企業的財務科做出納。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她和父親的報恩之念也愈發強烈。「我一定要找到那些好心人,一定要當面對他們說聲謝謝!」
  • 為什麼我們會經常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滿意?你的日子只是在循環
    對大多數人來說,調適自己去適應新生活的厭惡感,要遠遠大於自己即將去嘗試新事物,帶來的期待感。所以一直都不曾改變,每天都只是過著和昨天一樣的日子。我們每天的生活就像是上了發條,除了循環還是循環,不曾有任何改變,情緒也不曾有任何起伏。
  • 重慶18名殘疾人獲「自強模範」稱號
    重慶日報訊 (記者 楊鈮紫 實習生 李豐耘)12月1日,重慶市第三屆自強模範暨殘疾人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舉行。會上,18名殘疾人自強模範、48個殘疾人工作先進集體、79名殘疾工作先進個人受到表彰。
  • 我們和兩位女性殘疾人運動員聊了聊
    殘疾人,現實生活中既熟悉又陌生的群體。說熟悉,我國有8500萬殘疾人,涉及家庭人口近3億,他們的身影其實並不鮮見。說陌生,殘疾人似乎和大眾日常生活總隔著些距離,有意無意間,「你們不一樣」的印象也在流露。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我們和殘疾人舉重冠軍譚玉嬌、郭玲玲聊了聊,聽她們講講自己的故事。
  • 「我們站起來了」 外骨骼機器人讓癱瘓殘疾人重拾信心
    關注國際殘疾人日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丹 文/圖  對於廣大因病或意外造成截癱的殘疾人來說,從床上、從輪椅上重新站起來,是他們的渴望。  12月3日,由省殘聯指導,四川肢殘協會和電子科技大學人機智能技術與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辦的「科技改變殘疾人生活——外骨骼機器人」展驗活動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來自省殘聯、四川大學和成都、眉山的20餘名肢體殘疾人及志願者參加體驗活動,藉助外骨骼機器人,部分截癱殘疾人從輪椅上重新站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