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確認了自己的主體性,就不會是社會的囚徒

2021-01-09 新京報

撰文| Camel

作為一本社會學入門經典之作,伯格在這本書裡,旁徵博引各流派社會學重要理論,以精妙的謀篇布局,活潑而犀利的文風,圍繞「人與社會的關係」這一社會學基本問題展開主要論述,勾勒出一幅充滿趣味、省思與人文關懷的社會學學科面貌。

社會學是西方現代的產物,從一開始就具備一種道德關懷色彩。社會學以理解社會為目標,關心人的生存境遇。在這本書裡,伯格兼談社會學意識、社會學研究方法等問題,重申了社會學的人文關懷性質,以及社會學視角作為一種批判性思想形式的價值。

本期書目

《與社會學同遊——人文主義的視角》,作者:(美)彼得·L.伯格 ,譯者:何道寬,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9月

英國玄學派詩人約翰·多恩有一廣為流傳的詩句:「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意即,作為個體的我們,是相互依存的。

個體與社會緊密相連,這也是社會學的一個基本觀點。自誕生近兩百年以來,社會學不斷地考問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社會唯實論」認為,社會是一個外在於人的客觀實體,社會對人起主導作用。與之相反,「社會唯名論」則認為,社會只是一個名稱,它是個人行動的產物或互動的形式。

在《與社會學同遊》中,美國社會學家彼得·伯格,綜合多種經典理論視角,借用三個隱喻,層層推進,闡釋了人與社會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第一個隱喻是將社會比作囚籠,人則是囚徒。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的社會學理論,是社會唯實論的代表,在他看來,在社會中生活,就是在社會邏輯的支配下生存。

社會的支配力量來自何處?這涉及社會學研究的兩個重要主題:社會控制和社會分層。沒有社會控制,社會就不可能正常地運轉。從最古老的暴力手段到法律、道德習俗,從職業系統到私人生活群體,社會控制機制無處不在。一旦我們越過某個界限或僅作為潛在的越軌者,社會控制機制會迫使我們回到常軌,以規勸、以嘲諷、以放逐,以經濟和法律制裁,以無窮無盡的壓制手段。

社會對人的第二重支配力量,來自社會分層。在現代社會,最重要的分層類型是階級體系。儘管階級體系具有開放性,我們的社會身份具有流動的可能,但只要有層次的劃分,就會有位置的不同。社會地位塑造著我們的生活機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從根本上而言,限制我們的生活選擇。

如果我們接受涂爾幹的觀點,那麼社會就是一個包裹著我們生活的龐然大物。我們如何思考、如何行動,乃至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都不是純粹個人的選擇,而是受到社會的塑造。囚籠的圖像清晰可見。

沿此思路,我們會想像,在自由本能的驅動下,人們會竭力掙脫束縛。又或者,社會的力量過於強大,人們不得不順從社會控制。然而,現實告訴我們,這誤解了人與社會的關係。社會枷鎖不但沒有壓垮我們,甚至對大多數人而言,似乎是不難忍受的。為什麼?

彼得·伯格指出,因為這個枷鎖是我們與社會合謀打造的。「我們想要服從社會,我們想要社會指派給我們的身份和角色。」由此,他修正了囚籠的圖像,提出第二個隱喻——「木偶劇場」。

想像一下木偶的樣子,它被肉眼看不見的線繩操控,依照被指派的角色,做出給定的表情、動作。社會角色也是如此,每一種角色對應著一套行為模式。在龐大的社會劇場中,人們扮演著多種角色,每一種角色都附帶著某種身份。而身份由社會賦予,依靠他人的承認維持。我們想要生存下去,就需要悉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意味著,我們如何行動,並非只是社會外在力量控制的結果,同時受到內心壓力的驅動。

如此想來,在社會外部和人內心的雙重約束之下,人類的處境似乎愈加沉重。這指向一個哲學問題,自由是可能的嗎?

彼得·伯格給出了肯定的回答。正是因為我們和社會是合作的關係,社會塑造我們,又反過來被我們界定。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是能夠說「不」的,實際上,人們也常常是這麼做的。

由此,伯格進一步修正了「木偶劇場」的圖像,提出第三個隱喻——社會如舞臺,人生如戲。人不再是木偶,而是有意識的、活生生的演員。在演出中,我們可以選擇全情投入,也可以選擇和角色保持距離,有時甚至拒絕登臺演出。無論存在多少限制,至少,在我們感知和認清那套操縱我們的「木偶線」時,我們正在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在這本經典入門書中,除了旁徵博引各流派社會學經典理論,探討「人與社會」這一社會學基本問題外,彼得·伯格也為我們闡明何為社會學意識,重申了社會學視角的價值。

當然,並非只有藉助複雜艱深的理論,我們才能夠理解我們的生活。社會學更重要的是這樣一種視角,用伯格的話說,它讓我們用全新的目光去審視我們生活於其中的非常熟悉的世界,讓我們洞穿言詞的煙幕,看到事物往往並非表面看上去的樣子。在現代社會,這種批判性的思想形式至關重要。

作者|Camel

編輯|張婷

校對|柳寶慶

相關焦點

  • 有了黑幫大哥,還有什麼「囚徒困境」
    然而我們都知道,只在語言和語義中的輾轉騰挪,終究是不頂事兒。大問題、核心問題,終究還是「在人間的」。近二三十年,因博弈論的跨界運用,政治學得以再度「降臨人間」。也正因為博弈論工具的使用,政治學此番重回人間,它的主要任務便有兩個:一是對個體進行賦值——對主體性進行描述;二是建構個體間的交往規則,即主體間性問題。如此,大到社會小到個人,便均可做博弈觀。
  •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 2016年03月16日 15: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綜合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囚徒困境」的基本模型如下:有兩個共同犯罪的囚徒被警察抓住了,但是警察卻缺乏足夠的證據指控他們所犯的罪行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交互主體性與文化構成
    從這一基本關係中產生了所有我關於特定同伴們的直接經驗的有效性,以及我關於自己並沒有直接經驗的同代人的世界的知識的有效性。在這種意義上,舍勒正確地說到,我們在這個直接的社會實在性的世界之中的經驗是自我關於世界的一般經驗的基礎。」作為現象學核心概念的交互主體性在現象學中,談論自我、他人、社會,往往離不開對交互主體性的討論。
  • 《博弈與社會》:人類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博弈與社會》:人類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  內容簡介  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但基於個體理性的決策常常與集體理性相衝突,導致所謂「囚徒困境」的出現,不利於所有人的幸福。人類如何走出「囚徒困境」,走向合作共贏?本書用博弈論的視角給出了答案。
  • 工業信息化之下的人類社會儼然已進入「囚徒困境」模式
    人類雖然最具智慧,但是很多時候每個人的最優選擇卻反倒會危害群體利益,進而將人類社會發展拖入所謂的《囚徒困境》。《囚徒困境》的故事:兩個嫌疑犯作案後被警察抓住,分別關在不同的屋子裡接受審訊。警察知道兩人有罪,但缺乏足夠的證據。警察告訴每個人:如果兩人都抵賴,各判刑一年;如果兩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兩人中一個坦白而另一個抵賴,坦白的放出去,抵賴的判十年。
  • 影評《楚門的世界》,人人皆楚門,我們都是自己的囚徒
    (文章內容包括小編觀點意在傳播娛樂正能量,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標題與內容相符且無虛假/誇大/誘導/不友好)影評《楚門的世界》,人人皆楚門,我們都是自己的囚徒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一部美國影片《楚門的世界》,影片講述了二十世紀電視領域裡的一種節目類型
  • 囚徒困境與溢出效應是怎麼回事?
    第一個是「囚徒困境」,這是博弈論中一個非常著名的案例。我們姑且把它當一個故事來看,故事中有兩個囚徒。他們犯事被捕,被分別關押在兩個不能互通信息的房間,接受嚴厲的審問。警方暫時沒有證據給他們定罪,提出他們誰先主動交代就能得到釋放,同時還會有舉報獎勵。兩人都知道彼此抵死不認最後都能得到釋放,那麼他們會選擇一起合作對抗警方嗎?
  • 一文讀懂囚徒困境
    因為每個囚徒都會發現:如果對方拒供,則自己供認便可立即獲得釋放,而自己拒供則會被判0.5年,因此供認是較好的選擇;如果對方供認,則自己供認將被判3年,而自己拒供則會被判5年,因此供認是較好的選擇;由於每個囚徒都發現供認是自己更好的選擇,於是,博弈的穩定結果是兩個囚徒都會選擇供認。我們把這種穩定結果稱為博弈的納什均衡。這樣的結果多少有點令人意外。他們為什麼不可以訂立一個攻守同盟,都選擇「拒供」從而獲得一個對大家都更有利的結果呢?
  • 囚徒困境與社會心理學
    因我們總是身處於社會之中,對自我的評價往往依賴於社會評價,及與他人的比較。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但對於自身角色的定位,卻不一定正確,這是因為人的心理會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身處公共場合,你總是擔心自我行為不妥,引起他人的注意或排斥。
  • 致中年職場人:我們怎麼把生活過成了囚徒困境?
    人到中年必有一坎兒,人生過了一半,已經走過了巔峰時刻,開始走下坡路了,面對種種壓力難免產生力不從心的感覺,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更是擔心自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隨時會被淘汰。人到中年,承受的壓力比起以前要大得多了,不管有沒有工作,不管賺錢多少,不管現在社會地位如何,都必須承認,就是我們的精力不如從前,希望一天天減少,對於未來的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感越來越強烈,要面對的問題卻越來越多,一下子不知道如何解決。中年人面臨的囚徒困境有哪些?
  • 博弈論之囚徒困境
    今天我們來講博弈論中一個非常經典的模型,叫做囚徒困境。兩個人因盜竊被捕,警方懷疑其有搶劫行為,但未獲得確鑿證據可以判他們犯了搶劫罪,除非有一個人供認或兩個人都供認。即使兩個人都不供認,也可判他們犯盜竊物品的輕罪。
  • 「囚徒困境」在商戰中的應用,竟然還可以這麼玩?
    因為每個囚徒都會發現:如果對方拒供,則自己供認便可立即獲得釋放,而自己拒供則會被判0.5年,因此供認是較好的選擇;如果對方供認,則自己供認將被判3年,而自己拒供則會被判5年,因此供認是較好的選擇;因此無論對方拒供或供認,自己選擇供認始終是更好的。
  • 哲學難題:囚徒困境與紐科姆問題
    上述問題被稱為「囚徒困境」,可以應用到現實世界的很多方面,包括博弈論,經濟學,氣候變化,體育和社會/政治問題。例如,我們可以想像西蒙和彼得是兩個生活在無法無天的社會中的農民。如果他們有默契不偷取對方的莊稼,他們每個人都會通過背叛對方來獲得更多好處。
  • 《第五人格》囚徒特徵是什麼 囚徒特徵玩法技巧攻略
    導 讀 第五人格求生者中的囚徒善於破譯密碼機並且在牽制監管者上也有自己的一套獨特技法,那麼針對求生者囚徒小夥伴對其可能還會有些疑惑
  • 你我皆是深陷在囚徒困境中,怎麼逃出去?
    於是,每個囚徒都面臨兩種選擇:坦白或沉默。囚徒到底應該選擇哪一項,才能將自己的刑期縮至最短?兩名囚徒由於隔絕監禁,並不知道對方選擇;而即使他們能交談,達成共同的協議,還是未必能夠盡信對方不會反叛。在自私的理性決策過程中,內心是這樣思考的:若對方沉默時,背叛會讓我獲釋,所以會選擇背叛。若對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對方才能得到較低的刑期,所以還是選擇背叛。
  • 《天道》小人物的悲哀,囚徒困境,命運和天道沒有束縛我們
    囚徒困境只是一個表現狀態的詞,很多人局限不是局限本身,而是自我設限,自己畫地為牢,囚禁自己的夢想、理想和愛,以及不起心動念就不苦了,以為只要不經歷就不苦了,苦是客觀實際,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苦不苦看心態,疼不疼看經歷。
  • 譚同學 | 多重宇宙論並接的交互主體性闡釋——兼論「做」民族志
    畢竟,在當代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民族志幾乎被認為是人類學的基本技藝(原本田野工作毫無疑問也是現代人類學的基本方法,但在當代也面臨著越來越多交叉學科學者濫用其名的局面)。此類民族志「書寫」者在闡釋他者的文化過程中,在極度強調自我主體性的同時,當然強調作為田野對象的他者也有其主體性。
  • 學術的主體性與話語權:華語電影爭論的觀察
    2015年寒假期間閱讀近年來有關「華語電影」的爭論文章,發現筆者幾次被點名,所以還是撥冗寫這篇文章,以闡述自己的觀察。  正如筆者對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五十多年來的三次爭論的分析所示,並非所有的爭論都導致學術範式的變遷,但通過爭論我們可望比較清晰地認識到敏感話題的呈現和其後學術機制的運作或轉型{3}。
  • 當AI面臨囚徒困境,是互相攻詰還是相互合作?
    本文作者:大壯旅導語:近些年來,人工智慧正在一步步走入我們的生活,因此我們必須了解這些聰明的「大腦」在面對兩難境地時會如何選擇。近些年來,人工智慧正在一步步走入我們的生活,因此我們必須了解這些聰明的「大腦」在面對兩難境地時會如何選擇。
  • 約翰·納什:均衡博弈走出「囚徒困境」
    由於囚徒無法信任對方,因此傾向於互相揭發,而不是同守沉默。在社會管理、商業競爭方面,也會出現類似情況。   然而「納什均衡」本身不包含價值判斷,這種「最優」狀態的作用可好可壞。顯而易見,上述囚徒的策略是保守的,有些「損人不利已」,並非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