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人坐動車進入海底隧道!幹一件大事!

2020-12-05 杭州網

中國鐵路

近日的一個深夜

廣州工務大修段

200多名高鐵「夜行俠」

在慶盛站整裝待發

準備坐動車組

進入廣深港高鐵獅子洋隧道

進行換軌施工

這是國內首次

海底隧道大型換軌作業

獅子洋隧道

獅子洋隧道位於珠江三角洲平原區,處於廣深港高鐵慶盛站至虎門站區間內,隧道全長10.8公裡,是當時中國最深的水下隧道和首條水下鐵路特長盾構隧道。它三次穿江越洋,深埋處達62米,無論長度、直徑還是時速目標值均可以與英法海峽隧道、東京灣海底隧道相比較。

當天的作業點在海底隧道深處

氣溫比外面高

但是風依舊很大

噪音回聲極大

每個人都配備有防塵口罩

費力的呼吸

讓簡單的工作也變得困難

各式作業車走走停停

發出轟隆隆的聲音

隧道內雖然燈火通明

但頂部光線還是不足

照明要靠隨身攜帶的手電筒

大家認真地查看著每一個部位

不敢有絲毫鬆懈

高鐵安全無小事

他們盯住每一個零件

不放過任何一處缺陷

開「天窗」熬人一點不假

既要練就精湛的技術

還要適應

晝伏夜出的作息習慣

這麼長的鋼軌

如巨龍一般

它是怎麼上路

怎麼運輸的呢?

一聲鳴笛

一輛長軌車載著新鋼軌到了

500米長的新鋼軌

竟然像軟軟的麵條一般

從長軌車上緩緩「滑」了下來

據介紹

鋼軌上了火車沿著軌道

運到需要換軌的路段時

只要不是急轉彎

長鋼軌都能彎曲一下

輕鬆通過

待換的舊軌與新軌相比

舊軌被火車車輪

摩擦得表面鋥亮

新軌反而有一層薄薄的鏽層

舊軌道看上去鋥亮

也沒有太多磨損

但其內部的金屬組織

已發生了變化

達到使用年限和更換周期

不宜再繼續使用

工人用專業切機

切除鋼軌無用部分

再精細打磨

所有的工序中

鋼軌的無縫焊接作業是「重頭戲

大型移動焊軌車開始作業

像變形金剛一樣伸出車頭

咬住軌道接縫處

三下五除二焊接好了接口處

旅客乘坐火車時

聽到的「哐當哐當」聲

正是車輪與鋼軌接口的衝擊聲

隨著技術升級

如今列車運行越來越平穩

「哐當哐當」的響聲逐漸少了

有人甚至在動車上立硬幣

以此證明中國高鐵的平穩性

讓列車不再顛簸

鋼軌的提檔升級是重要因素

新舊鋼軌完成「換崗」

並不意味著換軌工作的結束

壓緊扣件、鋼軌焊接、打磨鋼軌接頭

對焊縫進行探傷、線路回檢……

經過一個晚上的奮戰

所有工序確認達標

「天窗」宣告結束

正因為有了高鐵「夜行俠」的辛勤付出

我們的高鐵之旅才變得平穩舒適

向他們致敬!

相關焦點

  • 煙大海底隧道方案本月將上報國務院(圖)
    每年途經這裡的候鳥多達200種,有百萬隻之多,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大小黑山島是蛇的王國,為我國第二大蛇島;長島海域又是斑海豹的家園。如在這些地方建大橋,勢必會對島上資源造成一定破壞,會對各種生物的生存帶來負面影響。    隧道將採用動車擺渡方式,最快40分鐘到大連    根據方案,整條隧道全長123公裡。
  • 煙大海底隧道
    煙大海底隧道     8月19日,國務院公布的《關於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提出「下一步要加快推進渤海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短短的一句表述,讓沉寂多時的渤海跨海通道項目再次成為各方熱議的焦點。
  • 中國打造世界最長海底隧道,跨海連接大連、煙臺
    文/背起行囊(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去不同的城市,聞不一樣的味道,遇形形色色的人,聽講不完的故事早在上個世紀,美國和日本就已經開始建設海底隧道,近年來國內海底隧道的建設和規劃項目越來越多,海底隧道也逐漸被更多人熟知。
  • 海底跑動車 煙大海底隧道進入準備階段
    魯遼海底隧道方案將報國務院 預計投資2600億渤海海峽跨海通道戰略規劃研究項目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在參加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曾透露,由他牽頭研究的大連至煙臺海底隧道項目,未來有望通行時速250公裡的動車組,大概投入估計在2000億元以上。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今日貫通:「海底呼吸順暢」
    按照列車200公裡/小時的設計時速;從廣州南站出發到西九龍總站僅需48分鐘。珠江口西岸,早在2012年12月31日,廣珠城際全線通車。自此,廣州市民乘坐動車最快1個小時到珠海站,再步行不到5分鐘便可直達拱北口岸,去到對岸的澳門。數據顯示,目前每日逾3萬人、單日最高峰超過10萬人經此線往來沿途各市。
  • 中國打造一條很長海底隧道,你知道在哪嗎?
    早在上個世紀,美國和日本就開始建造海底隧道,近年來,我國海底隧道的建設和規劃項目越來越多,海底隧道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然而,由於投資巨大,技術要求高,世界各地只建造了幾十件,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青函隧道,位於日本境內,全長53.85公裡;世界上最長的上海海底隧道,英法海底隧道,造價100
  • 大連灣海底隧道項目最新進展!
    大連灣海底隧道項目最新進展!首節沉管E5S6節段開始澆築標誌著項目沉管預製進入全面生產階段今年年底首節沉管將進行安放 大連灣海底隧道由18節沉管管節組成,沉管標準管節長180米,寬33.4米,高9.7米,重約六萬噸,相當於一艘中型航空母艦的排水量。
  • 山東超級工程丨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縮短城市距離 進入同城時代
    齊魯網11月4日訊 有人說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是一條時空隧道,我覺得很有道理,這條隧道的建成,大大縮短了兩岸往來的時間,同時它也使整個城市的空間大大拉近了,使我們進入了一個同城的時代——曲立清,青島國信集團總工程師。
  • 地鐵為何會滲水、海底隧道如何建 逐一解密
    浙江日報杭州11月14日訊  1751年,人類第一次提出建海底隧道的設想——英法海底隧道。受制於當時的技術,直到200多年後,這個設想才實現在了海底。而今,越來越多的隧道正穿越海底,從亞洲到美洲,從這片世界到那片世界。
  • 煙大海底隧道何時建?
    煙大海底隧道(以下簡稱「煙大隧道」或「隧道」)的建議已經提了近三十年,但一直只是偶有雷聲,不見一絲雨落下來,熱心的大連市民可以說是心心念念、望眼欲穿。那麼,煙大隧道究竟何時才能立項開工,小編認為,情況很不樂觀,但是,在一種情況下開建的可能性最大,那就是朝韓統一。
  • 海底隧道究竟是如何建造的?來看看技術多困難
    如今,人類憑藉自身的智慧慢慢把從前的種種「不可能」、「不敢想」的事情變成了現實。那就是人類通過海底隧道,抵達深海裡。可謂是「上天入地」的夢想都「逐一」實現了。那麼讓人好奇的是:海底隧道這項雄偉的大工程,究竟是如何建造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這個問題吧,看完你就知道了。
  • 煙大海底隧道方案全揭秘:為何隧道只能跑火車
    儘管目前,這還僅僅是停留在紙面上的藍圖,但縱觀國內國際,早有多地已建成海底隧道並成功運營。比如與大連隔海相望的青島,早在2011年就建成了國內最長的海底公路隧道——膠州灣海底隧道。  在過去一周的時間裡,本報記者輾轉北京、青島、大連三地:親耳聆聽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規劃者對未來的設想,親身探訪已建成的膠州灣海底隧道,再將一路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以饗讀者,希望能以管窺豹,揭開未來可能實現的煙大海底隧道神秘面紗的一角。
  • 【地理探究】海底隧道是怎麼建的?來看看英吉利海峽隧道的故事,附...
    當時是1834年,離真正的隧道開始動工的時間1988年遠得離譜,很顯然地,那個年輕人一定也是失敗了的。但他取代馬修被後來的人稱為海底隧道之父,因為相較於他的前輩,這個人付出的代價就是他的一切,耗儘自己的財產和心血成為一個一輩子沒有落實一個實際項目的「紙上工程師」,他就是Aimé Thomé de Gamond。
  • 在沒有橋沒有海底隧道的情況下,火車是怎樣進入海南的?
    在沒有橋沒有海底隧道的情況下,火車是怎樣進入海南的?在我們的印象中火車都是要有軌道才能夠正常運行的,那我們應該也知道軌道要麼就是通過高架橋修建的,要麼就是在地面的,另外一種就是通過修建海底隧道而的隧道。那麼不知道各位是否曾想過,如果在沒有橋沒有海底隧道也不是陸地的情況下,火車他是怎樣進入海南的?
  • 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是我國北方開建的首條海底沉管隧道,建成後將...
    海上,抓斗船、長臂挖掘機、伸縮臂挖掘機等設備聯合作業,歡暢轟鳴;陸上,200多名工人在保溫棚內熟練完成綁紮鋼筋、混凝土澆築等工序,鋼板上那條寫有「北方首條海底隧道獻禮大連市民」的標語,耀眼醒目。1月12日,在我省重點項目——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現場,冬日的寒風擋不住建設者的熱情,伴著機器的轟鳴聲,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場面呈現在記者眼前。
  • 中國臺灣海峽並不寬,為何不修一條海底隧道?工程師給出答案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然我們都知道因為地理環境的原因,所以很多人想要去臺灣旅遊的時候只能夠選擇坐船或者坐飛機,有一些人沒坐過船很容易暈船,而有一些人又覺得飛機票的價格太貴了,那麼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
  • 大連「海底隧道」又有新進展!
    自從大連灣海底隧道復工 小夥伴們就盼著 能看到更多隧道建設的 最新進展先來看看4月23日 海底隧道「加工廠」 施工場景 大連灣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工程 是繼港珠澳大橋後
  • 青島又修一海底公路隧道,耗資170多億元,全長15.89公裡
    中國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基礎建設工作,不僅僅建得好,而且還建得特別快,因此在國際上也被稱為「基建狂魔」,這不,就在上個月,我們中國也開始動工了一條海底公路隧道,它就是膠州灣第二隧道,顧 名思義,就在中國的青島膠州灣,其實這裡就已經之前也修建了我們國內的第一條海底隧道,而今建的這膠州灣第二隧道
  • 翔安隧道海底迎戰「攔路虎」
    翔安隧道內,幾名工人正在進行「全斷面帷幕注漿」施工。(王協雲李鸞漢攝影報導)本報訊(記者徐景明)「翔安隧道一定會成功建成,我對此有百倍的信心。它將作為我國內地第一條海底隧道而被載入史冊。」17日,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資深院士、81歲高齡的孫均老先生在翔安隧道五通端建設現場如是說。
  • 給海底隧道工程做三維「B超」的人
    新華社大連12月1日電題:給海底隧道工程做三維「B超」的人新華社記者郭翔「海底隧道工程的測量必須精益求精。」大連灣海底隧道建設工程E10管節水下整平測量現場,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測量首席技能專家陳兆海和團隊成員正利用其創新改進的三維多波束測深系統進行測量。「前期測量是工程建設的『眼睛』。」陳兆海從事測量工作25年,但給海底隧道建設工程進行測量卻是首次,「大連灣海底隧道建設工程的海域地質情況十分複雜,多礁石、多溶洞,為了高質量施工,要求高精度測量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