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別鬧了!相比逃離太陽系,科學利用太陽能才是關鍵

2020-11-24 騰訊網

去年上映了一部非常火爆的電影叫流浪地球,是由劉慈欣著作改編的。當時科學家發現太陽系急劇衰減可能會吞噬整個太陽系,於是人類就提出一個大膽的計劃,在地球的表面建成數以萬計的行星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把地球從太陽系脫離出去,然而數以萬計的發動機需要燃燒9.96155×1020千克物質才能勉強達到逃逸速度。

為什麼需要這麼大的動力才能脫離呢?主要原因是由於太陽和地球間適當的距離以及太陽所提供的引力使得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而不容易離開。地球離太陽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離得太近則溫度升高不適合人類的生存,離得太遠不能為人類和地球上生命提供足夠的能量。也好在正是這恰當的距離,才會有了人類文明的存在。小編認為逃離太陽是不現實的,太陽系至少還得再燃燒50億年而且我們還找不到更好的。正所謂既來之,則安之,我們的地球都和太陽相處了45.4億多年了,這感情可不是一般兄弟能比的。那既然不能逃離,不如想想如何科學的利用太陽能。

眾所周知,我們的地球自轉一圈就是一個白天和一個黑夜,繞著太陽公轉一圈就經歷一個春夏秋冬。地球非常神奇,同樣神奇的也有那1.5億公裡外的太陽。那我們今天就以下四個內容來了解下這神奇的太陽和太陽能科學利用:從能源與環境的角度考慮為什麼要利用太陽能、太陽能神奇的地方在哪裡、目前我們太陽能利用的主要形式是什麼以及未來在其他方面的一些太陽能利用的技術。

為什麼要利用太陽能

我們的社會和生活需要能源,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都是化石能源。出門開車需要汽油和柴油,它們都是由石油提煉而來的。家裡做飯需要天然氣,冬天供暖也需要天然氣來燃燒產生熱量。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化石能源,但是無節制的不恰當使用化石能源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汙染。首先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霧霾,它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很嚴重的影響。其次,化石燃料的不恰當利用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當它們在空氣中積累到一定的濃度後就會促使酸雨的形成。最後,化石燃料不恰當的大規模利用還會造成臭氧層的空洞,導致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

大量的二氧化碳存在大氣層中就像一個很大的玻璃罩,太陽的輻射能可以穿過二氧化碳層而地面的長波不能穿透二氧化碳層,於是這些熱量就留在了地球。經過了長期的積累,地球的溫度就會不斷升高。溫室效應是非常嚴重的可以造成全球變暖、南北極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得到我們足夠的關注。

我們需要藍天,需要舒適的生活環境,那就需要改變傳統的能源利用方式。使用清潔可再生的能源例如風能、太陽能以及它們轉變過來的氫能等等,除了風能、太陽能以外,我們還有潮汐能、生物質能和地熱能,但相對於這些能源太陽能的儲量非常豐富。雖然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能僅為太陽總輻射的1/22億,但它的儲量也高達1.78×105TW。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數字呢,對於我國太陽能而言,三峽水電站的發電裝機容量是1700萬千瓦而我國太陽能資源是三峽水電站的數萬倍。與此同時,太陽能在目前的能源裝機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2011年我國在全球新增的裝機容量佔的比重非常小,到2017年我們的新增的裝機容量已經達到世界的50%以上。截至到去年底,我國的太陽能光伏的裝機容量已經超過2億千瓦,2億千瓦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對比三峽水電站裝機容量是1700萬千瓦,太陽能的光伏電站的裝機容量相當於十幾個三峽水電站。

太陽能的神奇之處

太陽能對於我們來說非常重要,那我們首先要關注太陽本身。太陽是一個巨大的火球其中80%的質量是由氫組成的。在太陽的內部發生質子鏈式核發反應,太陽中心可以達到數百萬以上的溫度,表面也有5800攝氏度。太陽是地球的萬物之源,地球上的能源主要來自於太陽,植物生長的光合作用維持了地球的氧氣的平衡也為生態和生物鏈提供了食物。太陽和地球中間是真空的大氣層,因此只能通過輻射的方式將太陽能輸送到地球上。輻射和電磁波一樣,我們家裡面用的廣播以及手機信號都是通過電磁波來傳送的。而太陽的輻射更加複雜,它是由很多個波段組成的。每個波段都有自己的特點,它們累加起來就形成總的太陽能。太陽能的波段很多包括紫外線、長波輻射、紅外和可見光等等。

太陽能利用的主要形式是什麼

正是由於太陽能各個波段的能量,我們可以用各種方式來利用太陽能,其中一項重要的技術就是太陽能發電。地球上的太陽能資源決定了它的利用價值。我們可以從下圖中看到太陽能在地球上的資源非常豐富,尤其是在美國的西南部、非洲、歐洲的南部和澳大利亞等等。另一邊,我國的太陽能資源也非常豐富,尤其在西部例如青海、西藏和內蒙古地區。

目前太陽能發電有兩種技術,第一種技術叫太陽能光伏發電。部分地區屋頂上隨處可見的太陽能電池板,還有太陽能的路燈都是利用了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目前主要的太陽能電池板主要有單晶矽太陽能電池、多晶矽太陽能電池、聚光光伏電池和薄膜電池等等。應用比較廣泛的為單晶矽太陽能電池和多晶矽太陽能電池,單晶矽太陽能電池的發電效率可以達到20%以上。目前實驗室各國的科學家都積極的努力在開展這項研究,實驗室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效率可以達到45%以上,小編也希望各位同學可以努力學習來加入這項研究工作。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把太陽能光伏板安裝在停車棚上來給電動汽車提供電源。太陽能同樣可以運用於高科技技術,比如我們的衛星和登月的月球車是由太陽能來提供電源的,以及未來研發的太陽能汽車、太陽能飛機、太陽能公路以及太陽能充電器。

太陽能另外一種利用技術就是把太陽能轉化為熱能。太陽能直接產生高溫蒸汽,在工業上有許多的應用。同樣在生活中,太陽能真空管放到屋頂產生熱水供洗澡。聚光太陽能和線性太陽能集熱器能進行各自燒烤類活動,如烤肉、烤螃蟹、烤培根等,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了的。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回家自己嘗試製作。

而如果要運用太陽能熱發電技術,考慮到太陽能在經過衰減、大氣層的折射以及水蒸氣的折射後,來到地球表面的輻照強度相對來講已經比較低。比如在大氣層外的能量密度是1300瓦每平米,而我們在北京夏天最熱的時候,太陽的輻照強度也只有900瓦每平米。因此為了獲得更高的能流密度和更高的溫度,我們可以採用聚光的方式來利用太陽能。目前聚光的方式主要有四種,分別為拋物槽、線性菲涅爾、碟式和塔式。

從聚焦方式來分可以分為兩類,線型的聚焦方式和點聚焦方式,拋物槽和線性菲涅爾都屬於線聚光的太陽能熱發電系統,碟式和塔式都屬於點聚光的太陽能熱發電系統。對於四種聚光更細緻的原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從最後提供的劉啟斌研究員的科學公開課-神奇的太陽能和太陽能利用視頻中了解。

接著我們來看一下聚光太陽能熱發電技術歷程,1982年美國建成了第一個發電站命名為SolarOne,這是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驗證了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的可行性。隨後在美國加州南部建立了大面積的拋物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站,總的裝機容量達到了354MW,隨後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在全球得到了大規模的應用和發展,預計全球到2020年運營可以達到10GW以上。

未來的一些太陽能利用的技術

在太陽能發電技術之後,未來太陽能必定還有其他很多的利用空間。例如:高溫太陽能熱化學制氫中利用太陽能直接分解水產生氫氣和氧氣,同時也可以把二氧化碳進行分解產生一氧化碳。通過進一步的化學反應,我們可以把氫氣和一氧化碳變成目前使用的液態的燃料,比如甲醇、乙醇和汽油等等。但這種技術需要很高的溫度才能把水的化學鍵給打開,因此我們還可以把太陽能和我們傳統的液體燃料結合起來,這樣需要的溫度就非常低。我們所研究的中低溫太陽能熱化學制氫技術,通過200到300攝氏度的太陽能驅動甲醇的熱化學反應,產生一氧化碳和氫氣然後驅動傳統的內燃機。太陽能也可以應用於太陽能光催化制氫,利用半導體的特殊性能,我們把半導體材料放到水中,太陽能激發電子躍遷形成還原氧化活性的電子空穴對在水中置換出氫氣來,可以用來發電並製取液體燃料等等。未來的能源形勢是多種多樣的,多能源互補的太陽能利用技術是發展的趨勢所在。實現多元化的轉化可以變成材料也可以用來發電,與我們目前的能源網絡多功能利用形成能源網際網路,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

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而能源技術發展依賴於科技的發展和革新,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為我國的能源技術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大自然還有很多的奧秘,我們需要抱著敬畏之心,去探索它們。

來源: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別鬧了! 科學利用太陽能才是關鍵
    你看過《流浪地球在電影中,科學家發現太陽系急劇衰減可能會吞噬整個太陽系,於是提出一個大膽的計劃:在地球的表面建成數以萬計的行星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燃燒足夠多的物質讓地球達到逃逸速度,並從太陽系中脫離出去。
  • 這部科學紀錄片告訴我們,太陽系的毀滅,可能會開啟流浪地球計劃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劉慈欣的《流浪地球》,電影的情節讓人耳目一新,更是中國科幻片的一個重大進步。看完這個電影,不禁想起了小時候看過的百科全書,裡面曾經提到過太陽系在未來會毀滅的知識。肯定有朋友會問,太陽系真的會毀滅嗎?到時候人類應該怎麼辦呢?答案就是下面要給大家介紹這部科學紀錄片《太陽系的結局》,紀錄片中的美國的中西部有一座小鎮一組有趣太陽系的模型,星球的面積以及距離都是等比縮放,完全模擬了當今的太陽系。科學家在不斷的提出各種學說,窺探未來的太陽系。
  • 我們不僅可以流浪地球,還能流浪太陽系
    (雖然科學技術還有待提高,不過還是能看到明顯的希望),而如若我們不想拋棄地球,除了流浪地球,也許我們還能流浪太陽系。④將地球或太陽系打包帶走式逃離。破壞與防禦在科幻電影中已經闡述得比較明確了,什麼行星軌道防禦系統之類的(科幻片中的能量護盾也是)。逃離一般指的是集中全人類的科技與資源建造恆星級飛船(至少是可控核聚變以上級別的動力系統、內部含大型自給自足型生態系統)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
  • 《流浪地球》片尾動畫特輯 揭秘地球逃離太陽系全過程
    不僅如此《流浪地球》在票房方面也創下佳績,截止3月7日,上映31天票房已突破45.5億。3月8日《流浪地球》發布片尾動畫特輯,讓電影連接原著小說,向觀眾展現讓人驚豔的片尾動畫製作過程,同時還發布了《流浪地球》尋找家園之旅藝術海報。「導演希望電影在電影結束之後可以回到小說中」《流浪地球》片尾動畫的創意總監講出了這支動畫創作初衷。
  • 流浪地球:逃離木星後,人類又經歷了什麼?小說的劇情有些殘酷
    可以說在看完《流浪地球》之後,許多人也在想著,如今剛剛到達木星,就已經出現了這樣等級的災難,日後還要逃離太陽系等一系列長途跋涉的過程,那麼這樣一個將經歷兩千多年的「流浪地球計劃」,看起來真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畢竟相比於浩大的宇宙來說,地球確實是太過於渺小了。這項計劃到底能不能成功呢?小說的劇情在之後又經歷了什麼呢?
  • 《流浪地球》中地球真的「流浪」得起來嗎?
    因此,在面對災難時中國人選擇跟地球一起逃離,正是我們文化特色的體現。而在這部影片中,並沒有刻意塑造超級英雄,在關鍵時刻每一個普通人所做出的正確選擇,都會讓他成為英雄。正是基於對土地的情感和由普通人凝聚而成的力量,讓我們找到了這部電影的文化內核。如果把影片形容為一個人,這就是找到了人的靈魂。」流浪地球的計劃是什麼?
  • 《流浪地球》發布片尾動畫特輯 以動畫形式揭秘地球逃離太陽系的全...
    《流浪地球》自2月5日上映以來,一直是觀眾熱議的焦點,它的身影甚至多次出現在高中各科試卷中。不僅如此《流浪地球》在票房方面也創下佳績,截止3月7日,上映31天票房已突破45.5億。3月8日《流浪地球》發布片尾動畫特輯,讓電影連接原著小說,向觀眾展現讓人驚豔的片尾動畫製作過程,同時還發布了《流浪地球》尋找家園之旅藝術海報。
  • 想看懂《流浪地球》太空知識了解一下?
    地球洛希極限軌道運行示意圖作為中國第一部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公映之後口碑可謂是一度炸裂朋友圈。本部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影片,除了用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這個設定之外,幾乎一切都是新的,可以說這是一部建造在《流浪地球》世界觀體系下的新故事。以至於,就算是一些原著黨看了也會覺得新奇,更別說普通觀眾了。
  • 在《流浪地球》裡面的地球逃離過程當中,為何沒有出現月球?
    現如今非常火爆的電影,也就是《流浪地球》了,畢竟這部電影是我國一部非常強大的科幻電影,但很多人看完這部電影以後,也是產生了一個問題,在《流浪地球》裡面的地球逃離過程當中,為何沒有出現月球?其實在億萬年來,月球是一直當作是地球的衛星圍繞著地球在旋轉,然而圍著地球旋轉的能量,靠的就是地球和月亮之間的萬有引力作用,其實就算是像電影當中描述的那樣,我們人類在地球上安裝了非常強大的發動機和非常強大的推動器,並且我們人類也是讓地球上的公轉和自轉徹底消失,隨後想要帶著地球去進行流浪,就算是我們捨棄了所有月亮,依舊會因為存在著萬有引力的作用,對著地球進行「不離不棄」的跟蹤。
  • 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劉慈欣小說改編電影定檔
    《流浪地球》人類逃離太陽系本報訊(記者 尹雪松)2000年,中國科幻小說第一人劉慈欣發表中短篇小說《流浪地球》,此書為劉慈欣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特別獎。十八年後,由郭帆執導,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電影《流浪地球》,將於2019年大年初一上映。日前,該片在北京舉行定檔發布會。導演郭帆,小說原著作者劉慈欣,特別出演吳京,領銜主演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等全陣容亮相。劉慈欣對影片寄予厚望,他表示:「電影和小說是很不一樣的,它們遵循的藝術規律完全不同。
  •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故事
    今天,我們就電影中涉及到的一些科學故事來聊一聊,也不失為一件有趣的事。  太陽什麼時候會滅亡?  太陽誕生於約50億年前的一次星雲坍縮,太陽系的其它行星緊跟其後。  半人馬座比鄰星是除太陽之外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恆星,距離我們4.2光年。如果真的有「流浪地球」計劃,地球真的流浪到半人馬座比鄰星周圍,那裡的環境適合人類生存嗎?  根據哈勃等強大望遠鏡對於半人馬座比鄰星的多項觀測,我們還是可以了解到有關這個恆星的不少信息。半人馬座比鄰星質量只有太陽質量的七分之一,屬於紅矮星,它的亮度比太陽低。
  • 好書推薦:《流浪地球》,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
    2019年春節,電影《流浪地球》登陸全國院線,短短幾天就引爆了網絡,最終取得了46億的票房,引起人們巨大的反響。這部電影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讓中國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紀元。那麼,提到電影,就不得不提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說,這部劉慈欣於2000年寫的小說又會是怎樣一個故事呢?
  • 如果太陽變為紅巨星,《流浪地球》中的逃離方法可行嗎?
    我們知道,太陽一直為地球著提供熱量能源,所以地球才能夠蓬勃發展。可以說沒有太陽,就沒有地球。因此我們很難想像,太陽終有一天會親手毀滅地球文明。2019年春節電影檔,全國各大影院上映了一部名為《流浪地球》的國產科幻片,該片被譽為中國科幻電影史上的裡程碑。
  • 流浪地球中,若地球沒有成功逃離木星,最後的結果會是什麼?
    在影片《流浪地球》裡,地球逃離太陽系的過程中受到了木星的引力捕捉,而最終木星被點燃,地球才成功擺脫了木星的引力捕獲,繼續它的流浪旅途那麼,如果在結尾處,地球沒有逃離木星,最後的結果又會是什麼呢?答案是地球一定也會不復存在,但在地球與木星相撞的過程中,會發生更多的意想不到事情。
  • 紅巨星、洛希極限…《流浪地球》中的術語你都知道嗎?
    那麼,今天就跟本航天宅一起來了解一下《流浪地球》中的關鍵知識點。  起 因  紅巨星:三四十億年後,太陽將由青壯年進入老年期。老年期的太陽會變為一顆紅巨星,巨星的顯著特點就是體積大、光度強、不穩定。變為紅巨星的太陽會覆蓋半個太陽系,這時候別說離太陽最近的水星、金星和地球,就連火、木、土星可能都無法倖免。
  • 《流浪地球》創作概念源自臺灣小說?劉慈欣:沒看過
    《流浪地球》改編自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描述的是太陽將毀滅,中國人為地球裝上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這個概念最早來自1988年臺灣作家黃海(本名黃炳煌)的小說《地球逃亡》。在黃海的小說裡,太陽即將爆炸,唯一活路是為地球裝上核融合反應推進器,把地球當太空船一樣推離太陽系。
  • 流浪地球電影講述什麼故事?2019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的簡介
    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從目前傳出的口碑來看,無論是在科幻類型的突破,還是故事、特效、場面,《流浪地球》幾乎獲得了觀眾幾乎一邊倒的讚賞。作為國內少有的科幻題材電影《流浪地球》講述了什麼故事呢?接下來,就介紹說一說2019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的簡介。
  • 科學解讀+4個問題測試:你真的看懂《流浪地球》了嗎?
    如果地球要逃離太陽系,那麼顯然,僅僅是變軌加速還是不夠的。所以像電影裡,僅僅靠發動機暴力地開出太陽系這是不可能的,因而他們選擇靠近木星……PS: 至於電影中的「地球發動機」究竟需要多大的能耗和推力才能實現「變軌加速」呢?據作者劉慈欣接受訪談時的發言,他本來想帶著地球跑,計算了一波發現無法實現,但最後還是寫帶著地球跑了,因為真的太酷太浪漫了!
  • 《流浪地球》:如果有一天災難來臨,我將與地球一起逃離
    影片描述了人類的困境——在不久的將來太陽毀滅,太陽系不再適合人類生存,面對絕境,人類將啟動「流浪地球」項目,試圖與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災難挑戰,在災害嚴重的時候,是合作的人類共同起來抗災、避險,儘管有許多危險,我們也應該帶著地球母親一起逃走。英雄劉培強這與傳統災難電影的主題不同。
  • 《流浪地球》:流浪的人,流浪的心
    圖片來自網絡1小說開篇詳細地介紹了太陽、地球目前的情況以及人類的處境。這是故事發生的背景。太陽即將走向生命的終點,人類為了活下去,逃離太陽系,於是在地球上安裝了許多大功率的發動機。從離開太陽繫到抵達新的家園,地球流浪的時間將長達一百五十代。像「我」一樣參與流浪的第一代人,是看不到希望的。他們每天活在沒有盡頭的絕望與恐懼之中,隨時都有可能崩潰。在這種壓抑的環境中,希望顯得尤為可貴。「在我眼中,世界就是由廣闊的星空和向四面無限延伸的冰原組成的,這冰原似乎一直延伸到宇宙的盡頭,或者它本身就是宇宙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