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中感悟邏輯學的真諦

2021-01-08 社會學的苦行僧

記得有一次,當我和朋友興高採烈地去逛街的時候,朋友看中了一件衣服,便問店員:「請問這是今年流行的款式嗎?」店員立即回答:「當然了,這些都是最近到的款式呢。」我心存疑惑,便追加一問:「這衣服不會很容易穿舊吧?」結果她答道:「怎麼會呢,這衣服可掛了三年了,還是跟新的一樣!」掛了三年的衣服,還是最新款嗎?這個例子就像我們學過的「矛與盾」的故事一樣,由此我們發現,可以用矛盾來試探真假,用邏輯的知識來戳穿謊言,這又何嘗不是邏輯帶來的生活的智慧呢?

就連日常最基礎的交流,都是建立在邏輯上的。邏輯是思維正確和順利交際的理論,沒有邏輯的話語讓人摸不著頭腦,使交流陷入困難,更使交際寸步難行。人在開口之前,便是通過邏輯在腦中組織好言辭再開口的。不然怎麼會有空口無憑,口不擇言這種用來形容不經大腦,不經推敲的毫無邏輯性可言的話語的詞語呢?

更不用說寫文章了。寫好文章需要多方面的條件,講究邏輯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條件。

在現代漢語裡,邏輯一詞在不同的場合具有不同的含義。有時指的是客觀事物的規律性;有時指的是思維的規律性;有時指的是研究思維的科學。寫文章要講邏輯,指的就是思維的科學,而主要的是指形式邏輯。

邏輯學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感性認識階段,二是理性認識階段。所謂感性認識,就是在實踐活動中,人們通過感官來認識對象的信息。其反映形式是感覺、知覺、表象。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它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直接性,即感官同認識對象發出的信息必須直接接觸,二是表面性,它僅僅是對事物的現象,各個片面和外部聯繫的認識。人們要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光有感性認識是不夠的,為了把握事物的本質,全體和內部聯繫,感性認識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所謂理性認識,就是人們把感性認識所得來的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分析、比較、加工和製作,形成概念,並由概念構成判斷,由判斷進行推理,從而獲得對事物的本質、全體和內部聯繫的認識,其反映形成是概念、判斷和推理。

所以我們對邏輯的理解和掌握,影響著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和判斷。掌握的好,在生活中便可體現出智慧,更可以利用邏輯學進行推斷,就如同開篇的生活故事一般,這不正體現了邏輯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嗎?

相關焦點

  • 2019年黑龍江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生活中的邏輯學
    2019年黑龍江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生活中的邏輯學由華圖黑龍江公務員考試網整理髮布,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其實邏輯無處不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時都和邏輯打交道,比如走路、吃飯、買東西、看電視……下面黑龍江公務員考試網就和大家聊聊生活中的邏輯學,希望大家能在例子中體會邏輯學的真諦。   【案例一】有關矛盾律   觀世音問:「悟空,你看到了什麼?」
  • 為什麼有些人說邏輯學是知識的知識?邏輯學在生活中該如何運用?
    如果要說邏輯學是知識的知識,那麼首先你得先搞清楚:什麼是邏輯?什麼是邏輯學?「邏輯」一詞源於希臘文,原意指思想、理性、規律、語詞等。而邏輯學則是一門思維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人們的思維形式及其規律。邏輯知識是根植於實際生活之中,是人類思維的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 《詩經》中的一首蜉蝣詩,讓人感悟生活的真諦
    《詩經》中有一首專門描寫蜉蝣的詩,名為《國風.曹風.蜉蝣》,其文描寫了蜉蝣朝生暮死的脆弱和可悲。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蜉蝣之翼,採採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 幸福來自於對生命真諦的深刻感悟(深度好文)
    一段感情能否走得更遠,重要的不是我愛你,而是我包容你的缺點,感恩你我茫茫人海中的遇見。緣不會隨意而來,因為相吸;份不會永遠無期,故要呵護。一再的冷漠,傷的是一顆心;一再的漠視,錯的是一段情。緣,需要把握,更懂得珍惜。懂得珍惜,才會長久;知道感恩,才配擁有。
  • 《簡單的邏輯學》:做更有邏輯的人,從避免生活中的邏輯謬誤開始
    D.Q.麥克倫尼《簡單的邏輯學》  作者在前言中說,《簡單的邏輯學》期待造就實踐者,而不是理論家。就個人而言,作為邏輯學的入門新手,我採取的是學生時代記錄「錯題本」的學習方式,在了解邏輯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更多關注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邏輯謬誤」——做更有邏輯的人,首先從避免生活中的邏輯謬誤開始。  錯誤的推理形式被稱為「謬誤」。初接觸邏輯學的人可能會認為,了解謬誤並沒有積極意義,甚至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
  • 邏輯學概論(一)什麼是邏輯學?
    邏輯學家並不在乎他們討論的具體事情,而是從他們討論的形式中,去檢驗和評論這種論證是否合乎邏輯。論證是推理的產品,如果前提是錯誤的,推理是不符合邏輯的,那麼必然不會得出結論為真。邏輯學和正確的推理之間並沒有必然個關係,並不是說必須學了邏輯學才能做出正確的推理,正如並不是說只有學了生理學才能像運動員一樣優秀。
  • 《簡單的邏輯學》:邏輯學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1開篇用書中原文的一句話來簡述學習邏輯學的重要性:邏輯學被認為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或者是一項技能,也可以被認為是三者的綜合體。實際上邏輯學和人類理性的原理是相同的,邏輯學的涵蓋範圍更廣泛。邏輯學有四個基本原理:邏輯學是一門藝術同一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 邏輯學的演進
    從《工具論》可以看出,亞氏邏輯學是以實踐目標為己任,即其邏輯學是以真實論證的評價為目標。在《後分析篇》中,他探討的是科學論證,與內容密切相關;在《論辯篇》中,他研究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非形式論證,離不開語用分析;而《辯謬篇》的實踐目的則是要與被稱為「詭辯家」的智者劃清界限。
  • 教育需要對生命的感悟
    教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對生命的感悟。只有學生真正懂得了對生命的尊重,他們才會理解生活的意義。也唯有如此,教育才有意義,才能稱之為教育。如果千篇一律地進行大同小異的複製,那麼AI產品在未來毋庸置疑將廣泛地代替人而存在。道理很簡單,懂得這個道理的人比比皆是。然而,不知出於什麼樣的動機,這樣的潛在的危險一再地被刻意忽略。
  • 學習邏輯學,就選這一本——劉文君《邏輯學教程》編前絮語
    1974 年《大英百科全書》目錄卷的科學分類欄目中,邏輯學位居各門自然科學之首;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制的學科分類,也把邏輯學列在七大基礎學科的第二位,僅次於數學。當然這裡指的是整個邏輯學科,並不是每個人都要把邏輯學的研究當作自己的專業;但是學習、掌握普通邏輯的知識,懂得邏輯知識的日常應用,無疑是每一個現代人提升其文明素養的基本要求。
  • 邏輯學是科學的基礎
    西方邏輯學發展歷程  在整個西方歷史文化的發展進程中,邏輯學不僅是科學的基礎,而且也是整個西方知識體系乃至整個文化的基礎。這個傳統從古希臘開始,一直延續到今天。邏輯學作為整個科學的基礎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  西方知識體系源於古希臘的「七藝」。
  • 黑格爾邏輯學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我想我還沒有資格在這裡這樣說,因為我所了解的僅僅是皮毛,但是在我的發現中,確實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描述黑格爾的邏輯學十分之恰當,我們現在來展開敘述下。黑格爾思想中「三」的重要性黑格爾思想大體分為三大部分:邏輯哲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
  • 邏輯學對象的第三次轉變
    (思想形式),賦予邏輯學處理命題真值的任務,從而,糾正了邏輯學發展過程中的心理主義的傾向,在理論上成功確定了現代邏輯學的性質、地位和發展方向。唯名論者認為,邏輯學所研究的決不是命題之類的抽象實體,而是語言,是我們藉以認識事物的符號,是這些符號間的形式上的句法關係,邏輯真理僅僅與語句有關。弗雷格在著作中雖未明確針對唯名論,但從他的大量論述中可以看出他否定了唯名論者對於邏輯學對象問題的簡單理解及歪曲認識。他說「真這一謂詞顯然不是構成一個語句的語言系列,而是語句的意義,我們實際上認為這種意義是真的。」
  • 邏輯學,正在清華「開花結果」
    每周2堂課,1堂講授邏輯學的技術內容,1堂討論哲學和語言學的文獻。在講授邏輯學技術的同時,我們努力引入關於這些技術的哲學討論,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解技術背後的思想;同時,我們也引入採用邏輯工具對哲學問題和自然語言進行分析的文章,讓學生學習如何能將邏輯學技術應用到自己的哲學或語言學研究中去。Q您希望學生從課堂上獲得什麼?
  • 批判性思維是邏輯學的日常應用
    如同應用中的數學依然是數學一樣,批判性思維作為應用中的邏輯學,依然是邏輯學。這種認識可以被稱作關於批判性思維本性的應用假說,簡稱為「應用假說」。邏輯學共同體對邏輯學有大體一致的認識:邏輯學是為了挑出好的論證,並回答挑出的那些好的論證為什麼是好的論證。比如,邏輯學不但告訴我們肯定前件式是一種前提能夠保證結論為真的「好的」論證模式,還會用不同的方法(比如真值表方法)證明其為何能夠如此。
  • 邏輯學入門工具書
    定位:邏輯學的入門工具書適用人群:對邏輯學感興趣的人,想提升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的人。閱讀形式:雖然書很薄,但信息密度大,適合反覆閱讀;核心思想比較明確,書的結構也很有層次。邏輯學的主題是清晰高效地思考。它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既然是工具書的書評,我的主要工作是串聯書中內容,儘量帶著讀者去理清作者的思想,但無法代替對這本書的閱讀。邏輯學是研究推理形式有效性的學科。它是構造形式系統、表達知識、研發智能系統的必要工具。
  • 尋找生活中的真諦,其實它離我們並不遙遠
    一個人久居城市森林,習慣了,也麻木在各類競爭中,雖然不致於你死我活,但其間的慘烈其實也足夠驚心動魄。高頻率的生活節奏,高強度的工作壓力,……無時不刻,無處不在,持續地壓迫著人,難得有喘息之機。這裡,實際上提出一個重要的課題:如何在喧囂中覓得一絲清靜與閒適。這是個問題嗎?自然。這真是一個問題嗎?其實也不盡然。實際上,這就是而且只是認知問題。其根本就是調適你的心理,不是嗎?一日富翁在海邊散步,看見一個漁夫悠閒的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於是富翁問道:「你為什麼不出海多打幾船魚呢?」
  • 陳波談「邏輯學和理性精神」
    陳波:我講的題目叫「邏輯學和理性精神」。主要簡單講三個問題,什麼是邏輯學,邏輯學的基本規律,邏輯學的作用。什麼是邏輯學呢?所以,他不能研究各種各樣具體的推理,我們日常生活的,他要研究我們不同的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所共同遵循的某種一般的模式、程序、方法和準則,或者說我們在進行推理的時候,所共同具有的某種底層結構,這種底層結構我們叫做推理形式。就是抽調推理中各個命題的具體內容之後,所保留下來的模式和框架,是多個推理中,表達不同思維內容的各個命題之間,所共有的聯繫方式。
  • 皇甫冉的一首詠花詩《石竹》,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感悟生命真諦
    這又讓人想起了劉禹錫的《陋室銘》中「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詩句來,皇甫冉詩句中的「空階下」三字字也是有如此的意味在裡面,從字面反映出這座庭院的安靜優雅,其實隱喻出作者的恬淡自然的心態。整句詩既寫出了石竹花錯落有致的形貌特徵和生機盎然生長姿態,又寫出了詩人恬靜自然、寧靜淡泊的生活狀態。
  • 明治人對邏輯學的期待
    西方邏輯學的日本導入者是西周,他把Logic翻譯成「致知學」。「致知學」之源,始於古希臘亞里斯多德,而近代邏輯學作為應對新學問的方法論,西周又稱之為「新格致學」。在其《百學連環》一書中,已出現穆勒的「SystemofLogic」(邏輯學體系),後來嚴復翻譯為《穆勒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