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次,當我和朋友興高採烈地去逛街的時候,朋友看中了一件衣服,便問店員:「請問這是今年流行的款式嗎?」店員立即回答:「當然了,這些都是最近到的款式呢。」我心存疑惑,便追加一問:「這衣服不會很容易穿舊吧?」結果她答道:「怎麼會呢,這衣服可掛了三年了,還是跟新的一樣!」掛了三年的衣服,還是最新款嗎?這個例子就像我們學過的「矛與盾」的故事一樣,由此我們發現,可以用矛盾來試探真假,用邏輯的知識來戳穿謊言,這又何嘗不是邏輯帶來的生活的智慧呢?
就連日常最基礎的交流,都是建立在邏輯上的。邏輯是思維正確和順利交際的理論,沒有邏輯的話語讓人摸不著頭腦,使交流陷入困難,更使交際寸步難行。人在開口之前,便是通過邏輯在腦中組織好言辭再開口的。不然怎麼會有空口無憑,口不擇言這種用來形容不經大腦,不經推敲的毫無邏輯性可言的話語的詞語呢?
更不用說寫文章了。寫好文章需要多方面的條件,講究邏輯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條件。
在現代漢語裡,邏輯一詞在不同的場合具有不同的含義。有時指的是客觀事物的規律性;有時指的是思維的規律性;有時指的是研究思維的科學。寫文章要講邏輯,指的就是思維的科學,而主要的是指形式邏輯。
邏輯學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感性認識階段,二是理性認識階段。所謂感性認識,就是在實踐活動中,人們通過感官來認識對象的信息。其反映形式是感覺、知覺、表象。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它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直接性,即感官同認識對象發出的信息必須直接接觸,二是表面性,它僅僅是對事物的現象,各個片面和外部聯繫的認識。人們要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光有感性認識是不夠的,為了把握事物的本質,全體和內部聯繫,感性認識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所謂理性認識,就是人們把感性認識所得來的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分析、比較、加工和製作,形成概念,並由概念構成判斷,由判斷進行推理,從而獲得對事物的本質、全體和內部聯繫的認識,其反映形成是概念、判斷和推理。
所以我們對邏輯的理解和掌握,影響著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和判斷。掌握的好,在生活中便可體現出智慧,更可以利用邏輯學進行推斷,就如同開篇的生活故事一般,這不正體現了邏輯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