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的演進

2020-12-05 光明數字報

編者按

 

    知識是人類在實踐過程中認識自然、社會以及自身所形成的理論成果,而邏輯學則是知識體系的分析工具和建構工具。如何認識邏輯學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作用?邏輯學經歷了怎樣的歷史演進過程?邏輯應用的範圍是什麼?現代邏輯有著怎樣的前沿課題和發展方向?本版今天特組織刊發3篇文章,希望能引發讀者的思考與討論。

 

    邏輯學是關於論證分析與評價的學科,關注的是如何把好論證與差論證區別開來。作為論辯的工具,亞里斯多德邏輯具有明顯的實踐取向,關注的是從語義、語形和語用三維度來探討論證分析與評價。但亞氏之後,主流邏輯學家拋棄語用分析維度與實踐取向,大力推崇形式邏輯,符號邏輯使形式邏輯發展到極致。然而,17世紀歸納邏輯的提出以及20世紀後半葉非形式邏輯的興起,使語用維度又被重新拽回,開啟了邏輯學的實踐回歸。

 

實踐開端

 

    邏輯學曾分別源自古希臘、古中國和古印度三大古代文明,只不過,古希臘邏輯最終發展成了國際公認的主流邏輯。

 

    在三大古代文明中,邏輯學均作為論辯的工具而產生。亞里斯多德的追隨者直接將亞氏的相關邏輯論文彙編成《工具論》,該書由《範疇篇》《解釋篇》《前分析篇》《後分析篇》《論辯篇》和《辯謬篇》六篇論文組成,彰顯了邏輯之論辯工具性。所謂「論辯」,即論證、辯護,是一種基於多主體互動的論證綜合體。換言之,論辯即多主體論證,故稱廣義論證。與之相對,狹義論證通常是指單主體論證與零主體論證。零主體論證是形式邏輯學家們所關注的形式論證,其評價與語用要素無關。單主體論證與多主體論證是非形式邏輯學家們所關注的非形式論證,其評價總需考慮語用要素。

 

    古希臘邏輯之主體是亞氏邏輯,本質上以多主體論證為其研究對象。亞里斯多德被後世稱為「邏輯學之父」,他對邏輯學的主要貢獻在於提出了詞項邏輯。詞項邏輯的核心是三段論,故人們有時把亞氏邏輯等同於三段論邏輯。詞項邏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演繹邏輯體系,它關注的是從真前提出發何以能保證必然推導出真結論,該保證只與推理形式有關,與推理內容無關,其目的在於尋求一種論證評價之普適性標準。

 

    從《工具論》可以看出,亞氏邏輯學是以實踐目標為己任,即其邏輯學是以真實論證的評價為目標。在《後分析篇》中,他探討的是科學論證,與內容密切相關;在《論辯篇》中,他研究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非形式論證,離不開語用分析;而《辯謬篇》的實踐目的則是要與被稱為「詭辯家」的智者劃清界限。

 

    亞氏之後的斯多葛學派則發展了命題邏輯,其研究範圍更廣,不僅包括論證形式分析,而且還包括修辭分析、語法分析、概念理論、命題理論、認識論、語言哲學等。因此,在他們那裡,邏輯學被認為包含修辭術和論辯術兩個部分。總體來看,古希臘邏輯的實踐取向顯而易見。

 

科學轉向

 

    雖有斯多葛邏輯出現,但與亞氏邏輯相比,它並無多大影響。中世紀時,阿奎那、奧康和司各脫等經院哲學家的邏輯貢獻也只是在註解《工具論》,並且完全忽略了斯多葛邏輯。文藝復興時期,把邏輯學作為理性探究之基礎的看法有所復甦,但當時的學者仍然是只推崇亞氏邏輯(如《王港邏輯》),因為他們堅信亞氏邏輯已經相當完美。

 

    文藝復興後,人們開始覺察到亞氏邏輯無法處理自然科學研究中的因果問題,因為三段論是從一般性前提出發演繹出結論,而自然科學則需根據個別現象概括出一般性結論,以解釋現象間的因果關聯。為此,邏輯學出現了首次大轉向——科學轉向。這導致了歸納邏輯的誕生,其標誌是1620年培根《新工具》的出版。顯然,一看書名便知,他要把自己的工作與亞氏邏輯學相提並論,但其目標是尋求面向自然科學的邏輯。

 

    到19世紀,英國哲學家穆勒將培根方法發展成為完整的求因果聯繫方法,人稱「穆勒五法」。在《穆勒名學》中,穆勒明確將其視為不同於演繹的邏輯方法,這已成為科學邏輯的基本方法,被廣泛應用於自然科學研究之中。

 

    亞氏邏輯關注的焦點只是詞項,並不涉及命題。早在公元前3世紀,克裡希波就提出了命題邏輯,後來斯多葛學派又對其進行了擴充,但由於亞氏邏輯的強勢地位,使得這種邏輯並沒有受到人們關注。

 

    培根之後,歸納邏輯在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它在邏輯學的地位仍飽受質疑。甚至到了18世紀,康德還在認為,亞氏之後邏輯學就再也沒有什麼可值得發展的了。不過,這一斷言很快就被邏輯學的發展證偽。

 

數學轉向

 

    17世紀中葉,青年萊布尼茨有個夢想:先創造一種能夠把人類思想還原為計算的普遍語言,再製造一個能執行該計算的強大機器。其構想其實是要製造出推理演算器,也就是後來的計算機,這被稱為「萊布尼茨之夢」。為了追尋萊布尼茨之夢,1847年,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布爾在《邏輯的數學分析》中引入了一種代數方法,現稱「布爾邏輯」,它成為了數字電路設計與程式語言的基本算法,從而開啟了邏輯學的第二次轉向——數學轉向,形成了形式邏輯的現代版——符號邏輯。

 

    符號邏輯是現代邏輯大廈的基礎,包括命題演算和謂詞演算。布爾邏輯就屬於一個命題演算系統,只不過現在人們所常用的命題演算系統是指希爾伯特和阿克曼在1928年給出的。1879年,德國邏輯學家弗雷格在《概念文字》中通過引入量詞,將命題演算擴充成了謂詞演算系統,完成了符號邏輯體系的構建,從而實現了「萊布尼茨之夢」,把邏輯學的數學轉向推向了高峰,並徹底證偽了康德斷言。

 

    利用謂詞邏輯,亞氏邏輯和斯多葛命題邏輯不僅能夠被有機地整合在同一框架內,而且中世紀邏輯學家所關注的關係多重一般問題也能得到有效的處理。因此,亞氏三段論邏輯顯得有些多餘了。於是,有些現代邏輯學家提出,既然有了謂詞邏輯,再講亞氏邏輯就完全沒有必要了。

 

    數理邏輯是符號邏輯在數學中的應用,通常包括集合論、模型論、遞歸論和證明論,合稱「四論」。隨著「四論」的提出,數理邏輯成為了數學的一個分支,並在數學中確立了其重要地位,邏輯學的數學轉向最終完成。1910年至1913年間,懷特海與羅素合作的《數學原理》三卷本相繼出版,邏輯學家們的注意力幾乎完全被引向了數學領域,數理邏輯似乎成了唯一的邏輯。

 

    與科學轉向相比,數學轉向更為徹底。20世紀前半葉,「數理邏輯」幾乎成了「形式邏輯」的代名詞,而「形式邏輯」又成了「邏輯學」的代名詞,甚至有邏輯學家就公開提出,邏輯學應直接從弗雷格開始,這一提法從根本上完全忽略了亞里斯多德邏輯的存在。

 

實踐回歸

 

    然而,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有人開始挑戰數理邏輯在邏輯學中的絕對優勢地位。比如,1948年,比利時哲學家佩雷爾曼實施了一項偉大工程,他試圖用符號邏輯來為價值判斷提供邏輯證成,但其研究結果卻是認為這不可能,但與此同時,他也發現,可以從古希臘論辯術和修辭術中找到價值判斷的證成辦法,進而,他提出了以論辯術為評價核心的新修辭學。1950年,美國哲學家比爾茲利出版了《實踐邏輯》,試圖把邏輯學研究從數學那裡重新引向實踐,進而開啟邏輯學的實踐轉向,但其工作並沒有受到當時邏輯家們的重視。1958年,英國哲學家圖爾敏在《論證的運用》一書中提出,那些研究實踐推理的邏輯學家們應當將其關注點從數學領域轉向法學領域,但這一看法卻被當時的主流哲學家們視為大逆不道。

 

    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非形式邏輯、論證理論以及批判性思維的興起,邏輯學的實踐轉向才基本實現,並且至今都仍在繼續之中。實際上,這個轉向並不只是與非形式邏輯學家相關,形式邏輯學家所發展的模態邏輯本身也是實踐轉向的一種表現。隨著認知邏輯、語言邏輯、人工智慧邏輯等分支學的蓬勃發展,可以說形式邏輯也實現了其實踐轉向。

 

    然而,與前兩次轉向不同,邏輯學的實踐轉向並非真正轉向,而是實踐回歸。如前所述,古希臘邏輯的實踐取向非常明顯,而且中國古代邏輯和古印度佛教邏輯也歷來都彰顯著其實踐取向。可以說,從古希臘的論辯邏輯到形式邏輯的演進,是一個拋棄語用要素而追求普適性論證評價的發展歷程,而從形式邏輯到非形式邏輯的演進,則是在追求普適性論證評價的目標下,重新接納和重視語用評價要素的發展過程,即是邏輯學自身的實踐回歸。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

 

相關焦點

  • 邏輯學概論(一)什麼是邏輯學?
    邏輯學的研究對象是「推理」,是用來區分正確的推理與不正確的推理的方法和原理。正確的推理往往有著許多客觀的標準,如果不了解這些標準,也就無法運用它們。邏輯學的任務就是去發現這些標準,去表述這些標準,並且去研究這些標準的基本原理。
  • 《簡單的邏輯學》:邏輯學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1開篇用書中原文的一句話來簡述學習邏輯學的重要性:邏輯學被認為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或者是一項技能,也可以被認為是三者的綜合體。實際上邏輯學和人類理性的原理是相同的,邏輯學的涵蓋範圍更廣泛。邏輯學有四個基本原理:邏輯學是一門藝術同一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 邏輯學是科學的基礎
    西方邏輯學發展歷程  在整個西方歷史文化的發展進程中,邏輯學不僅是科學的基礎,而且也是整個西方知識體系乃至整個文化的基礎。這個傳統從古希臘開始,一直延續到今天。邏輯學作為整個科學的基礎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  西方知識體系源於古希臘的「七藝」。
  • 邏輯學,正在清華「開花結果」
    在清華,提起邏輯學,大家肯定會想到一個 4 人的「經典授課團組」。他們有 4 位教師,個個是國際知名學者,他們一直活躍在國際知名大學講臺上,經驗豐富,課程精彩,深受同學們喜愛。他們為清華學子「量身定製」了 4 門邏輯學課程,課程全英文教學,由淺入深、以跨學科的視角呈現邏輯學的經典內容和最前沿的研究。
  • 批判性思維是邏輯學的日常應用
    批判性思維正受到越來越多學生的歡迎,也受到不少邏輯學教師的青睞,甚至有的高校把邏輯學課程改名為批判性思維。此種易幟的效果可謂「皆大歡喜」——學生覺得所學有用、有趣,教師也不必苦於講授許多學生不感興趣的邏輯推理和演算。那麼,批判性思維和邏輯學到底是什麼關係?提出「應用假說」關於批判性思維和邏輯學的關係,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
  • 學習邏輯學,就選這一本——劉文君《邏輯學教程》編前絮語
    1974 年《大英百科全書》目錄卷的科學分類欄目中,邏輯學位居各門自然科學之首;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制的學科分類,也把邏輯學列在七大基礎學科的第二位,僅次於數學。當然這裡指的是整個邏輯學科,並不是每個人都要把邏輯學的研究當作自己的專業;但是學習、掌握普通邏輯的知識,懂得邏輯知識的日常應用,無疑是每一個現代人提升其文明素養的基本要求。
  • 邏輯學對象的第三次轉變
    (思想形式),賦予邏輯學處理命題真值的任務,從而,糾正了邏輯學發展過程中的心理主義的傾向,在理論上成功確定了現代邏輯學的性質、地位和發展方向。縱觀邏輯史,派別林立,觀點紛呈,其爭論的軸心,當首推「邏輯學究竟研究什麼」,即邏輯學的對象問題。
  • 為什麼有些人說邏輯學是知識的知識?邏輯學在生活中該如何運用?
    如果要說邏輯學是知識的知識,那麼首先你得先搞清楚:什麼是邏輯?什麼是邏輯學?「邏輯」一詞源於希臘文,原意指思想、理性、規律、語詞等。而邏輯學則是一門思維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人們的思維形式及其規律。邏輯知識是根植於實際生活之中,是人類思維的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 明治人對邏輯學的期待
    (圖片來源:全景網)【文化好東西】對邏輯學的期待與命名「論理學」(Logic邏輯學)首先出現在日本,中國古漢語裡雖有「論理」一詞,但它並不意味「論理學」。如《史記·李斯列傳》裡有 「諫說論理之臣間於側。」
  • 邏輯學入門工具書
    定位:邏輯學的入門工具書適用人群:對邏輯學感興趣的人,想提升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的人。閱讀形式:雖然書很薄,但信息密度大,適合反覆閱讀;核心思想比較明確,書的結構也很有層次。邏輯學的主題是清晰高效地思考。它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既然是工具書的書評,我的主要工作是串聯書中內容,儘量帶著讀者去理清作者的思想,但無法代替對這本書的閱讀。邏輯學是研究推理形式有效性的學科。它是構造形式系統、表達知識、研發智能系統的必要工具。
  • 陳波談「邏輯學和理性精神」
    6月18日下午,國內邏輯學研究領域專家北大哲學系陳波教授在北京舉辦一場題為「邏輯學和理性精神」的讀者交流活動。他的邏輯學普及著作《邏輯學是什麼》《邏輯學十五講》《思維魔方》均是暢銷書,深受讀者喜愛。陳波:我講的題目叫「邏輯學和理性精神」。主要簡單講三個問題,什麼是邏輯學,邏輯學的基本規律,邏輯學的作用。什麼是邏輯學呢?
  • 為什麼我們必須學點邏輯學?
    第一章,學習邏輯學的思想準備。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邏輯的思考者需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章,邏輯學的基本原理,闡述了引導邏輯思考的基礎事實。第三章,講邏輯學的語言——論證,「論證—邏輯思考」的外在表現形式。
  • 黑格爾邏輯學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我想我還沒有資格在這裡這樣說,因為我所了解的僅僅是皮毛,但是在我的發現中,確實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描述黑格爾的邏輯學十分之恰當,我們現在來展開敘述下。黑格爾思想中「三」的重要性黑格爾思想大體分為三大部分:邏輯哲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
  • 從生活中感悟邏輯學的真諦
    邏輯學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感性認識階段,二是理性認識階段。所謂感性認識,就是在實踐活動中,人們通過感官來認識對象的信息。其反映形式是感覺、知覺、表象。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它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直接性,即感官同認識對象發出的信息必須直接接觸,二是表面性,它僅僅是對事物的現象,各個片面和外部聯繫的認識。
  • 科學研究可能需要升級維度:從「邏輯學」到「動機學」
    科學研究可能已經到了需要升級維度、走向新的空間、推動認知視野新發展的時候了——從「邏輯學」到「動機學」總而言之,從慢病到健康,從錯誤到正確,從黑暗到光明,應該就是「基於邏輯學、指向真善美的動機學」的研究目標和發展方向,其中,「邏輯學」是基礎,「動機學」是升級與升華,即後者是前者的目標和方向,是在深度與廣度等多方面的升級與發展。期望通過這個研究思路與思維模式的新升級,能夠從徘徊的困境中走出來,走向新的光明,走向新的黎明!
  • 框架法學習示例:如何從邏輯學之中設計出一個簡單的框架!
    個人採取框架法來學習,並以如何學習邏輯學,作了一個完整的示例,這個示例呢,其實涉及到個人的另一個專欄:從0到1設計一個簡單的邏輯框架!學習邏輯學,最後輸出什麼呢,輸出一個框架,這個框架長成啥樣子呢,看下圖:從0到設計一個簡單的框架,只是使用「建構符合認知機制的學習方法論」中的一部分方法,那就是框架法!設計一個框架來組織邏輯學所涉及的各個概念!
  • 對邏輯學的認知,要變成自己的心理詞典,用它去詮釋老掉牙的橋段
    上面列的這些詞語,都是邏輯學的關鍵概念,這些關鍵概念,可以組成一部邏輯學的詞語字典了,說起字典,大家都知道,可以查詞語及相應概念的意思,而學邏輯學其實就是在心理建立一個邏輯學專用的心理詞典。這個詞典或許都不用一頁紙,只要幾行就夠了。但這幾行心理詞典裡邊的詞語,比如會像下邊這個樣子,也就4行這些心理詞典有啥用呢?
  • 2019年黑龍江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生活中的邏輯學
    2019年黑龍江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生活中的邏輯學由華圖黑龍江公務員考試網整理髮布,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其實邏輯無處不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時都和邏輯打交道,比如走路、吃飯、買東西、看電視……下面黑龍江公務員考試網就和大家聊聊生活中的邏輯學,希望大家能在例子中體會邏輯學的真諦。   【案例一】有關矛盾律   觀世音問:「悟空,你看到了什麼?」
  • 從邏輯學看公文寫作
    通常,說公文寫作的指導理論是邏輯學,一般是指形式邏輯學。  概念、判斷、推理是形式邏輯的三大基本要素。公文寫作的每一個環節都涉及到三大基本要素,每一篇公文都需要嚴格遵循邏輯學的基本規律。   (一)形式邏輯指導我們正確運用概念。
  • 這幾本邏輯學的書,讓你讀完變成聰明人
    表示自己對邏輯學感興趣,但是卻不知道該從哪方面入手,希望我能提供一份書單。那麼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聊聊我們普通人想入門邏輯學,該讀哪些書。01《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邏輯本身不生產知識,邏輯只是提供一套規則和方法,可以讓我們組織和運用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