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俄羅斯副總理羅戈津宣布,俄羅斯計劃在2030年登陸月球並建立永久基地。月球計劃的構想草案將由俄羅斯科學院、俄羅斯航天局以及莫斯科大學共同起草。該計劃的目標是到本世紀中期在月球建立起有人居住、能開採月球礦產資源的基地和月球火箭發射場。
那麼,俄羅斯真的有能力在2030年登陸月球嗎?在月球建基地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或者形象地說,從一個星球向另一個星球「搬家」到底有多難?

月球建基地選址很重要
俄科院副院長、航天研究所所長列夫·澤列內表示,俄羅斯新的太空飛行器名稱將根據蘇聯時期研製的月球探測器排列的序號而來,預計分別將在2016年發射月球25號,2018年發射月球26號,2019年發射月球27號探測器。
據有關資料統計,蘇聯在1958~1976年間共向月球發射了4個系列64顆月球探測器。其中,成功21次,失敗43次,成功率僅為32.8%。在發射的月球探測器中,有的從月球軌道飛掠而過,有的直接到達月球表面硬著陸而撞毀,有的繞月飛行後成功返回地球,有的則在月面軟著陸後挖掘月巖樣品後返回地球,在這些成功探月的太空飛行器中以返回式自動站獲得的成果最為成功。其中,月球16號、月球20號和月球24號三個返回式自動站共取回月巖樣品320克。毫無疑問,在40多年後的今天,俄羅斯的探月技術水平肯定比過去提高了很多。
在月球建基地,月球的南極和北極無疑是建立月球基地兩個較為合適的地點。月球南極地處月球環形山邊緣地帶,幾乎可以提供全時段的日照。此外,月球南極氣溫適宜人的居住,其日照條件又對計劃研製太陽能發電的電力系統起到重要作用。這就是為什麼俄羅斯一直傾向於在月球南極區域選擇建設基地的原因所在。
建造重型火箭是前提
近日,俄羅斯宣布將研製能把航天員送上火星的超重型運載火箭。
俄航天局局長奧列格·奧斯塔片科介紹說,俄羅斯第一階段的超級火箭科研工作已經開始,目標是研製運載能力為80噸的火箭;第二階段的目標是研製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120噸的火箭。
在研製火箭的過程中,俄羅斯可能會重啟能源號運載火箭,該火箭是蘇聯/俄羅斯有史以來建造的有效載荷最大的火箭,但該項目在上世紀90年代的經濟危機期間被取消。
能源號火箭的起飛推力達到了3500噸,超過了美國土星5號運載火箭的3400噸,是世界上推力最大的運載火箭。「能源號」的近地軌道運輸能力為105噸,火箭在加滿燃料的情況下,總體重量達到2400噸。
毫無疑問,俄羅斯要研製能夠發射載人登月飛船的大型運載火箭,重新啟用能源號火箭無疑是最便捷的途徑。當然,要實現航天員登陸月球,還需要研製大型載人飛船和相應的逃逸塔。鑑於俄羅斯聯盟TMA 號載人飛船已裝備有逃逸塔,因此俄羅斯研製出更加先進的逃逸塔應該不是難事。
未來可在月球建航天發射場
雖然俄羅斯並未公布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的具體實施計劃,但是建立月球基地顯然不能離開載人飛往月球,基地選址的規劃與設計,建設基地的物資設備逐步送上月球,以及建設永久性月球基地這幾大步驟。而整個月球基地需要由航天員生活區、日常工作場所、科研儀器設備、移動月球車、電力供應、生活保障和通信系統等設施組成。
在建成月球永久性基地後,可以不斷擴大範圍,陸續完善其功能,逐步開發和利用月球資源。
俄羅斯航天政策研究所學術負責人伊萬·莫伊謝耶夫表示,月球只是俄羅斯飛向深空的第一步,未來將月球用做航天發射基地才有意義。毫無疑問,在月球基地進一步擴充和建成完善的載人航天發射系統之後,如果還能在月球製造運載火箭和太空飛行器,就可以在月球進行航天發射。相反,如不能在月球製造這些裝備,可從地球上把火箭和太空飛行器的零部件運送到月球上再組裝起來,經測試檢驗合格後,運往月球航天發射基地發射。
到那時,從地球上發射的載人飛船就可直接降落在月面的著陸場。航天員或遊客需要返回地球時,就乘坐可以重複使用的飛船或新的載人飛船,從月球火箭發射基地發射升空,並進入地球軌道,最終安全返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