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CC邁向規範化工業生產 核心技術待提高

2020-11-23 電子產品世界

  在電子信息產業迅猛向前發展的今天,我們震驚於各種電子信息產品,如筆記本電腦、手機、液晶電視機、數位相機和攝影機、MP4等給我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我們感覺到現在的電器產品較以前越來越小,且功能越來越完備、功耗越來越小,價格越來越便宜。這一切都歸功於電器產品核心——半導體元器件和眾多的被動貼片元件越來越小型化、高精度、低功耗化,使得家用電器類等信息產品小型化成為可能。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78520.htm

  MLCC正形成規範化工業生產

  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Multi-layerCeramicCapacitor簡稱MLCC)是電子整機中主要的被動貼片元件之一,它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最先由美國公司研製成功,後來在日本公司(如Murata、TKD、太陽誘電等)迅速發展及產業化,至今依然在全球MLCC領域保持優勢,主要表現為生產出MLCC具有高可靠、高精度、高集成、高頻率、智能化、低功耗、大容量、小型化和低成本等特點。由於MLCC標稱電容量已達到10μF-100μF,尺寸已達到0201-01005(即長×寬為0.01英寸×0.005英寸,以下均為英寸表示),是螞蟻的十分之一大小,所以它已經部分取代片式鋁電解電容和片式鉭電容器,且比它們具有更低的損耗值和更好的可靠性。

  從精細陶瓷粉料到製造出新型片式MLCC元件,工藝流程是複雜的,需要經過十幾道工序,目前已形成了規範化的工業生產。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開始引進第一條MLCC生產線,當時主要是為生產彩色電視機配套負溫系列電容用的。經過20多年的發展壯大,我國MLCC產業取得了巨大進步,但與日本、韓國等MLCC強國比較,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體現在MLCC技術方面。

  什麼是MLCC技術?簡而言之,MLCC技術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技術,它包括新材料技術,設計工藝製作技術、設備技術和關聯技術(如質量控制技術中的電子元件可靠性測試、失效分析技術等)。MLCC技術涉及材料、機械、電子、化工、自動化、統計學等各學科先進理論知識,是多科學理論和實踐交叉的系統集成,屬於典型的高新技術範疇。

  核心技術待提高

  在MLCC技術中,最核心的技術是材料技術(如陶瓷粉料的製備)、介質疊層印刷技術(多層介質薄膜疊層印刷)和共燒技術(陶瓷粉料和金屬電極共燒)。

  1.材料技術(陶瓷粉料的製備)

  現在MLCC用陶瓷粉料主要分為三大類(Y5V、X7R和COG)。其中X7R材料是各國競爭最激烈的規格,也是市場需求、電子整機用量最大的品種之一,其製造原理是基於納米級的鈦酸鋇陶瓷料(BaTiO3)改性。日本廠家根據大容量(10μF以上)的需求,在D50為100納米的溼法BaTiO3基礎上添加稀土金屬氧化物改性,製造成高可靠性的X7R陶瓷粉料,最終製作出10μF-100μF小尺寸(如0402、0201等)MLCC。國內廠家則在D50為300-500納米的BaTiO3基礎上添加稀土金屬氧化物改性製作X7R陶瓷粉料,跟國外先進粉體技術還有一段差距。

  2.疊層印刷技術(多層介質薄膜疊層印刷)

  如何在0805、0603、0402等小尺寸基礎上製造更高電容值的MLCC一直是MLCC業界的重要課題之一,近幾年隨著材料、工藝和設備水平的不斷改進提高,日本公司已在2μm的薄膜介質上疊1000層工藝實踐,生產出單層介質厚度為1μm的100μFMLCC,它具有比片式鉭電容器更低的ESR值,工作溫度更寬(-55℃-125℃)。代表國內MLCC製作最高水平的風華高科公司能夠完成流延成3μm厚的薄膜介質,燒結成瓷後2μm厚介質的MLCC,與國外先進的疊層印刷技術還有一定差距。當然除了具備可以用於多層介質薄膜疊層印刷的粉料之外,設備的自動化程度、精度還有待提高。

  3.共燒技術(陶瓷粉料和金屬電極共燒)

  MLCC元件結構很簡單,由陶瓷介質、內電極金屬層和外電極三層金屬層構成。MLCC是由多層陶瓷介質印刷內電極漿料,疊合共燒而成。為此,不可避免地要解決不同收縮率的陶瓷介質和內電極金屬如何在高溫燒成後不會分層、開裂,即陶瓷粉料和金屬電極共燒問題。共燒技術就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技術,掌握好的共燒技術可以生產出更薄介質(2μm以下)、更高層數(1000層以上)的MLCC。當前日本公司在MLCC燒結專用設備技術方面領先於其它各國,不僅有各式氮氣氛窯爐(鐘罩爐和隧道爐),而且在設備自動化、精度方面有明顯的優勢。

  回顧MLCC技術的發展歷程,充分體現了一個從簡單到複雜、低水平向高科技系統集成、從不環保到環保的發展趨勢,是電子信息產品飛速展的一個縮影。其中採用鎳、銅等賤金屬代替銀/鈀貴金屬作為內電極材料(即BME技術),是MLCC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雖然這對MLCC的材料技術、共燒技術(採用N2氣氛保護燒結)、設備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它帶來了成本的急速下降,同時滿足了當今日益苛刻的環保要求。日本廠家早在十多年前就完成了BME技術的研究,並實現產業化,帶動了MLCC的高速發展。國內廠家也相繼在2001年成功實現MLCC的BME化,為下一步向更高要求的發展奠定基礎。隨著MLCC技術的不斷成熟及整機要求的不斷提高,MLCC技術將向如圖所示趨勢發展。

  

 

  總之,隨著科技的進步,MLCC製造業也獲得了迅猛發展,主要體現在小型化、高比容大容量、高壓、高頻微波、低功耗等電性能方向深度發展,這使得MLCC不僅僅用於家電、電腦、通信、汽車電子等4C產品領域,而且用於航天、航空、深海高壓、沙漠鑽探、科考超低溫等特殊環境下的電子整機設備中,起到了其他電容器無法替代的作用。1μF以下電容器,MLCC佔絕對優勢,而1μF以上電容值範圍,MLCC正逐步取代其他電容器,如薄膜電容器、片式鉭電容器等。


相關焦點

  • 自主技術打造核心競爭優勢 卡諾普布局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
    工業機器人6大核心零部件(控制、伺服、電機、RV減速機、諧波減速機、智能傳感器),自主研發和生產3大核心零部件(控制、伺服、智能傳感器)。 卡諾普機器人技術支持50+機型模型算法,具備機器人精度補償方法,機器人動態分析方法,參數自學習方法,焊接軌跡智能補償算法,能夠讓機器人的精度和速度比肩國外先進技術。
  • 傳感器智能化的三大核心技術與創新趨勢
    由於敏感機理、敏感材料不同,加之工業現場環境、使用場景,以及被檢測介質與個性化參數、結構複雜等特點,長期以來,傳感器一直處於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狀態。受工藝技術的分散性、複雜性影響和設備裝置價格昂貴等因素制約,業界稱其生產過程為製造「工業工藝品」。
  • 中國跨步邁向製造強國 提升熱處理水平至關重要
    熱處理是裝備製造業的重要基礎工藝之一,也是提升機械製造水平的核心技術之一,對於我國實現製造強國戰略目標至關重要。不僅僅產業能力顯著提高,節能減排、清潔生產要求也得到落實。熱處理裝備與工藝材料開發創新能力同樣有所增強,「十二五」期間自主研發了上百項新型熱處理工藝裝備和數千項技術專利。
  • 盤點:工業網際網路的九大核心技術
    隨著機器人的深度介入,將使得工業流程和工業生產的過程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工業生產將變成真正沒有停息的全過程,因為機器人沒有疲勞,而且機器人之間將進行深度的交流和自動化處理,使得生產效率突破人類介入方式的瓶頸,達到新的高峰。
  • 兆易創新:邁向晶片核心主戰場
    經過15年發展,晶片公司兆易創新建立起以存儲器、微控制器(MCU)、傳感器三大核心業務為主體的生態系統。近年來,兆易創新的表現十分搶眼:SPI NOR Flash快閃記憶體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第一,更是全球排名前三的供應商。
  • 粘結劑噴射金屬3D印表機,Digital Metal邁向批量化生產時代
    南極熊導讀:金屬粘結劑噴射3D列印技術在全球已經成為一種強勁的趨勢,質量、效率、成本都得到大幅度優化,在批量化金屬零件生產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3D列印工業獎是由全球知名媒體公司3DPI(3D Printing Industry)舉辦的3D列印行業全球盛事。
  • 光通信器件仍嚴重依賴進口 核心技術待突破
    需藉助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積極培育亞洲、非洲的光通信市場,促使其加強網絡建設投入,並且通過國外建廠實現國際化生產,通過國外建設研究中心實現國際化研發。   重視發展趨勢,著眼長遠發展,超前規劃布局。遵循科技創新與市場發展規律,著眼長遠發展,超前規劃布局。重視基礎研究,通過原創性、基礎性、先導性技術的突破,加大投資保障力度。核心技術是產業「命門」。
  • 巴陵石化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成套新技術獲中國工業大獎
    華聲在線12月28日訊(通訊員 何潔 徐亮亮 邱旭)12月27日上午,第六屆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和提名獎名單正式出爐,巴陵石化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成套新技術項目獲評中國工業大獎,是中國石化唯一獲獎單位。該技術打破了70年來國外對己內醯胺生產技術的封鎖壟斷,開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綠色成套技術,樹立了中國自主創新技術的品牌形象。
  • 提高工業生產菌株抵禦噬菌體侵染研究獲進展
    大腸桿菌BL21等工業菌種可廣泛用於蛋白酶、蛋白類激素等產品的工業生產,但此類菌種易受噬菌體的侵染,至今仍無理想的解決方法。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畢昌昊、張學禮帶領的團隊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在利用CRISPR/Cas9提高工業生產菌株抵禦噬菌體侵染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構建了一個靶向切割噬菌體T7基因組多個位點的可編程的CRISPR/Cas9系統,該系統可提高BL21抵禦噬菌體的能力。
  • 工業富聯李軍旗:核心技術是智能製造與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關鍵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見習記者 林娉瑩9月25日,在工業富聯的深圳園區媒體開放日上,工業富聯董事長李軍旗分享了其對於智能製造和工業網際網路的多年思考與見解。他認為,對於智能製造與工業網際網路而言,核心技術是發展的關鍵所在。
  • 巴陵石化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成套新技術喜獲中國工業大獎
    巴陵石化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成套新技術喜獲中國工業大獎。第六屆中國工業大獎發布會現場。紅網時刻12月28日訊(通訊員 何潔 徐亮亮 邱旭)12月27日上午,第六屆中國工業大獎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和提名獎名單正式出爐。
  • Software AG:以ARIS 助力航空工作邁向新高度
    金航數碼(AVIC Digital)肩負著「推進產業數位化,踐行數字產業化」的使命,致力於做數位技術驅動工業轉型的集大成者,成為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歷經十餘年的辛勤耕耘,金航數碼客戶遍及航空、航天、船舶、電子以及政府、石油等相關行業,在管理與IT 諮詢、系統工程、綜合管理、生產製造、客戶服務、IT 基礎設施與信息安全等業務領域為客戶提供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全業務流程、產業全價值鏈的「三全」解決方案。
  • 從「黑大粗」邁向高精尖—— 易通集團低溫餘熱發電技術深受市場青睞
    興寶鋼鐵公司上馬的這套功率250千瓦、壓力0.5公斤的乏汽發電機組,是山西易通環能科技集團與天津大學合作研發的雙循環低溫餘熱發電技術,該技術填補了我國工業餘熱回收利用領域技術空白,具有我國獨立智慧財產權,科技含量達世界領先水平。
  • 工業大數據的技術與應用
    工業大數據是智能製造的核心,以「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為基礎,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引領工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拉動工業經濟的創新發展。其以產品數據為核心,極大延展了傳統工業數據的範圍,同時還包括工業大數據相關技術和應用。工業大數據的主要來源有如下3類。
  • 工業機器人行業持續復甦 淺談工業機器人核心競爭力
    此外,經過本次疫情,各個生產企業在復工復產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自動化 生產、減小人員依賴的重要性,開始嘗試提高自己的自動化率,同時國家出臺的 各類免稅政策也讓這些企業有了富餘資金去購買相關設備,這也是疫情以來工業 機器人下遊需求持續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國疫情後製造業 PMI 的變動情況也有所體現。
  • 提高工作效率節省人工利器 大河工業自動焊錫機
    近幾年來,我國的工業化機器人市場發展迅速,據了解,2013年,我國自動焊錫機器人的需求量取代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製造技術成為必要之路
  • 「物理氣相沉積法加晶界擴散法」提高磁性材料矯頑力技術投入中試生產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研究員宋振綸博士團隊成功研發出「物理氣相沉積法加晶界擴散法」技術,可大幅提高稀土磁材料矯頑力。
  • 濰柴集團戰略重組雷沃重工 助力中國農業裝備邁向高端
    這兩家中國裝備製造領域的「明星」企業,將發揮資源協同優勢,推進中國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發展,使中國農業裝備邁向高端,助力鄉村振興。山東重工集團、濰柴集團、中國重汽集團董事長譚旭光介紹戰略重組情況。 濰柴正式邁入農業裝備製造領域,完整的工業裝備集團雛形凸顯,是目前全球戰略資源最豐富的工業裝備集團之一,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譚旭光說,中國農業裝備行業正在由「從有到全」「從全到好」向「從好到強」的高質量轉型,但農業機械仍面臨低端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嚴重、產品質量亟需提升等問題。尤其是大馬力高端農業裝備全部依賴進口,多功能農業裝備缺失,其核心是動力傳動系統不能滿足整車整機的要求。
  • 縱橫股份規範內部制度,提升在行業中的核心競爭力
    本網12月3日訊 縱橫股份在工業無人機領域專注多年,但是隨著科學高端技術的不斷發展,誕生的無人機企業數量也明顯的增多,當下甚至已經達到了四五百家,可見縱橫股份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因此,一方面需要做好擴充科研綜合實力,另一方面對內部管理制度上需要不斷的規範化,才能夠提升在行業競爭中的核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