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專欄作家陶傑,14日在臉書貼文稱,「因為豬肉漲價」,內地滄州一個馬戲團的老虎長期飢餓,在表演時撲食同團的活馬。還聲稱「因人道原因」,提醒謹慎觀看自己發布的視頻。
經觀察者網查證,陶傑臉書發布的視頻確有發生,但事件與所謂「豬肉漲價」毫無關聯。張冠李戴、移花接木,昔日「才子」如今用這種粗製拙劣的手段對內地抹黑。
據看看新聞報導,事件發生地是河北省滄州市的一家馬戲團。去年1月11日,該馬戲團在排練節目「獅子騎馬」時,馬突然踢了獅子一腳引得獅子大怒,獅子一口咬住馬不肯鬆口。正當工作人員將獅子趕回籠子時,由於獅子和老虎是在同一個籠舍,籠中的老虎趁機逃出籠子,對馬進行圍攻。
所幸白馬沒有大礙,受了一些皮外傷,也沒有人員傷亡。
陶傑臉書貼文與看看新聞原報導
事件從頭到尾與所謂「豬肉漲價」無任何關係。有香港和內地網友指出陶傑將事件搞錯,該新聞發生在去年1月份,而豬肉漲價始於去年下半年。
陶傑未有理會,卻引來網民激辯。對於小部分陶傑支持者的蠻橫狡辯,多地理性網民據理力爭:
「突然在馬來西亞群看到這個post(貼文),然後來看下留言。看到有你這種香港人真好。這種所謂的香江才子這個post完美證明他的水準。」
「將一個Phenomenon(現象)硬加上一個原因,就是陶傑喜歡的一貫手法。」
臉書截圖(下同)
還有深圳網友曬圖,實力嘲諷陶傑諸人的造謠抹黑,「我在深圳天天吃豬肉,太奢侈了」。
陶傑,原名曹捷,與梁文道、蕭若元、劉細良、王慧麟、馬家輝等被香港傳媒並稱為「香江才子」,後被梁文道封為「香江第一才子」。
不知是輕信「朋友圈」網文,還是故意將假新聞「張冠李戴」,讓人不免想起臺灣媒體報導的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涪陵榨菜等「大陸人吃不起」系列。
總之,昔日的「香江第一才子」如今化身「網癮老年」,在臉書繼續洋洋灑灑輸出荒誕驚奇的價值觀,在「修例風波」中多次中傷香港警察、顛倒是非。今年9月,一則將14歲少女被暴徒誘騙「獻身」美化為「兩情相悅」的貼文,更是激怒不少香港家長,直指其「衣冠禽獸」。
未成年少女被誘騙,陶傑粉飾為「你情我願」
9月,香港行政會議成員羅範椒芬參加節目時,發表「有少女被迷惑誤導後為暴徒『獻身』」的指控,尤其提到受害者是一名14歲未成年少女,引發軒然大波。
陶傑卻對此有自己的理解,在臉書發表長篇大論稱,這是「雙方你情我願,無所謂誰誤導誰」,不存在誤導導致的「免費性服務」,還以已婚人士的婚姻生活舉例證明。對於在酒精和毒品刺激下發生的濫交行為,他甚至表示只需做好措施即可。
一位素有「才子」之名的知名作者,一位年長者,卻講出如此言論,香港家長表示不能容忍:「才子果然思想好解放,衣冠禽獸無底線之餘,連底褲都無。」
「身為一個公眾人物,我真心不明白閣下的出發點為何。敬希閣下作為一個公眾關心的人物,不要因一時的政見而誤導年青人對性愛這件事的看法。畢竟我們為人父母都要想自己的子女對性愛會是經過深思熟慮下而做出的選擇!」
「很意外、很遺憾!陶生竟出此番言論!實在再度顛覆對你的認知!」
陶傑1994年結婚後和妻子育有兩子,但婚後他仍不諱言自己風流成性,還曾表示「婚姻是刑期,要終身監禁,但有時要保釋一下,出去放風、抖氣,但總會回來向監獄長報到。」
2004年8月10日,香港《東周刊》報導稱揭發陶傑風流韻事,記者目擊他涉攜同一名女伴離開九龍塘某時鐘酒店,更以「廁紙纏臉」的方法離開現場而受到網民注目。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
胡錫進談在香港與陶傑公開對話:我希望在「客場」把道理講出來
9月1日,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香港電臺與香港名人陶傑就近段時間的香港問題進行了一場不設限的公開對話,主持人是與陶傑立場一致的利君雅。9月2日,胡錫進在個人社交媒體帳號上就這場「單刀赴會」的對話活動進行了評論,胡錫進稱,自己希望的是能在「客場」把道理講出來,能讓香港電臺等港媒受眾聽得進去,而不是要在「氣勢」上與對方爭個高下。
以下為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微博原文:
老胡與陶傑先生昨晚在香港電臺演播室對話,主持人是與他態度一致的利君雅女士,這是他們的主場。不能不說,這是一場有趣的挑戰。我看到國內已經有人把這次對話的視頻放到了社交網站上。
他們與我二對一,這不重要。真正了解這類對話的人都懂,重要的是主持人利君雅女士掌握著議題設置和決定由誰做每一個議題「最後陳述」的權力。老胡肯定是要打「逆風球」的,但老胡還是要去。內地和香港輿論場之間有一道無形的屏障,很多時候我們這邊聲音很大,但過濾到那邊就變形了。他們那邊的聲音過濾到這邊也是一樣,這是雙方隔閡的重要原因。
@胡錫進微博
老胡此行在香港接受了多家媒體採訪,都是在香港影響力非常大的。我來香港在當地成了新聞,那些媒體因此願意報導我的意見,這是內地輿論界與香港輿論界溝通的一個機會。這樣的輿論溝通,誰都不應拿出一種咄咄逼人的姿態。從我這方面說,希望的是能在客場把道理講出來,能讓香港電臺等港媒受眾聽得進去,而不是要在「氣勢」上與對方爭個高下。如果特別在意後一點,那老胡的目的一定不是為了與香港的受眾溝通,而是有別的「私心雜念」,把這場溝通當成我個人對內地輿論場的某種「秀」。
說實話,老胡對這次對話的效果還是挺滿意的。它在臉書上的直播有1.6萬人實時觀看,對香港電臺的這個欄目來說,這個數字相當高。另外,主持人雖然把提問的犀利都對準了我,而且把每個議題的「最後陳述」大多給了陶傑先生,但我表達出了不少主要觀點,有些觀點顯然是香港社會大多數人從未聽說過的。而且我在香港和海外多名朋友收看直播後,第一時間發來信息,認為我的表達方式是香港及海外受眾比較容易接受的。
老胡這幾天在香港接受採訪,都沒有要求對方事前提供採訪提綱,也都沒有對問題設限,而是在隨機交流中每問必答,多個採訪被完整播出,這個結果恰是老胡最希望的。與陶傑先生的對話是直播,時間近一個小時,至少在直播時無法剪裁,這是最好的。還有一種對話是辯論,對抗賽的那種,專論輸贏的,但那不是老胡想要的。我必須說,除了對我自己的表現感到滿意,我也想對陶傑先生和利君雅女士的表現給予積極評價。他們二人顯然存在對我「二打一」的默契,但這是我去香港電臺演播室接受這種對話方式時就需要預期並且接受的,而且我覺得他們對這種優勢的利用比我之前想的要克制。我參加過美國一家媒體的類似對話,那裡對我搞「三打一」,完全是陷阱。後來我拒絕再參加該媒體的「對話」。相比之下,香港電臺這次對話給我留下的印象還是不錯的。媒體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媒體人同樣如此。真正的、有價值的媒體溝通很不容易實現。老胡此行的幾次受訪和對話只能算作充滿善意的嘗試。希望得到網友們的支持和鼓勵。
來源:綜合觀察者網、網友評論、@胡錫進微博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