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所等提出液態金屬神經連接與修復技術

2020-12-07 中國科學院

  近期,由劉靜研究員帶領的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小組,首次報導了一種全新原理的液態金屬神經連接與修復技術,在國際上引起持續廣泛的影響。相應成果自4月底公布於物理學預印本網站以來,已受到數十個國際知名的科學與新聞媒體如New Scientist, MIT Technology Review, IEEE Spectrum, Physics Today, Newsweek, Daily Mail, Discovery, Geek等的專題報導和評介,Reuters, Nature News等也通過電話或郵件方式聯絡實地拍攝或進一步的報導事宜。

  眾所周知,神經網絡遍布於人體全身,因而神經損傷與斷裂在醫學上極為普遍。據統計,有多達100種以上的因素均可造成神經破損。生理學上,神經再生是一個極為緩慢的過程,有時甚至需要長達數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切斷神經末梢的互連。因此,儘管神經損傷一定程度上可通過某種手術或物理方式加以治療,然而神經纖維一旦被徹底切斷或破壞,唯一的希望只能是將這些分隔的末梢儘快連通。這是因為,神經信號一旦持續中斷,患者對應的肌肉功能即會隨之減退、萎縮,直至造成永久性的功能缺失乃至截癱。當前,治療周圍神經損傷的「金標準」在於自體神經移植,但卻受到供區神經來源不足、供區神經功能喪失,以及供區神經結構和尺寸不匹配等限制。因此,尋找合適的神經移植替代物長期以來一直是神經修復領域中的重大挑戰。近年來,顯微外科和納米材料學的發展為斷裂神經修復帶來了新希望,但仍受到諸如導通能力不足,神經功能恢復不暢等制約。

  迄今,臨床醫學上逐步得到廣泛認同的是,如能將恢復期的肌肉神經信號持續高效地傳達至目標,則將大大加速神經的修復過程並促成其保持原有功能。而神經功能主要是通過電信號的傳輸和響應來實現的。正是出於這一考慮,研究小組基於10餘年來在液態金屬材料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學領域的長期積累和實踐,首次提出了具有突破性意義的液態金屬神經連接與修復技術,旨在迅速建立切斷神經之間的信號通路及生長空間,從而提高神經再生效率並降低肌肉功能喪失的風險。

  在題為Liquid Metal as Connecting or Functional Recovery Channel for the Transected Sciatic NerveJie Zhang, et al., arXiv:1404.5931)的論文中,研究小組首次證實了以液態金屬作為高傳導性神經信號通路的可行性。通過建立牛蛙腓腸肌模型,採用液態金屬連接剪斷的神經組織,藉助微弱電刺激試驗探明了液態金屬神經傳導的優勢。結果表明,利用液態金屬連接的神經模型能很好地傳遞刺激信號,與剪斷前的正常神經組織在信號傳導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保真度,顯著優於傳統的林格氏液。與此同時,由於液態金屬在X射線下具有很強的顯影性,因而在完成神經修復之後很容易通過注射器取出體外,從而避免了複雜的二次手術。這一方法為神經連接與修復開闢了全新方向。

  長期以來,理化所低溫生物醫學實驗室與清華大學醫學院醫學微系統技術實驗室合作,致力於推進室溫液態金屬這一新興功能材料在電子信息、能源和醫療健康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取得一批開拓性成果。此項探索正是聯合小組密切結合臨床醫學中的重大需求所提出,刷新了人們對神經連接與修復問題的認識,對於今後該領域的研究和應用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論文連結

由液態金屬構成的神經連接與修復導管示意圖

藉助液態金屬或林格氏液連接的切斷神經與正常神經的電響應信號對比

相關焦點

  • 液態金屬機器人:從神經修復開始
    沒錯,就是那個身體呈液態,被打穿之後能迅速自我修復的液態金屬機器人。 今天要介紹的高科技與它有關,當然,以目前的技術水平,還做不到它那種變態的修復能力,不過好消息是,我們正在接近中。 最近,由劉靜研究員帶領的中科院物理化所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小組,提出了一種全新原理的液態金屬神經連接和修復技術。
  • 液態金屬或可修復人體神經
    看過電影《終結者》的觀眾往往被裡面超級生化人超強的修復能力所折服。目前人類的技術還達不到電影中的水平,但有消息表明,我們正在接近之中。不久前,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小組,首次報導了一種基於全新原理的液態金屬神經連接與修復技術,有望提升人類的自身「修復」能力。
  • 神奇的液態金屬機器人:從神經修復開始
    沒錯,就是那個身體呈液態,被打穿之後能迅速自我修復的液態金屬機器人。  今天要介紹的高科技與它有關,當然,以目前的技術水平,還做不到它那種變態的修復能力,不過好消息是,我們正在接近中。  最近,由劉靜研究員帶領的中科院物理化所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小組,提出了一種全新原理的液態金屬神經連接和修復技術。
  • 「液態金屬」修復神經,高位截癱有望治癒
    該論文顯示,鎵銦錫合金被注射在連接斷裂神經的小管中,神經修復完整後,鎵銦錫合金可以被完整抽出。               這不是劉靜教授第一次使用鎵合金,2013年11月他發表在物理學預印本網站的一篇研究結果在國際上引起較大反響,被稱為歷史上「第一張灌注液態金屬的心臟圖像」,通過將液態金屬鎵灌注到豬的心臟或腎臟中,然後進行X光造影,血管影像異常清晰,甚至達到納米量級,遠高於現有其他技術。
  • 液態金屬能給計算帶來什麼(關注·走近「顛覆性技術」③)
    中科院理化所供圖 製圖:李姿閱  液態金屬,在普通人看來,它可能是體溫計中流動的水銀,是高溫鍋爐中沸騰的鐵水。可在科學家眼中,它是流動的軟體生命,是連接人體神經的橋梁,是未來機器人變革的核心材料……不久前,我國一個科研小組在國際上率先將液態金屬與量子器件及計算技術聯繫起來。更快更智能的計算,一直是人類追求的目標。
  • 液態金屬將帶來技術領域的新變革—新聞—科學網
    劉靜團隊提出了一系列快速製造電子電路及功能器件的學術思想、技術發明以及旨在發現新型電子墨水的液態金屬材料基因組策略,被認為有望改變傳統電子及集成電路製造規則。 這裡的液態金屬印刷電子學顛覆了傳統電子工程學的製造理念,其「所見即所得」的電子直寫模式為發展普惠型電子製造技術、重塑個性化電子提供了變革性途徑,且快速、綠色、低成本。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全液態量子器件與計算技術概念
    本報北京11月25日電 (記者喻思南)液態金屬可以用來製造計算機核心電子元件,進而引發計算機的革命?不久前,我國一個研究小組發表了一項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基於液態金屬的全液態量子器件技術的概念,並明確指出這一超越傳統的可變形柔性器件,有望助推新一代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系統的發展。相關論文近日公布在美國物理學預印本網站上。
  • 液態金屬望「變身」計算機,這項「黑科技...
    據人民日報26日報導,日前,我國一個研究小組發表了一項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基於液態金屬的全液態量子器件技術的概念,並明確指出這一超越傳統的可變形柔性器件,有望助推新一代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系統的發展。
  • 中國誕生「終結者」:液態金屬機器領先世界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和清華大學醫學院聯合研究小組發現,液態金屬可在「吞食」少量物質後以可變形機器形態長時間高速運動,實現無需外部電力的自主運動,這樣可變形、可高能運轉的液態金屬讓人不禁想到科幻電影《終結者》中由液態金屬製成的T-1000和T-X型終結者,這一針對液態金屬的最新發現很可能讓液態金屬機器人成為現實。
  • 液態金屬能「進化」成計算機?中國首提全液態量子器件與計算技術概念
    摘要:液態金屬可以用來製造計算機核心電子元件,進而引發計算機革命?中國在國際上首提這一概念,並指有望助推新一代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系統的發展。本文來自人民網,作者喻思南,原文標題《我國科學家國際上首次提出全液態量子器件與計算技術概念——液態金屬能「進化」成計算機?》。
  • ...液態金屬望「變身」計算機,這項「黑科技」背後又隱藏哪些A股公司
    據人民日報26日報導,日前,我國一個研究小組發表了一項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基於液態金屬的全液態量子器件技術的概念,並明確指出這一超越傳統的可變形柔性器件,有望助推新一代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系統的發展。
  • 液態金屬熱點前瞻 非晶合金時代液態金屬迎爆發契機
    ( MaterialsViews)基於印刷式液態金屬皮膚電磁學效應實現多位點腫瘤適形治療清華大學醫學院劉靜課題組聯合中科院理化所,報導了將圖案化鎵基液態金屬(主要使用GaIn合金)導電材料與電磁感應相結合,以實現對電子皮膚(electronic skin, e-skin)電路的適行化大面積加熱並將其與疾病治療相結合,以擴展e-skin和生物電極的應用範疇。
  • 中科院理化所低溫液態空氣儲能技術獲突破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理化所獲悉,該所王俊傑團隊,在低溫液態空氣儲能技術的基礎理論及模擬仿真方面開展了細緻而深入的研究,創新性地提出採用梯級恆溫蓄冷、小溫差傳熱的高效蓄冷流程,在理化所廊坊園區搭建了國際首套基於雙級液相工質蓄冷的液態空氣儲能實驗平臺,蓄冷效率測試結果達90%,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中科院理化所低溫生物與醫學實驗室: 不走尋常路
    作為中科院理化所低溫生物與醫學實驗室主任,劉靜主持研發的世界首個自主運動的可變形液態金屬機器不久前在這裡問世。這一轟動性的成果,隨即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中科院院長白春禮院士也於近期前往中科院理化所調研,聽劉靜詳細匯報了液態金屬系列研究成果及工作展望。儘管成就斐然,但對於這個年輕的實驗室而言,未來的科研道路仍然漫長。
  • 我在液態金屬生物醫學材料學實現全面突破
    過去,科學家們大多關注液態金屬在半導體、機器人製造等方面的應用,但我國科學家的研究卻開闢了液態金屬的新領域——日前,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低溫生物與醫學實驗室和清華大學醫學院組成的聯合小組,首次系統地提出並構建了液態金屬生物醫學材料學新領域,並應學術期刊《國際材料學評論》之邀,撰寫了專題評述論文。
  • 科幻電影裡的液態金屬成真
    液態金屬在常溫下表現出和陶瓷相同的硬度,但是在一定溫度下,會像橡皮泥那樣柔軟,像液體那樣流動。這種新型材料是通過現代快速凝固冶金技術獲得的,同時兼有玻璃和金屬兩種材料的優異的力學、化學和物理性能。一根直徑4毫米粗的液態金屬絲可以懸吊起3噸的重物,是目前最強的穿甲材料。
  • 雲南液態金屬產業異軍突起
    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劉靜教授團隊在液態金屬領域經過10多年的研究,共申報了200餘項專利技術,已獲得專利授權100餘項,其技術的原創性和領先性居世界前列。2014年,雲南宣威市政府與中科院理化所籤訂「科技入滇」重點項目《液態金屬戰略合作協議》《液態金屬研發中心共建合作協議》,雲南中宣液態金屬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清華大學聯合打造雲南液態金屬谷產業集群。
  • 中科院理化所低溫液態空氣儲能技術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日前,記者從中科院理化所獲悉,該所王俊傑團隊,在低溫液態空氣儲能技術的基礎理論及模擬仿真方面開展了細緻而深入的研究
  • 理化所等發現液態金屬焊接納米顆粒效應並獲系列應用技術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小組,首次報導了液態金屬焊接納米顆粒效應。在題為《基於液態金屬模板電化學焊接效應實現薄層導電多孔納米金屬網》(Tang et al.,原本分散的顆粒會以自組織方式被連接成納米多孔網狀結構且易於剝離下來(圖1)。
  • 夢之墨革新電子製造技術 全球首創液態金屬印表機
    積澱深厚技術基礎 北京夢之墨科技有限公司由中國液態金屬研究領軍人物——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劉靜創辦,是一家有著強大技術支撐的高科技企業。在應用研究方面,劉靜團隊在世界上原創性提出液態金屬印刷電子學思想,發明了可以直接畫電路等的液態金屬手寫筆和可以實現3D列印的液態金屬印表機;發明的用液態金屬為原料的「骨水泥」可使骨骼重建;發明了利用液態金屬連接徹底斷開的神經,從而使青蛙斷開的神經有了反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