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3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人物名片
潘盛席,苗族,鎮遠縣金堡鄉愛河村人,苗族踩鼓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964年金堡愛河踩鼓舞選入貴州文藝隊,潘盛席與村裡的其他四名隊員一起參加全國首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榮獲一等獎,並受到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接見。多年來,潘盛席在苗族踩鼓舞的傳承和發展中堅持身體力行,使得苗族踩鼓舞讓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並喜愛。
「我們村裡人人都會跳踩鼓舞,潘盛席老人家就是我們全村的榜樣。」村支書田茂許一路給記者介紹著愛河村與踩鼓舞的點點滴滴。
參天大樹掩映著,炊煙嫋嫋升起,雞鳴狗吠聲不斷,走在愛河村的小道上,仿佛來到了世外桃源。經過蜿蜒的小道,記者一行來到了潘盛席的家中。
一進門,潘盛席就熱情地拉著我們坐下,指著牆上說:「原來這裡貼著我去首都跳踩鼓舞和毛主席的合影,可惜後來被小孩子玩鬧扯壞不見了,哎!」多年來,潘盛席一直為沒有保存好這張珍貴的照片而嘆息。
「那個年代,電視都沒有。毛主席的畫像也都是掛在家裡,能見到真人,簡直是不可思議。」60年代初,當時的田茂許還是一個孩童,聽說村裡有人去了北京,還能見到毛主席,整個村子都沸騰了。與小夥伴們一起整天守在潘盛席的家門口,等著她回來說說北京的所見所聞。
「當第一次登上北京民族文化宮的大舞臺表演《豐收舞》(苗族《踩鼓舞》)時,看著臺下正在觀看節目的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以及來自全國的觀眾我們心情十分激動。當時共有18個省、 市、自治區53個少數民族的700多位代表參加同臺表演,期間共演出舞蹈、曲藝、戲劇等200多個節目,我們的節目非常幸運獲得了一等獎。」潘盛席老人如今已經年近八十,說話有些緩慢,但是回憶起去北京跳踩鼓舞的事,她的眼裡依然放著光,一生中最珍貴的回憶已經牢牢刻在了腦海中。
「我們村裡跳的舞,以為去了首都大家會看不懂,不喜歡,沒想到跳完以後,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以及現場觀眾為我們送來了熱烈的掌聲。」潘盛席激動地說著,她知道大家通過舞蹈動作看懂了苗族同胞對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苗族踩鼓舞的參舞者人數不限,活動時間一般在節日、慶典場合。表演場地在室外蘆笙場,參舞者身著盛裝,以場地中心圓形鑼鼓為圓起舞。舞蹈在鼓聲節律中循反時針方向踏步舞蹈。舞步穩沉而又激越,歡樂而奔放,再現了農耕場面,模擬一系列農耕勞動作業從播種、插秧、薅秧、收割、挑谷入倉等。它屬於表現性原始藝術,表現了苗族鼓舞中最有代表性的社鼓舞蹈審美特徵,並較好地保存了這個長途大遷徙民族人文歷史的信息,展現了苗族人民傳統的精神氣質、風格特色。
從北京回來之後的潘盛席,織布、紡紗、勞作生活回歸了平靜。但,始終心懷踩鼓舞,並傳授給了更多的人。
「六月六」吃新節是愛河村每年最盛大的節日,其中跳踩鼓舞就是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大家身著民族盛裝,在寬闊的踩鼓場上,隨著激越鼓聲,拉著客人一起翩翩起舞。整個踩鼓場上歌聲、笑聲、吶喊聲響成一片,將苗家人豁達、率真的傳統精神氣質展現得淋漓盡致。
邰小妹2001年嫁到愛河村,過年過節也都跳起了踩鼓舞,並且越跳越喜歡,每年吃新節都會邀請娘家的親朋好友前來歡聚。
「我們年輕人跳的時候,潘盛席老一輩的她們就在場邊指導我們動作,這些年跟她們學會了一套比較規範的動作。」邰小妹說,通過學習跳踩鼓舞不僅豐富了業餘生活也跟老一輩了解了這項非遺舞蹈的魅力。
心懷苗族先祖留下來的踩鼓舞的傳承夢想,在潘盛席等老一輩人的努力傳承下,現在當地的很多年輕人都會跳踩鼓舞。苗族踩鼓舞也在2007年被公布為貴州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金堡苗族踩鼓舞還曾多次參加黔東南州慶典活動和鎮遠縣大型表演活動,近幾年金堡鎮將苗族踩鼓舞納入學校教學課程,現在踩鼓舞在當地人人知曉。
「為了進一步加深我村少數民族的風俗文化,弘揚當地文化精神,傳承踩鼓舞這一非遺藝術,促進各地方的交流,我們每年都會舉行『吃新節』活動。」村支書田茂許告訴記者,通過多年來的活動開展,踩鼓舞的影響力有了較大的提升。
如今,潘盛席最喜歡坐在廣場邊上看年輕人跳踩鼓舞,看著他們翩翩起舞,振奮人心的鼓點也同樣敲打在潘盛席的心上。看著年輕一代對踩鼓舞這一本土文化依舊喜愛,讓踩鼓舞沒有失去昔日的光彩,並且繼續發揚光大,潘盛席甚是欣慰。
END
來源:州融媒體中心記者 康莉 王佳麗 潘皇林
﹏
﹏
﹏
﹏
總監製:吳會武 監 制:龍衛東
編 審:楊 勇 編 輯:潘欣晨
(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保留LOGO)
原標題:《我和我的非遺 | 潘盛席:把踩鼓舞跳到首都去》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