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瓷器,很多人都聽說過哥窯、汝窯、官窯,但建窯卻很少有人知道。
「多好的茶盞啊,建陽過來不容易呢!」《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電視劇臺詞中,所提到的茶盞就是建窯建盞。
如果建窯建盞聽上去陌生,那換個說法大部分人就知道了,大名鼎鼎的曜變天目碗,就是建窯的傑作。建窯創燒於唐代,興盛於兩宋,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曾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後宋亡元興,戰亂頻繁,一代名瓷建盞遂從興盛走向衰亡,工藝終致失傳。
建盞從明代停燒至今已有600餘年,十幾年前才使失傳的建窯建盞技藝復原。而由於建盞「消失「太久,儘管已經復原,絕大多數人對它仍是一無所知。不過,抖音上關於建盞的視頻不斷出現,讓越來越多的瓷器、傳統文化愛好者加入進來,記錄和講述建盞工藝和文化。
曜變天目碗是其中的極品。如今中國只有碎片,世界上僅有的三件完整曜變天目碗,全部藏於日本,被當作國寶級文物。2011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盞還曾作為國禮贈予外賓,其蘊藏的文化與藝術價值可見一斑。
建盞是藝術,而建盞燒制卻是體力活兒。在抖音短視頻中能看到,工匠們的手臂上滿是不同顏色的燙傷痕跡,黃的、紅的、黑的……指縫裡也殘留著洗不掉的泥巴顏色。所以說建窯建盞燒制技藝不僅是對智慧和創造力的考驗,同樣是對體力和耐心的考驗。
建盞的製作過程十分複雜,需要經過選礦、粉碎、淘洗、配料、陳腐、練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燒、上釉、裝窯、焙燒等13道工序,最終才能形成一件建窯建盞。而建盞的燒制,需要溫度達到1300℃以上。窯內溫度、火焰方向以及燒制時間,甚至連天氣的陰晴,都對建盞的燒製造成極大影響。
建盞泥坯被火燒得通紅,然後向裡面倒上純淨水,水在建盞中沸騰,冷卻下來後,就呈現出獨一無二的花紋。這些花紋都是在燒制過程中隨機形成的,它們的美都來自造物的饋贈。從準備過程到製作過程再到最終成品,觀賞者都會不自覺被傳統工藝所震撼。
不過,因為傳統工藝複雜、成品率低、建窯鮮為人知等多方面原因,建盞面臨著從業人員少、專業研究人員更少的窘境。過去我們認為現代的人們對這些傳統的東西不感冒,實際上是新一代的他們沒有窗口去了解。
截至今年4月底,抖音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視頻獲得1065億次播放量、31億點讚量。因為抖音,人們開始了解建窯建盞燒制技藝。
現在,抖音上有很多建盞愛好者和傳承人,他們記錄並分享這項古老的手藝,將誕生於土火交融的藝術重現光彩,讓這項技藝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如今在抖音上簡單搜一下,就能看到許多建盞手藝人。正是他們積極參與傳承,讓我們能夠近距離欣賞一件器皿的誕生過程。
建盞愛好者和傳承人通過手機鏡頭拍攝建盞的製作過程,使更多人體會到建盞藝術的美感,領略工藝品製造中的匠人精神。有網友看了他的抖音短視頻後,被建盞獨特的花紋所震撼,評價道:「盞中仿佛有宇宙星辰。」
今年4月,抖音宣布推出了「非遺合伙人」計劃,通過加強流量扶持、提高變現能力、打造非遺開放平臺及開展城市合作等方式,全方位助力非遺傳播,培養挖掘年輕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好奇心,幫助發掘非遺的文化和市場價值。
抖音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喚醒非遺,讓百年傳承的中國文化與歷史被看見、被記錄。那些凝聚了中國智慧的傳統文化,正在擺脫冷門的帽子,慢慢地回到我們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