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事件反思:廢掉一個人最正能量的方式就是告訴他,底層逆襲,靠...

2021-01-13 網易

  

  作者:粥左羅

  來源:粥左羅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

  2021第一周,火了一句話:

  「你們看看底層的人民,哪一個不是用命換錢,我一直不以為是資本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的問題,這是一個用命拼的時代,你可以選擇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選擇安逸帶來的後果,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的,我們都可以。」

  

  這段話傳了一天,最終確認是真的拼多多帳號發出來的,不過拼多多又回應說,是合作公司員工李某某發的。不管怎樣,員工猝死這件事真的,這句話也確實是代表了很多人的價值觀。

  

  不過這篇文章不是吃瓜的,而是認真探討一下這句話。

  因為:這句話表達的意思和傳遞的價值觀,在很多企業是盛行的,很多企業、老闆、領導,確實拿這樣的價值觀,告訴員工,底層逆襲,要靠拼命加班,這是福報。要命的是,很多普通人相信這是對的。

  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尊崇一個詞是「常識」,咱們想一下,公司鼓勵員工加班,動機是讓員工逆襲、改變命運?

  這符合常識麼?顯然不。

  恰恰相反,普通人逆襲,要靠「不加班」。

  但是,很多人知道,我是妥妥的「奮鬥價值觀」倡導者,我自己的逆襲,靠的是奮鬥,我的公司叫「向上生長」。

  我既提倡奮鬥,又反對拼命加班,這不是很矛盾麼?

  一點不矛盾,是很多公司、老闆和領導故意混淆了概念。

  01

  廢掉一個人最正能量的方式

  就是讓他拼命加班

  讓他忙到沒時間成長

  前段時間我面試一個新媒體編輯,她問:你們每天就發這幾篇文章,為什麼需要這麼多轉載編輯?

  是的,我們就倆日更的公眾號,一個每天發三篇,一個每天發一篇,加起來就是每天發4篇,我們幾個人幹這個事呢?4個人,我加3個編輯。我寫原創,3個編輯做轉載。

  看這篇文章的,估計也有不少新媒體編輯,你們知道,其實我裁掉1—2人,完全沒問題,很多我們這個工作量的號,也就是一個人負責轉載,3個人不多。

  為什麼要這樣?

  我不希望,大家沒有時間讀書、聽課、學習,包括我自己。我不希望,我們的編輯,是機械式工作。

  假如,我們只有一個人做編輯,他平均每天要發三篇稿子,他的工作就一定是機械式的:

  快速刷很多號,找數據好的文章,都是瀏覽一下,不會認真讀。確定要發的文章,也沒有時間認真精讀編輯,而是一鍵清除格式,然後迅速把一些地方加粗標顏色,然後到時間推送,沒有靈魂的選留言。

  第二天,重複,第三天,重複,重複365天,這個人有啥成長?

  我3個編輯,每個人做得少一些,我要求他們,你們找文章的過程就可以慢一點,認真一點,這個過程中,碰到好文章,認真讀一讀,思考一下。

  當天確定要發的文章,應該是你認為很有價值的文章,既然這樣,就不要機械化的排版,而是從頭到尾一句一句的精讀下來,做做編輯,這個過程中讓自己成長。

  我不允許自己每天推送的文章自己都不讀,不值得讀不行,沒時間讀也不行。同時,這個工作量,也讓你有時間讀書、聽課、學習、成長。

  為什麼呢?作為提供內容的編輯,你自己都不成長、沒水平,你憑啥做一個公眾號提供內容給大家看。

  創業第一年時,我有同事,很努力,周末他們主動給自己工作加量,更快的推進工作,總之特別忙,工作時間超長。

  很多老闆喜歡看到員工這樣,但我總是擔心,擔心他們忙到沒時間成長。我經常告訴他們要注意休息,周末也不要一直幹活。

  我當時跟一個課程助理說:

  「你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工作節奏,不用推進的太猛,每天早點下班,周末也不用這麼拼。你空出來的時間,除了休息好,就是用來自我成長。

  比如,你的工作需要寫東西,那麼你必須保證每天拿出固定的時間學習、大量閱讀、聽課,甚至這要變成一個強制性學習任務,跟你的工作任務同樣重要,甚至你上班時間做也沒關係。

  我寫作三年多,為什麼越寫越好,永不枯竭,永遠有新東西可寫,永遠能提出新觀點,因為每天我都有雷打不動學習時間,不管當天多累,這個習慣我都沒中斷。」

  你必須有時間成長,而不是無休止的加班工作。

  不信你問問自己:過去一個月的忙碌中,過去一年的忙碌中,你有多少時間用來成長?你成長了多少?

  如果你每天加班,周末也加班,忙到連認真讀幾篇好文章的時間都沒有,忙到連聽幾節課的時間都沒有,忙到想在周末精進一下某項技能、提升一下某項能力的時間都沒有,你必須要正視這個問題了。

  很多人沉浸在每天的忙碌工作中,早上八點出門,晚上十點多甚至凌晨後回家,累得洗漱完倒頭就睡,明天又這樣重複一天,後天又這樣重複一天....日復一日。

  這是廢掉一個人最正能量的方式,因為你會覺得每天都做了很多工作,甚至陷入自我感動。

  你每天都加班幹了很多活,是沒錯,但你過去半年、一年進步了多少?你自己心裡沒數麼。

  為什麼說這是廢掉呢?

  因為學習是一種習慣,成長是一種習慣,精進也是一種習慣,你若是一年兩年裡都忙到沒時間成長,你最終也會習慣了每天不成長的狀態,畢竟不成長本身也是人最舒服的狀態。

  因此,時間長了,你就喪失了成長的能力。

  而大部分老闆不關心這個,為什麼?

  比如一個新媒體公司老闆招一個編輯,假如這個編輯成長很快,可以做更有價值的事,對老闆來說這是意外驚喜;假如這個編輯不成長,那也完全沒關係,老闆招你來就是讓你做編輯的工作的,你一年沒進步也沒關係,你就日復一日做好你的本職工作就行。

  因此,你成長,是老闆可遇不可求的,是不可控的;而在「你能勝任的工作」上給你不斷加任務、加工作量,是老闆可控制的、可明顯有更大收益的做法。

  所以,你最好不要無休止的加班,要給自己爭取成長時間。

  

  02

  持續成長,恰恰要靠「不加班」

  不加班,才有時間做持續的增量成長

  「你可以選擇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選擇安逸帶來的後果。」

  這句話的就是在混淆概念,把「不拼命加班」=「選擇安逸」。

  我在開頭說了,我是奮鬥價值觀倡導者,這個社會競爭激烈,我反對安逸,但我不認為,不加班就是安逸。

  我最勤奮的時候,大概是2015年到2017年,也是我逆襲的啟動時期。

  那段時間,我非常拼,平均每天奮鬥時長絕對超過12小時,一個月絕對超過被大家抨擊的300小時。

  但是,我不是加班,事實上我們公司每天的工作,五六個小時就可以做完,90%的同事都可以做到每天按點下班。

  我當時是個編輯,做完本分工作後,我自己閱讀很多好文章,拆解爆文,分析別人的寫作技巧,我拆解了很多公眾號的運營策略,了解很多公眾號以及主理人的前世今生,自己也做很多工作之外的寫作練習,有段時間開始總結一些追熱點、寫爆文、運營公號的經驗,給別人做分享。

  什麼是加班?

  就是每天應該工作8小時,公司給你安排了明顯8個小時幹不完的工作,給你安排了12個小時的工作,所以你必須加班,不加班完不成。

  現在大部分大公司的加班,都是這樣的。

  按這個來講,我幾乎從來沒加過班,我們公司從來沒有給過繁重到8個小時幹不完的工作。但我也從來沒安逸過,業餘時間,我逼得自己很緊,一直學習和成長。

  有人說:工作的過程,不就是很好的成長過程麼?加班多工作,不是可以成長得更快麼?

  我部分認同。

  為什麼呢?

  1.每份工作必然包含大比例的重複性、同質化工作。

  比如我做新媒體講師時,前期準備課程時,我每天進步很大,我每天在打磨新的東西,等這個課程做出來,我出去講一次自己進步很大,再去講第二次還有很大進步....

  但這畢竟是一個重複的、同質化的工作,我每次出去就是講那幾百頁 PPT,當我疲於奔波在一個個公開課和一家家企業、沒有時間學新東西時,我的進步就變得很慢了。

  事實上,任何一份工作都必然包含大比例的重複性、同質化工作:

  比如一個商務每天都要跟一堆人重複說同樣的話術,一個客服每天要解答成百個同質化問題,一個小編每天都要用標準模版給一篇稿子排版,一個銀行職員每天都是那個流程服務客戶,一個滴滴司機每天那樣拉客,一個淘寶電商文案每天用同質化的模版寫同質化的句子,一個設計師可能做了一年每太有啥區別的課程海報或商品海報.....

  這個社會分工越細,這個趨勢越重,因為這樣大家加起來的效率最高,但個人的成長不是如此。

  2.你需要有時間刻意練習+復盤反思。

  最初作為職場小白的時候,工作中的重複是可以讓你變成熟手的。我給我的寫作學員講過,我成長最快的時候,是我重複講課的時候,因為學習有個枯燥但有效的方法,就是重複。

  但是注意,是有「但是」的。

  有個前提:

  你要有時間刻意練習+復盤反思。

  我們讀高中時,不停的做試卷,這也是重複。但這個重複的過程中,90%的人沒有做到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是需要你慢慢琢磨著做題的,要玩味那一道道題,這個過程中,還要思考自己思考的過程,但這不大可能,老師們搞的節奏巨快,一套試卷必須快速做完。

  一套試卷做完,正確的方式,是認真糾錯。

  所謂進步,就是錯了的不能繼續錯,這是需要時間的,但現實是,錯題還沒來得及反思復盤糾正呢,下一套試卷又來了,錯的永遠錯,一年後,不會的還是不會,沒有太多成長。

  工作中也是如此,如果你每天工作量合理,你是有時間在重複的工作中刻意練習和反思復盤的,如果你的工作量是每天工作12個小時,你就是一個牲口,像驢拉磨一樣,你好好轉圈就行。

  1.任何重複單一的學習,對成長的邊際貢獻都會越來越低。

  我有個做銷售的朋友,每天特別忙,做了兩年了。

  我問:你做了兩年了,有沒有自己一套成熟的銷售知識體系了?

  她回:啥體系?我就每天那套話術給客戶講唄。

  我說:最近有個講怎麼做銷售的課挺火的,老師也有多年的實戰經驗,你沒去聽一下、研究一下麼?

  她回:朋友圈裡看見過,但我哪有時間學啊。

  我問:關於營銷、品牌的書和文章,你看得多麼?

  她回:我光談客戶做銷售都累死了,哪有時間再學別的...

  所以,就算你刻意練習+反思復盤,成長也不會一直持續大幅度的發生,因為有個詞叫邊際效應。

  如果一個人只是從工作過程中學習,那麼這種單一的學習方式,必然導致它對成長的邊際貢獻越來越低。

  每天一定要讓自己有時間成長,其實是讓你拓展除工作外的其它成長方式,你學習的方式多元化,對成長的邊際貢獻就越高,你的成長就越快。

  像我們做編輯的,寫作的,每編輯一篇、寫一篇文章,都會有成長,這是必然的,但每天只做這個,就又必然不會持續高成長。

  還要做一些其它的,讀書,聽課,見人,歷事,豐富自己,比如我們前段時間一起去滑雪,我覺得對我以及其他沒滑過雪的同事,都是一次新體驗,我們可以從中學到東西。

  我覺得專注非常非常重要,但很多人誤解了專注,專注不是一直只做一件事,而是做很多事都是為了那一件事。

  比如我的主業是寫作,專注不是只研究寫作,而是我還要研究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等,但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寫作。

  一個人在職場裡持續上升,必須要有持續的增量成長。

  一直加班加班加班加班,沒有增量成長,上升就會變慢變慢變慢,最後趨於停滯。

  如果你每天、每周、每個月都忙到沒時間成長,那麼你每一天的工作,都是在消耗存量。你的存量是有限的,一定是越消耗越少。

  一個日復一日消耗存量的員工,必然是一個不能「提供驚喜」的員工,所謂普通人,就是不能提供驚喜的人,有增量才有驚喜,才能持續上升。

  這個東西,要自己規劃,因為老闆不怕你停滯,因為一顆螺絲壞了,老闆可以換一顆。

  

  03

  一份好工作的標準裡必須有一條

  你有時間成長

  人人都說要找份好工作,那什麼是好工作?

  標準有很多,但可以簡單歸納為三點:有錢、有閒、有成長。

  1.有錢

  工作不主要為了錢,但錢很少,也從一個側面反應這不是什麼能創造大價值的工作。

  2.有閒

  不能工作量大到每天加班到很晚,周末至少能好好休息一天。

  3.有成長

  工作本身價值高、鍛鍊人;公司屬於行業裡專業性很強的,可以學到東西;老闆、領導願意培養你,等等。

  如果一份工作,能同時滿足這三點,那一定是很好的工作;

  如果一份工作,一點都滿足不了,那你還留在那耗什麼?

  其中第二條「有閒」非常重要。

  有個同學跟我吐槽,他說老闆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工作是最好的修行」,然後鼓勵大家多加班,說那些不怎麼加班的員工沒有上進心之類的。

  同學說得很精闢,也是我上面提到的:

  我下班就走了,可能有兩種狀態——

  一種狀態可能是我下班回家去打遊戲了、追劇了、刷抖音了;

  另一種狀態是我可能每天下班後都回家學習去了,讀書、聽課、提升工作技能等。

  現實確實如此,並不是每天加班到凌晨才離開辦公室的員工才有上進心,你根本不知道一個人下班後去幹嘛了,有可能半年後,那個下了班就走的人,表現的比那個天天加班的更好。

  1.如果一份工作,錢沒有特別多,工作本身也不能給你很大成長,但是你有很多自己的時間,這種工作在很多時候也是好的。

  因為你可以在自己能力不夠強的時候,先領著這份並非高薪但能滿足基本生活的工資,在每天快速完成工作後,瘋狂的自我成長,直到有一天,你可以跟老闆說,我可以做牛逼的事了,或者你有實力找到一份工資更高、價值更大的工作。

  我有個學員,在山東做公務員,他上班時間跟同事沒啥兩樣,也是按時下班。

  可同事不知道,他在業餘時間寫作,讀書,做成長社群,搞得很不錯,一年還多賺5到10萬,賺錢還不是更重要的,而是有一天,他想離開時,他有能力隨時離開,還混得更好。

  2.如果一份工作收入可觀,工作價值也可以,但每天忙得要死,沒有時間讓你持續有增量成長,你就要小心了。

  因為你雖然現在月薪1萬,但沒有成長的話你明年、後年可能還是月薪1萬,更沒機會升職。一份工作,增長性是最重要的,不要讓自己混成一顆釘在一個位置上的零件。

  我上面提到我們有三個轉載編輯,我裁掉一個或者兩個,剩下的員工做更多,我可以加工資,一個人幹倆人的活拿倆人的工資,但不一定是好事,以延長工作時間換來的工資未必划算,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先追求的是讓自己不斷做到單位時間更貴。

  3.如果一份工作本身價值不夠,錢又不多,還每天忙得要死,根本沒時間成長,你就很危險了。

  你很可能會長期在最基層工作很難跳脫,甚至久而久之,你習慣了那狀態,喪失了成長的能力。

  一個人不怕現狀不好,怕的是習慣了,心死了,就廢掉了。

  成長這件事,一定是貫穿整個職業生涯的,甚至是一輩子的事,任何時候,都不能讓自己忙到連成長的時間都沒有。

  你現在再強,如果你的成長是停滯的,你也很快被別人淘汰,因為別人在成長。要有增量思維,持續有增量成長,而不是一直消耗存量。

  黃崢2016年3月時說過這樣一段話:

  

  這段話意思是,一家公司,一個團隊的成長發展,要持續迭代。

  個人發展也是如此。

  怎麼迭代呢?

  一個洗碗工,每天洗碗12個小時,周末也洗碗,他肯定不能成為廚師,他只能是一個優秀洗碗工,他壓根兒就沒有學炒菜的時間。一個廚子,每天炒菜12個小時,周末也炒菜,他肯定也不具備開一個飯店的能力。

  我們追求一份工作「有閒」,不要「拼命加班」,不等同於追求「安逸」,而是追求「可以自主安排的充電時間」,然後「持續迭代」。

  來源:公眾號@粥左羅的好奇心。粥左羅,90後,畢業5年持續進化,從服務員到創業者,《學會寫作》作者,學員超過10萬人的寫作課講師,8000人成長社群發起人,堅信成長即財富,堅信優質內容能給你向上生長的力量。文章不多,但每一篇都值得你看。轉載請聯繫授權(微信ID:zzlloveutoo)

  THE END

相關焦點

  • 拼多多回應上熱搜!廢掉一個人最正能量的方式就是告訴他:底層逆襲...
    這段話傳了一天,最終確認是真的拼多多帳號發出來的,不過拼多多又回應說,是合作公司員工李某某發的。不管怎樣,員工猝死這件事真的,這句話也確實是代表了很多人的價值觀。不過這篇文章不是吃瓜的,而是認真探討一下這句話。
  • 拼多多事件背後的選擇題
    拼多多秒刪的回覆中:「底層人民用命換錢」「拼命時代」這些字眼刺痛人心。年僅23歲的生命隕落,這樣的悲劇「不是資本的問題,而是社會的問題」?是關乎我們個人選擇的問題?然而問題在於,那個瘋子在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這種情況下你會選擇拉杆嗎?五個人的生命和一個人的生命,孰輕孰重?從功利主義者的觀點來看,生命的價值不可比較,但生命的數量卻可以。用少數的犧牲換來多數人的生存,似乎是個理性選擇,我們的社會秩序也是基於這樣的理論而建立,以此來獲得多數人的福利最大化。為什麼「拼多多事件」要扯出這個倫理實驗?
  • 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不是讓他一直閒著,而是喪失獨立思考能力
    忙碌消耗的是腦力和體力,但閒著無所事事消耗的是一個人的心理能量。明明什麼都沒做卻感到疲勞;缺乏動力,沒有鬥志,忘記為什麼要努力;事情一多就不知所措,壓力爆棚;稍微難一點的問題,就想要逃避。 廢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的大腦一直閒著、閒著、閒著……直到喪失獨立思考能力。
  • 拼多多:連續兩起死亡與你有關,你這是怎麼了?
    就連拼多多也總是來蹭熱點,相隔僅12天,拼多多接連有2位員工離世。相關連結:後來有人在知乎網站上詢問拼多多,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而拼多多回應相當冷血無情:你們看看底層的人民,哪一個不是用命換錢……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的,我們都可以你看看,這哪兒像是自己員工過世應該說的話,即使有些道理,但以官帳方號如此的回覆,怎能不讓人惱火。
  • 拼多多的十字路口:猝死、自殺、逃離……
    阿里、京東、美團、拼多多等都盯上了這個「菜籃子工程」,雖然輿論有質疑之聲,說是搶了底層菜市場小商販的生意,但也沒看到官方完全制止各家巨頭的市場行為。既然沒完全制止,那這塊市場就還是拼。按網際網路既往競爭歷史,不拼個刀光劍影,那是不會結束的。說上面這段話,是讓大家體味拼多多乃至黃錚的市場處境。
  • 49歲TVB演員北大碩士畢業引熱議:廢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是讓他認命
    從小父親和周圍的人就告訴她: 「書多少念一點,夠用就行了。」 「女孩子除了嫁人,再沒有別的出路。」 同樣出身底層的青年徐佳,父母都是農民工,在城市裡做著最卑微的流水線活。 但家人都希望他考上大學,以此改變家庭的命運。 沒有領路人,徐佳只有靠自己。 但高考失敗二次的徐佳壓力很大,不僅僅是身體壓力,也有心理壓力。
  • 拼多多通報一員工於家中自殺離世:點燃了蝴蝶效應的導火索
    小夥才入職幾個月,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壓力造成他輕生,還沒有結婚生子,人生的很多風景都沒有去經歷,這才剛開始,可惜有啥事沒想開吧。如果真的跟公司的高壓有關係,那請拼多多控制一下「員工的努力」吧,不要真的讓底層人非要「用命換錢」。
  • 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法,就是讓他閒著
    文/小鳥飛過羅曼·羅蘭說:「生活中最沉重的負擔不是工作,而是無聊。」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法就是讓他閒著這段時間,綜藝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第三季3》正在熱播,四對明星夫妻的相處模式曝光,也讓觀眾更了解了曾經飽受爭議的女人唐一菲。有人很喜歡她大大咧咧的女俠性格,有人為她叫屈,當然還是有人罵她,說她舊事重提。
  • 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法:讓他整天閒著、閒著、閒著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楚翹朗讀音頻都說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法,就是讓他閒著。 深以為然。 再有精氣神的人,閒得太久也會頹喪;再有目標的人,長時間不努力也會迷失方向。 羅曼·羅蘭曾說:「生活中最沉重的負擔不是工作,而是無聊。」
  • 風眼 | 拼多多的正面與側面
    就在敲鐘前幾個小時,在包括鳳凰網科技在內的媒體採訪中,黃崢說與其自己一個人跑到紐約,不如和消費者、員工、媒體以及幫助自己的人一起。此刻黃崢的心情很平靜,他覺得敲鐘這個時刻對他來說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敲鐘只是個形式,不影響實質。」 而與此同時,這家公司接下來還面臨著諸多隱患。
  • 以拼多多為例,看思維定勢的影響及破解方式
    接下來,本文作者就以拼多多為例,看思維定勢的影響及其破解方式。一、陷入思維定勢最開始看到拼多多的時候,我內心是拒絕的,為什麼呢?因為在前幾年的時候,整個社會都在討論消費升級。很不幸的是,長久在其中,我也受到了感染,我的心智模型等都偏向於這個方面了,這導致我看問題的視角也發生了偏移。
  • 逆境當中的拼多多:股價抹去跌幅,暴漲12%創歷史新高
    昨天我還剛剛說拼多多靠愛拼贏不了呢,今天就給我哐哐地打臉。相關閱讀連結;拼多多知乎帳號被禁言15天:這一次靠愛拼,真的贏不了股價下跌算什麼?截止到1月5日23點30分,美股收盤,拼多多暴漲12%。這也創了歷史新高,總市值達到了2250億元。
  • 《中餐廳》黃曉明:廢掉一個人的方式,就是讓他當老闆
    02 不懂授權,不信任員工做事的能力——「聽我的,一個人說了算,這個事情不需要討論」 在討論如何制定菜單時,大家建議做雙人套餐或點菜,但黃曉明堅持做單人份套餐,不聽任何人的建議。黃曉明有上兩季運營餐廳的經驗,認為林大廚第一次在國外做菜,可能做得不合客人的口味,這是典型的不懂授權,不信任員工做事的能力。
  • 拼多多告訴你:家鄉的月亮也很圓!
    姐弟三人積極轉型,成立了電商公司,在拼多多開了兩家店鋪,賣乾果和鮮果。如何縮短農產品銷售的中間環節,讓家鄉好貨,從田間地頭直達消費者餐桌?拼多多的「產地雲拼」模式給趙閆指點了迷津。他分別在德國國家農科院動物營養所、英國女皇大學、加拿大圭爾夫大學學習和工作,並獲英國女皇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並沒有因為這份金光燦燦的履歷在海外停下腳步,因為一顆赤子之心,毅然選擇報效祖國。他在養殖行業一幹就是近40年,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中國的生豬養殖產業。一次拼多多直播下來,「養豬院士」也不禁感嘆:「養殖業要搭上電商這輛快車,才能讓農民養的豬賣上好價,讓消費者吃飽吃好吃健康。
  • 專業律師能從拼多多事件上學到什麼?
    2021年1月3日,一位匿名用戶曾在知乎社區發帖爆料稱,拼多多一位22歲的年輕女員工在凌晨一點半下班路上暈倒猝死。1月4月,拼多多官方帳號在知乎平臺發布「用命換錢」言論:「你們看看底層的人民,哪一個不是用命換錢,我一直不認為是資本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的問題,這是一個用命拼的時代,你可以選擇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選擇安逸帶來的後果。」引發媒體公眾的激烈爭議和批判。
  • 毀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給他足夠的安逸
    就像一個人,如果他只具備一種技能,而且不會根據環境的需求,不斷更新或改變自己的技能,當社會不需要這種技能的時候,他就會失業或下崗。 熊貓也是這樣,當竹子越來越少的時候,就有大批的熊貓被餓死,最後只剩下全世界僅有的幾隻大熊貓。
  • 新手怎麼無貨源開拼多多店鋪?拼多多無貨源開店,拼多多貼牌!
    拼多多自2015年成立到2018年上市可謂是發展極其迅猛,在短短3年時間就徹底刷新了人們對於電商的傳統認知。公司資本的增長肯定得益於用戶群體的增長,拼多多的廣告,從「1億人都在用」變成「兩億人都在用」到現在的「7億人都在用」。
  • 從Uber 和 拼多多說起:企業文化是如何扭曲的
    從強哥的明尼蘇達之旅,到蔣凡張大奕的小三出道,再到離職被251的事件,如果哪一家自家公司能夠完全避開熱榜熱搜,各司的公關同事大概率是要去廟裡還願。但上次看到一家知名網際網路公司,被接踵而來的負面圍毆,甚至一個負面不夠,自己創造負面上熱榜的企業,卻很少見。從猝死到自殺再到辭退脈脈發文的員工,拼多多以一己之力成為了2021年最熱門的話題。
  • 電商的「最初一公裡」,拼多多的農行品上行哲學
    然而拼多多的崛起甚至是逆襲,讓人們終於意識到電商行業其實是贏在「最初一公裡」。早在2018年,拼多多提出了深耕農業「最初一公裡的」戰略。戰略實施以來,以農戶為利益主體,以農村為根據地,以農業為改造對象,通過原產地「最初一公裡」和消費端「最後一公裡」和直連這一切入點,在農村構建起了新時代電商的基礎設施,讓農業產業迎來了跨越式的升級。
  • 這豈是一個公關事件,還有誰關心「拿命換錢」的蒼生
    2021年1月4日,拼多多(該帳號真實性被知乎官方確認)在知乎創建回答【你們看看底層的人民,哪一個不是用命換錢,我一直不以為是資本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的問題,這是一個用命拼的時代,你可以選擇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選擇安逸帶來的後果,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的,我們都可以】。至此,輿情發酵,業界一片譁然。拼多多的發聲被批評「沒有人性」「錯誤的公關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