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粥左羅
來源:粥左羅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
2021第一周,火了一句話:
「你們看看底層的人民,哪一個不是用命換錢,我一直不以為是資本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的問題,這是一個用命拼的時代,你可以選擇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選擇安逸帶來的後果,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的,我們都可以。」
這段話傳了一天,最終確認是真的拼多多帳號發出來的,不過拼多多又回應說,是合作公司員工李某某發的。不管怎樣,員工猝死這件事真的,這句話也確實是代表了很多人的價值觀。
不過這篇文章不是吃瓜的,而是認真探討一下這句話。
因為:這句話表達的意思和傳遞的價值觀,在很多企業是盛行的,很多企業、老闆、領導,確實拿這樣的價值觀,告訴員工,底層逆襲,要靠拼命加班,這是福報。要命的是,很多普通人相信這是對的。
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尊崇一個詞是「常識」,咱們想一下,公司鼓勵員工加班,動機是讓員工逆襲、改變命運?
這符合常識麼?顯然不。
恰恰相反,普通人逆襲,要靠「不加班」。
但是,很多人知道,我是妥妥的「奮鬥價值觀」倡導者,我自己的逆襲,靠的是奮鬥,我的公司叫「向上生長」。
我既提倡奮鬥,又反對拼命加班,這不是很矛盾麼?
一點不矛盾,是很多公司、老闆和領導故意混淆了概念。
01
廢掉一個人最正能量的方式
就是讓他拼命加班
讓他忙到沒時間成長
前段時間我面試一個新媒體編輯,她問:你們每天就發這幾篇文章,為什麼需要這麼多轉載編輯?
是的,我們就倆日更的公眾號,一個每天發三篇,一個每天發一篇,加起來就是每天發4篇,我們幾個人幹這個事呢?4個人,我加3個編輯。我寫原創,3個編輯做轉載。
看這篇文章的,估計也有不少新媒體編輯,你們知道,其實我裁掉1—2人,完全沒問題,很多我們這個工作量的號,也就是一個人負責轉載,3個人不多。
為什麼要這樣?
我不希望,大家沒有時間讀書、聽課、學習,包括我自己。我不希望,我們的編輯,是機械式工作。
假如,我們只有一個人做編輯,他平均每天要發三篇稿子,他的工作就一定是機械式的:
快速刷很多號,找數據好的文章,都是瀏覽一下,不會認真讀。確定要發的文章,也沒有時間認真精讀編輯,而是一鍵清除格式,然後迅速把一些地方加粗標顏色,然後到時間推送,沒有靈魂的選留言。
第二天,重複,第三天,重複,重複365天,這個人有啥成長?
我3個編輯,每個人做得少一些,我要求他們,你們找文章的過程就可以慢一點,認真一點,這個過程中,碰到好文章,認真讀一讀,思考一下。
當天確定要發的文章,應該是你認為很有價值的文章,既然這樣,就不要機械化的排版,而是從頭到尾一句一句的精讀下來,做做編輯,這個過程中讓自己成長。
我不允許自己每天推送的文章自己都不讀,不值得讀不行,沒時間讀也不行。同時,這個工作量,也讓你有時間讀書、聽課、學習、成長。
為什麼呢?作為提供內容的編輯,你自己都不成長、沒水平,你憑啥做一個公眾號提供內容給大家看。
創業第一年時,我有同事,很努力,周末他們主動給自己工作加量,更快的推進工作,總之特別忙,工作時間超長。
很多老闆喜歡看到員工這樣,但我總是擔心,擔心他們忙到沒時間成長。我經常告訴他們要注意休息,周末也不要一直幹活。
我當時跟一個課程助理說:
「你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工作節奏,不用推進的太猛,每天早點下班,周末也不用這麼拼。你空出來的時間,除了休息好,就是用來自我成長。
比如,你的工作需要寫東西,那麼你必須保證每天拿出固定的時間學習、大量閱讀、聽課,甚至這要變成一個強制性學習任務,跟你的工作任務同樣重要,甚至你上班時間做也沒關係。
我寫作三年多,為什麼越寫越好,永不枯竭,永遠有新東西可寫,永遠能提出新觀點,因為每天我都有雷打不動學習時間,不管當天多累,這個習慣我都沒中斷。」
你必須有時間成長,而不是無休止的加班工作。
不信你問問自己:過去一個月的忙碌中,過去一年的忙碌中,你有多少時間用來成長?你成長了多少?
如果你每天加班,周末也加班,忙到連認真讀幾篇好文章的時間都沒有,忙到連聽幾節課的時間都沒有,忙到想在周末精進一下某項技能、提升一下某項能力的時間都沒有,你必須要正視這個問題了。
很多人沉浸在每天的忙碌工作中,早上八點出門,晚上十點多甚至凌晨後回家,累得洗漱完倒頭就睡,明天又這樣重複一天,後天又這樣重複一天....日復一日。
這是廢掉一個人最正能量的方式,因為你會覺得每天都做了很多工作,甚至陷入自我感動。
你每天都加班幹了很多活,是沒錯,但你過去半年、一年進步了多少?你自己心裡沒數麼。
為什麼說這是廢掉呢?
因為學習是一種習慣,成長是一種習慣,精進也是一種習慣,你若是一年兩年裡都忙到沒時間成長,你最終也會習慣了每天不成長的狀態,畢竟不成長本身也是人最舒服的狀態。
因此,時間長了,你就喪失了成長的能力。
而大部分老闆不關心這個,為什麼?
比如一個新媒體公司老闆招一個編輯,假如這個編輯成長很快,可以做更有價值的事,對老闆來說這是意外驚喜;假如這個編輯不成長,那也完全沒關係,老闆招你來就是讓你做編輯的工作的,你一年沒進步也沒關係,你就日復一日做好你的本職工作就行。
因此,你成長,是老闆可遇不可求的,是不可控的;而在「你能勝任的工作」上給你不斷加任務、加工作量,是老闆可控制的、可明顯有更大收益的做法。
所以,你最好不要無休止的加班,要給自己爭取成長時間。
02
持續成長,恰恰要靠「不加班」
不加班,才有時間做持續的增量成長
「你可以選擇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選擇安逸帶來的後果。」
這句話的就是在混淆概念,把「不拼命加班」=「選擇安逸」。
我在開頭說了,我是奮鬥價值觀倡導者,這個社會競爭激烈,我反對安逸,但我不認為,不加班就是安逸。
我最勤奮的時候,大概是2015年到2017年,也是我逆襲的啟動時期。
那段時間,我非常拼,平均每天奮鬥時長絕對超過12小時,一個月絕對超過被大家抨擊的300小時。
但是,我不是加班,事實上我們公司每天的工作,五六個小時就可以做完,90%的同事都可以做到每天按點下班。
我當時是個編輯,做完本分工作後,我自己閱讀很多好文章,拆解爆文,分析別人的寫作技巧,我拆解了很多公眾號的運營策略,了解很多公眾號以及主理人的前世今生,自己也做很多工作之外的寫作練習,有段時間開始總結一些追熱點、寫爆文、運營公號的經驗,給別人做分享。
什麼是加班?
就是每天應該工作8小時,公司給你安排了明顯8個小時幹不完的工作,給你安排了12個小時的工作,所以你必須加班,不加班完不成。
現在大部分大公司的加班,都是這樣的。
按這個來講,我幾乎從來沒加過班,我們公司從來沒有給過繁重到8個小時幹不完的工作。但我也從來沒安逸過,業餘時間,我逼得自己很緊,一直學習和成長。
有人說:工作的過程,不就是很好的成長過程麼?加班多工作,不是可以成長得更快麼?
我部分認同。
為什麼呢?
1.每份工作必然包含大比例的重複性、同質化工作。
比如我做新媒體講師時,前期準備課程時,我每天進步很大,我每天在打磨新的東西,等這個課程做出來,我出去講一次自己進步很大,再去講第二次還有很大進步....
但這畢竟是一個重複的、同質化的工作,我每次出去就是講那幾百頁 PPT,當我疲於奔波在一個個公開課和一家家企業、沒有時間學新東西時,我的進步就變得很慢了。
事實上,任何一份工作都必然包含大比例的重複性、同質化工作:
比如一個商務每天都要跟一堆人重複說同樣的話術,一個客服每天要解答成百個同質化問題,一個小編每天都要用標準模版給一篇稿子排版,一個銀行職員每天都是那個流程服務客戶,一個滴滴司機每天那樣拉客,一個淘寶電商文案每天用同質化的模版寫同質化的句子,一個設計師可能做了一年每太有啥區別的課程海報或商品海報.....
這個社會分工越細,這個趨勢越重,因為這樣大家加起來的效率最高,但個人的成長不是如此。
2.你需要有時間刻意練習+復盤反思。
最初作為職場小白的時候,工作中的重複是可以讓你變成熟手的。我給我的寫作學員講過,我成長最快的時候,是我重複講課的時候,因為學習有個枯燥但有效的方法,就是重複。
但是注意,是有「但是」的。
有個前提:
你要有時間刻意練習+復盤反思。
我們讀高中時,不停的做試卷,這也是重複。但這個重複的過程中,90%的人沒有做到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是需要你慢慢琢磨著做題的,要玩味那一道道題,這個過程中,還要思考自己思考的過程,但這不大可能,老師們搞的節奏巨快,一套試卷必須快速做完。
一套試卷做完,正確的方式,是認真糾錯。
所謂進步,就是錯了的不能繼續錯,這是需要時間的,但現實是,錯題還沒來得及反思復盤糾正呢,下一套試卷又來了,錯的永遠錯,一年後,不會的還是不會,沒有太多成長。
工作中也是如此,如果你每天工作量合理,你是有時間在重複的工作中刻意練習和反思復盤的,如果你的工作量是每天工作12個小時,你就是一個牲口,像驢拉磨一樣,你好好轉圈就行。
1.任何重複單一的學習,對成長的邊際貢獻都會越來越低。
我有個做銷售的朋友,每天特別忙,做了兩年了。
我問:你做了兩年了,有沒有自己一套成熟的銷售知識體系了?
她回:啥體系?我就每天那套話術給客戶講唄。
我說:最近有個講怎麼做銷售的課挺火的,老師也有多年的實戰經驗,你沒去聽一下、研究一下麼?
她回:朋友圈裡看見過,但我哪有時間學啊。
我問:關於營銷、品牌的書和文章,你看得多麼?
她回:我光談客戶做銷售都累死了,哪有時間再學別的...
所以,就算你刻意練習+反思復盤,成長也不會一直持續大幅度的發生,因為有個詞叫邊際效應。
如果一個人只是從工作過程中學習,那麼這種單一的學習方式,必然導致它對成長的邊際貢獻越來越低。
每天一定要讓自己有時間成長,其實是讓你拓展除工作外的其它成長方式,你學習的方式多元化,對成長的邊際貢獻就越高,你的成長就越快。
像我們做編輯的,寫作的,每編輯一篇、寫一篇文章,都會有成長,這是必然的,但每天只做這個,就又必然不會持續高成長。
還要做一些其它的,讀書,聽課,見人,歷事,豐富自己,比如我們前段時間一起去滑雪,我覺得對我以及其他沒滑過雪的同事,都是一次新體驗,我們可以從中學到東西。
我覺得專注非常非常重要,但很多人誤解了專注,專注不是一直只做一件事,而是做很多事都是為了那一件事。
比如我的主業是寫作,專注不是只研究寫作,而是我還要研究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等,但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寫作。
一個人在職場裡持續上升,必須要有持續的增量成長。
一直加班加班加班加班,沒有增量成長,上升就會變慢變慢變慢,最後趨於停滯。
如果你每天、每周、每個月都忙到沒時間成長,那麼你每一天的工作,都是在消耗存量。你的存量是有限的,一定是越消耗越少。
一個日復一日消耗存量的員工,必然是一個不能「提供驚喜」的員工,所謂普通人,就是不能提供驚喜的人,有增量才有驚喜,才能持續上升。
這個東西,要自己規劃,因為老闆不怕你停滯,因為一顆螺絲壞了,老闆可以換一顆。
03
一份好工作的標準裡必須有一條
你有時間成長
人人都說要找份好工作,那什麼是好工作?
標準有很多,但可以簡單歸納為三點:有錢、有閒、有成長。
1.有錢
工作不主要為了錢,但錢很少,也從一個側面反應這不是什麼能創造大價值的工作。
2.有閒
不能工作量大到每天加班到很晚,周末至少能好好休息一天。
3.有成長
工作本身價值高、鍛鍊人;公司屬於行業裡專業性很強的,可以學到東西;老闆、領導願意培養你,等等。
如果一份工作,能同時滿足這三點,那一定是很好的工作;
如果一份工作,一點都滿足不了,那你還留在那耗什麼?
其中第二條「有閒」非常重要。
有個同學跟我吐槽,他說老闆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工作是最好的修行」,然後鼓勵大家多加班,說那些不怎麼加班的員工沒有上進心之類的。
同學說得很精闢,也是我上面提到的:
我下班就走了,可能有兩種狀態——
一種狀態可能是我下班回家去打遊戲了、追劇了、刷抖音了;
另一種狀態是我可能每天下班後都回家學習去了,讀書、聽課、提升工作技能等。
現實確實如此,並不是每天加班到凌晨才離開辦公室的員工才有上進心,你根本不知道一個人下班後去幹嘛了,有可能半年後,那個下了班就走的人,表現的比那個天天加班的更好。
1.如果一份工作,錢沒有特別多,工作本身也不能給你很大成長,但是你有很多自己的時間,這種工作在很多時候也是好的。
因為你可以在自己能力不夠強的時候,先領著這份並非高薪但能滿足基本生活的工資,在每天快速完成工作後,瘋狂的自我成長,直到有一天,你可以跟老闆說,我可以做牛逼的事了,或者你有實力找到一份工資更高、價值更大的工作。
我有個學員,在山東做公務員,他上班時間跟同事沒啥兩樣,也是按時下班。
可同事不知道,他在業餘時間寫作,讀書,做成長社群,搞得很不錯,一年還多賺5到10萬,賺錢還不是更重要的,而是有一天,他想離開時,他有能力隨時離開,還混得更好。
2.如果一份工作收入可觀,工作價值也可以,但每天忙得要死,沒有時間讓你持續有增量成長,你就要小心了。
因為你雖然現在月薪1萬,但沒有成長的話你明年、後年可能還是月薪1萬,更沒機會升職。一份工作,增長性是最重要的,不要讓自己混成一顆釘在一個位置上的零件。
我上面提到我們有三個轉載編輯,我裁掉一個或者兩個,剩下的員工做更多,我可以加工資,一個人幹倆人的活拿倆人的工資,但不一定是好事,以延長工作時間換來的工資未必划算,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先追求的是讓自己不斷做到單位時間更貴。
3.如果一份工作本身價值不夠,錢又不多,還每天忙得要死,根本沒時間成長,你就很危險了。
你很可能會長期在最基層工作很難跳脫,甚至久而久之,你習慣了那狀態,喪失了成長的能力。
一個人不怕現狀不好,怕的是習慣了,心死了,就廢掉了。
成長這件事,一定是貫穿整個職業生涯的,甚至是一輩子的事,任何時候,都不能讓自己忙到連成長的時間都沒有。
你現在再強,如果你的成長是停滯的,你也很快被別人淘汰,因為別人在成長。要有增量思維,持續有增量成長,而不是一直消耗存量。
黃崢2016年3月時說過這樣一段話:
這段話意思是,一家公司,一個團隊的成長發展,要持續迭代。
個人發展也是如此。
怎麼迭代呢?
一個洗碗工,每天洗碗12個小時,周末也洗碗,他肯定不能成為廚師,他只能是一個優秀洗碗工,他壓根兒就沒有學炒菜的時間。一個廚子,每天炒菜12個小時,周末也炒菜,他肯定也不具備開一個飯店的能力。
我們追求一份工作「有閒」,不要「拼命加班」,不等同於追求「安逸」,而是追求「可以自主安排的充電時間」,然後「持續迭代」。
來源:公眾號@粥左羅的好奇心。粥左羅,90後,畢業5年持續進化,從服務員到創業者,《學會寫作》作者,學員超過10萬人的寫作課講師,8000人成長社群發起人,堅信成長即財富,堅信優質內容能給你向上生長的力量。文章不多,但每一篇都值得你看。轉載請聯繫授權(微信ID:zzlloveutoo)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