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媒體 / 土妖
在萬米長跑大賽中,普通觀眾都認為只有到最後一公裡左右的時候,才能大體知道誰能奪冠,但是對於專業人士而言,在最初一公裡時就已經基本能確定,誰最有希望奪冠了。和萬米長跑一樣,投籃時籃球出手的一瞬間、踢球時球離腳的時候、舉重握槓的一剎那、接力跑的第一棒……很多事情明明還沒有發生,但卻已經「知道 」了結果,這些都是「最初一公裡」的效應。
電商行業也是如此。一開始人們以為電商是贏在「最後一公裡」,也即市場觸角越大、下沉得越深入,贏得競爭的機會越大。然而拼多多的崛起甚至是逆襲,讓人們終於意識到電商行業其實是贏在「最初一公裡」。
早在2018年,拼多多提出了深耕農業「最初一公裡的」戰略。戰略實施以來,以農戶為利益主體,以農村為根據地,以農業為改造對象,通過原產地「最初一公裡」和消費端「最後一公裡」和直連這一切入點,在農村構建起了新時代電商的基礎設施,讓農業產業迎來了跨越式的升級。
現如今在供給端,拼多多已經直連超過600個重要農產區;農產品銷售規模,在過去的5年時間裡,也一直保持著100%以上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在農村這一最下沉的市場裡,拼多多完美地實現了後來居上、彎道超車。
不僅如此,拼多多的「最初一公裡」戰略,還至少帶來了三大方面的重大改變:一是加速了拼多多的崛起;二是改變了中國電商行業的格局,由兩強對峙時代進入了三國爭霸時代;三是顛覆了中國電商的哲學認知,讓全行業都找到了電商的本質主義。
產品視角VS.銷售視角,賦能行為VS.索要行為
「生活要想好,趕緊上淘寶」;「與其東奔西跑,不如在家淘寶」;「發家致富靠勞動,勤儉持家靠京東」……
在拼多多提出「最初一公裡」戰略的前四五年,淘寶、京東等已然開啟了自己在下沉市場的戰略布局和戰術執行。單以營銷為例,早在2014年,京東就已經在145個城市至少刷了8000塊以上的牆面,彼時京東甚至信誓旦旦地表示,「既能出國,也要下鄉;高大上起來進得了紐約時代廣場,接地氣下去能塗遍農村的紅磚牆。」
然而刷了半天之後,電商玩家們發現,刷牆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的行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在於在當年電商無論在便捷性還是性價比方面,較之於下沉市場的街邊小店並沒有明顯的優勢;而且下沉市場用戶彼時對網絡購物仍舊持觀望的態度。
當然,這些都不是本質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當時電商行業對待下沉市場,普遍採取的是「銷售視角」和「索要行為」。當年電商行業的下沉,本質上是在向下沉市場要購買力或者時間,從而繼續向資本市場講「增長」的故事。某種意義上,這種「對立」的狀態,讓電商玩家和下沉市場,無法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共同體。
和淘寶、京東等不一樣,拼多多在下沉市場,卻是反其道而行之。在把下沉市場看成是一個「消費市場」之前,先把其定位為一個「供給市場」。所以,當整個行業都把農村這一下沉市場,看作是渠道下沉的「最後一公裡」時,拼多多卻把其看作是農產品上行的「最初一公裡」。這種定位,是基於產品視角和賦能行為做出的;也是基於讓渡利益和生態共贏的思想做出的。
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顯示,中國鄉村常住人口數量為56,401萬人,佔比高達40.4%,這是中國網際網路最容易忽視的一個龐大群體。在拼多多看來,要想紮根農村這一下沉市場,先要解決這一市場人們口袋「入」的問題,才能解決人們他們口袋「出」的問題。如果沒有「入」只有「出」,註定是不會持久的,刷再多的牆也沒用。
農業農村和農民,不僅是中國電商的基本盤和未來的角力點,也是中國經濟的基本盤。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從2004年至今,已經持續了小20年的時間。拼多多的「最初一公裡」戰略,實際上是國家頂層設計,在垂直行業具體而堅定的執行。這也是為什麼現如今,拼多多但凡到一個農產區,就深受產區各級政府、相關機構、農民等高度歡迎的原因所在;也是為什麼拼多多能夠在如此「重」的領域,短時間內就直連起600個重要農場區的原因所在。
最初一公裡戰略,是電商「人貨場」的全面顛覆與再造
如果把下沉市場看作是「最後一公裡」,那麼事情就非常簡單,無非是如何把商品賣給下沉市場用戶的問題,這些問題絕大部分都只是在銷售層面。但是如果把下沉市場看作是「最初一公裡」的話,那麼就涉及到電商「人貨場」的全面顛覆與再造。
先說貨的方面。實際上在這一維度,包括貨的產品層面、品牌層面、營銷層面、以及銷售層面等。
在貨的產品層面,拼多多領先的產品、技術、渠道、資金、資源、政策、以及整體解決方案,可以有效改變很多農產區依舊保存的小農個體作業模式,讓產品的生產邁向規模化、數位化、統一化和標準化。
以其中的標準化為例,不妨舉個例子。面對雲南文山雪蓮果種植方法原始、廢品率高、抵禦極端氣候和病蟲害能力不足等問題,拼多多請來了雲南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的李文昌等專家,李文昌等專家則從選擇品種、改良土壤,改進種植方式、提升管護水平等方面,打造了一整套標準化體系,由此從根上提升雪蓮果的品質,並推動雪蓮果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貨的品牌層面,面對原產地小農經濟沒法形成品牌影響和品牌勢能的天然劣勢,拼多多祭出了三家馬車:
其一,是化零為整,跳出個體農戶的品牌,而是打造整體的產業帶品牌,由產業帶帶企業,再由企業帶產品。
其二,是在產業帶、原有「新品牌計劃」的基礎上,推出扶持目標加大、合作夥伴擴容、資源投入更大、合作模式創新的全新「新品牌計劃」。以扶持目標為例,全新的「新品牌計劃」規劃,在2021年-2025年間,將扶持100個產業帶,訂製10萬款新品牌產品,帶動1萬億銷售額。
其三,是推出探索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機制性銜接的創新模式——多多農園,讓「最初一公裡」戰略得到切實落地,並和消費端的「最後一公裡」進行直連。
在貨的營銷層面,目標用戶對下沉市場貨的核心痛點主要有兩個,一是幫助用戶降低價格成本,二是幫助用戶降低時間成本。傳統「人找貨」的模式,天然的有流量的流動和分發成本,同時也有「找」的動作成本,所以無論怎麼優化,都只能是價格和時間的微小級別的調優,這些成本最終都是要由用戶買單的。
相反「貨找人」就有本質的不同。價格成本方面,拼多多的C2M模式,可以說幾乎是從根本上消除了中間渠道費用和流量曝光成本;而時間成本方面,無論是閒暇時間的「逛一逛」,還是平臺的精準「算法推薦」,又或者是用戶社交關係鏈的「社交分享」……這些「推」到用戶面前的商品,對用戶而言,幾乎都是不用花費多少時間成本的。
更為重要的是,拼多多「拼」的模式,可以把傳統電商用戶個體對商家個體的「一對一模式」,升級為用戶群體對產業帶商家群體的「多對多模式」,從「一對一」到「多對多」,這種新模式對用戶而言,是擁有了「群體議價優勢」,而對商家而言則是擁有了「渠道走量優勢」。
在貨的銷售層面,拼多多平臺對很多商家而言,是0佣金0平臺費用的,平臺沒有廣告費、坑位費,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銷售平權,在此基礎上,再加上百萬補貼等政策,讓即使此前根本沒有任何觸網經驗的農民,也可以真正意義上實現「網際網路的連接」。
說了這麼多貨的方面的內容,再說場的方面。所謂的「場」,其本質上,是用戶接觸商品的「地點和時間」,以及當時情境和狀態,它是空間疊加時間的概念。在線下賣場,它可能是賣場的堆頭、醒目貨架位置等;而在傳統電商,它則可能是相應頁面的廣告位、推薦信息位等等。從線下到線上,傳統電商其實並沒有改變場的中心化特點,因為傳統電商,場景再細分、再構建也是有限的,中心化場景還是有著巨大的優勢。
而以拼多多為特點的新電商,讓一個一個的「用戶」變成了一個一個的「場」,讓「場」的精細顆粒度得到了最大化、根本性的提升,也讓場的去中心化運動得到最徹底的推進,這是因為人是無限的,人的六度關係連接是無限的,所以以人為「基本像素」的場景也是無限的。
最後說人的方面。實際上拼多多「最初一公裡」戰略裡,在「人貨場」的顛覆和再造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對「人」的改造。這方面,拼多多通過各種各樣的培訓、項目培養、多多大學、「人工智慧VS頂尖農人」數字農業種植競賽、「2020全球農創客大賽」等多種方式,讓以往的農民加速轉身,變成了新農人、農商、新農商等等。
此前,多多大學相關負責人就表示,「通過新農商機制,拼多多將重點探索如何讓農戶變農商,讓農村有現代化企業。只有讓農戶成為產銷研加工一體化的主體,才能實現人才鄉土化、產業持久化、利益農戶化。」
從IT大佬轉行賣農產品的吳阿東,到放棄綠卡回疆創業的趙閆,從殘障人士楊添財,到空姐何爽……越來越多的新農人、新農商,因為拼多多的「最初一公裡」戰略,其個人的激情和力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發,在馬斯洛需求層級中,完成了從生理需求到自我實現的巨大飛躍。
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拼多多的雙循環體系
近年來TMT行業裡,馬斯克被很多人認為是最能繼承賈伯斯衣缽的。極具顛覆精神的馬斯克,非常推崇第一性原理。其表示,「我們運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說一層層撥開事物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PayPal、SolarCity、特斯拉、SpaceX……所有這些都是第一性原理下的產物。
第一性原理,說白了就是對事物本身及其發展演進的本質洞察。比如,對資產與費用的界定,拼多多並不是從財務定義的角度去看,而是從競爭本質去看,拼多多方面認為,「隨著時間流逝、對加深生意的護城河有利的往往是『資產』,時間越久對自己越不利的可以看成是『費用』。」
拼多多也不是從銷售層面去看待農村這一最底層的下沉市場,而是從產品或者說商品的全生命周期,去看待這一下沉市場,由此帶來的就不是簡單的「渠道下沉」,而是可以互相促進、良性發展、自我進化的兩個循環體系。
第一個循環體系,是在「最初一公裡」戰略的引導下,從產品的研發、種植、生產、營銷、到最終的銷售,每一步都實現了最優化。全鏈條的最優化帶來了質量、價格和體驗的全面領先,這些領先自然會帶來最大量的消費。這種消費的驅動力量,又會進一步被投入到研發、種植、生產、營銷、銷售中,由此形成第一個循環。
第二個循環,是下沉市場的人們,因為「最初一公裡」戰略,商品銷量徹底打破了時空限制,收入獲得了極大的提升,同時也切身體會到了拼多多給其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這一群體在購買力和認知力都得到巨大提升之後,就會在內心深處有進一步觸網、去網上消費的內生動力,由此供給側的「最初一公裡」,就同時又成為了消費側的「最後一公裡」。從供給到消費,從消費再到供給,以始為終又以終為始,最終達致「供給側再造-收入增加-加大消費-供給側進一步變革……」,這是第二個循環。
今年以來,國家多次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拼多多的這兩個循環體系,和國家層面的內循環、雙循環戰略思想和頂層設計,其實是異曲同工的,只不過一個是家國的宏觀層面,一個是企業的微觀層面而已。
寫在最後
傳統電商的渠道下沉戰略,本質上是「售人以魚」,在只索取不賦能的情況下,往往收效不大;而新電商拼多多的「最初一公裡」戰略,自然不是「授人以魚」,也不是簡單的「授人以漁」,而是「先授人以漁,再售人以魚」。很顯然,任何一個市場,只有當人們先有「漁」的能力和收穫了,才會接著有「魚」的欲望和行動。而這種來自基本盤的、螞蟻雄兵式的欲望和行動,無疑將進一步改變中國電商的現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