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西藏那曲,寧波這位援藏麻醉醫生便救了一個人

2020-11-25 浙江在線

2016-07-28 19:35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龔振嶽 通訊員 陳瑩

 

7月20日,浙江省第八批援藏幹部團隊到達拉薩,餘姚市人民醫院麻醉科郭創醫生便是其中一個。

完全陌生的環境,讓39歲的郭創和其他人一樣,有點興奮,到了晚上上床躺下後,郭創才感覺頭痛、噁心,翻來覆去到了凌晨三點鐘才睡著,當時的郭創沒有想到,才剛到西藏,還處在調整期的這段時間裡,讓他的醫學知識便派上了大用場。

在西藏比如的一個藝術節上,郭創和同去的寧波康寧醫院院長劉琳把一個當天參演的演員從生死邊緣拉了回來。7月28日,郭創和餘姚人民醫院的同事講起來這件事,大家才知道他做了一件好事。

7月24日,經過近十二小時的長途顛簸,寧波援藏團隊從拉薩趕到比如。比如縣位於那曲地區東部。大家要先進行一段時間的調整,再進入工作狀態。高原反應有所好轉,但是動作大還是會氣急,偶爾有頭疼,這是郭創的身體反應。

團隊到達的時候,比如縣正在舉辦娜秀民間文化旅遊藝術節,藝術節期間,比如縣各鄉鎮的群眾身著節日盛裝載歌載舞,民族風情濃鬱,場面宏大。 

7月26日上午,郭創和一起赴藏的寧波康寧醫院院長劉琳一起來到藝術節現場。當天晴空萬裡,4200米高原的太陽熱情洋溢。舞臺上,身著民族盛裝、搭配華麗配飾的藏族姑娘和小夥正在參加比如形象大使的選拔賽。

比賽過程中,不知是什麼原因,臺上的一個藏族姑娘突然倒地,這一突發情況讓臺上臺下的人都慌了手腳。見此情形,郭創和劉琳毫不遲疑地跑了過去。

兩位醫生立即讓患者平躺,檢查之下,發現她的頸動脈搏和呼吸都已經消失了!

郭創立即讓她的頭往後仰,暢通氣道,將她胸前沉重的配飾移開,立即開始做心肺復甦。劉琳醫生在旁協助搶救,疏散圍攏群眾,聯繫當地醫療人員請求提供氧氣和擔架。

經過近二十分鐘的搶救,姑娘的自主呼吸和心跳開始恢復,逐漸甦醒過來。郭創和劉琳把患者送上了救護車,由當地醫生接手後續治療,他倆這才放心離開。

「能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為大家做點事,是我們的榮幸。」救人後,郭創非常謙虛。在平原地區做心肺復甦也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更不用說在高原上。搶救病人的劇烈運動讓兩位醫生心跳加速,氣喘籲籲,臉色非常難看。周邊圍觀的藏族同胞紛紛向他們豎起了大拇指。

1469705744000

相關焦點

  • 【醫路有我】接力援藏! 松江區衛生健康系統4名醫生前往西藏定日
    昨天凌晨,區中心醫院賀志剛、曹磊,區泗涇醫院陳愛軍、魏振強出發前往西藏定日。作為第五批援藏醫生,他們將與援藏期滿一年的松江醫生袁軍並肩作戰,開展為期一年的醫療支援。四人從報名到成行,僅僅短短四五天時間,中心醫院骨科醫生曹磊說,「幸福」來得有點突然。
  • 湖南日報要聞頭條丨瀏陽援藏幹部伍國強:援藏養蜂,漸入佳境
    這次援藏伍國強於4月30日到達貢嘎,為期半年。從2014年第一次援藏到今年的第5次,幾年下來,這位技術援藏幹部不知不覺成了一名「養蜂人」,當地藏族同胞說到他就以「農牧局那個養蜂的伍老師」稱之,西藏高原也因為他,與湖南蜜蜂深深結緣。一 如果不是身體突然出現狀況,伍國強肯定與他貢嘎的蜜蜂們在一起。
  • 「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
    「我們幾近絕望時,看到雪際出現一片黑點,知道縣裡的救兵到了。被困的人們捧著餅子,看著在雪地喘著粗氣的犛牛,很多人都哭了。是犛牛救了我們的命。」多年後,亞格博常講起這個故事。他創建犛牛博物館的「執念」,正是源於這個雪夜。(小標題)「藏北有文化」其實,亞格博選擇文化援藏,起點也是這段藏北歲月。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崇尚讀書的年代。
  • 「老犛牛」一個漢族幹部文化援藏記
    「我們幾近絕望時,看到雪際出現一片黑點,知道縣裡的救兵到了。被困的人們捧著餅子,看著在雪地喘著粗氣的犛牛,很多人都哭了。是犛牛救了我們的命。」多年後,亞格博常講起這個故事。他創建犛牛博物館的「執念」,正是源於這個雪夜。
  • 5年近350億元資金支持助西藏發展
    在此基礎上實施的經濟援藏、智力援藏、科技援藏、企業援藏、就業援藏以及醫療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有力推動了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在那曲市色尼區幸福新村,村主任赤列羅桑向記者描繪著他們的美好生活。    佔地15995平方米的幸福新村總投資達3650萬元,是色尼區首個現代化易地安置小區。2017年,浙江援助那曲啟動建設色尼區幸福新村。今年5月,那曲市色尼區首批83名村民拿到了幸福新村新房鑰匙,從此告別了低矮破舊的土坯房。
  • 從一口氧氣到一本小說
    謝偉 萬靖 曲珍 攝  2016年7月,是第七批對口援藏工作結束、第八批對口援藏工作開始的時間節點。遼寧省援藏幹部王曉軍,在這個月,剛參加完歡送儀式,又參加了歡迎儀式,由第七批的援藏「老人」,變成了第八批的援藏「新人」。  對王曉軍來說,留下來有太多的理由,也有太多的牽掛。他說,三年的時間太短,實際上,他覺得第二個三年更短。
  • 生長周期要6年 這種高端那曲犛牛肉來杭州了
    7月22日,"那曲犛牛肉及製品上市品鑑會」活動在杭州西湖文化廣場舉辦。活動把那曲市優質畜產品推介到了杭州。在活動現場,記者了解到,越來越多的那曲犛牛肉走出西藏來到杭州,單單杭州聯華華商集團預計就從那曲地區購買了5000頭冷鮮犛牛肉及10000頭冷鮮羊肉產品投入杭州市場,訂單貨值達1.39億元。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是浙江省對口幫扶地區。犛牛是那曲市的主要特產之一,是高寒地區的特有地方品種,生長速度慢,生產周期普遍6年以上,遠超過普通肉牛1.5年左右的飼養周期。
  • 生長周期要6年 這種高端那曲犛牛肉來杭州了 
    活動把那曲市優質畜產品推介到了杭州。在活動現場,記者了解到,越來越多的那曲犛牛肉走出西藏來到杭州,單單杭州聯華華商集團預計就從那曲地區購買了5000頭冷鮮犛牛肉及10000頭冷鮮羊肉產品投入杭州市場,訂單貨值達1.39億元。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是浙江省對口幫扶地區。
  • 【藏北故事】民歌,讓中外音樂首次「握手」_原創_中國西藏網
    這次由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出品,北京聖頻伽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傾力打造的《圓夢》歌舞劇首次大膽嘗試讓西藏傳統音樂與西方交響音樂「握手」,就是為了締造一種革命性的創新嘗試,並力主實現西藏民族藝術在世界範圍傳播的無限可能。
  • 「青藏高原上最美的格桑花」——常德第八批援藏工作隊的故事
    「青藏高原上最美的格桑花」——常德第八批援藏工作隊的故事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記者 李傑 魯融冰5月的青藏高原天藍雲白、水碧山青,美若天堂。千峰百嶂,巍峨壯麗,令人嘆為觀止 5月下旬,記者從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出發,往東南方向行車約300公裡,便到了常德市援藏工作隊駐紮的地方——隆子縣。
  •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超聲,麻醉醫生的第三隻眼
    為充分發揮對口支援「傳幫帶」作用,不斷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始終堅持以培養本土人才為重點,實現由「輸血」到「造血」轉變。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麻醉科援藏主治醫師孫燕主動把一些先進的實用技術傳授給支援地區的醫務人員,把技術留在當地為群眾服務。
  • 【康平老故事】魂牽夢繞西藏情
    魂牽夢繞西藏情 □ 艾玉山 三十九年前我曾經在西藏那曲地區工作和生活了兩年有餘,這是我人生中的一段特殊經歷。雖然歷史已久遠,但那裡的山和水、那裡的人和情,至今我仍然記憶猶新。
  • 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冬蟲夏草行情簡述
    【天地網訊】筆者總結了關於那曲冬蟲夏草近況,分享大家!1.那曲市場節後冬蟲夏草大體情況       雙節後,那曲蟲草走勢較節前放緩。當內地在節前後淡旺季轉換時,雖然那曲市場走量減少,但也有部分大戶來那曲市場掃貨,拉動價格小漲。
  • 堅守一顆初心 援藏發揮作用 □吳麗珠
    為了守護醫者初心,也為了踐行人生使命,我參加過柔性援疆工作,去年,我又踏上了對口援藏之路。 徵求家人意見時,他們曾表達了很多顧慮,高原反應、飲食習慣、身體狀況等都是重點關注的話題。我深知援藏工作勢必會遇到很多困難,但也清楚這是醫生救死扶傷的使命所在。我是一名懷揣初心的普通醫生,也是一名肩扛使命的光榮共產黨員。
  • 坐著高鐵看中國丨西藏那曲:趕著犛牛奔小康
    犛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種,那曲市色尼區更是有著「中國犛牛之鄉」的美譽。如何保持犛牛與自然和諧相處,怎麼樣在帶動牧民增收致富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一起去那曲看一看。在那曲市色尼區嘎爾德生態養殖示範基地,600多頭犛牛有序地進行著半牧半圈飼養,早上7點出欄散步,中午12點迴圈休息,犛牛們既親近了大自然,又不會因為過度散養而破壞草場,這就是那曲市近幾年大力推廣的「草畜平衡」生態養殖模式。  那曲市色尼區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是全西藏生態最為薄弱的地區之一。自然環境使得這裡的土地難以種植作物,靠天吃草的犛牛和藏羊就成為當地農牧民主要的收入來源。
  • 楊浦區一初中英語教研員:一人支教 全家援藏
    回到上海已經快三個月了,但是盧璐的微信照片,依然是自己在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援藏時,學生們為他翻譯的藏語名字。他的朋友圈封面,仍然是他站在西藏高原眺望遠方的照片。  去年五月,上海市教育援藏項目啟動。在組團過程中,項目組急需一名英語教師,這些年來一直在教育一線做初中英語教學研究的盧璐,成為了非常合適的人選。和大多數援藏老師不同,由於盧璐的支教通知,來得有些突然:從接到電話到答覆,留給他考慮的時間,只有2個小時。但作出「去西藏」的決定,盧璐其實只用了2分鐘。  去邊遠地區支教,是盧璐當老師以來一直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