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玉米澱粉轉化為碳材料,交聯反應及其對碳化過程...

2020-11-25 騰訊網

本文要點:

通過(NH 4)2 HPO 4的交聯,有機澱粉已成功轉變為無機碳材料,具有所需的結構和性能。

1

背景及成果簡介

澱粉是一種基於生物質的產品,廣泛存在於植物的根和種子中。它顯示了一個具有高碳含量的奇妙球形結構,這是碳前驅體所需要的。例如,有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使用面部方法製備高表面積和孔隙率可控的分層多孔碳(HPC)的方法,該方法以澱粉為前體,硝酸鎂為氧化劑。然而,澱粉的基本結構是由d-葡萄糖單元組成的多糖,其在直接熱解過程中易於解聚形成小分子,從而導致低碳產率和天然微結構的破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熱解過程中使用了不同的交聯劑,例如空氣,均苯四酸二酐,和(NH4)2HPO4,以提高生物質的熱穩定性,其中(NH4)2HPO4是有效的交聯劑。

本文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孫國華團隊在ACS Sustainable Chem. Eng期刊發表名為「From Starch to Carbon Materials: Insight into the Cross-Linking Rea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Carbonization Process」的論文,該研究對澱粉的交聯機理及其對碳化過程的影響進行了全面的研究。直接熱解後,純淨的澱粉無法保持初始形態。但是如果首先與(NH 4)2 HPO 4交聯,碳化後可以保持其均勻的球形形態。在此過程中,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熱重質譜(TG-MS)分別觀察了材料的形貌轉變和熱分解行為。此外,結合原位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X射線光電子能譜分析和核磁共振技術來表徵從澱粉到碳材料的化學演化,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可能的交聯機理。

2

圖文導讀

圖1.(a)原始玉米澱粉(CS)

(b)在Ar氣氛下於160°C穩定4 h。所得樣品命名為ICS-160

(c)製備最終的碳微球(ICS-600),

(d)ICS-160和(e)ICS-600的SEM圖像。

圖2.(a)ICS和CS的TG-DTG曲線;(b)ICS的TG-MS分析。

圖3.(a),(c)CS和(b),(d)ICS的原位FTIR光譜。

圖4.(a)ICS-160,(b)ICS-300,(c)ICS-450和(d)ICS-600的高解析度N 1s XPS光譜。

圖5.(a)ICS-160,(b)ICS-300,(c)ICS-450和(d)ICS-600的高解析度P 2p XPS光譜。

圖6. (a)ICS和(b)CS在不同溫度下的600 MHz 13 C NMR光譜。

方案1. ICS熱處理過程中化學放出的可能方案

方案2.磷酸催化糖分子的脫水反應

3

小結

本文使用(NH4)2HPO4作為交聯劑熱解玉米澱粉而得自澱粉的碳材料的比較研究,並且直接熱解玉米澱粉而沒有任何交聯劑。相比之下,發現通過(NH4)2HPO4交聯的玉米澱粉在碳化後仍可以很好地保持其天然球形形態。通過結合使用先進的分析工具,我們對交聯反應機理有了全面的了解。在熱解過程的初始階段,H3PO4由(NH4)2HPO4分解催化了澱粉的脫水並進一步抑制了焦油的形成,從而導致高碳收率。隨著溫度的升高,P原子以C-O-PO3,C-PO3和C2-PO2的形式依次連接到澱粉分子系統。N以胺/醯胺,N-5,N-6和NQ的順序轉化。在整個交聯反應過程中,N原子有助於多芳族單元的環化和生長,而P負責形成磷酸鹽和多磷酸酯橋,這些橋將多芳族單元片段交聯成石墨晶體。在磷和氮的協同作用下,澱粉已成功地從天然有機高分子化合物轉變為碳材料。同時,它保持了自己的自然球形形態。這項研究將為生物質基碳材料的發展提供理論模型和科學基礎。同時,它還激發了其他天然生物質產生的更多天然產物,例如木質素,纖維素和半纖維素,這些有待於將來開發。

參考文獻:

From Starch to Carbon Materials: Insight into the Cross-Linking Rea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Carbonization Process

DOI:10.1021 / acssuschemeng.9b02821

相關焦點

  • 山西煤化所主持制定首個國際標準正式發布
    這項國際標準從提出到正式發布,歷時4年,由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於2016年10月首次提出,2017年8月正式立項,標準項目組組長為山西煤化所709組陳成猛研究員,黃顯虹擔任執行負責人,項目組成員包括來自中、加、德、意、俄5個國家的9名專家。
  • 山西煤化所主持制定首個國際標準正式發布
    近日,由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主持制定的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國際標準IEC/TS《納米製造-關鍵控制特性-第6-13部分:石墨烯粉體-含氧官能團含量:Boehm滴定法》正式發布。   這項國際標準從提出到正式發布,歷時4年,由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於2016年10月首次提出,2017年8月正式立項,標準項目組組長為山西煤化所709組陳成猛研究員,黃顯虹擔任執行負責人,項目組成員包括來自中、加、德、意、俄5個國家的9名專家。
  • ...實驗室聯盟」啟動會暨 2020 年學術交流會在中科院山西煤化所進行
    ,再到系統集成優化的全鏈條研發體系,促進重大科研成果產出,引領相關領域未來科學技術和產業發展方向,由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等八家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單位,聯合成立了「煤炭清潔高效轉化國家重點實驗室聯盟」(以下簡稱「聯盟」)。
  • 「超碳時代」下卡脖子問題由「碳」解決,未來材料投資不容錯過
    那碳寶就來跟大家好好說道說道這一年來碳材料的投資事件吧! 01 石墨烯方面 2月,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劉兆平團隊研發石墨烯護目鏡。
  • 劉雲圻院士一行為我省碳基新材料產業發展提供專家諮詢服務
    12月1日至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劉雲圻受邀參加由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組織開展的「專家諮詢服務山西行」活動,省工信廳副廳長馬運俠、中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劉亞青、省工信廳新材料工業處有關同志陪同考察。
  •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化所黃戒介研究員團隊:固體化學鏈燃燒技術及汙染...
    CLC工藝大多研究的是所謂的原位氣化化學鏈燃燒(iG-CLC)技術,即燃料氣化及氣體與氧載體的反應在同一反應器中同時進行。然而,在固體燃料CLC中,由於某些能釋放氧的材料的使用,化學鏈氧解耦燃燒(CLOU)的發展使固體燃料燃燒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固體燃料化學鏈燃燒除了產生碳質氣體外,由於燃料本身存在的N、S、Hg等元素也會在燃燒過程中以汙染物的形式釋放出來。
  • 將廢塑料轉化為碳納米薄片,實現卓越的電容儲能
    這項工作報告了將廢塑料有效地轉化為電極材料的過程。1成果簡介 碳納米片(CNS)的廣泛應用仍然受到產量低的限制。同時,廢塑料的積累會嚴重汙染環境。如今,由於廢塑料的碳含量高,將廢塑料轉化為二維CNS被認為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種有前途的方法。
  • 麵條製品常用澱粉及其衍生物介紹及應用
    麵條是中國傳統主食,歷史悠久、品種繁多、風味各異、頗具地方特色(如蘭州拉麵、山西刀削麵、張爺爺空心面等),現代還產生了方便麵、雜糧面、LL面等麵條新品種。
  • 轉型進行時丨「搶灘」碳纖維,山西為什麼要力爭「下遊」
    聚焦高端碳材料,山西加快碳纖維的產業化培育和市場化應用,積極布局打造晉東南、晉中、晉北三大碳基新材料集聚區,推動以碳纖維為代表的碳基新材料產業搶佔先機、贏得未來競爭優勢。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碳纖維製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呂春祥這樣解釋:碳纖維材料要在100多公裡長度上實現穩定,反覆拉扯中不能折斷,這些都是難關。從技術角度講,碳纖維製備需要1400攝氏度高溫。沒有一種產品製備比碳纖維工藝路徑長,從碳纖維原料到成品,有3000個測控點要求達到穩定狀態。從學科來講,沒有任何一個生產過程有碳纖維複雜,涉及20多個學科。
  • 行業精英齊聚國際碳材料大會,暢談碳材料行業未來!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中科院物理所、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廈門大學等領袖企業、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000+決策者和科學家齊聚Carbontech 2020,共同暢談碳材料行業未來。首日的全體大會伊始,DT新材料CEO張立生先生致開幕辭,張立生首先感謝了出席大會的嘉賓、參會代表和參展商代表,接著提出了碳材料行業共同關心的話題:傳統材料企業如何打破僵局?創新將成為關鍵!產業協同創新、技術轉化落地、產業政策申報、借力服務平臺等等,這一系列話題也是本屆碳材料大會討論的重點。
  • 四方籤約共建中科院大學太原能源材料學院—新聞—科學網
    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中北大學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太原能源材料學院協議在中國科學院籤署。中科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羅清宇出席籤約儀式。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山西省政協副主席,太原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曉波,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所長房倚天,中北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沈興全分別代表共建各方在協議上簽字。
  • 西北工業大學:雪松樹皮為原料衍生硬質碳材料作為鈉離子電池陽極
    本文,西北工業大學應用化學系黃英教授團隊在《Energy Fuels》期刊發表名為「Cedarwood Bark-Derived Hard Carbon as an Anode for High-Performance Sodium-Ion Batteries」的論文,可再生且便宜的雪松樹皮被用作原料,通過一步碳化來製備雪松樹皮衍生的碳(CBC)材料
  • 山西煤化所:雙功能石墨烯/碳納米管厚膜:雙向散熱和電磁屏蔽
    引入碳納米管後,厚膜獲得了優異的貫穿面導熱性能。厚膜在Ku波段具有極好的電導率(1819.17 S / cm)和75 dB的EMI SE。成果簡介 太空飛行器材料是航空航天探索領域快速發展的關鍵限制因素。
  • 成都生物所銅/鈀共催化烯烴不對稱硼碳化反應研究獲進展
    ,廣泛應用於天然產物、生物活性小分子及功能材料的合成中。通過烯烴不對稱碳硼化反應來構建手性有機硼化合物是一種簡捷高效的方法,目前相關報導非常少。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廖建課題組使用銅/鈀雙金屬共催化的方法首次實現了聯硼酸頻那醇酯和烯丙基碳酸酯對烯烴的不對稱硼碳加成反應。該方法以簡單、易得的工業品烯烴為原料,高收率、高對映選擇性地合成了一系列β-手性硼酸酯。該方法被成功地應用於抗抑鬱類藥物Preclamol的不對稱合成。
  • 西北工大張廣成教授在聚磷腈及衍生碳納米球催化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這些納米球在與金屬納米離子配位並碳化後,獲得的微孔中空碳納米球具有單原子分散的鈷-氮/磷(Co-N/P)活性位點,表現出優異的氧還原反應(ORR)催化性能。這主要是因為多酚衍生的碳材料中不包含可以在熱解過程中有效地穩定金屬原子的雜原子。因此,製備形貌可控和化學結構穩定的雜原子摻雜金屬-多酚配位材料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康奈爾大學羅丹《JACS》從凝膠到塑料,生物質DNA轉化為降解材料
    地球上所有分類單元的生物質總和約為550千兆碳,這使生物質成為地球上最豐富的可持續性物質。目前,生物質多糖和蛋白質已被開發用於生物塑料。但是,仍然存在三個主要問題:首先,主要的轉化方法與石化產品的形成非常相似,其中在合成最終塑料之前,首先需要斷開聚合物鏈。聚合物鏈的分解過程需要額外的能量和高溫下的其他資源。
  • 再見2020,相約2021 - 國際碳材料大會,永不落幕
    本屆碳材料大會以「齊聚全球力量,共『碳』材料未來」為主題,聚焦碳材料行業新形勢、新視野和新格局。、中科院寧波材料所、中科院物理所、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廈門大學等領袖企業、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000+決策者和科學家齊聚Carbontech 2020,共同暢談碳材料行業未來。
  • 國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學院啟動建設活動舉行
    白春禮感謝山西省對中科院、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發展的關心支持,介紹了中科院科教融合發展情況,高度評價國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學院籌建的高效率,並對樓陽生的建議給予積極回應。他表示,中科院與山西有著長期良好合作關係,中科院將全力支持學院建設,力爭把學院建成院地合作的樣板,希望進一步加大科技教育、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合作力度,為山西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 山西省黨政代表團在中科院學習考察
    本報記者李聯軍攝  10月20日上午,山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樓陽生率山西省黨政代表團在中國科學院學習考察,舉行工作會談並籤署合作協議,會商深化省院合作,共建常態化科技成果轉化長效機制。山西省委副書記、省長林武,中科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侯建國出席座談會。  樓陽生在會談中對中科院長期以來給予山西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介紹了山西省情和轉型發展的思路舉措。
  • 玉米改性澱粉竟有諸般變化 將代替部分塑料
    兒童餐具、溼巾、尿不溼、泡沫玩具、購物袋、醫藥用品……玉米在劉偉鵬博士團隊手裡玩出了「72般變化」。倔強師徒探路新行業「變化可不止72種,在美國有3000多種玉米改性澱粉呢!」劉偉鵬說,實驗手段可讓玉米澱粉的分子結構千變萬化,其產物統稱為「玉米改性澱粉」,相應的用途也是千變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