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光和熱對金屬有機離子液體的導電率和粘彈性進行可逆控制

2021-01-18 離子液體

點擊上方「離子液體」,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掌握!

標   籤:學科前沿

關鍵詞:金屬有機離子液體 導電率 粘彈性


離子導電材料,包括超離子導電固體、聚合物和離子液體,已被廣泛應用於電容器和化學傳感器等電子領域。加強光可控性能可以大大提高離子導電材料的應用範圍。然而,目前光可控離子導電配位聚合物的應用還很少。含偶氮苯單元的離子液體在具有光異構化的基礎上表現出可逆的離子電導率變化。這種光異構機制是一種有效的控制離子電導率的策略。然而,如果該過程是熱或光化學可逆的,那麼存在光化學可固定化的離子可以更直接和靈活地控制離子電導率。由於離子液體具有較高的離子電導率和可忽略的蒸氣壓,因此在電子器件中應用廣泛。本研究的目的便是基於離子液體中鍵轉換的機理來證明離子電導率的光化學控制過程。

日本神戶大學理學院化學系Tomoyuki Mochida等人報導了含釕離子液體12 ([Ru(C5H5){C6H5(OC3H6CN)}][N(SO2F)2]),通過夾心配位結構的消失與生成,它們的粘彈性和離子電導率均可可逆控制(圖1)。這些離子液體具有不同數量的取代基,分別在-53 °C和-60 °C處表現出玻璃化躍遷。本研究首次研究了2的光反應性能。並通過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XAFS)分析,研究了1的光反應機理。

圖2. 離子液體1與非晶態配位聚合物的光、熱可逆轉化過程

淡黃色液體1在紫外線照射下大約在4到6小時內變成黃色彈性體。反應時間歷程如圖3所示。反應速率(由於未反應的複合物被困在固體中)在80%左右達到飽和。2的反應速度明顯快於1,部分原因是2的粘度較低。

圖3. 其中反應速率隨反應的時間變化:由1(-)和2---)的光照射產物中光反應物質的摩爾比給出,由365 nm處的UV-Vis光譜吸光度和1H NMR光譜確定

(圖片來源:Chem. Commun.)

表1. 紫外線照射前後離子液體1, 2的離子電導率(25 °C)、粘度、Walden值和玻璃化轉變溫度

表1總結了25 ℃時12的離子電導率、粘度和Walden值。它們的離子電導率分別為:3.1 × 10-2 mS cm-1,4.0 × 10-2 mS cm-1,而後者的高離子電導率與其較低的粘度是一致的。離子電導率由陽離子和陰離子共同決定,而Walden值,即其離子電導率和溶液粘度的乘積,可與其它離子液體相媲美。在此處,1的Walden值比2小是因為它的陽離子體積更大。

圖4. 離子液體2與低聚物在光和熱作用下的可逆轉化過程

此外,研究發現有機聚合物通過光和熱的應用表現出粘彈性變化或可逆鍵的形成,但很少表現出離子電導率的變化。有幾種離子和分子材料在光和熱的作用下顯示出固液相的轉變。

綜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利用光和熱對含釕離子液體的離子電導率和粘彈性進行可逆控制是可能的。物理性質的變化是基於可逆的分子間鍵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取代基的數量引起了光產物的顯著變化。因此,材料的粘彈性變化、反應速率和物理性能都可以通過取代基來調節。此外,本文所展示的利用外部刺激形成可逆鍵的策略,可以擴展到其它如光化學凝膠和潤滑性的控制。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CC/D0CC02786CRyo Sumitani, Hirofumi Yoshikawa and Tomoyuki Mochida


更多科技前沿、論文綜述、儀器表徵、會議實時,盡在「離子液體」!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獲取相關文獻

相關焦點

  • 建模揭示了離子液體如何導電的新觀點
    一項合作研究揭示了室溫離子液體如何導電的新觀點,這可能對未來的能源存儲產生巨大的潛在影響。研究的重點是圍繞RTILs導電的物理機制的爭論。它們帶正電荷和負電荷的有機離子使它們成為良導體,但電導率似乎自相矛盾。
  • 離子液體的應用和前景
    氫化反應將離子液體應用於氫化反應已有大量的報導,反應中應用離子液體替代普通溶劑優點是:反應速率比普通溶劑中快幾倍;所用的離子液體和催化劑的混合液可以重複利用。研究表明,在過程中離子液體起到溶劑和催化劑的雙重作用。
  • 導電金屬-有機框架材料
    (PCP),是一類由金屬節點/簇和有機配體組裝而成的多孔晶態固體材料,在過去二十年間獲得了廣泛的關注。MOF材料具有永久孔隙、高晶態、顯著的比表面積、功能可調及拓撲結構多樣化等特點,因而在能源存儲和轉化、氣體存儲和分離、催化、傳感、生物醫藥及離子傳導等領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MOF材料代表的是介於無機(「硬材料」)和有機(「軟材料」)材料之間的雜化平臺。
  • 具有可逆轉換界面特性的電沉積表面
    在材料工程領域,研究人員旨在開發可逆轉換的界面特性,以用於從微流體系統到集水和運輸以及分離器,傳感器和藥物輸送系統的各種應用。材料科學家已經廣泛研究了通過外部刺激(包括光,pH值,熱處理和電化學處理,抗衡離子和電勢)控制的可切換潤溼性表面。在目前的工作中,劉等。
  • 生物相容的「離子驅動柔性有機電晶體」與「混合導電顆粒材料」
    傳統電晶體由矽製成,無法在離子和水的存在下工作,確切地說,當離子擴散到設備中時,就會失效。因此,這些器件在身體中需要完全密封,通常是密封在金屬或者塑料中。此外,儘管這些器很擅長與電子打交道,但卻不太擅長與離子信號交流,然而離子信號卻正是身體細胞之間通信的方式。結果,這些性質將非生物/生物耦合限制為僅在材料表面上的電容性相互作用,從而導致較低的性能。
  • 納技術 理化所高性能銀納米線離子液體凝膠複合柔性透明電極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仿生智能界面科學實驗室在高性能銀納米線離子液體凝膠複合柔性透明電極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柔性透明電極在電子與光電子產業的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製備眾多電子與光電子元器件不可缺少的光電功能材料。目前,柔性透明電極主要是在透明有機聚合物基底上,採用溶膠-凝膠、化學氣相沉積、真空蒸發沉積、濺射沉積、脈衝雷射沉積等方法引入氧化銦錫(ITO)導電薄膜。
  • 無氟低聚醚羧酸離子液體電解質的結構和離子動力學行為
    點擊上方「離子液體」,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掌握!標   籤:學科前沿關鍵詞:離子液體 無氟低聚醚羧酸 電解質傳統鋰離子電池(LIBs)中使用的液體電解質通常由六氟磷酸鋰鹽(LiPF6)或四氟硼酸鋰鹽(LiBF4)組成,這些鹽可溶於易燃的碳酸酯基有機溶劑,回收困難。
  • 淺析透明導電油墨中的導電溶質和溶劑
    隨著有機電子學的快速發展,有機電子器件,特別是基於液相法製備的電子器件迎來了快速的發展。印刷作為一種成熟的方案,具有工藝簡單、快速製備以及成本低廉等優勢。而通過印刷的方式即可實現電子器件的製備,這即為印刷電子技術。印刷電子的關鍵在於材料的選擇和墨水的配置,特別是隨著納米技術和有機電子學的快速發展,很多功能性材料都可以配置成墨水,通過印刷方式製備成功能性薄膜。
  • CCS Chemistry | 基於螺吡喃的多外場調控有機高分子半導體新策略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張德清課題組將螺吡喃基團引入共軛聚合物側鏈,成功構建多外場調控的聚合物場效應電晶體,通過紫外-可見光照、紫外光照-加熱,或引入酸-加熱,實現對電晶體溝道電流及遷移率可逆調控。在過去幾十年裡,有機/聚合物半導體和場效應電晶體的研究飛速發展。
  • 《大分子》自修復加工的離子導電超分子水凝膠,用於柔性電子設備
    這裡,MUI充當超分子交聯劑,而鐵離子充當明膠和PSS官能團之間的離子交聯劑。水凝膠顯示出優異的拉伸性和出色的離子傳導性。動態氫鍵以及離子和金屬配位相互作用的可逆性使水凝膠具有自修復能力,強附著力和快速的電性能恢復能力。事實證明,Fe3+濃度的變化會影響水凝膠可加工性的時間窗口,並允許調整水凝膠的機械性能和離子導電性能。
  • 《軟物質》最新綜述:導電/聚合物/肽水凝膠前沿進展
    聚合物凝膠可分為熱可逆和熱不可逆的。在前者中,存在通過鏈間非共價相互作用,在後者中,它們通過交聯劑化學交聯;但是,兩種凝膠都有不同的用途。與小分子凝膠相比,聚合物凝膠具有更好的機械性能,這是由於聚合物的長共價鏈所貢獻的,它們的機械性能非常好。
  • 一種受高分子粘彈性啟發的...
    牛頓看到蘋果落地而發現其本質——萬有引力;法拉第看到小磁針在通電導線旁發生偏轉而發現其本質——電磁感應;愛因斯坦觀察到光打在金屬電路上產生電流而發現其本質——光電效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看高分子本質到用高分子本質,一種新的形變策略孕育而生。
  • 可逆的人工金屬酶組裝——人工金屬酶的回收利用
    其中,將合成催化劑附著在蛋白質支架上的錨定策略已引起廣泛關注,因為它能夠在生物相容和選擇性蛋白質環境中發揮有機金屬催化劑的活性。為使模塊化設計的人工酶發揮最大應用潛力,需要強而可逆的錨定過程,該錨定過程能夠控制組件的組裝和拆卸。控制可逆性將允許蛋白質支架和人工金屬輔因子的回收。為此,人們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研究利用生物素衍生物和替代品或(鏈球菌)親和素突變體的實現可逆性。
  • 一種高導電性透明金屬有機骨架物薄膜
    金屬有機框架(MOFs)以其優良的特性和廣泛的應用而備受關注。然而,當應用於透明導電薄膜器件時,其導電性差且透光率低。因此提高MOF基材料的導電性和透光性成為最棘手的難題。近日,浙江大學彭新生教授課題組在Science China Materials上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一種將高導電性PEDOT:PSS引入透明金屬有機骨架ZIF-8薄膜中並成功合成具有高導電性、高透光性的PEDOT:PSS@ZIF-8 (PPZ)金屬有機骨架複合薄膜的有效方法。
  • :可自修復的純固態、無液體、可拉伸、高彈性離子導體
    可拉伸的柔性導電材料為柔性電子產品的發展帶來了希望,如可拉伸傳感器、人造皮膚、可拉伸電池、可穿戴電子產品、軟體機器人等。導電水凝膠和離子凝膠的發展為可拉伸離子導體帶來了新的機遇。但是,水凝膠由於水的蒸發而乾燥使得水凝膠無法在開放環境中長期穩定使用;離子凝膠(聚合物網絡中包含極低揮發性的離子液體(IL)或深共融溶劑(DES))存在IL或DES洩露滲出的問題,且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 功能化離子液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25-35℃)過程中的變化行為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綠色化學與催化中心在功能化離子液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該中心的研究人員利用傳統的無機碳硼烷材料進行陰離子功能化並和有機陽離子進行有效組合,獲得了一系列室溫下為液體的碳硼烷衍生的室溫離子液體材料。該類離子液體利用醚基的強柔韌性,提高了剛性碳硼烷類化合物的熔化熵,降低了熔點。比如,純碳硼烷在室溫下為固體、易升華,經過離子改性後得到了透明的粘度較小的液體(圖1),揮發性大大降低。
  • 天然有機質和金屬離子在礦物表面的共吸附
    富裡酸及胡敏酸活性高,易與天然礦物顆粒和金屬離子發生相互作用,影響礦物的表面化學特性以及金屬離子的形態與遷移性,進而在控制環境中金屬離子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綜述了富裡酸和胡敏酸等NOM和金屬離子在礦物表面共吸附特性與主要影響因素,歸納了表面絡合模型和現代光譜技術在上述三元體系研究中的應用及其反應機制研究進展。
  • AOM:「金屬透明導電薄膜」綜述——材料製備、光學設計和應用場景
    近些年,隨著可穿戴設備和曲屏手機等柔性光電子器件的快速發展,人們對透明導電薄膜的機械柔韌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應用最廣泛的透明導電薄膜是氧化銦錫(ITO)。ITO具備良好的可見光透過率和較低的電阻率,但其機械強度和柔韌性較差,不適用於柔性光電子器件。為解決該問題,科研人員探索了多種ITO-free的透明導電薄膜,包括金屬薄膜、金屬網格或納米線、二維材料、導電聚合物等。
  • 離電材料:連接生命和機器的新橋梁
    離子電子材料可以展示生命信號是如何與電子器件相結合的。電流每秒鐘都會流經生物體柔軟、有彈性、充滿水分的細胞,使我們能夠思考、移動並感知這個世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離子。當感官受到刺激時,離子會被觸發穿過細胞膜,由蛋白質通道精確控制,產生電流,通過神經向大腦發出信號。
  • 福建物構所熱響應螢光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離子液體(ILs)是一類熔點大多低於100攝氏度的離子化合物,具有可忽略的蒸汽壓和寬的液程等優點。近年來,含金屬的離子液體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因為其可以將離子液體的優點和金屬的固有性質結合起來,從而得到具有特定功能的雜化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