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逆轉換界面特性的電沉積表面

2020-12-06 周皮皮說事

材料工程技術旨在控制材料表面的潤溼性和拒液性,以在材料科學領域內外的各種應用中使用。在最新的《科學進展》報告中,劉躍和中國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以及化學與分子工程系的一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通用概念,以開發具有異常強大的可溼性轉換能力的金屬多孔表面。為了設計新表面,他們使用了非常簡單的一步式電化學沉積工藝。該團隊啟用了可溼性開關,並通過更改電沉積過程中與多孔金屬膜離子鍵合的十二烷基硫酸鹽離子。所得的具有可調節潤溼性的表面可以根據需要將各種潤滑劑捕獲在孔中,以創建為各種液體排斥特性定製的液體注入多孔表面。該研究小組展示了注入液體的多孔膜在加密,控制液滴轉移和集水方面的應用。此外,材料科學家將銀多孔膜塗覆在銅網上,從而設計出了智能的防汙液門,以根據需要允許油或水通過。

在材料工程領域,研究人員旨在開發可逆轉換的界面特性,以用於從微流體系統到集水和運輸以及分離器,傳感器和藥物輸送系統的各種應用。材料科學家已經廣泛研究了通過外部刺激(包括光,pH值,熱處理和電化學處理,抗衡離子和電勢)控制的可切換潤溼性表面。在目前的工作中,劉等。報導了一種極其簡單的一步電沉積方法,可對多孔金屬表面進行工程處理,使其具有強大的潤溼性轉換能力,並具有出色的拒液性能,這與以前報導的設計新型潤溼性開關的機理不同。

在電沉積多孔表面上的工程可逆潤溼性

劉等。調節在電沉積過程中與多孔膜離子鍵合的十二烷基硫酸鹽離子的取向,以建立可逆的可調的表面潤溼性。例如,當十二烷基鏈向外支出,所述膜保留的超疏水性(水恨性質)。然後研究人員使用的電勢從潤溼性過渡超疏水性(水恨)到superhydrophillic(愛水)的狀態。他們使用表面增強拉曼散射確認了離子表面取向的變化(SERS)測量。基於離子取向誘導的電沉積多孔表面的演化,研究團隊將各種潤滑劑牢牢地捕獲在孔中,從而形成了可用於多種應用的不同「溼滑液體注入多孔表面(SLIPS)」。

這項新技術因其工程簡單,多功能性和低成本而在多種熱化學應用中具有巨大潛力。為了形成可逆的潤溼性開關,研究人員首先在包含硝酸銀和十二烷基硫酸鈉(SDS)的電解液中將銀多孔膜電沉積到了金覆蓋的矽片上。隨著電沉積時間的增加,膜的粗糙度逐漸增加,四分鐘後,所得膜呈超親水性。藉助有機液體以及含微量乙醇的水(體積百分比為1%),科學家們可以誘導潤溼性從超親水性(或超親油性;對水敏感)轉變為超疏水性(憎水)。瞬時轉變表明膜對有機試劑的高敏感性。

了解潤溼性轉變的機理

該研究小組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以揭示潤溼性轉變的潛在機理,首先是使用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和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進行表面分析。他們證明了在銀多孔膜中存在SDS離子,從而形成了一種類似於先前研究透徹的表面的單層結構。劉等。假設疏水的十二烷基鏈尾部隱藏在新鮮製備的銀多孔膜的孔中-由於暴露的親水性硫酸鹽頭部,促使銀膜最初顯示出親水性。

當超親水表面遇到諸如乙醇之類的有機試劑時,由於它們相互之間的親和力,隱藏的十二烷基鏈尾改變了方向以面對有機液體。由於使用常規掃描隧道顯微鏡或原子力顯微鏡證明粗糙多孔膜上十二烷基鏈的取向發生變化的挑戰,該團隊使用了SERS。SERS強度映射了十二烷基離子鏈與硫酸銀表面之間的相互作用,證實了促進膜潤溼性轉換的過渡。當他們使用氧等離子體處理除去十二烷基離子時,他們消除了銀多孔膜的潤溼性轉換。

該技術的應用-加密和液體轉移

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新概念來設計可逆潤溼性後,開發了多種應用程式,例如信息加密,液滴轉移,拒液,除霧,智能液門以及油/水分離。對於信息加密,Liu等。在連接到電源正極的超疏水表面上,拖動一根表現為浸入液滴中的,表現為陰極的鉛筆,在其上寫下字母「 ZJU」。然後表面轉變以保持親水性,當科學家將表面暴露於水或蒸汽時,由於水滴附著在表面,因此顯示了加密的不可見字詞。他們可以更改加密速度,並使用乙醇去除表面上的親水痕跡,從而多次回收表面以重複使用。通過改變表面性質,它們還可以引發疏水加密的條件。然後,研究團隊利用乙醇處理過的銀多孔膜,利用強大的表面粘附力將水滴從超親水表面上轉移,水滴附著在銀膜的頂部,易於轉移。

利用防液性能,以用於其他應用

其後,研究團隊設計銀多孔膜從superhydrophillic SLIPS1變化(滑的液體注入的多孔表面)到超疏水SLIPS2形成SLIP1和SLIP2之間的可重複的循環面用於期望時間段。此處描述的工作是首次研究製造這種複雜的潤溼和拒液性能,並具有動態調節潛力以匹配各種潤滑劑。此外,受到納米比亞沙漠甲蟲的生物啟發,納米甲蟲使用有圖案的親水和疏水鞘翅(硬化前爪)來保留或去除水滴,Liu等人。SLIP2的圖案條紋具有出色的防水性。他們設計了表面以粘附水分子以形成 核暴露於水霧後可在親水性表面上獲得優異的除霧效率。

接下來,科學家將銀多孔膜電化學塗覆在銅網上,用作智能液體澆口。儘管最初的超疏水性阻止了水的通過,但當它們向銅網施加負電勢時,表面立即變得超親水,從而立即使水通過。表面性質可以通過暴露於乙醇蒸氣中而互換的設計,以便再利用。劉等。類似設計的用於選擇性水/油分離的鍍銀銅網,與現有的原型進行了有效的油和水分離和轉移。

這樣,劉悅及其同事開發了一種通用概念,即通過一種簡單的一步式電沉積方法來設計具有可切換潤溼性液體排斥性的金屬塗層。他們利用離子鍵結合到電沉積的多孔金屬膜上的十二烷基硫酸鹽離子的變化方向,通過有機試劑處理或外部電勢來促進可溼性轉換。他們在研究中對潤溼性轉變進行了10次以上的循環,同時形成了適用於各種應用的多種SLIPS。極其簡單且經濟高效的材料工程方法以形成可切換的潤溼性 拒液材料表面將在材料科學內外的液體/熱相關領域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相關焦點

  • 親水疏水,一步切換的金屬表面
    我們通過一步電沉積方法,製備了界面性能(如浸潤性和斥液性)可逆調控的多孔金屬表面。我們發現,界面性能可逆調控的物理根源是:表面活性劑配體分子的取向變化。 對電沉積多孔銀表面的物理化學結構和界面性能關聯關係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界面性能可逆調控的物理根源是表面活性劑配體的取向變化。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表徵表明電解液中添加的十二烷基硫酸根錨定在了多孔銀表面。在新鮮製備的多孔銀表面上,十二烷基鏈「躲」在了銀的孔裡面,所以展示出超親水性。
  • 鋰離子電池用金屬錫電沉積層的儲鋰性能
    結果表明:調整電沉積時間可以有效地改變錫沉積層的表面形貌;電沉積5 min獲得的網狀多孔結構的錫沉積層具有較大的不可逆容量和較好的電化學循環性能;電沉積較長時間製得的緻密顆粒狀金屬錫電沉積層具有相對較大的可逆儲鋰容量,但其在電化學循環過程中會出現容量衰退現象;錫顆粒尺寸的降低有利於改進顆粒狀金屬錫電沉積層的儲鋰性能;電沉積15 min製得的錫沉積層由粒徑較小的顆粒組成,經30次充放電循環後其可逆儲鋰容量為
  • 超薄氧化銅薄膜表面鉀原子荷電態和吸附位點的可逆操控
    這對於多相催化中基本科學問題的探索和實用多相催化體系的設計均具有重要意義。正電K離子和中性K原子的荷電狀態和吸附位置的可逆變換示意圖,其中綠色球為氧離子,金色小球和灰色大球分別為最上層銅離子和次表層及第三層的銅原子近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吳凱教授團隊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技術,在Cu(110)單晶表面生長的超薄氧化銅結構表面上負載了單分散的鹼金屬鉀離子,並通過STM
  • 我國科學家陶瓷基鋰氟轉換固態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然而,LLZO固態電解質面臨著空氣不穩定、表面易鈍化、與鋰金屬界面接觸差等問題,導致在電解質/鋰負極界面處的阻抗很大,阻礙了鋰離子的界面傳輸,同時有限的界面接觸易引起鋰離子的不均勻沉積,導致鋰枝晶的生長,影響電池的使用壽命。因此,LLZO固態電解質/鋰金屬負極界面的鈍化消除或親鋰改善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 餘桂華團隊AM實現鋰金屬顆粒可逆沉積的超共形可拉伸石墨烯薄膜
    不均勻的鋰沉積溶解會導致固體電解質界面膜(SEI)下的鋰金屬表面非平面的形態變化。所以,不可變形的常規SEI膜不斷出現高鋰離子導通的裂縫,促發新的鋰枝晶生長,進而引發起火甚至爆炸。反覆的枝晶生長與溶解過程中生成大量SEI和無電接觸的鋰金屬(如圖1a),這會導致低的庫倫效率、短的循環壽命、大的過電勢和電池體積的不斷膨脹等問題。
  • 耦合氧化還原的原子層沉積實現Pt/CeCuOx界面原子級調控
    本文亮點高比表面微納顆粒的表面均勻修飾一直是原子層沉積技術的難點,本研究利用自主設計的流化床式粉末原子層沉積裝備(AngstromBlock Scale-F015)耦合原位氧化還原工藝,實現了CeO2載體表面Pt單原子和亞納米糰簇的可控制備,並通過在CeO2載體中引入微量Cu元素,形成的Cu-O-Ce位點活化了表面
  • 低頻PECVD設備沉積的AlOx/SiNx鈍化膜的性能研究
    目前,氧化鋁(AlOx) 是公認的良好的背鈍化材料,尤其是對於p 型晶體矽太陽電池而言[1-3],其沉積在矽片襯底後不僅具有高濃度的固定負電荷,使Si-AlOx 界面能帶彎曲,而且還阻止了少數載流子向背表面漂移,從而場鈍化效果優異。PERC 太陽電池通常採用AlOx 膜與氮化矽(SiNx) 膜作為鈍化膜。
  • 靈活調控紅外光譜的相變超構表面
    但是,傳統的基於電介質的超構表面,其功能在製造階段就已固定。它們的光學響應如果能夠動態調控和重新配置,將有望實現更加廣泛的應用。本文中,研究人員通過將一層超薄的GST材料(一種硫屬化合物相變材料Ge2Sb2Te5)嵌入矽納米諧振體中,首次實現了一種具有多級、可重構、高效調控能力的「雜化全介質/相變超構表面」。
  • 新型界面壓電材料研究獲突破
    石家莊鐵道大學材料學院教授趙晉津團隊聯合英國華威大學,在新型界面壓電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發現異質節界面結構對稱性變化產生高效壓電和熱釋電性能,相關成果8月20日發表於《自然》。隨著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續上升,大量電子設備廣泛應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高效收集周圍環境中,常常被人忽略的能量成為眾多科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
  • 吉林大學任露泉院士團隊:形狀記憶「玫瑰花瓣效應」與「荷葉效應」可逆切換超疏水表面
    近年,智能潤溼性調控表面因其可在不同潤溼性之間相互轉換,能夠實現單一潤溼性表面無法實現的功能,逐漸引起研究者的關注。與傳統調節表面化學性質的方式相比,通過調節材料表面形貌進而實現對表面潤溼性的控制,為製備潤溼性調控表面開闢出一條新途徑。
  • 超全講述無機全固態電池的界面和相間
    由於SE的電子電導率很差(10–8–10–12 S/cm),因此,高電子電導率的表面會促進SE的分解,例如電極材料和碳添加劑(圖4)。正極材料的粒徑極大地影響了界面接觸和電化學性能。具有較小顆粒複合材料的電子電導率比具有較大顆粒複合材料的電導率高兩個或多個數量級,而鋰離子電導率保持不變,從而加快了動力學,並提高了正極材料的利用率。
  • 等離子體表面處理清洗,對有機光伏電池表面,有何作用呢?
    ITO的導帶主要由In和Sn的5s軌道組成,而價帶則是氧的2p軌道佔主導地位,氧空位及Sn取代摻雜原子構成施主能級並影響導帶中的載流子濃度,ITO由於沉積過程中在薄膜中產生氧空位和Sn摻雜取代而形成高度簡併的n型半導體,其費米能級Er位於導帶底Ec之上,從而具有很高的載流子濃度和較低的電阻率。另外, ITO的光學帶隙較寬,因此它對可見光和近紅外光都具有很高的透過率。
  • 晶矽電池表面鈍化技術研究進展
    因此,無論是提高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還是降低太陽能電池的生產成本,對於晶體矽太陽能電池表面鈍化技術的研究都必不可少。大量的固定正電荷在電池表面處形成一個內建電場,使表面處於反型狀態,降低載流子在表面相遇和複合的機率,從而降低表面複合速度。而大量的游離氫原子則可以擴散到Si-SiNx界面處,與界面處的矽懸掛鍵結合,降低表面的界面態密度以達到降低表面複合速率的效果,對電池表面進行鈍化。
  • 原子層/分子層沉積技術助力新一代高性能儲能器件研究
    它利用飽和化學吸附的特性,可以確保對大面積、多孔、管狀、粉末或其他複雜形狀基體的高保形均勻沉積,是一種真正的「納米」技術。相比於傳統的沉積方法,ALD/MLD技術具有如下特點:  (1)  沉積具有自限性(self-limiting),厚度可以精確控制,達到Å數量級;  (2)  可沿眾多不規則表面均勻附著厚度均勻的薄膜;  (3)  沉積溫度較低,適用於許多熱穩定性不佳的物質的沉積(如有機物)。
  • 研究揭示電沉積錳氧化物中的銨離子存儲原理
    研究揭示電沉積錳氧化物中的銨離子存儲原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3:55:54 東北大學Yu Song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電沉積錳氧化物中的銨離子存儲原理。
  • 化學所在仿生特殊浸潤性界面材料領域取得系列成果
    通過對其腿部微觀結構的觀察,我們發現水黽的這種優異的水上特性是利用其腿部特殊的微納米結構與其表面油脂的協同效應實現的。圖為水黽腿部的微觀結構電鏡照片。圖為荷葉表面微觀結構的電鏡照片。    化學所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江雷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近幾年來一直致力於仿生納米界面材料的研究工作,並取得系列研究成果,最近應邀在《化學研究報導》雜誌上發表綜述文章,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該小組的工作。
  • 界面壓電材料重大突破
    近日,石家莊鐵道大學材料學院趙晉津教授團隊聯合英國華威大學,在新型界面壓電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發現異質節界面結構對稱性變化產生高效壓電和熱釋電性能,該研究從材料界面能帶角度,揭示了環境壓力和溫度改變誘導產生界面極性的基本規律。
  • 工程熱力學第一篇:熱力學系統、準靜態過程、可逆過程與不可逆過程
    (5)狀態公理閉口系:不平衡勢差→狀態變化→能量傳遞消除一種不平衡勢差→達到某一方面的平衡→消除一種能量傳遞方式不平衡勢差彼此獨立獨立參數數目N=不平衡勢差數=能量轉換方式的數目=各種功的方式+熱量= n+1n--容積變化功、電功、拉伸功、表面張力功等(6)狀態方程式狀態方程--基本狀態參數
  • 石家莊鐵道大學首篇《Nature》,新型界面壓電材料研究突破
    近日,石家莊鐵道大學材料學院趙晉津教授團隊聯合英國華威大學,在新型界面壓電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發現異質節界面結構對稱性變化產生高效壓電和熱釋電性能,該研究從材料界面能帶角度,揭示了環境壓力和溫度改變誘導產生界面極性的基本規律。
  • Nature:神奇的界面!刷新壓電效應140年歷史
    打破反演對稱性可以出現新的功能和效果,例如壓電效應和熱釋電效應,但是壓電效應僅限於非中心對稱的材料,而熱釋電效應僅在極性對稱的材料中出現。材料的對稱性可以通過外部刺激來調節,例如應變梯度,通過所謂的柔電效應在對稱材料中引起極化。儘管施加應變梯度具有通用性,但其實際應用卻受到其相當小的有效係數和誘導大應變梯度的複雜設置的阻礙,因此急需一種替代方法。